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卫河的地位及作用
2022-05-15
来源:乌哈旅游
水与社会 CHINA WATER RESOURCES 201 0.1 6 明代卫河的地位及作用 孟祥晓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匕学院,300387,天津) 关键词:明代;卫河;地位;作用 中图分类号:K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123(2010)16—0066—02 卫河是流经河南北部、河北南部 及山东西北部的一条重要河流,在历 史时期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 是宋元时期,卫河号称“御河”,黄河 连入其中,遂成永济渠的一部分。后 来,沁水断流,永济渠源头只有清水。 又困清水和永济渠海河以南段流域大 多在春秋古卫国所在地,故此段又称卫 河,清水之名逐渐被人遗忘。 虽然现在卫河已经断流,然而在明 入卫河,以转输北京。据记载,永乐元年 (1403年)户部尚书郁新奏言:“近因淮 河至黄河淤浅,以致馈运不通,请自淮 安用轻舟运至沙河及陈州颍岐口.仍以 大舟载入黄河,复陆运人卫河,以转输 北京。”该建议得到皇帝许可。自永乐四 南北的军粮、漕米多经汲县由卫河输 送至开封、北京。明代的卫河虽然不 能与宋元时期相提并论.但其作用也 不可低估。本文拟从卫河的源流及卫 河的作 、卫河的水源补给等方面予 代,卫河却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年开始,平江伯陈碹“每岁运粮百万.建 百万仓于直沽尹儿湾城。天津卫籍兵万 人戍守。至是,命江南粮一Fh海运,一由 二、明代-p,q.的地位与漕运 明代卫河的重要地位主要表现 存漕运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以论述.以期对明代卫河的重要作用 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这对于今天卫河 淮、黄,陆运赴卫河,人通州,以为常”。 这种情况应当一直延续到永乐十三年 (1415年)会通河开通后为止。 明代中后期,虽然明朝廷想尽办 法“保运”,但由于黄河决口非常频 繁,且往往会冲断运道,影响漕运。此 时。卫河便又成为南粮北运的不二之 选,由卫河转运北京。如《明史・河渠 志》载:景泰四年,运艘阻张秋之决。 河南参议丰庆请自卫辉、胙城洎于沙 的治理或许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1.运河漕运的补充 明初,卫河是一条重要的水上交 通航道,不仅输送粮食而且运送北伐 军 公元1368年,明朝在南京建立, 、卫河的源流 卫河.是豫北地区一条重要的天 然河流.是海河五大支流之一,全长 由于定都南京,不存在南粮北运的问 题 但出于军事需要,有相当多的粮 食需要片』舟或车通过淮、颍、黄、卫运 900余km,跨河南、山东、河北、天津4 省(直辖市)。据《明史》记载:卫河源 出河南辉县苏门山百门泉。经新乡、 汲县而东,至畿南浚县境,淇水入焉, 谓之白沟,亦日宿胥渎。宋元时名日 御河。由内黄东出,至山东馆陶西,漳 水合焉。东北至临清,与会通河合。本 文所指的卫河即是指从其发源地到 临清与会通河交汇处这一段。 到北方。洪武元年北伐,命浙江、江西 及苏州等九府,运粮三百万石于汴 梁,应当就是由黄入卫支援北伐的。 门,陆挽三十里入卫,舟运抵京师。命 漕运都督徐恭覆报,如其策。 为了保证卫河漕运,景泰年问,山 东佥事江良材甚至提议引黄入卫,以便 于在夏秋黄河泛滥时,走卫河运道以输 北京。虽然提议未获许可,但足见在运 河运道受阻之时,为了解决南粮北运的 2.南粮北运的重要水道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黄河在 黑洋山(在今原阳西北)大决,分为三 支,其中一支经阳武、封丘、菏泽、郓城, 东北漫流入安山地区,淤塞了会通河。 会通河的淤塞,使得南粮北运的重要通 早在隋朝以前,新乡市境内至淇 县水段的卫河称为清水 因“历涧流 飞.清冷洞观”而得“清水”之名。隋炀 压力,最好的途径仍然是通过卫河。 卫河成为漕运的重要水道与当时 的政治、经济以及运河的淤阻情况息息 相关。1403年,明成祖升北平为北京, 道受阻,漕粮北运只能通过卫河和部分 海运来转输。