谁 说什么 通过什么渠道 对谁说 产生什么效果 传者 信息 传播媒介 受者 效果 2.香农韦弗模式 名
他们的理论是二战期间在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的工作中发展出来的。他们最关注的问题是是传播渠道最有效的被利用。他们的理论将传播视为一个线性的过程,并根据这样的思路总结出一个简单的传播模式,而后来沿此思路发展的传播学也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 信源 编码 信道 译码 信宿 干扰 反馈
3.皮尔式对图像符号的分类 名 1)图像符号:
在图像符号中,符号以某种方式——形似或音似——指称其客体;) 2标志符号:
在标志符号中,符号与客体之间有直接的关系,两者实际上相互关联; 3)象征符号:
在象征符号中,符号与客体之间毫无联系或相似之处。 4.内向传播的相关理论 名
内向传播又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是人类个体作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传播的活动。 内向传播是个人系统内部的传播,也是所有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因为只有个人有此能力才能完成其他更为复杂的社会传播行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1863-1931)最早从传播的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系统研究。认为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重要的影响。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 两者的互动和协商过程最终形成人的自我。 5.人际传播的动机 名
人际传播是在两人或两人以上之间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3.人际传播的动机
1)人的生存和发展要获取信息 2)人的交往和合作需求 3)通过人际关系实现自我认知 4)精神和心理需要(情感需要) 6.自我表达的层次
人的自我表达是十分复杂的传播行为,为更好理解自我表达在人际传播中的实际效果,美国心理学家乔瑟夫·勒夫(Joseph Luft)和哈里·英格拉姆(Harry Ingram)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著名的约哈里之窗(Johari Window)理论。
马斯洛需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7.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 简答
群体是将个人与社会连结的桥梁和纽带。个人进入或参与社会,首先是作为群体的一部分而出现的,成为群体一员是个人社会化的必要过程。 群体的意义:
1)群体对社会的意义:
维持社会秩序,完成社会分工和协作 2)群体对个人的意义:
个人生存和安全需要,实现和表现自我价值 8.集合行为中传播问题 简答 集合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
多个个体在不可预料、相对自发、无组织以及不稳定的状态下,对某一事物对其造成的共同影响或者刺激产生反应做出的行为。
集合行为是一种非常态的群体行为,一般认为集合行为会在结构性的压力、突发事件的刺激以及正常的社会传播功能失效的情况下产生。 集合行为中传播行为有其特殊性: 群体暗示与失控状态 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流言散布
9.流言的特点 简答
流言在一般在信息传播中被作为是正式渠道信息的补充,但流言的不确定性又往往会引发负面效果。 流言的特点:
流言总是以“传播真相”的形式出现的;
流言的传播渠道主要是口头传播(数字化时代有变化,但不改变其性质); 流言的内容大都是大家所感兴趣的特殊和敏感话题; 流言一般都缺乏实际可靠的证据 10.组织传播的概念 名
为实现共同目标,承担不同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 组织区别一般群体的标志是是否存在一个“管理主体”。 2)组织传播
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即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它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分为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11.霍桑效应 简答
改变工作条件和劳动效率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提高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是员工情绪,而不是工作条件; 关心员工的情感和员工的不满情绪,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研究者发现自然形成的非正式组织对内控制其成员的行为,对外保护其成员,使之不受来自管理阶层的干
预。
这种非正式的组织一般都存在着自然形成的领袖人物。至于它形成的原因,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与更大的社会组织相联系。
12.大众传播 名
在电子媒介还未普及之前,人类社会已经存在大众传播的一些初级手段,比如宗教宣讲、文字印刷品的流通等等。
电子媒介的普及(从广播、电影、电视再到互联网)已经使得大众传播能够面对大众的速度和普及程度已经越来越快速和普遍了。
13.大众传播特点和大众传播实现方式特点和实现目标的特点 简答 2.大众传播的特点
根据大众传播实现的方式与目标,大众传播的特点也可以从这两个角度来讨论: 实现方式的特点:
1)大众传播需要批量生产和传播信息的专业媒介组织来承担传播者的角色,因此大众传播是有组织性的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需要大量生产、复制和快速传递信息,因此必然要严重依赖能够实现这些功能的现代传播技术。 实现目标的特点:
3)大众传播的受传者是社会大众,所以传播的信息具有广泛性,社会影响也更大。
4)大众传播是生产性的信息传播,因此具有商品属性,但信息产品本身要想被需要又必然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
14.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简答
鉴于大众传播的特性都源于其在现代社会中所承担的重要社会功能,因此对其社会功能的研究是大众传播学中最核心的问题
1.拉斯韦尔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理解: 1)环境监视功能 2)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拉斯韦尔的传播社会功能的讨论并不是针对大众传播而进行的,但由于他考察传播是从宏观的政治学的角度来讨论的,因此在大众传播中是最明显的。
但也正因为如此,这种理论完全是站在管理者(传播者)的角度来理解的。 .赖特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讨论:
赖特的理论基本上是对拉斯韦尔理论的补充和发展,在后者的基础上,赖特认为除去拉斯韦尔的三种功能之外,大众传播还具有为大众提供娱乐的功能。
赖特的理论与拉斯韦尔最大的差异在于他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考察大众传播的,因此除了从上之下的政治角度,他也注意到了大众的需要,即娱乐的功能。 3.施拉姆的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总结:
施拉姆在前人理论基础上,从更细化的角度考察了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尤其重要的是他提供了考察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经济学维度。 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对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讨论: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从拉斯韦尔的模式中跳出来,纯粹以大众传播与社会大众的关系来考察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社会地位的赋予 2)社会规范的强化
