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类进化史中间阶段的代表性居群的通称。因发现于德国尼安德特河谷的人类化石而得名。尼安德特人是现代欧洲人祖先的近亲,从20万年前开始,他们统治着整个欧洲和亚洲西部,但在万年前,这些古人类却消失了。尼安德特人(学名:Homo neanderthalensis)是一个已经灭绝的物种,发掘于欧洲及西、中亚部分地区的更新世化石标本。按照国际科学分类二名法归类为人属,与智人(Homo sapiens)并列在人科人属之下。在之前,它曾经被归类于人属智人下的一个亚种。
2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一词是费孝通老先生提出的,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
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连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
费孝通先生解剖中国传统社会,使用的是社会结构分析方法,这是社会学通用的方法。在费先生之前,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就曾用“有机团结”和“机械团结”两个概念区分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费先生为更准确地区分中国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提出了“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概念,其中“差序格局”尤可谓是费先生的独创,并被国际社会学界所接受。关于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的区别,他打了个比方,西方社会以个人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好像是一捆柴,几根成一把,几把成一扎,几扎成一捆,条理清楚,成团体状态;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下,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这就像把一块石头扔到湖水里,以这个石头(个人)为中心点,在四周形成一圈一圈的波纹,波纹的远近可以标示社会关系的亲疏。大家千万不要轻看了这个比喻,正是通过这个比喻以及它所代表的“差序格局”概念,费先生揭示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这些特点是:
1,自我主义。在这种关系格局中,自己总是这种关系的中心,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2,公私群己的相对性。在这种格局中,站在任何一圈中,向内看可以说是公,是群;向外看就可以说是私,是己。两者无清楚的界限。
3,特殊主义伦理。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得看所施加的对象与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
4,人治社会。所用于维持秩序时所使用的力量,不是法律,而是人际关系的历史传统。 5,长老统治,这是一种包含着不民主的横暴权力、民主的同意权力及教化权力等复杂内容的权力结构。整个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制度安排和权力运作,都是以这样的一种社会关系模式为基础。
3《礼物》理查德·保罗·埃文斯
4杨成志 ,字有竟,中国民族学家、人类学家1923~1927年就学于岭南大学,并主
编《南大青年》、《南大思潮》和《南风》等刊物。1927年任中山大学助教。1928年受中山大学和中央研究院指派,赴云南调查少数民族情况。以后杨成志深入四川大凉山彝族地区,
调查研究奴隶社会结构及彝族生活情况、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化特征,写出《云南民族调查报告》、《罗罗族巫师及其经典》、《罗罗太上消灾经对译》等专著。这是中国较早的民族学田野考察著作。同年返校后,由中山大学派往法国留学,获巴黎人类学院高等文凭和
5“船货崇拜”(cargo cult)被认为是所谓复兴运动这一世界现象在太平洋岛屿上的变
体。这种现象是对社会变化所引起的物质和道德丧失的一种反应。这类运动是一种适应性的战略,目的在于取得与个人目标相对应的集团目标,在于建立一种新的秩序,该秩序将重建参与者的生计和目标意识。必须这样来理解船货崇拜,即:它们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逐渐形成的,而这些条件是与社会组织和信仰相适应的;除非条件本身发生了变化,否则这些船货崇拜将不会改变。
6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也作\"篇章分析\")是研究语言的一种方法。以
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实际使用中的语言的观察,探索语言的组织特征和使用特征,并从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言的使用者的认知特征方面来解释语言中的制约因素。研究的课题如:篇章结构、篇章连贯、信息结构、句子的主位结构等话语分析作为一种专门的学科研究对象的出现,特别是在法语领域的出现,一
般来说,是语言学发展过程中,特别是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必然会出现的现象。 这个新领域与语言学保持着复杂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又是经济被重新定义的。话语分析作为一种活动,正如它的内涵一样,它存在的前提是:特殊对象的生成、观念系统的状态、新颖恰当的研究对象的方法论的框架系统的状态。
7实验民族志
8《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本书是人类学经典著作之一,维克多·特
纳。在《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中,特纳通过在非洲恩丹布部落中的田野考察,将仪式在这个群体中的地位进行了诠释。特纳拓展了“阈限”与“交融”的概念,发展了传统的结构主义。与之同时代的范·杰内普、马克斯韦伯、涂尔干等都曾经试图把所有的文化行为统一在超级结构里,提出涵盖全体的普遍化模式,特纳则突破了传统静态的社会结构的研究,把仪式放在运动的社会过程中加以考察,他把社会看作是交融与结构的辩证统一,从而有“分化-阈限-再整合”的过程,是结构与反结构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9交表婚:男子应与自己父之姐妹或母之兄弟的子女缔结婚姻的制度。在中国,交表
婚又称“姑舅表婚”。 所谓“双方交表婚制(bilateral cross-cousin marriages)”,即一个男子可娶父亲姐妹的女儿或母亲兄弟的女儿为妻。张光直先生曾根据周代文献中的舅姑称谓推测古代中国实行过这种非常有弹性的制度。他指出,在这种制度框架下,娶妻对象会依特定条件而变化,有时完全以父方为主(只能娶父亲姐妹之女),有时又完全以母方为主(只能娶母
亲兄弟之女)。前者一般出现在地位平等的政治集团之间,而后者则往往发生在地位不同的亲族之间,用以维持双方微妙的、不稳定的政治平衡。
10 “萨满”一词也可音译为“珊蛮”“嚓玛”等。该词源自通古斯语saman与北美印第安语
shamman,原词含有:智者、晓彻、探究、等意,后逐渐演变为萨满教巫师即跳神之人的专称,也被理解为这些氏族中萨满之神的代理人和化身。“萨满”一词主要通行于欧亚大陆与北美大陆北方各民族中,在世界其他地区对类似的神职人员各民族均有不同的称呼,但国际学术介也将其统称为萨满。萨满一般都分为职业萨满和家族萨满(也被称为家萨满)
11南方古猿是早期人类,大约生活在距今500万年至150万年之间。最初生活在
非洲(大约300多万年前),南方古猿的头骨要比人类的短,其脑容量也要比人类的小,但脑结构已与人类相近。他们已经能够直立行走并使用天然工具。研究南方古猿,对于探索人类的起源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2人种人种是具有共同遗传体质特征的人类群体。人种也称种族,在生物学上,人类
各种族都同属于一个物种,即智人。不同的种族相当于在一个物种下的若干变种,他们都起源于一共同祖先。不同的人种虽然在肤色、眼色、发色、发型、头型、身高等特征上有所区别,但这些特征差异是由于人类在一定地域内长期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又经长期隔离所形成的。人种(race),亦称种族, 是具有形态上和生理上的特点和语言习俗等历史文化因素组成的有区域性特点的群体。
