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清末状元

清末状元

2022-08-13 来源:乌哈旅游
清末状元——张謇 第一节 人物简介 ,祖籍江苏常熟,1853年5月25日生于海门市长乐镇(即今常乐镇)。字季直,号啬庵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1926年7月17日病逝,享年73岁。 科举考试是什么? 科举考试,是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隋朝以前采用的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制度导致出身寒门的普通人无法步入仕途,隋朝开始盖为科举制,使得任何参加者都有成为官吏的机会。清代科举考试逐渐僵化,被称为八股文,后于20世纪初废除。科举考场 科举考试类别:

童生试 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学习成绩优秀的一二等学生)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乡 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取得参加中央一级的会试的资格。第一名叫解元。

会 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

行),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又称中式进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 试 是科举制度最高级别的考试,又称御试,廷试,亲试。殿试试题由

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有时由读卷官预拟后径送皇帝圈定或由皇帝直接拟题。殿试题一开始是策问,后来改为诗赋,到明清时,主要仍是策问。录取分三甲,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称号。

看了上面的介绍,你想说些什么? 第二节 人生事迹

1、世代务农,排列第四

1853年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所以海门民间称他为“四先生”。张家世代务农,到张謇父亲

时,已置田二十余亩,并兼营糖坊。。

2、求学艰难 锲而不舍

清咸丰六年(1856年)张謇4岁时,由父开始教识《千字文》,5岁时能熟练背诵《千字文》。张謇从16岁录取生员起,经过18岁、21岁、23岁、24岁、27岁前后5次赴江宁府参加江南乡试(俗称南闱)都没有考中。直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33岁,去顺天府参加乡试(俗称北闱),才取中第二名举人,俗称“南元”,声名渐著,但此后张謇四次参加会试均遭失败。

从1885年起,张謇34岁参加礼部会试不中;37岁赴会试,试卷被无锡顶冒,孙叔和考中,而张謇没中;38岁应会试,场中误以陶世凤卷为张謇卷,陶中“会元”而张落第;40岁赴会试,试卷又被武进刘可毅所冒,刘中会元而张又落第。 慈禧太后60岁生日那天,正好张謇考试成绩排名第60位,她一时高兴,就把张謇封为状元。

3、创办实业,救国救民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大生纱厂正式在通州城西的唐家闸陶朱坝破土动工,次年大生纱厂建成投产。经过数年的惨淡经营,大生纱厂逐渐壮大,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该厂增加资本63万两,纱锭2万余枚。光绪三十三年(1907)又在崇明久隆镇(今属启东市)创办大生二厂,资本100万两,纱锭2.6万枚。到宣统三年(1911年)为止,大生一、二两厂已经共获净利约370余万两。1901年起在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下,在吕泗、海门交界处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

地--拥有10 多万亩耕地的通海垦牧公司。

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张謇又在唐闸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逐渐形成唐闸镇工业区,同时,为了便于器材,机器和货物的运输,在唐闸西面沿江兴建了港口──天生港,以后,天生港又兴建了发电厂,在城镇之间,镇镇之

间开通了公路,使天生港逐步成为当时南通的主要长江港口。 19世纪末近代经纺工业的出现,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换为主转为生产为主,南通成为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

废灶兴垦,发展棉植,解决了办纱厂所需要的原料。民国3年(1914年)张謇还以他任两淮盐政使的俸金,在台城南门口河南创办了泰属贫民工场一所,建房80余间,占地30亩,雇工进行毛巾、藤器、缝纫等项工艺的生产。民国8年张謇还将上海人招股筹建的东台荣泰电气公司承购下来,改名为东明电气公司,并增加股金,添置机件,于当年秋开始发电,解决了大街与一些用户照明的困难。

光绪30年(1904年),张謇创办了南通大达轮步(步即局),先开辟了外江航线,以后又组成了大达轮船公司,在苏北内河开辟航线。开泰-东-盐班,每日对开一次,循运盐河由泰州至

东台,再由东台循串场河至盐城。后来在东台设有分公司,沿线集镇均设有轮船站,代办货运、客运,发展了东台与各邻县

的水上交通运输。

1911年任中央教育会长,江苏议会临时议会长,江苏两淮盐总理。1912年南京政府成立,任实业总长,1912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毅然弃官,全力投入实业教育救国之路。

4、兴办教育 培养人才

他生前主张“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举办了不少工厂企业和教育文化事业。他的“实业救国”虽不能挽救旧中国危亡,但却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他的母亲金氏,原籍东台。清末明初他在母亲的故里东台也举办过不少企事业,对东台的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如于民国8年(1919年),在东台独资创办一所师范学校,取名“母里师范”。校址在台城东郊王家舍,建有校舍百余间。其创办的东明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旧址至今保留在东台市玉带桥边。

1905年,张謇与马相伯在吴淞创办了复旦公学,这就是复旦大学的前身。1907年创办了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即今南通中学)。1912年创办了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前身),并陆续兴办一批小学和中学。

1909年,张謇创办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因地处吴淞,曾一度称“吴淞商船专科学校”。解放后,学校改组为上海航务学院。 1958年,交通部决定在上海恢复上海航务学院建制,随委托上海海运局负责教室校舍等基础设施筹建工作。1959年9月5日,学校正式开学,并命名为上海海运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上海海运学院更名为上海海事大学。1912

年,张謇在老西门创办江苏省立水产学校,1913年全校迁往吴淞,故称’ 吴淞水产专科学校”, 今天上海海洋大学的前身。 1917年,张謇支持下,同济医工学堂(同济大学的前身)在吴淞复校。

1921年,上海商科大学在上海成立。上海商科大学前身是南京师范高等学校,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扩展为国立东南大学,张謇是国立东南大学主要创建人之一。视职业教育,师范学校的测绘、蚕桑等科发展成为十几所职业学校,其中以纺织、农业、医学三校成绩显著,以后各自扩充为专科学校,1924年合并为南通大学。

与近代南通大学有着同源血脉关系的高校还有:东华大学、江苏农学院(后并入扬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后并入苏州大学)等。中国的第一所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校(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一部分系科迁入扬州成立扬州师范学院)及中国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聋哑学校。

创建了国内第一所博物馆

5、博学多才 一生清贫

张謇乃科甲出身,状元及第,书法自有根底,楷、隶、行、草兼擅,沉稳深秀,传世以行楷为多,隶书绝少见,然此副一则为隶,另则长言龙门,笔法瘦硬,纵横飞动,妙得《礼器碑》,《石门颂》精髓,偶参篆书体势,古雅清新,更是绝品中之精

品。1922年,商业精神领袖、“状元企业家”破产。

张謇作品

1926年7月17日,一代“状元企业家”在无限的寂寥和落寞中黯然离世。他的陪葬品是:一顶礼帽、一副眼镜、一把折扇,还有一对金属的小盒子,分别装着一粒牙齿,一束胎发。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8月24日,

张謇墓被红卫兵当做“四旧”砸毁,张謇的孙女张柔武目睹墓中葬物。)

张謇纪念馆位于江苏海门市常乐镇状元街东首,是一所灵秀的江南园林式建筑。占地面

积为33亩,园内建筑古朴凝重、曲径深幽,具有小桥流水的诗意。园内珍藏的上千件珍贵图片和事物,从各个不同侧面反映了张謇先生艰苦创业、实业救国的一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