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urism
基于循环经济的青海省旅游产品创新对策
青海大学 张永琴
摘 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青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重要途径。青海有着难得的宝贵机遇和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条件。可以说,抓住循环经济,就抓住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生态立省的命脉,也就抓住了实现“四个发展”特别是跨越发展和绿色发展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关键词:循环经济 旅游产品 创新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3(c)-157-02作为青海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砝码和支柱,旅游业创造的经济产出和社会效益日益突出。伴随着近几年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的增大,资源创造经济产出的增幅也日益明显,但在旅游收入迅速增长的同时,青海旅游业的突出问题也日益凸显,这些问题中,如何设计生产出精品甚至是绝品的旅游产品,同时又能满足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是重中之重。针对相关问题,本文认为青海旅游产品创新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1 强化旅游经营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
旅游直属管理部门到旅游经营部门在循环经济基础上用市场营销理念对旅游产品进行创新一个非常关键的工作内容就是树立旅游目的地良好形象。在旅游产品的营销过程中区别于其他有形产品的营销活动的一个非常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旅游产品营销要建立在旅游目的地营销的基础之上进行。青海省要进行旅游产品创新首先就要对旅游目的地形象进行整体的创新和塑造。
作为旅游产品生产创新的基础条件,旅游目的地的资源开发水平、整体形象、从业人员素质、行业管理水平、生活环境等等都决定了产品创新的成功与否。在“大美青海,欢乐夏都”的形象定位基础上,青海省旅游业的发展正在飞速地前进。
首先,作为旅游产品生产经营管理的旅游管理直属部门要与旅游业发展的相关部门做好紧密的联系与沟通,共同营造旅游的良好氛围。
其次,旅游企业应及时调整提高管理水平。在旅游知名度逐年提高,市场开发水平不断深化,旅游接待量大幅攀升的同时,本省绝大部分景点景区的经营管理仍然停留在粗放式管理的水平上。即便是已经走上集团化产业化经营道路的青海湖景区,正在准备申报5A级景区金银滩、藏药博物馆等也仍然存在管理体制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等严重的问题。
2 遵循循环经济要求,保护景观生态资源
在青海省旅游产品开发生产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生
态产生了负面影响。旅游业作为资源型产业,应当着力保护好青海的生态环境,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优势的旅游资源。如原生态无污染的玉树三江源地区,由于海拔较高、植被较好、气候宜人,当地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的发病率较低,是未来开发疗养度假的首选地区。然而对于这类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景观生态资源又是开发的首要限制条件。
3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同志提出的“大美青海,欢乐夏都”的成功定位目的是要体现,一、大美的青海。二、欢乐夏都。夏都的凉爽气
候、淳朴民风、民族特色都是发展城市旅游的基础。
在六大旅游产品要素中,游览是吸引消费的核心要素,吃、住、行是基本消费要素,购、娱是非基本消费要素,其中基本消费的收入弹性比较小,而非基本消费的收入弹性比较大,产品附加值提高的空间较大。
要对旅游产品进行创新,首先就要保证旅游产品要素中的基本消费要素,只有吃、住、行的要求达到了,才可能进行产品的深入高层次的创新。而综观青海省大部分景区景点产品,在基本消费要素的满足方面仍然不足。
“吃”的要素。如,海北门源的百里油菜花海与祁连号称“东方小瑞士”的迷人风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但是在旅游接待设施方面差强人意。
“行”的要素。如,青海推荐的十大精品旅游线路中“三江源生态之旅”,整个线路设计紧密围绕着三江源生态之旅的主题进行。但是这条线路的可操作性并不是很高,线路当中吃住设施不到位,道路条件差,大大影响了这条精品线路的推广。
“住”的要素。青海省旅游消费旺季到来时“一房难求、一票难求”,很多现实的旅游消费都由于住宿条件的限制没有达成。而在现有的星级酒店的住宿条件下,设施陈旧、房间空间狭小、布局简陋等情况颇多,游客普遍反映实际住宿于星级标准不匹配,影响了旅游感受和旅游产品质量。
4 增大旅游产品构成中“购、娱”的创新力度
作为旅游产品要素构成中非基本消费的部分,购、娱的收入弹
性比较大,产品附加值提高的空间较大。据近三年旅游景区收入排行统计来看,以塔尔寺、青海湖、坎布拉旅游收入最高,而在这三大景区的旅游收入中,景点门票占绝大部分。附加值较高的购、娱的部分明显落后于旅游发达城市甚至是旅游邻近城市。
包含在旅游产品当中的旅游商品是产生旅游经济效益的重要部分。长期以来,青海省旅游企业忽视了旅游购物是创造旅游收益的重要途径。总体的旅游商品经营与青海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态势相违背。目前,青海旅游商品的开发仍然处于初级阶段,青海旅游购物市场可以用散、乱、差来概括,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秩序,仅仅是一种单一式的运作模式。
同时,旅游商品的开发一定要以当地的旅游资源,特别是文化资源为基础,在表现形式上进行创新,不能以其他地区的旅游商品来代替,这样不仅不能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而且会让游客对目的地的旅游产品产生混淆,降低自身旅游商品的推广。此外,旅游商品的质量问题也是重中之重。很多旅游商品的生产环境简陋,原材料低劣,生产出来的商品质量参差不齐,虽然有良好的创意,但是低质量的产品也不会得到游客的青睐。这两方面问题前面已