13《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和政治学》
14艾弗拉姆·诺姆·乔姆斯基博士(Avram Noam Chomsky,1928年12月7
日—)是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的荣誉退休教授。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被认为是20世纪理论语言学研究上最伟大的贡献。他还通过对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的《口头行为》的评论,发动了心理学的认知革命,挑战在1950年代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主义者学习精神和语言的方式。他那自然的学习语言的方法也对语言和精神的哲学起了很大的影响。他的另一大成就是建立了乔姆斯基层级:根据文法生成力不同而对正则语言做的分类。乔姆斯基还因他对政治的热忱,尤其是他对美国和其它国家政府的批评而著名。乔姆斯基把自己归为自由社会主义者,并且是无政府工团主义的同情者。一般认为他是活跃在美国左翼政坛的著名主要知识分子。据艺术和人文引文索引说,在1980年到1992年,乔姆斯基是被文献引用数最多的健在学者,并是有史以来被引用数第8多的。
15民族学考古学
16深描格尔茨提出的\"深描\"方法,无疑是文化研究理论的一项重大革新与拓展.在他看来,文
化是体现象征符号的意义模式,因此,\"对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寻求规律的实验性科学,而是一种探求意义的解释性科学\他所追求的是析解,\"即分析表面上神秘莫测的社会表达\".这种解释科学以民族志的描述为基础,通对他者文化的深描,了解文化中的象征符号在人们的观念和社会生活的意
义,从而达到对地方性知识的观察、理解和深描好比破译通行密码,并将这些意义系统描绘出
来
德国人文学科的理念中,让人类学走出了仿自然科学的方法,形成一种极富张力的解释理论。 准确地来说,格尔兹只是一个理论的建构者,而非方法论的探索者。他探讨解释理论的可能性大于确切性。 深描作为解释人类学的一种方法,缺乏深浅标准,同时也没有判断的好坏。
17象征人类学 (Symbolic anthropology),有时或称象征与阐释人类学
〈symbolic and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 是文化人类学主要学派之一,主要人物有克利弗德·纪尔兹(Clifford Geertz)、维克多.透纳〈Victor Turner〉与大卫.许柰德(David M. Schneider)等。象征人类学兴起于1960年代,其视文化为一套由象征与意义构成的象征体系,因此人类学家必须视异文化为文本,借由田野调查等长时间的研究方式,解读并细腻地诠释当地文化。虽然象征人类学家对文化的概念主张各有不同,一般而言其主张观点与结构主义人类学相似,与文化唯物论的看法相对,同时也反对结构功能论等人类学家对于亲属等结构性研究的观点与主张。在后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中,象征人类学的文化概念往往成为其质疑与批判的对象。理论概念如同其他人类学派,象征人类学的理论基础建立在其文化理论的讨论之上。虽然象征人类学强调象征在文化里的角色,以及个人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然而由于对文化与个人的角色解释不同,其文化理论可大略分成“纪尔兹”与“透纳”两种理论取向
18收继婚女性在丈夫死后嫁给其兄弟的行为、习俗或法律。广义的转房婚也
包括改嫁给夫家其他男性,例如亡夫的叔、伯、儿子(女方的亲生子除外)、侄、甥等的情况。
19“过渡仪式”这个术语与阿诺德-范-盖内普相联系,他在1909年出版了一本著作
《过渡仪式》。通过过渡仪式,社会进行自我复制,例如成人礼、婚礼、葬礼等等。人们被给予新的身份而不用改变社会结构,各种典礼的公众化特征每年都在提醒居民,社会提供了大家相互间的伙伴关系、权利和义务。
[
1]
20家庭是指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
会生活单位。家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是指一夫一妻制构成的单元;广义的则泛指人类进化的不同阶段上的各种家庭利益集团即家族。 从社会设置来说,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设置之一,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制度和群体形式。(社会设置,即组织起来满足一个社会基本需要的社会结构丛)从功能来说,家庭是儿童社会化,供养老人,性满足,经济合作,普遍意义上人类亲密关系的基本单位。从关系来说,家庭是由具有婚姻、血缘和收养关系的人们长期居住的共同群体。
21社会性别即一般所说的性别。主要是指自身所在的生存环境对其性别的认定,包
括家人、朋友、周围人群、社会机构和法律机关的认定等,是人基本的社会属性之一。社会
性别理论从分析两性关系入手可以发现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根源和本质,从而将社会性别理论变成强有力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分析工具。社会性别理论作为一种历史和文化的产物,它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而不断变化和发展,如何运用它来指导鲜活的实践活动也应是一个不断探索的问题。
22《金翼》是一部小说体裁的社会学文本,是林耀华先生由结构功能主义转入平衡
论的代表作,以人际关系的平衡为讲述的重点。林耀华先生经历了传统国学考证方法的传承实践-功能论为外在、国学考证为内在的方法论适应性研究-《金翼》式的小说写作,这也是接受结构功能主义、平衡论等思想的一个过程。《金翼》从平衡论出发,认为人际关系的均衡,收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平衡会遭到破坏,人们通过适应不断发生的变化,来恢复这种平衡,但如果冲击力太大,就会创建一种新的平衡。人类生活总是摇摆于平衡与纷扰之间,摇摆于均衡与非均衡之间。平衡论贯穿于整部作品始终,并运用了结构主义理论,从实例中反应体系中个体对其它个体和整体的作用。《金翼》特别强调个人本质的作用和外界环境对平衡的冲击。《金翼》是社会基本组织的一种类型的一个案例,以小见大并不能完整的反应社会的整体状况,但它对学术发展历程和历史具有重要的记录意义。
法兰兹·鲍亚士(英语:Franz Boas,1858年7月9日-1942年12月21日)[2],或译23
弗朗茨·博厄斯,是德国裔美国人类学家,现代人类学的先驱之一,
享有“美国人类学之父”的名号[3]。他也是语言学家,美国语言学研究的先驱。他开创了人类学的四大分支:体质人类学、语言学、考古学以及文化人类学。[4]如同许多当年的先驱者,他的学科训练来自其他学科;他获得物理学博士,并从事地理学的博士后研究。他将科学研究方法运用于人类文化与社会的研究,这个领域先前植基于围绕着奇闻轶事的巨型理论论述[5]。弗朗茨·博厄斯(Franz Boas,1858年7月9日
-1942年12月21日),或译法兰兹·鲍亚士,是德国裔美国人类学家,现代人类学的先驱之一,享有“美国人类学之父”的名号;也是语言学家,美国语言学研究的先驱。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50多年。如同许多当年的先驱者,他的学科训练来自其他学科;他获得物理学博士,并从事地理学的博士后研究。他开创了人类学的四大分支:体质人类学、语言学、考古学以及文化人类学。
24社会方言是由社会群体的不同性质而形成的语言变体。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没有
直接的渊源,它是由不同的职业、社会地位、政治信仰、受教育程度等因素或由这些因素构成的社区交际习惯所形成语言差异。主要差别是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以及一些特殊词汇的使用。
在语言学中,社会方言指的是在某一社会团体,社会阶层或次文化群中被使用的语言。在此意义上,它区别于个人方言,即个人使用的特殊形式的语言。社会方言也区分于地域方言,即特定地区使用的特殊形式的语言。然而地域方言通常有特殊的社会地位,所以一种特定的语言变体常常同时被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例如,标准意大利语相对于托斯卡纳语来说
是一种地域方言。但作为意大利民族的语言,它也是社会方言,因为它被作为通用语在全国的广播,新闻媒体和上流社会中被使用。
