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见习报告
“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开始了为期14天的教育见习。在这14天,教学理论逐步转化为教学实践,我慢慢地领略到教师的职业魅力和作为教师的责任。
20XX年X月XX日至20XX年X月XX日,我在XX中学进行见习,见习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教师的教学工作的基本流程,增加个人教学经验,多学习关于教学的实践知识,了解现在中学生的教学状况,为自己以后走上教师岗位奠定基础。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从知之不多逐渐地熟悉,也做得越来越好。
见习的第一天,负责带我的物理老师没有课要上,所以当天没有去听课。在我与老师的对话中,了解他所带的班级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进程,以便在往后两周能够更好地进行见习工作。老师让我去批改试卷,在改试卷的过程中,我发现了高一学生在物理题目上出现的主要问题。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没有搞清楚题意;没有正确理解位移、速度和路程的定义;在做物理计算题时没有画图;没有注意位移、速度的矢量性。从学生的试卷中,可以看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吸收效果,并通过试卷进行信息反馈。
见习的第二天,我听了一节高三物理的习题课。我认识到上习题课的时候要注重细节,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上课的时候老师讲到了一些电路的题目,老师说明了解题的主要思路就是画出等效电路图,把电容想象类比为电压表等。在相应的题目中重温相应的知识点,并且对知识点和题目进行扩展。得知老师第二天上课的内容,我就开始尝试着根据教科书和教学大纲编写该节课的教案。在编写教案的时候,我懂得了要捉住该课时的重点和难点,并且要想好用怎样的方式才能时学生弄懂。
见习的第三天,我听了一节关于平抛运动的课。我发现课堂中教学气氛非常活跃,因
为老师所用的教学例子都是日常生活的例子,并且充分运用幽默的语言讲解课程。在上课时,老师自己授课,同时让学生回答问题以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要予以肯定和鼓励。上的这节平抛运动中,老师首先是回顾竖直抛体运动的规律,由此引入平抛运动。在听课的时候,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同时需要不断的提问和重复,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见习的第四天,我听了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复习课,对象是高二的文科生。我注意到上复习课的时候要把握整体架构,可以尝试从整体理解到局部分析。这节课中整体分析中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相互作用和力的分类。同时帮老师批改平抛运动的作业题。
见习的第五天,我听了一节关于平抛、竖直抛体运动的复习课。复习时主要捉住这几种运动的定义、性质、速度位移公式、运动的合成分解。这个复习过程占了15分钟。讲解作业和练习题,得出解题步骤,并在练习题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巩固练习。这个过程占了30分钟。
我注意到上课时间分配的重要性。
见习的第二周星期一,我主要在批改平抛运动的其他作业,这次的作业难度较大,所以学生都做错很多,我在批改的过程中记录学生做错的地方,进行作业错误分析。我问老师借了他以前的物理书。在老师的物理书中,每一节教学内容上都写出了该节课的重点、难点,并且明确写下了板书的主要内容。这让我认识到备课要足够地充分,并且要规划好每个知识点的讲解所需要的时间。
见习的第二周星期二,我听了一节关于斜抛运动的课。首先回顾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分析平抛运动,引入斜抛运动。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把斜抛运动的初速度进行分解,从
而推倒出速度和位移公式。然后今天和物理老师一起对学生进行复习辅导,从而学习如何与学生沟通,教导学生如何解题。
见习的第二周星期三,我听了一节课,并且负责改高一物理的作业题目。本次课主要是复习第一章抛体运动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复习时要先讲出整章书的知识结构,然后根据重点提出练习。在自己做好听课记录的同时,我也对老师的教学积极进行反思,有什么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那些方面我们又可以做得更好。老师鼓励我多听课,多反思,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
见习的第二周星期四,今天我负责给高二的文科生上一节复习课。上课的内容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力与运动,在上课之前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在课上的课堂气氛不是很好,学生的反应不是很好。而且今天的课我上得有点紧张,物理老师对我的评价是“第一次上课都是比较紧张,不太懂得怎样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学生问题的技巧还要提升”。经过这次上课,我懂得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我日后会针对这些不足之处进行改正,不断提升自己说课的能力。
见习的第二周星期五,今天学校要进行一次月考,因此我也参与了监考。
在见习中,我基本了解了教师工作的基本流程,同时我也向老师学习如何从学生的作业中得到反馈信息,从而纠正错误。学习的过程中,我明白了很多时候,也许觉得自己讲得很清楚明了,但是实际上不仅要自己明白,更加重要的是要运用一定的技巧,使学生真正明白物理规律,而不只是死记硬背。这次见习使我更加坚定了当教师的决心,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累积经验,认真学习各项教育方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