www.chinabt.net 2012年3月
157
Tourism
旅游经济
经讨论过,无论从特色上还是从质量上来看,都体现了目前青海省
旅游产品的不足。
5 旅游产品创新过程中结合可行性分析与论证
青海省旅游产品创新的过程中,应该本着结合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的创新思路进行。尤其是特色线路的制定应当严格结合当地特色与实际情况进行。如:很多学者认为青藏线的开通对青海旅游起到了明显的带动作用,但事实上根据本地旅游的实际情况表现来看,青藏线的开通对于处在青藏高原板块的青海省而言带来了明显的冲击,部分游客仅仅将青海当做进藏中转站,虽然青海拥有大量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如可可西里保护区,但是由于青藏线穿行其中,游客乘车进藏的沿途即可观赏,所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海作为典型藏区的旅游发展。另外,由于在区域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青海省受到西藏的文化屏蔽效应明显处于阴影区,因此,如果青海省不能用可行性较高的旅游产品突出体现地域特色就将很难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
6 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服务的缺失也将制约旅游产品创新的发展,要解决服务问题。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首先,加强服务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的培养,加强提供精品服务的理念塑造。其次,对服务人员进行统一的规范化、标准化的服务培训。尤其是一线服务人员,他们是游客对青海旅游留下第一印象的构成要素。再次,加强与旅游专业教学单位的校企合作,尝试订单式培养、定岗培养,这样既可以解决旅游就业,也可以解决旅游服务人员素质低、服务差的问题。
7 突出旅游产品文化、地域特色
在现有的旅游产品中,游客普遍反映,资源丰富,特色缺失。作为青藏高原板块的构成部分,青海旅游产品的特色应当是高原风光、独特的气候优势、鲜明的民俗文化。但游客在青海旅游的过程中绝大部分时间仍然是在看而已,能够提高游客心理感受的体验的部分明显不足。
俗话说看景不如听景,听景的内容更丰富更能引发共鸣。如何将停留在看的层面上的旅游景点,提高到引人联想的境地,从而提高精神享受,这是突出本地旅游产品特色的立足点。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只有充分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除了地域民俗文化内容的挖掘之外,中国古代创造的两大神话体系,蓬莱神话“八仙过海”、昆仑山神话体系“西王母”都是青海省旅游产品文化创新的源泉。
突出文化和地域特色除了可以增强旅游者的消费感受之外,还能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产出。
8 加大旅游产品宣传
近几年青海省在旅游宣传的力度上明显增强,选择了不同媒体、不同受众进行了强有力的宣传。但是从目前的宣传效果来看,王牌景点如,青海湖、塔尔寺、坎布拉游客数量过于集中,接待量又不能得到明显的提高,在旺季运营的过程中,游客接待明显超出了景区承载力。而一些资源优势明显的诸如柳湾彩陶、瞿坛寺等景区景点都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158
2012年3月 www.chinabt.net
针对宣传上的不足,本文认为,应当在保持旅游目的地宣传的同时进行旅游整体宣传的合理规划。将旅游产品划分为相同主题或类型的组别进行针对性的宣传,如自然风光类(青海湖、坎布拉等)、佛教文化类(塔尔寺、瞿坛寺等)等。
同时,结合青海旅游品牌形象,确定以“人间大爱·青海大美”为主题的宣传口号,大力推介,实施全面营销。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认真做好对外推介,传递青海安全、稳定、和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努力拓展旅游客源市场,推动青海旅游业的平稳发展。
9 改革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激励机制,调动其对旅游产品创新的积极性
真正能体现资源特征又具有较高可操作性的旅游产品创意应当是来源于旅游产品一线销售人员的。因为一方面他们能够接触到旅游者,知道旅游者最关键的需求是什么;另一方面,他们熟悉各个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和水平,旅游景区配套设施的完善情况,能将这两大信息结合起来进行旅游产品创新,必定能事半功倍。
但是,由于激励机制的缺乏和不健全,旅游产品一线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对于产品创新也缺乏动力。所以,即便有好的创意和想法也不愿提供给旅游企业和旅游管理部门。另外,由于缺乏激励保障措施,旅游生产部门进行产品创新存在被迅速模仿的危险,所以,生产部门也不愿冒着浪费开发投资的风险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 安虎森主编.区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旅游旅游管理[J].2004(10). [3] 马勇等.旅游规划与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4] 王乐霞.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开发探讨[J].理论界,2006(6).
[5] 邵炜.旅游产品、资源及吸引物的概念辨析[J].经济论
坛,2006(9).
[6] 杨斌,刘炎.海滨旅游产品深度开发思路探讨—以大连市为例
[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7] 刘汉洪.旅游品牌塑造全攻略[J].广告大关:综合版,2006(3).
[8] [美]朱·弗登博格,让·梯若尔.博弈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2(10).
[9] 李久光.博弈论基础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10] 陶庆华.半自助旅游产品质量的博弈分析[J].经济研究导
刊,20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