是近年兴起的一个考古学的分支。它萌芽较早(民族考古学一词也是美国一个学者于1900年首次使用的),但作为有自己理论和方法的边缘学科,是20世纪六十年代才出现的。1961年,第一次出现专门讨论考古学类比的方法论的文章,标志着民族考古学的开始形成。
25民族考古学(ethnoarchaeology),从考古学观点对“活着的社会”(living society)
的研究。民族考古学家研究这样的社会的目的是进一步了解考古学发现的物质遗存,特别是在物质文化模式和社会其他方面建立起系统的关系……民族考古学就是民族志材料和考古学材料的比较研究。
简介民族考古学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
科和研究方法。它主要通过现代民族志与考古学材料进行类比,再现古代人类社会文化面貌。
[1]
2发展过程民族考古学是近年兴起的一个考古学的分支。它萌芽较早(民族考古学
一词也是美国一个学者于1900年首次使用的),但作为有自己理论和方法的边缘学科,是20世纪六十年代才出现的。1961年,第一次出现专门讨论考古学类比的方法论的文章,标志着民族考古学的开始形成。3
研究对象民族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实物。人包括
一些保持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婚姻方式的少数民族或群体,和一些比较原始的族群,以及社会组织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情况。实物包括考古出土的文化遗存、某些历史记载和传说。
[1]
研究目的民族考古学(ethnoarchaeology),从考古学观点对“活着的社会”(living
society)的研究。民族考古学家研究这样的社会的目的是进一步了解考古学发现的物质遗存,特别是在物质文化模式和社会其他方面建立起系统的关系。
26儒化
27种族主义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态度,认为种族差异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
种族主义可以视作是一个社会问题,经常被政客作为政治工具来使用。种族主义从集合心理学的角度看,可以解释为一种情感上的现象。种族主义以德国纳粹政权为代表,德国纳粹政权视金发碧眼的白种人为最优秀的主宰种族,德国纳粹政权称之为雅利安人(现代称为北欧人种)。种族主义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态度,认为种族差异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认为自己所属的团体,例如人种、民族或国家,优越于其他的团体。种族主义(英语:Racism)
指一套意识型态,其基本信仰为人类可以被分类成不同及互不附属的“种族”实体,因此主张遗传的肉体特质直接决定人性、智识、道德等等文化及行为的特性,并主张某种族在本质上比其他种族优越。[1]种族主义做为意识型态则和研究人种或人群差异的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不同,做为意识型态的种族主义其种族决定论及特定种族优越的信仰是不容科学研究允许的不同结论及批判思考。
28政治人类学
29强化仪式 30继嗣群
31认知人类学(Cognitive anthropology)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研究取向,
其中学者试图解释人们共享知识、文化创新、以及历经时空而传承的模式,他们使用认知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特别是实验心理学和演化生物学),并透过与历史学家、人类学家、考古学家、语言学家、音乐学者和其他专家的紧密合作,从事对于各种文化型态的描述和诠释。认知人类学关注不同群体的人们所知道的东西,以及这种内隐的知识,如何改变人们感知他们周遭的世界,并与这个世界建立关联。从语言学的立场来看,认知人类学采用语言做为研究认知的门道。认知人类学的一般目标就是分解语言,以探讨在不同的文化以及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之中,所具有的共同性。认知人类学的语言学研究可分为三个次领域:语意学、语法学、语用学。认知人类学(Cognitive anthropology)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研究
取向,其中学者试图解释人们共享知识、文化创新、以及历经时空而传承的模式,他们使用认知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特别是实验心理学和演化生物学),并透过与历史学家、人类学家、考古学家、语言学家、音乐学者和其他专家的紧密合作,从事对于各种文化型态的描述和诠释。认知人类学关注不同群体的人们所知道的东西,以及这种内隐的知识,如何改变人们感知他们周遭的世界,并与这个世界建立关联。[1]从语言学的立场来看,认知人类学采用语言做为研究认知的门道。[2]认知人类学的一般目标就是分解语言,以探讨在不同的文化以及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之中,所具有的共同性。[3]
32智人是生物学分类中,我们全体人类的一个共有名称(学名)。截至2011年年底,
在这个地球上居住着大约68亿人,这些全都是智人。在分类学上,所有的人都属于一个物种。智人最早出现在地球上的时期有各种不同的推测,通常认为是在大约20万年前。关于起源地点,暂时比较有说服力的观点是认为智人起源于东非。从生物进化看,20万年只是很短的时间。就在这很短的时间里,智人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繁荣。从热带到南北两极,全世界凡是有陆地的地方基本上都有人类居住。一种动物的分布能人(学名:智人、Homo
sapiens,意为“有智慧的人”),是一种灵长目人科人属及直立行走的物种。[3][4]粒线体DNA与化石证明人类大约于20万年前起源于东非。与其他动物相比,人具有高度发达的大脑,具有抽象思维、语言、自我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种能力,加之人类直立的身体导致人类的前肢可以自由活动,使得人类对工具的使用远超出其它任何物种。
33马塞尔·莫斯(Marcel Mauss),法国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迪尔凯
姆的学术继承人。曾在巴黎大学和波尔多大学学习哲学。1898年迪尔凯姆创办《社会学年鉴》,莫斯负责该刊物宗教方面的研究与编辑。他曾对宗教实践发生过浓厚的兴趣,以后转
向比较社会人类学的研究,被尊为法国实地民族学派的创始人。在莫斯的影响下最有名的是结构人类学的创始人,克劳德·莱维-斯特劳斯。1925年创办巴黎大学民族学研究所。1931-1939年在法兰西学院任教。主要论著有:《早期的几种分类形式:对于集体表象的研究》(1903)、《关于爱斯基摩社会季节性变化的研究》(1910)、《天赋》(1923)、《关于原始交换形式──赠予的研究》(1925)等。
34代码转换
35文化论作者:(英国)马凌诺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 译者:费孝通。本书
以简炼的语言,阐述了作者对文化的基本主张、浓缩了作者对科学文化理论探索的精华,代表了早期功能主义人类学的最高成就。
36民间信仰是指民众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与尊重。它包括
原始宗教在民间的传承、人为宗教在民间的渗透、民间普遍的俗信以及一般的民众迷信。
民间信仰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将民间信仰单独作为一个概念,考虑到它对应于一个官方宗
教而存在,而且也因为它有别于制度化的宗教,这一文化体系包括信仰、仪式和象征3个
不可分开的体系。从意识形态上讲,它是非官方的文化;从文化形态上讲,它重在实践、
较少利用文本并以地方的方言形式传承;从社会力量上讲,它受社会中的多数(即农民)的
支撑并与民间的生活密不可分。
37\"库拉圈\"是人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因马林诺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一书的出
版而一度成为人类学关注的焦点。库拉圈”(Kula ring)是马林诺斯基(Malinowski)对于新几内亚东部的南马辛区域所特有的库拉活动的记述。
38亲属称谓(QīnShú ChēngWèi):对血亲、姻亲的称呼,或具有血亲关系、姻亲关
系者的互称。
39亲属关系
40生态人类学(Ecological anthropology)是人类学的一个次领域,探讨在各个
时间空间之中,人与自然环境(文化与自然)的关系。它探究一个人群塑造其环境的方