3)对大众的信息“麻醉” 15.媒介组织的特点 简答 1)单向性
大众媒介组织所进行的信息传播在传播渠道上更具有优势地位 )组织性
媒介组织是具有共同目标和组织结构的传播者,因此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不再属于个人行为,而具有组织目的。
3)获取信息的优势地位
媒介组织所涉及的大众传播由于社会影响的广泛性以及对技术条件的高度依赖,必然在社会地位及条件上具有优势地位,因此在获取信息上也具有对等的先天优势
大众媒介组织的特性使得其作为传播者在信息生产效率、可信度、以及制度上具有极大的优势,因此大众媒介组织在信息社会中是最具影响力的传播者。
16.“把关人”理论 简答
“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率先提出的。
“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
17.论述题 传播效果 考点 1 议程设置理论 2 沉默的螺旋 3 框架效果
对受众进行研究的目的最终是落在传播行为对受众造成的效果,因此,对传播效果的研究也就意味着研究传播行为如何使受众行为产生有效的结果。 1.环境认知效果: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在当代社会,我们对环境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众传播媒介,因此大众传播的信息视野也决定着我们所能观察的环境的范围。
他们发现,在选民对当前重要问题的判断与大众传媒反复报道和强调的问题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的对应关系。根据这种高度的对应关系,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
A.着眼于传播效果的认知层面,即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和引导至特定的问题上。
B.考察的是整体大众传播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而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产生的短期效果。
c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它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活动。
1)“沉默的螺旋”理论核心观点
A.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它使人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 B.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
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
C.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舆论不是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的产物。
2传播媒介的舆论影响因素
A.多数传媒的报道内容具有高度的类似性,产生共鸣效果。
B.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和重复性,产生累积效果; C.媒介信息的抵达范围具有空前的广泛性,产生遍在效果。 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3”培养“理论
大众传媒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认知与价值取向层面,它还会通过提供行为范例或模式来直接、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动。
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
这种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它不知不觉地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4.大众传播与现实“建构”:新闻的“框架”效果
在大众传播的所有信息中,新闻是公共性最强的信息,但新闻并不是对现实的“镜像”反映,而是根据一定的新闻立场和价值标准对现实进行选择和加工的过程。 “框架”的概念:
框架指的是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偶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 框架的含义
1)框架作为一定的知识体系或认知定势预存在我们的大脑中,它来自我们过去实际生活的经验; 2)我们根据既有的框架来建构我们对新事物的认识。 5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的阶层分化:“知沟”与“数字鸿沟”
一般理解中,大众传播的普及改善了知识传播与教育条件,有利于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并有助于缩小社会不同阶层的差距,提供了社会公平的程度。 “知沟”理论
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累积,最终,不同阶层的“知沟”差距将越来越大。 影响知沟的因素
除了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的因素之外,“知沟”扩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传播技能上的差异:获得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的知识,需要一定程度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知识储存越多,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越快 3)社交范围的差异:社交范围越广,人际交流越活跃,获得知识的过程越能加速
4)信息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生活水准、层次与媒介的内容越接近,对媒介的接触和利用程度越高
5)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传播有一定深度的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知识的媒介主要是印刷媒介,其受众主要集中于高学历阶层。
18.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差别
经验学派 经验学派,在广义上是指主要以经验性的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 在传播学中,经验学派尤其指以美国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 经验型研究方法的主要原则:
1)研究程序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用于调查和分析的方法与技术不能随意变更,以便可以为他者提供验证手段;
2)社会科学家的首要目标是收集和提供关于理论假设的无可争议的科学数据和材料; 3)通过公开学术讨论,建构关于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或原理。
经验型的研究方法反对从观念到观念地对社会进行主观抽象的说明,强调切实可靠的经验材料或客观数据的重要性,主张从环境或外部条件的变量出发来解释社会现象和行为的原因和客观规律。 批判学派在法兰克福学派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学派。
拉扎斯菲尔德认为经验性研究是为了解决实际出现经济或社会问题;而批判研究是为了研究现代社会的一般趋势积极的人的基本价值,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 批判学派的特点:
1)对资本主义持否定和批判态度;
2)更多地将传播学与社会学结合,着重考察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 3)在方法论上以思辨为主,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开始更多地结合经验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