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煤矿隐患分类处理系统设计探讨

煤矿隐患分类处理系统设计探讨

2022-08-07 来源:乌哈旅游
第8卷第5期 2012年5月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01.8 No.5 Mav 20l2 文章编号:1673—193X(2012)一05—0188—06 煤矿隐患分类处理系统设计探讨 李 鑫,刘双跃,梁玉霞,孟浩亮 (北京科技大学,北京100083) 摘要:煤矿生产安全事故频发,其主要原因是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隐患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 制和消除,深层的原因是没有对隐患根据其类别特征建立有针对性的处理流程,使隐患不能根据 其特征得到针对性的处理。通过对煤矿常见隐患的研究分析,按人、物、环、管进行分类,针对不同 类型的隐患,划分不同的隐患级别,采用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处理流程;构建了隐患从检查发现、 整改、监督、责任追究的整个隐患处理的闭环模型,并以此为依据建立隐患分类处理系统,使煤矿 隐患处理的整个过程更加全面、准确、及时,责任明晰、治理彻底。 关键词:煤矿;隐患;分类处理;闭环模型 中图分类号:X92 文献标识码:A Design of classiication managementf system for hidden dangers in coal mine LI Xin,LIU Shuang—yue,LIANG Yu—xia,MENG Hao—l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The main causes of the high frequency of industrial accidents in coal mines are the hidden dangers which have not been controlled and eliminated in time.Further more,it is because the failure to create a pertinent proce— dure to deal with hidden dangers according to their features.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hidden dangers in coal mine,the hidden dangers were classiied by person,machine,environmentf and management.The processes being different but interrelated were appli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ypes and classes of hidden dangers.The circled model was built to deal with hidden dangers,and it consisted of discovery,rectification,supervision and responsibility as— signing of hidden dangers.So the classiifed hidden dangers management system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cir— cled mode1.As a result,the whole process was more complete,accurate and timely,the responsibility of people became clearer,also the hidden dangers could be controlled completely. Key words:coal mine;hidden dangers;classified management;circled model 患,或发现了安全隐患但未及时、正确处理有直接关 0 引言 煤矿发生安全事故,往往与未及时发现安全隐 系。因此,建立科学的、完善的煤矿安全隐患识别及 处理机制,是“防患于未然”的关键。一个关键的问 题是由于隐患产生的原因不同,可能导致的危害也 不同,加之处理隐患部门的权限、能力不同,因此不 收稿日期:2011—10—07 同隐患的处理程序及涉及的部门也是不同的。为了 第5期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189・ 及时准确的完成对隐患的处理,应该首先对可能出 现的隐患进行分类(按照人、物、环、管对隐患进行 分类),之后规定对每类隐患的处理流程及明确每 个部门的职责和权力¨.2 J。本文通过分析通化矿业 集团八宝煤业公司在日常工作中对隐患的处理方 式,总结出对每类隐患的处理流程。 1 隐患分类及基本内容 煤矿是一个由人、物、环、管构成的复杂巨系统, 其隐患分布非常广泛。为了能相对较为全面的辨识 出煤矿存在的隐患,根据系统工程的原理,从人、物、 环、管四个方面分别考虑,对隐患进行辨识,这样既 能够保证隐患辨识结果的全面性和合理性,且方便 对隐患进行分类处理。这四个方面的不安全因素具 体项目如表l。 表1 不安全因素分类及基本内容表 全因素 不安 具体内容 1.1操作不安全性(误操作、不规范操作、违章操作) ^ 1.2现场指挥的不安全性(指挥失误、违章指挥) 员 1.3失职(不认真履行本职工作任务) 的 1.4决策失误 不 密 1.5身体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工作(带病工作、酒后工 △ 作、疲劳工作等) L 因 1.6工作中心理异常(过度兴奋或紧张、焦虑、冒险心 系 理等) 1.7人员的其他不安全因素 2.1没有按规定配备必需的设备、材料、工具 2.2设备、工具选型不符合要求 物 (机) 2.3设备安装不符合规定 方面 2.4设备、设施、工具等维护保养不到位 的不 2.5设备保护不齐全、有效 2.6 备警示标识不齐全、清晰、正确,设置位置不 合理 2.7机的其他不安全因素 续表1 全因素 不安 具体内容 3.1瓦斯威胁 3.2水的威胁 3.3火的威胁 3.4粉尘威胁 3.5顶、底、帮的威胁 3.6其他自然灾害威胁 环境 3・7工作地点温度、湿度、粉尘、噪声、有毒气体浓度 方面 等超过规定 的不 3・8工作地点照明不足 安全 3.9工作地点风量(风速)不符合规定 因素 3.1O采掘设计缺陷(包括井下巷道布局不合理、工 作面布置不合理) 3.11施工质量不符合要求 3.12巷道路面质量差,标识不齐全、不正确 3.13供电线路布置不合理 3.14作业区域警示标志及避灾线路设置位置不齐 全、不合理 3.15其他工作环境的不安全因素 4.1组织结构不合理 4.2组织机构不完备,机构职责不明晰 4.3规章制度制定程序不合理、不符合实际情况 4.4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 管理 4・5文件、各类记录、操作规程不齐全,管理混乱 的不4.6作业规程的编制、审批不符合规定,贯彻不到位 安全4.7安全措施、应急预案不完善、不合理 因素 4.8岗位设置不齐全、不合理 4.9岗位职责不明确 4.10岗位工作人员配备不足 4.11职工安全教育、岗位培训不到位 4.12其他管理的不安全因素 2“人的不安全因素”的处理流程 根据行为主体在行动之前是否意识到自己行动 第5期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19l・ 2.3财务科的处理 根据罚款标准进行罚款,并根据其安全积分扣 除安全保证金、安全绩效奖金等。 