式,以及这些关系在往后构成这个人群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方式[1]。生态人类学将一种体系研究取向[2],运用于对文化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当代生态人类学的核心在“对于从个人与环境共生的概念出发,所进行的了解。”[3],以及自然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4]。生态人类学是致力于人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研究。人类的生
存一直同邻近的土地、气候、植物以及动物种群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并对其产生影响,环境因素亦反过来作用于人类。生态人类学试图探讨人类群体如何适应塑造其生存环境并伴随此过程形成相应的风俗习惯以及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简言之,生态人类学希望对人类社会文化作为适应环境的产物做出唯物的说明。
41《原始思维》莱维-布律尔。作者阐述了对“原始人”的思维是具体的思维,亦
即不知道因而也不应用抽象概念的思维等观点。通观全书,列维-布留尔引用来论证原逻辑思维的材料,除了语言、计数等少数几章外,差不多全是我们叫做迷信的那种东西。我们知道,各种宗教,迷信的产生都有其社会经济基础。大抵说来,在原始社会后期才有可能产生宗教、迷信。这是因为那时的人们对相当多的自然现象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正确知识,但是由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就不可避免地把自然力神化,加以崇拜,从而产生宗教、迷信。读书《原始思维》,相信你一定会有另一种理解。
概述42新考古学是1960年代在北美流行的一个考古学派。这个学派的发起人,
是当时在芝加哥大学任教的年轻考古学家路易斯·宾佛(Lewis Binford)和他的学生朗格(William Longacre),希尔(James Hill)和佛兰内力(Kent Flannery)...等。宾佛注重研究人类活动的行为和过程,其基本主张为:“一,要对考古遗物的解释进行严格的经验检验;二,用经过严格检验的考古证据重建史前人类生活。”曾在考古学界引起巨大反响。在20世纪1980年代经考古工作者介绍到中国。
Arcaheology as Anthropology-宾佛1962年
宾佛在AA上发表的Arcaheology as Anthropology,他引用了Willey的话:\"如果考古学不是人类学的话,那么就什么都不是\"。也就是说,他的基本立场在于:相信考古学必须充分地借用人类学的理论与资料。他的中心思想可以简述为:人类的文化下由数个subsystem组成,要清楚了解文化要仔细研究每个subsyste他相信考古学资料与现生族群之间的连系有可靠的关联性(即Middlerange theory).因此可以运用民族志类比的方式,为考古学重建文化增加认识。他们反对Franz Boas以来的Historical Particularism那种精细研究单一文化的面貌,他们相信了解文化变迁的过程比了解文化本身更重要-因此称为过程学派.从Cultural Ecology的态度,相信文化是因为适应(Adaptation)而产生变迁的.
重视科技性的研究方法重
视理论和方法学在考古学上的应用(Method and Theory).新考古学还有很多重要的概念,像Michael Schiffer的Formation Process,重视遗物从制造到进入考古学家桌上的过程,已经经过多次概念和实质上的转换,因此考古学者看到的材料和原本的材料在性质上已有一定的差距.新考古学当然有很多的问题存在.不过它仍然是主宰了1960-1990之间美国的考古学主流。
43《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是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 1809 – 1882)
论述生物进化的重要著作,出版于1859年11月24日。该书大概是19世纪最具争议的著作,其中的观点大多数为当今的科学界普遍接受。在该书中,达尔文首次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他使用自己在1830年代环球科学考察中积累的资料,达尔文试图证明物种的演化是通过自然选择(天择)和人工选择(人择)的方式实现的。
44经济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该分支运用民族志与人类学知识,
与其他知识结合,解释人类的经济行为。这是由人类学家所进行的研究,而且与经济学具有复杂关系。经济人类学的领域有三个主要的理论典范:形式论、实质论与文化论。是研究人类各种社会的经济生活、经济制度及其演化规律的文化人类学分支学科。
其开创者为马林诺夫斯基 (Bronislaw Malinowski),他在研究了库拉交易圈后认为,西方传统经济学所谓的经济行为的目的——赚钱或获取使用价值的原则,在原始经济中并不存在;原始经济只是其他社会行为,如亲属制度、仪式行为的一种反映;原始社会的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是维持和完成人际间的社会关系和责任。经济人类学探讨不同社会中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过程.
45聚落考古或聚落考古学,实际就是指以聚落遗址为单位进行田野考古
操作和研究的一种思想方法。虽说聚落考古学只是一种研究方法,但由于具体的研究对象是考古调查发掘工作开始,必须树立聚落考古的思想,以便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并附诸实施;聚落遗址,所以这种方法也需要贯穿于田野考古学之中。也就是说,聚落考古学就是要求从田野同时调查发掘资料的整理研究工作也需要按照聚落考古学的方法和要求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为聚落考古学提供有效的基础研究资料,才能推动聚落考古学研究工作的开展,聚落考古学才能得以成立并不断获得发展。[1] 聚落考古学是以聚落遗址为单位进行研究的,但究竟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应当如何展开研究,则是聚落考古实践中必须思考和总结的重要问题。严文明先生总结认为,所谓聚落考古,一般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单个聚落形态及其内部结构研究。其中包括单个房屋的分类和每类房屋的结构功能考察;同一聚落中房屋的组合关系,包括同组中住房与住房之间的关系,住房与其他遗迹之间的关系;聚落的总体布局及其功能的考察。其二是聚落分布和聚落之间关系的研究。其中包括不同区域或不同文化中聚落的空间分布特点;聚落的规模与内涵所反映的聚落分化情况,即中心聚落与聚落群的出现与否;中心聚落与聚落群的空间分布特征等。其三是聚落形态历史演变的研究。包括不同时期各类聚落形态的演变;不同时期聚落分化的复杂程度;不同时期聚落群的发生发展演变情况等。这三个方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中单个聚落形态及其内部结构是聚落考古研究的基础和关键,否则,其他两个方面的研究就无从谈起,难以展开。[1]
46医学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以病人对疾病的社会心理反应为重心,而不
是以疾病本身为重心,主要关注生病行为,即病人对疾病的社会心理反应。医学人类学是国际人类学领域发展最快的一门学科。它是社会和文化人类学理论与心理学、公共卫生和社会医学实践的完美结合。在国际学术界,医学人类学以其科学审慎的研究态度以及体现人文情
怀的研究风格,已经成为作为联结社会科学和医学领域最重要的桥梁。医学人类学以其独特的人类学视角和研究方法审视病患,健康,治疗,社会制度以及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更加强医学从业者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和关怀。与此同时医学人类学的研究成果深化了社会学人类学者对许多传统命题诸如人性(humanness)、个体性( personhood),亲属关系( kinship)等经典概念的全新的、深度的理解。医学人类学是研究在不同文化和社会群体中,人们如何解释“疾患一健康”的原因,他们所信赖的治疗类型,以及一旦生病向何处求医;也研究这些信念与实践,如何与人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变化相联系的。
