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兵车行》 学案

《兵车行》 学案

2020-10-17 来源:乌哈旅游


《兵车行》学案

【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杜甫生平及创作风格。

2、反复诵读,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

3、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教学流程】

一.预习成果展示:

1、简介作者及创作风格。

杜甫,字 ,唐代 诗人。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故自称 ,后人称他为 ;又因担任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世称他为 。杜甫的作品显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 ,他本人则被尊称为 。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 。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2、读准字音:

车辚辚( ) 耶( )娘妻子 尘 埃( )

1

干( )云霄 荆 杞( ) 生 男 恶( )

声啾啾( )

3、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耶娘妻子走( )相送 哭声直上干( )云霄 但( )云点行频 或( )从十五北防河 山东( )二百州 禾生陇亩无东西( ) 夫敢申恨( ) 信( )知生男恶 女犹得( )嫁比邻( )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文本,生生互评,教师点拨后,学生再读文本。

2、教师范读文本,学生自由诵读,并思考问题:

这首诗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三.再读文本,品味语言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将你喜欢的语句在组内交流,品味探究诗歌的语言。

预设效果:

2

行人汉家 役 生

1、开头一段:开头描写了爷娘妻子儿女与出征者生离死别的凄惨场面。(他是怎样来描写这种凄惨场面的?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2、“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3、“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4、“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5、“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6、“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四、延伸对接,深度领悟

出示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学生齐读,深入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1、后人评价语:

闻一多先生这样评价杜甫:

“杜甫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承久的一道光彩。”

诗史数千言,一腔君国河山泪; 草堂三五里,沉郁顿挫野老心

——《杜诗详注》

3

诗人郭沫若题联: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2、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 《岁暮》

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 《征夫》

教师小结:

杜甫的一生穷困潦倒,但他从不把个人的遭遇放在心上,始终怀有一颗博爱之心。当自己的儿子被饿死时,他惭愧之余,想到的是普天下失去土地的百姓和戍边将士;当他的茅屋在秋风中摇摇欲坠时,他想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当自己年老多病,孤舟漂流异乡时,他依然不忘哀叹民生的多艰。这种忧患感,这种责任心成就了杜甫诗史的地位,他的不平凡就在于此,他以布衣的身份,展示了民族大义,身居下位,却完成了从平民到圣人的超越。

五.当堂达标,拓展提高:

请以“杜甫,我想对你说”或“我眼中的杜甫”为题,写一段文字,表达你对杜甫的看法。

4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兵车行》。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