2.4安全科处理 安全科对人力资源科的处理进行监督,抽查。 人力资源科处理人员必须按标准格式详细记录培 训/教育过程、内容、考核方式、考核人员等。同时连 同录音、视频、试卷等交给安全科。安全科对通过考 试的人员进行不低于20%的复查,测试不合格的扣 除考核人员的安全积分,当扣除积分达到一定分值 时,要求人力资源科对其进行处理,取消其测评资 格,并影响其安全绩效奖金。 3“物(机)的不安全因素’’的处理流程 对“物(机)的不安全因素”隐患的处理流程如图 2所示,主要包括责任人的处理以及隐患的排除两方 面,其中及时对隐患的排除是重点。对于责任人的追 究参考“人的不安全因素”的处理流程。责任人主要 有物(机)的使用者、物(机)的巡检人员,以及负责处 理隐患但又未在规定时间处理完毕的人员。 物(机)的不安全因素 隐患整改l l责任人处理 规 定 时 添加更换 间 内 未 闭 安全科 △ —r 隐患闭合 图2“物(机)的不安全因素”的处理流程 在此过程中,对物(机)的隐患进行了分类,把 物(机)的隐患分为缺失项、失效项、改进项。缺失 项是指相关技术规定中指明需要有的设备设施但缺 失的项目;失效项是指通过功能}贝4试确定失效的项 目;改进项是指设备设施参数不能满足要求,需要改 进的项目。 对于缺失项,重点在于采购补齐;对于失效项, 重点在于维修,对不能维修的,及时采购更换;对于 改进项,及时进行维修,使功能达到规定要求。 安全科对隐患的处理进行复查,规定时问内未 完成处理的隐患将升级,升级体现在隐患整改人的 变更上。每次隐患处理规定一个整改负责人,若隐 患未在规定时间内处理完成,则通知其高一级的领 导担任隐患整改负责人,同时对上次的处理负责人 进行处理;若隐患仍未在新的一个周期内处理完成, 则通知更高级领导,同时对上次处理负责人进行处 理。以此类推,直至隐患消除。 4“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的处理流程 分析环境不安全因素的产生,可以发现其产生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设计、施工过程中的问题。主要是指生产 过程设计不合理,没有事先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问题; 施工不合理,没有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式、路线进行 生产或是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作业环境问题没有及时 处理。其主要责任部门为技术科、生产科、机电科、 通风科等。 其次,维持生产作业环境良好的机器设备等出 现问题(由于物的不安全因素引发的环境问题)。 其处理方式与物的不安全因素的处理流程类似。 第三,人的因素,即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引发的 环境问题,此类的处理方式参考对“人的不安全因 素”的处理流程进行处理,并及时使作业环境恢复 正常。 根据环境不安全因素产生的原因,按类别处理 的流程如图3所示。 5“管理的不安全因素’’的处理流程 “管理的不安全因素”的处理主要是通过两个 方面,一是对现有管理制度审查,看其是否完备、有 效,对不完善的及时进行修改完善;二是在实际工作 ・l92・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第8卷 图3“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的处理流程 中验证管理制度是否符合现实情况,对不符合的及 时进行处理。 5.1 对现有管理制度的审查 完备有效的管理制度应包括完备的管理标准体 系、管理措施体系以及保障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切 实落实到位的管理保障体系 J。管理标准应做到 “每一条已知规律的隐患的产生原因,都应有相应 的管理标准予以消除”、“只要达到这条标准就能够 消除相对应的隐患”;管理措施应能够做到“只要员 工按照管理措施要求,尽职尽责,每一条管理标准都 能够得到落实”。 对现有安全管理制度的检查应重点考虑其是否 符合如下几个原则。 5.1.1 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原则 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生命力在于两个方面, 第一是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第二是贯彻执行 的力度。自下而上的方式保证了管理标准和管理措 施的群众基础,便于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贯彻落 实,自上而下的方式保证了制定的本质安全管理标 准与管理措施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的安全 规程。 5.1.2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管理标准和 管理措施要全面覆盖煤矿的所有管理对象。具体 地,管理标准应做到“每一个管理对象,都应有相应 的管理标准保障其处于安全状态”;二是指管理措 施应能够做到“通过管理措施的落实能够达到管理 标准的要求”。 5.1.3可操作性原则 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只有具有了可操作性才能 起到保证矿井安全生产的作用,因此制定的管理标 准和管理措施要做到明确具体,责任落实到具体的 部门、具体的人员,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不仅应规定 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应当做什么,还应规定应当如 何做,以使相关当事人正确做出行为,并能够对于自 己行为的后果有较为准确的预期。 5.1.4适用性原则 我国各地煤矿地质条件、人员条件、装备条件差 异都非常大,因此安全隐患的差异也非常大,因此应 重点检查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是否充分考虑到了这 种差异性,煤矿是否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制定的 适应本企业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 5.1.5动态性原则 随着开采作业的不断推进,矿井地质条件、工作 人员条件、机器装备状况等都会发生变化,管理标准 和管理措施应随着这些条件的变化不断地进行调 整,以适应新的条件。 5.1。6全过程性原则 全过程性原则是指安全管理标准和措施应贯穿 煤炭生产组织的全过程,从矿井设计、矿井建设、矿 井生产直到矿井报废的全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应 有相应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来保证生产的安 全性。 