47努尔人(Nuer)自称Nath,意思是“人类”。它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五千年前就
已经存在了,它与丁卡人是兄弟民族,有共同的历史,有相似的语言和风俗习惯。现在主要生活在南苏丹共和国和埃塞俄比亚,还有一些由于战争的原因到了肯尼亚、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努尔人是爱牛如命的民族,又是一个英勇善战的民族,是南苏丹第二大民族。努尔人自己不称为“努尔”,而是称作Naath(Nath),意思是“人类”。努尔人其实一个部落联盟,由多个部落组成。主要居住在琼莱州及上尼罗河州部分地区,南苏丹的第二大民族,1930年有20万人,1952年有25万人,1972年有74万人,2008年约129万,占南苏丹总人口的%。另外在埃塞俄比亚西部也生活着15万努尔人(2007年)。由于过去几十年战争的影响一批努尔人迁到了肯尼亚,有25000努尔人到了美国避难,另外,有2万努尔人迁到了澳大利亚,还有一些到了加拿大。由于战争的影响,枪获得了重要的象征意义,仅次于牛的地位。据说,努尔人与丁卡人很接近,都很高,很黑,二者是兄弟民族,拥有共同的历史文化,有非常接近的语言,丁卡人能够较容易地融入到努尔人的文化之中。他们都是以牛为主爱牛如命的游牧民族,他们喜欢自己的每头牛取不同的名字,他们把牛看作是最有经济与宗教地位的象征。据说当年横扫整个非洲商路的阿拉伯商队唯独奈何努尔人不得,因为他们唯一可卖的是牛,而能吸引他们来谈生意的办法,是把更多的牛卖给他们。[1]
48母系与母权 49人类学的整体观
50心理人类学研究社会系统中文化传统的传递、延续和变革中的心理现象的学科。
是介于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51大传统与小传统是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在
1956年出版的《农民社会与文化》中提出的一种二元分析的框架,用来说明在复杂社会中存在的两个不同文化层次的传统。大传统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社会中少数上层人士、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小传统是指在农村中多数农民所代表的文化。雷德菲尔德注重于强调二者之间的差异性,把二者置于对立面,认为小传统处于被动地位,在文明的发展中,农村不可避免要被城市同化。其后,欧洲学者用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对这一概念进行修正。认为大传统通过学校等正规途径传播,处于封闭状态,不对大众开放,从而成为精英的文化;小传统非正式传播,向所有人开放。从而导致小传统有精英的参与,而大众则没有参与大传统。因此小传统由于精英的介入而受到大传统的影响,而小传统对大传统的影响则微乎其微。在台
湾,李亦园又将大小传统的概念运用于中国文化的研究,并对应于中国的雅文化和俗文化。
大传统与小传统的概念被莫里斯.弗里德曼(Maurice Freedman)、史坦利.谭拜亚(Stanley Tambiah)等人类学家运用至汉人研究与印度社会学等领域,并被历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学者引用,成为中国与印度等乡民社会地区的主要概念之一。
52匮乏文化 53人种与种族 54婚姻与继嗣
55历史人类学(historical anthropology),从历史学的领域出发,研究和回答人类
学提出的问题,历史学和人类学相互渗透、相互结合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简介1924年,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克发表了《创造奇迹的国王们》,研究了法国民众的风俗与信仰问题,引起了人类学家的注意。1929年,法国年鉴史学派兴起,为开拓人类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创造了条件。1949年,“年鉴”学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布罗代尔提出了关于历史发展的“长时段”理论,直接奠定了历史人类学的理论基础。他出版的《物质文明与资本主义》(1967),成为历史人类学的代表作。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把结构主义运用于人类学。70年代以后,历史人类学在欧美、苏联等国家都获得迅速的发展。
研究内
容1.人类身体(如健康、保健、疾病),动作(如体格、姿态、人体语言)的历史;2.人
类衣、食、住、行的状况及其演变,人类服饰史、人类饮食史、人类建筑史、人类交通史都属此列;3.人类交往和社交礼仪习俗的演变,包括民间礼仪、宗教礼仪、家庭礼仪和日常交往等;4.两性关系、婚姻、家庭和亲属关系的结构与演变,包括人类性行为史、婚姻史、家庭组织史等;
研究对象历史人类学着重于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研究,社会亚
5.人类感情以及伦理、政治、宗教、思想等观念的演变和特点,包括法的观念、宗教观、哲学思想和科学思想等。
文化(或称俗文化)是其研究的中心。举凡衣、食、住、行、人体、性爱、暇饰、恐惧、死亡、婚变、家庭、节日、礼仪、书籍、信仰、迷信、神话、传说、民俗、想像,都可以成为它的研究对象。它在资料来源方面主要依据传统史学所忽略的档案、账目、原始记录、口述史料和考古发现。
研究方法主要运用历史学与人类学方法相互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既重视运用历史学的叙述和考证方法,又采用了人类学的实地调查方法。[1]
56文化传播是指思想观念、经验技艺和其他文化特质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
从一地传到另一地的过程,又称文化扩散,是基本的文化过程之一。
概念介绍文化传
播又称文化扩散。指人类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
布过程。可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前者通常由具备文化的人们通过商队、[1]军队等途径直接传播某种精神或物质方面的文化内容,如新的农艺技术和发明创造等;后者表现出一种比较复杂的文化扩散营力,主要指某一社会群体借用外来文化特征中的原理,进行文明创造活动的一种刺激传播,如欧洲最终发明瓷器是在知道中国瓷器大约200年之后。文化散布过程取决于文化的实用价值、难易程度,文明声望、时代适应性和抗逆性等多种因素。实际上传播媒介的特征或身份往往决定传播文化的特征,如17世纪意大利传教士对中国当时园林建筑艺术和宗教文化特征,起了一定程度的刺激传播作用。由于文化源地、文化传播方式和路径以及影响扩散因素的复杂性,因此探讨某种文化特征的起源是文化地理研究的一个难点。通常一个区域在文化特征方面与另一区域存在较高的相似性,则可推断其外来文化的传布营力大于本区文化的创造能力,近年来一些文化地理学者如瑞典的哈格斯特朗(T. Hagerstrand)等,应用归纳模式和随机模式分析预测文化扩散的概率和传布规律,为深入认识文化传播现象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
传播过程文化人类学家R.林顿把文
化传播过程分为 3个阶段:①接触与显现阶段。一种或几种外来的文化元素在一个社会中显现出来,被人注意。②选择阶段。对于显现出来的文化元素进行批评、选择、决定采纳或拒绝。③采纳融合阶段。把决定采纳的文化元素融合于本民族文化之中。从地理空间看,文化传播是由文化中心区向四周扩散,根据传播途中信息递减的一般规律,离文化中心区越远的地方,越不能保持文化元素的原形。当一种文化元素传播到另一个地区以后,它已不是原来的形态和含义,在传播和采纳过程中已被修改过。因此,两地文化只有相似处,完全相同的文化十分少见。
传播方式文化传播的方式与媒介文化传播的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直接的采借,把外来的文化元素或文化丛直接接纳过来。另一种是间接传播,即一种文化元素或文化丛传入一个地区,引起那里人们的思考,由此引发传入地的人创造一种新的文化。这种现象被称为“刺激性传播”。
传播媒介文化传播的媒介主要是人的迁移
和流动,尤以人群的迁移更为重要。移民、战争、入侵和占领等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移民带来异族文化,战胜国总是要把本国文化强加给战败国。此外,通商、旅游以及其他人员的流动,也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在当代,由于交通通讯技术手段的发达,文化传播的媒介增多,不一定依赖于人的迁移和流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传播正通过各种途径,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进行着,由此必然导致世界文化的同质性日益增强。文化传播是引起社会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批判地采借和吸入外来文化是实行社会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
57《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的是马林诺夫斯基所处的那个时代和马林诺夫斯
基个人际遇在一个非常奇妙的耦合点上的产物。本书是一部人类学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作者创造性地提出并运用人类学田野工作的方法,对以特洛布里恩群岛为中心的库拉区域,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揭示出当地土著社会巫术、宗教、贸易、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是当时对该民族最完备而科学的描述。这部书也奠定了人类学科学研究的基础,它在理论建构、田野工作方法、文本组织方式等方面,都成为后来追随者普遍奉行的具体操作规则的来源。本书主要描述了一种特别的交换制度——库拉。它牵扯了一系列独特的风
俗信仰、巫术神话、经济生活和技术知识,浸透了土著人的理想、荣誉和智慧。体现了人类学家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58阈限(yù xiàn)[英 the threshold of awareness],心理学名词,指外界引起有机体
感觉的最小刺激量。这个定义揭示了人感觉系统的一种特性,那就是只有刺激达到一定量的时候才会引起感觉。
分类绝对阈限:指的是刚刚引起有机体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刚
刚感觉到”意味着这种感觉量正处在“感觉到”与“感觉不到”的过渡地带,而且在从“感觉到”到“感觉不到”的转折点上。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作绝对阈限。差别阈限:指的能引起有机体对两种刺激量差异所能感觉出来的最小刺激量。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之间的最小强度差叫作差别阈限又称为最小可觉差()。
59功能主义20世纪20年代,现代设计领域的一个重要派别--现代主义设计最终形
成。现代主义是主张设计要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以讲求设计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为特征的学派。其最为重要的理念便是功能主义。功能主义就是要在设计中注重产品的功能性与实用性,即任何设计都必须保障产品功能及其用途的充分体现,其次才是产品的审美感觉。简而言之,功能主义就是功能至上。
60互惠
61亂倫禁忌(Incest Taboo),係指一個核心家庭(即小家庭)的成員,除父母外,其他
如父女、母子、兄妹等,均不得發生性關係及建立婚姻。其範圍又可以擴大到核心家庭以外的血族、姻親、階級、種族或類屬。倫之不可亂,用「禁忌」比用「禁止」要好得多。亂倫禁忌是一項具有強大控制力量的習俗,社會學上稱之曰「民禁」或「民德」(Mores),普遍存在於人類社會,不論是古代的或現代的,原始的或現代的。當然也有少數例外,人類學文獻指出:古埃及、祕魯印加人(Inca)、非洲阿贊人(Azande)、夏威夷土人等,准允甚而規定近親結婚,可是只限於皇族、酋長和貴族。所持的理由是:如與外人通婚,會造成自身神聖高貴血統的混雜,降低其品質。因此,一般平民,仍然要嚴格遵行亂倫禁忌的習俗。印度尼西亞的巴里人(Balinese),准許雙生兄妹(即異卵孿生)結婚,因為當地認為這對雙生兄妹未出世時已在娘胎內作不正當的給合。有了亂倫禁忌,才能防止性與血統的紊亂,乃是一項很重要的習俗,無怪乎成為所有人類禁忌中執行最嚴厲者,使用一切手段或方法─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神聖的或世俗的,以達成目的。 家庭組織得以獨立發展,持續至今不衰者,有賴於亂倫禁忌之存在。亂倫禁忌是怎樣起源的呢有多種解釋。一、血親之間在性方面有天生的反感;二、在一個家庭內,彼此經常見面,便失去性的吸引力。三、近親結婚,對生育有害。四、防止家人間因性嫉妒而生爭執,如此便可免於家庭破裂。五、避免家人
間在名分上發生混亂;六、男婚女嫁,在家庭以外擇偶,才能維持核心家庭的延續及社會的存在。
62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
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
63维克多特纳于1920年出生在苏格兰。1950年4月离开罗德斯-利文斯敦学院之
后,他在曼彻斯特担任讲师职务,一直到1963年。不过他著述最丰的那几年是在美国——最早在康奈尔大学,然后在芝加哥大学,最后是在弗吉尼亚大学——度过的。1983年他在弗吉尼亚大学逝世。是20世纪60和70年代相当活跃的多产的人类学家。他在恢复人们对比较宗教学——那些年它在人类学中兴起——的兴趣及开创“符号人类学”的研究方面扮演了主要角色。代表作有《象征之林》《符号森林》等。
64实践理论
65新进化论neoevolutionism人类学理论的一个学派,涉及文化上长期性的、方向
性的、「进化论的」变化理论,主张在彼此无关系的、遥相分隔的诸不同文化中,可能见到规律性的发展模式。20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新进化论人类学提出有关长期的、「渐进的」变化与短期的、局部性的、社会与生态方面的调整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化为人类文化之特征(一般进化);调整则因适应其独特环境而引起个别文化之间彼此发生歧异(特殊进化)。新进化论者还进一步研究不同文化对相似环境的各种适应方式,并考察可比群组之间在长期文化发展中所出现的相似性与不同点。新进化论的人类学理论出现在1940年代,以美国人类学家怀特(Leslie A. White)、斯图尔德(Julian H. Steward)及其他一些人的著作为代表。自从怀特和斯图尔德的开创性著作发表以来,新进化论的研究方法曾受到各式各样的对待,有接受这种方法的,也有反对、否定以及修正的意见。虽然如此,这种理论在那些对长期性文化变迁与社会变迁问题感兴趣的考古学者与人类学者们中间,仍然引起热烈的争论。
66结构主义是二十世纪下半叶最常使用来分析语言、文化与社会的研究方法之一。
结构主义可被看作是一种具有许多不同变化的概括研究方法。广泛来说,结构主义企图探索一个文化意义是透过什么样的相互关系(也就是结构)被表达出来。根据结构理论,一个文化意义的产生与再现造是透过作为表意系统(systems of signification)的各种实践、现象与活动。一个结构主义者研究对象的差异会大到如食物的准备与上餐礼仪、宗教仪式、游戏、文学与非文学类的文本、以及其他形式的娱乐,来找出一个文化中意义是如何被制造与再制造的深层结构。 广泛来说,结构主义企图探索一个文化意义是透过什么样的相互关系(也就是结构)被表达出来。根据结构理论,一个文化意义的产生与再创造是透过作为表意系统(systemsofsignification)的各种实践、现象与活动。一个结构主义者研究对象的差异会大到如食物的准备与上餐礼仪、宗教仪式、游戏、文学与非文学类的文本、以及其他形式的娱乐,来找出一个文化中意义是如何被制造与再制造的深层结构。比如说,人类学与民族志学家列维-斯特劳斯(ClaudeLevi-Strauss)这位早期著名的结构主义实践者,就分析了包括神话学、宗族以及食物准备这些文化现象。于一般人而言,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是法国人类学
家列维-斯特劳斯在文化人类学中开创的一个学派,这个学派把各种文化视为系统,并认为可以按照其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加以分析。根据他的理论,文化系统中的普遍模式,是人类思想中恒定结构的产物。在列维-斯特劳斯所提出的体系中,人类的思想被看作是各种自然物质的一个贮存库,从中选择成对的成分,就可以形成各种结构。对立的两种成分,可以分开,各成单一成分,这些单一成分又可构成新的对立成分。列维-斯特劳斯在分析亲属关系名称和亲属关系系统时,曾提出其基本结构或基本单位有4种类型︰兄妹关系,夫妻关系,父子关系,舅甥关系,其他所有亲属系统都建立在此基础之上。列维-斯特劳斯强调指出,对亲属关系结构的分析,必须把重点放在人类的意识上,而不是放在客观的血统联系上或者亲族关系上。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社会生活的一切形态,都体现为普遍法则的作用,而此种普遍法则是可以控制思维活动的.