5.2 实际工作中管理不安全因素的处理 对于在现实工作中发现的管理的不安全因素, 由安全科整理,提交安全副矿长,安全副矿长召集各 相关部门负责人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方案,之后把解 决方案报矿长工作会议审批。若审批通过由人力资 源科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安全科对管理制度的实 施进行监督;若审批未通过,由安全副矿长组织相关 部门继续完善。其处理流程如图4所示。 6结束语 首先根据系统工程的原理,把煤矿中的隐患分 为人、物、环、管四类,之后对每类隐患根据其类别特 第5期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193・ [4] 田水承,李英芹,邹涛,等.浅析煤矿生产中人的不安 全行为[J].陕西煤炭,2010,12(2):9—10 TIAN Shui—cheng,LI Ying—qin,ZOU Tao,et a1.Analy— sis on the reason of human ansafe behaviors and preven— tive measures in mine production[J].Shanxi Coal,2010, 12(2):9-10 [5]羊绍军,罗婉婷.人的不安全行为分析与对策[J].电 力安全技术,2010,24(11):1-4 YANG Shao-jun,LUO Wan—ting.Analysis and decision 图4 “管理的不安全因素”的处理流程 征建立了针对性的处理流程,明确了各个部门在处 理不同类别隐患时的权力、责任和方法。使隐患发 现后能够根据其分类按照处理流程进行针对性的处 理,保证隐患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和消除,从而保障 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 加 。 参考文献 [1] 谭斌,付雨露,曹庆仁.煤矿隐患排查治理闭合模式的 构建与运行[J].煤炭工程,2011,12(1):126—128 TAN Bin,FU Yu—lu,CAO Qing・ren.Establishment and operation of detection and control closed loop model for mine hidden dangers[J].Coal Engineering,201 1,12 (1):126—128 [2]李贤功,宋学锋,盂现飞.煤矿安全风险预控与隐患闭 环管理信息系统设 ‘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0,20(7):89-94 LI Xian—gong,SONG Xue—feng,MENG Xian—fei.Study Oil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oal mine safety risk and de— sign of hidden danger closin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2010,20(7): 89—94 [3]刘轶松.安全管理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探讨[J].西部 探矿工程,2006,12(6):226-228 LIU Yi—song.The discuss of unsafe behavior in safety management[J].West—china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2006,12(6):226—228 of insecure element of human beings[J].Electirc Safety Technology,2010,24(11):1-4 [6]孙斌,田水承,李树刚,等.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研究 及解决对策[J].陕西煤炭,2002,12(1):22.24 SUN Bin,TIAN Shui・cheng,LI Shu—gang,et a1.Study and solvable measures on human unsafe behavior[J]. Shanxi Coal,2002,12(1):22-24 [7]卢乃锡.浅析煤矿生产事故隐患及其排查治理[J]. 科技创业月刊,2010,12(8):98-99 [8]李润彪.煤矿生产事故隐患及其排查[J].煤炭技术, 2009,28(3) LI Run—biao.Hidden troubles and investigation of coal mine production accidences[J].Coal Technoloyg,2009, 28(3) [9] 王旭,窦文燕.煤矿安全事故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J].煤炭工程,2009,12(2):96-97 [10]谭斌,曹庆仁,岳文静.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常见组织 错误及其防控途径[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0,6(4):149—152 TAN Bin,CAO Qing—ren,YUE Wen-jing.Common or- ganization error and its prevent—control approaches of coalmine safety management[J].Journal of Safety Sci— ence and Technology,2010,6(4):149—152 [11]刘铁民.安全生产工作体系建设[J].中国安全生产 科学技术,2008,4(5):5-7 LIU Tie—min.Work system construction for work safety [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4 (5):5—7 [12]何川,刘功智,任智刚,等.企业安全生产分级监管模 型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2): 84-89 HE Chuan,LIU Gong—zhi,REN Zhi—gang,et a1.Study on grading supervision model of work safety in enterpri- ses[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7(2):84—89 [13] 张玉龙.施工现场的风险管理应用研究[J].中国安 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6(4):146-148 ZHANG Yu—long.Research on risk management appli— cation of construction site『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6(4):146—14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