67文化唯物主义(cultural materialism) “文化唯物主义”是英国当代著名文化理
论家和文学批评家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1921—1988)在《文化与社会》(Culture and Society,1958)《漫长的革命》、(The Long Revolution,1961)《马克思主义与文学》、(Marxism and Literature,1977)等重要著作中阐发并倡导的一种批评方法,以开阔的社会视角和自觉的政治意识与形式主义美学形成强烈对照。文化唯物主义作为人类学研究方向最早是由马文·哈里斯在他的著作《人类学理论的兴起》(The Rise of Anthropological Theory,1968)中作为一种理论范式和研究策略提出的。事实上,这被认为是这项工作的最持久的成就。哈里斯后来发展出一整套理论来为这个范式阐述和辩护,主要集中在他的《文化唯物主义》文化唯物主义是一种科学研究策略,利用科学方法。其他重要的原理包括操作性定义,波普尔(Popper, Karl)的可证伪性,库恩(Kuhn, Thomas)的范式,以及由孔德(Comte, Auguste)首先提出并由维也纳学派(Vienna Circle)广为传播的实证哲学。科学技术用于理解文化间的异同时所碰到的首要的问题就是研究策略如何“tre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hat people say and think as subjects and what they say and think and do as objects of scientific inquiry”。作为这个问题的回应,文化唯物主义区分了行为活动和思想、价值以及其他精神活动。同时区分了主位操作(emic operation)和客位操作(etic operation)。
68文化资本指由企业文化,即企业价值观、信念、行为规范和模式以及文化的物质
载体所构成的资本。企业文化资本根植于企业体内,融于企业的理念和管理模式之中。文化资本分为员工的精神面貌、着装、公司的形象等外在的的器物资本;公司完善的制度、高效的管理机制等支撑企业有效运行的制度资本;企业以及全体员工的核心价值观、历史使命感等深层次的核心驱动力所形成的资本这三个层次。文化资本(le capital culturel)是一种
已被广为接受的社会学概念,由皮耶·布迪厄首先提出。布迪厄和让–克洛德·帕斯隆于《文化再制与社会再制》一书中首次使用到了此一名词。在本书中,他试图去说明法国在1960年代间教育支出的不同。之后经过了再次地阐述和发展之后,文化资本在《资本的形式(The Forms of Capital)》中被指为另一个形式的资本,并在《国家贵族(The State Nobility)》中被指为较高等的教育。对于布迪厄来说,资本在一个交易系统中扮演着一种社会关系,而且这一词并延伸至指所有不论是物质性的或是象征性的商品,那些商品是稀有的且在特定的社会组成之下是值得去追寻的。而文化资本即是指包含了可以赋予权力和地位的累积文化知识的一种社会关系。[1] 文化资本包括三种子类型:内含的、具体的和制度的。内含文化资本是指内含于个人的文化资本。.具体文化资本是指如科学制置或艺术作品等物品。这些文化产品可以物理性地做为经济资本被转移(卖出),且“象征性”地做为文化资本。然而,一个人虽然可以经由拥有一幅画来得到具体文化资本,但若他有着相应类型的(因画
的转买而可能或不会被转移的)内含文化资本,他就可以只是“消费”这幅画(了解其文化意涵)。制度文化资本是指个人所持有的文化资本在制度上被认可,一般最常指的是学业证书或执照。这主要是在劳动市场里被认知。它允许文化资本能较为简易地被转变成经济资本,经由对成就在制度上的等级加以给定其金钱价值。
狭义的
69文化批评狭义的文化批评:即严格意义的文化批 评,主要指在第二次世
界大战之兴起的一种文学研究方式。广义的文化批评广义来说,如通常所谓的“用文化学方法来研究文学”,或“借助文本来研究文化”等。事实上,今天汉语大陆的文化批评取向,更像是杰姆逊就文化研究而说的“是一种愿望”,这一愿望的真实含义起码有三点:一、是把文化研究看作“探讨普遍社会问题的特殊途径”;二、是通过文化研究凸现和回应“当下社会的精神和文化问题”;三、是把文化研究当成一项“学术改革方案”,以维护“交叉学科”的优越性。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既有学科、学术体制本身就是文化研究的反省对象
70亲属制度是一种以血缘或者姻缘为体系的,以婚姻家庭为中心的包括家族亲属和
族外亲属在内的社会关系秩序化规范制度。其外延包括亲属关系延伸的表现为家庭之间关系层次的外亲称谓制度,因此说,亲属制度也称为亲属称谓制度。但亲属制度的本质绝非这种形式上的秩序关系,而是一种文化层面的制度规范。 反映人们的亲属关系以及代表这些亲属关系的称的一种社会规范。故亦称“亲属称谓制度”。在原始会中,包括人们的血亲和姻亲在内的亲属称谓,如父母、 子女、兄弟、姊妹等,是一种完全确定的、有相互义的称呼,对维护整个社会秩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亲制度记录了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相应的家庭形式的亲属系,并使我们明了不同国度根本没有历史联系的地方在过制度相同的家庭形式。亲属制度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不能离开当时当地的历史实际进行分析。某一个民族的亲属称谓图式所表述的,不过是这一民族亲属称谓的一个断面。在这个断面上,各个具体成员的称谓都是历史的产物,但彼此出现的时间也许有早有迟,其转变又可能与外来文化接触有关,血亲和姻亲的关系如何起作用,它们又如何与行为模式相联系,所有这些,都需要作出具体、细致的分析。 提到
71集体表象,就必须提到吕西安·莱维-布吕尔,他在《原始社会的心理作用》
一书之中对集体表象作了明确、透彻的解释,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作出深入的研究。他认为,集体表象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性的信仰、道德思维方式,它不是产生于个体,而是比个体存在得更长久,并作用于个体。因此,不能试图通过个人心理、生理的研究去说明它。最初适用范围集体表象来代表原始人思想、概念或宗教观念之集合,强调这种社会化的意识或社会性的思维方式像“绝对命令”那样支配着原始人的思想,并已构成其基本思维结构。发展范围 集体表象,群体的道德逻辑.。
72社会结构是一个在社会学中广泛应用的术语,但是很少有明确的定义,最早的使
用应该在20世纪初汉语社会科学的形成时期。在当前的汉语社会科学中,这个模糊的概念仍然被广泛使用,广义地讲,它可以指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多方面的结构状况,狭义地讲,在社会学中主要是指社会阶层结构。但是,在欧美社会理论语境中,社会结构常常还在更加抽象的层次上使用,用来指独立于有主动性的人并对人有制约的外部整体环境,经常与“能动性”对立使用。一定意义上,这种对立类似于“社会VS个人”的对立。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占有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及其关系格局,包含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就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等若干重要子结构,其中社会阶层结构是核心。社会结构具有复杂
性、整体性、层次性、相对稳定性等重要特点。一个理想的现代社会结构,应具有公正性、合理性、开放性的重要特征。社会结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地位、角色、群体和制度。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关于社会结构的观点 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各个基本活动领域,包括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和领域之间相互联系的一般状态,是对整体的社会体系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的静态概括,是相对于和社会过程而言的。在社会各种基本活动领域中,社会经济结构对于社会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等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它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具有将其他社会领域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作用。其余的部分是在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各种意识形态。上层建筑领域的各部分,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并对社会经济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经济结构。狭义的社会结构指由社会分化产生的各主要的社会地位群体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状态。这类地位的群体主要有:阶级、阶层、种族、职业群体、宗教团体等。在阶级社会中,阶级结构是理解其他群体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阶级关系决定着整体社会和各个社会群体的发展方向。
73年代-区域关系
74苏维埃学派苏联民族学中的一个学派。20世纪20年代末产生,而形成为一个
具有自己研究对象和特点的独立学派则是在30年代后期。其奠基人为民族学家Д.Н.阿努钦和Л.Я.什捷伦别尔格等人。阿努钦主张将民族学、人类学和考古学结合成“三位一体”,于20世纪初自成一派。他的学术思想对后来苏联民族学的发展影响颇深。 苏维埃学派的特点可归纳为:①在方法论上力图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民族学研究紧密结合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②特别重视对苏联各族的民族起源问题的研究,组织民族学、人类学和考古学等综合考察队,利用多学科资料共同探讨族源问题;③突出对原始社会史的研究,对有关母系氏族(见母系氏族制)在原始社会史上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见父系氏族制)过渡的研究有独特见解;④有目的地对某一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作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⑤重视对国外民族的研究(特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等。苏维埃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民族学家和考古学家С.Π.托尔斯托夫,从事中亚地区民族学和花拉子模考古研究;民族学家兼人类学家Μ.Γ.列文,主要从事西伯利亚地区民族学研究;民族学家兼人类学家、波罗的海和东南亚地区民族学专家Н.Н.切博克萨罗夫;宗教史及澳大利亚、 大洋洲地区民族学家 С.Α.托卡列夫;原始社会史和文化史专家.科斯文等。他们中多数是阿努钦的学生。苏维埃学派的主要研究中心是苏联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其机关刊物有 《苏联民族学》 杂志。民族学研究所内附设有专事收藏和展览全世界民族文物的“人类学民族学博物馆”,并出版有《人类学民族学博物馆汇编》集刊。
75《古代社会》
76《乡村经济》该书是费孝通1938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时撰写的博士论文《江
村经济》是中国社会调查方面的学术著作。全书计16章,分为前言、调查区域、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中国的土地问题。另有人类学家B·K·马林诺夫斯基作的序及附录“关
于中国亲属称谓的一点说明”。作者详尽地描述了江村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以及与所在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该书详尽的资料和客观系统的描述,为国际人类学家 、社会学家及其他读者了解中国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出版后受到了人类学界和社会学界的重视。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通过本书,读者能够看到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本书推出的是学界公认的农村社会经济及其制度调查研究的代表作及成名作:《江村经济》和《禄村农田》二文。可供社会学工作者和教学者参政。
77主位与客位人类学研究中对于文化表现的不同理解角度。主位和客位这两个术
语是肯尼思.派克(Kenneth Pike)在1954年从语言学的术语音位的(phonemic)和语音的(phonetic)类推出来的。主位研究是指研究者不凭自己的主观认识,尽可能的从当地人的视角去理解文化,通过听取当地提供情况的人即报道人所反映的当地人对事物的认识和观点进行整理和分析的研究方法。主位研究将报道人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把他的描述和分析作为最终的判断。同时,主位研究要求研究者对研究对象有深入的了解,熟悉他们的知识体系、分类系统,明了他们的概念、话语及意义,通过深入的参与观察,尽量像本地人那样去思考和行动。客位研究是研究者以文化外来观察者的角度来理解文化,以科学家的标准对其行为的原因和结果进行解释,用比较的和历史的观点看待民族志提供的材料。这样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要求研究者具有较为系统的知识,并能够联系研究对象实际材料进行应用。
78后现代主义人类学是当代人类学理论思潮中第一个与正宗人类学写作范
式唱反调的学术流派,其在人类学理论学说中凸显的反思倾向和对传统民族志方法论的质疑,是其本身之所以成为后现代主义人类学的重要标志。特点:(一)、反映被研究者个体的内心世界。(二)、包含着多种声音的对话模式。(三)提倡民族志写作方式的多样化。(四)、强调人类学的文化批评。反思
79马歇尔萨林斯(Marshall Sahlins,1930―), 生于美国的犹太人家族。先后在
密歇根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受教育;从博士论文研究开始,他对非西方世界产生兴趣,并专门研究过太平洋岛屿的土著文化,进而反思西方世界各种观念的缺失。1956年至1973年执教于密歇根大学,1973年以来任芝加哥大学人类学教授。他的主要著作包括:《石器时代的经济学》(1972)、《文化与实践理由》(1972)以及《历史之岛》(1985)等等,这些著作对晚近西方人类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80亲属称谓制度
81万物有灵论即泛灵论,为发源并盛行于17世纪的哲学思想,后来则引用
为宗教信仰种类之一。泛灵论认为天下万物皆有灵魂或自然精神,并在控制间影响其他自然现象。倡导此理论者,认为该自然现象与精神也深深影响人类社会行为。简言之,泛灵论支持者认为“一棵树和一块石头都跟人类一样,具有同样的价值与权利”。基于此理论,后来也被广泛扩充解释为泛神论。19世纪晚期,英国考古学家泰勒
爵士(Edward Burnett Tylor)将该哲学思想与宗教思想做勾稽,并认为泛灵论为世界许多宗教的发源驱动。此理论虽在发表时广受支持,但是20世纪后,则被多位学者否定。
《菊与刀》书评
《菊与刀》是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方法对日本人的性格和文化进行研究的著作,基于其出现的背景也可以说是一个作为文化问题的战争军事问题报告。作者将居住在美国的日本人作为研究原形,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分析得出了日本人性格的矛盾性及文化的双重性,并形象的用菊与刀来进行揭示。
作者作为一名文化人类学家虽受客观条件限制从未踏足过日本,却充分利用
了在美国的日本人进行调查研究,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日本传统历史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和日本社会阶层的分化,但其从日本人生活的典型事件入手,凭借深刻的洞察力在叙述中进行有力的论析,对日本文化做出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说明,这种研究方法与精神值得我们借鉴。
这本书不仅让我在人类学的研究方面得到了启发,同时也加深了我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如:日本文化中对接受恩情与报恩的独特认识,日本人对此较为强调等价交换,认为恩的含义是广泛的,所以报恩既包括对恩情也包括对仇恨的回复。再如:日本人关于“情义”和“忠诚”的看法,他们认为这两者的准则是相互独立的。他们认为情义是使自己名声不受玷污的义务,为了维护自己的名声可以牺牲一切,而忠诚是针对上级、长辈以及对自己有恩者的一种道德取向,他们对忠诚的态度近乎偏执,认为在一些情况下忠诚更能维护他们的名声,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也可以做出违反情义的事,这也反映了日本文化的矛盾性。
这本书帮助美国政府制定了战后对日政策,由此可见人类学的研究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