所以到了永乐元年,为了 帝杨广于公元605—610年修大运河, 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今北京)南 到余杭(今杭州),全长2 000多km, 转运方便,当时有官员要求在黄河岸边 设置仓廒,可见当时通过卫河转输的迫 切性 当由淮入黄的河道淤浅之后,江 南漕粮不得不通过沙河,然后由黄河再 同时进行大规模营建,为迁都做准 包括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 部分,清水在汲县(今卫辉市)城西被 收稿日期:2010—04—21 备.这样,北方粮食需求大增。漕运顺 利实施与否直接关系到王朝的安危, 作者简介:孟祥晓(1973一),男,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明清。 66 水与社会 2010.16中国水利 成为明王朝政治生活中须臾不可离 的一项重大国策。会通河的畅通,为 闸、马家桥下闸、张家湾闸、稻田所闸、 年.黄河南徙,背沁而去,“乃从武陟东宝 家湾开渠三十里,引河人沁,以达淮。自 裴家闸等5座水闸,使百泉河两岸的农 田灌溉有较大发展;同时丹河在出山口 明成祖迁都北京提供了保障。 后.沁、河益大合,而沁之入卫者渐淤”。 沁水补充卫源也由此告终。 为了保证卫河的水源,明朝廷还 3.补充运河水源,输送河南漕粮 自从宋礼重开会通河。漕运独依 运河之后.卫河的主要功能变成补充运 以下又修了九道堰的水利工程,分渠十 九道溉田,灌溉用水日增,影响卫河的 水源.而卫河在漕运上的地位又日益重 要,于是就产生灌溉与漕运的矛盾。 卫河发源于太行山区,水流从山 中流出后迅速下泄.加以季风气候的 出台规定限制用水,如隆庆元年题 准:河南辉县苏门山百门等泉,乃卫 河发源,及小滩一带运河,赖以接济。 河的水源,同时输运河南各地的漕粮。 如临清和德州皆在卫河的下游,漕粮运 往两地,是当时不错的途径和选择。 如有豪横,阻绝泉源,引灌私田,照依 英宗初.永平县丞李祜请开漳河 以防患,疏卫河以通舟。从之。既然是要 “疏卫河以通舟”,说明明代统治者不断 对卫河进行疏通和维护,既有保证运河 畅通之需,亦有运送河南漕粮之目的, 从中不难看出当时卫河的重要地位。 弘治以后,黄河南徙,决口多在 徐、沛以下,明朝廷在“保漕护陵”原则 下,对当地进行精心的治理,从而得以 保证南粮北运。所以对漕运的影响相 对减小。这段时期以后,卫河也基本上 成为临清以下运河河道的水源补充。 总之.在重开会通河之前,卫运与 海运并举。会通河重开后,大部分的南 粮都是通过运河北运北京.但当黄河 冲决,阻塞运道时,卫河便成为漕运的 不二之选,其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明 代后期,由于明朝廷的大力保运。尽管 运河航运艰难,但大部分时间内仍能 畅通。此时期。卫河就成为运河水源的 重要保证。正因为卫河如此重要,明代 才非常重视对卫河的治理。 三、明代卫河的水源补给 自从会通河开通后.便成为南粮 北运的主要渠道,卫河在临清与之汇 合,成为运河的一个支流,起着补充 水源的作用。由于运河支流较少,故 自临清以上。运河的水源全靠卫河补 给,卫河的补给作用便日益凸显而愈 发重要,所以卫河的水源补给亦是朝 廷非常重视的问题之一。 明初,卫河水势很盛,补给了运河 的水源,保障了运河漕运的畅通.“其河 流浊势盛,运道得之,始无浅涩虞”。自 明代中叶以后,百泉河上修了马家桥上 影响.形成“易旱易涝”特点,所以,当 卫河本身的水源不足。从而影响到卫 河以及运河的航运时,引水济卫同时 也是济运的问题就相当突出,故明代 的地方官员屡有上疏要求“引漳济 卫”、“引黄济卫”或“引沁济卫”的。 ①引漳济卫。明代引漳济卫当从 正统十三年(1448年)御史林廷举起。 “正统十四年,黄河决临清四闸,御史钱 清请浚其南撞圈湾河以达卫。从之。”黄 河的决口淤塞了临清四闸。影响了卫河 来水的通畅,疏浚临清以南撞圈湾河以 达于卫.不仅可以通舟。重要的是可以 保证运河水源,从而为漕运提供保障。 ②引黄济卫。明代首先提出引黄 济卫当是景泰年问山东佥事江良材。但 是他们只看到了引黄人卫的好处,却没 有考虑黄河本身水势大、含沙多的特 性。好在这一建议并未实施。 ⑧引沁入卫。沁河,出山西沁源 县绵山东谷。其支流自武陟红荆口, 经卫辉入卫河。元郭守敬言:“沁馀水 引至武陟,北流合御河灌田。” 明初,沁河之水尽人黄河。沁河人 卫的故道已经堙废。虽然沁河与黄河的 交汇之处——武陟时有冲决.但最终还 是筑堤使之归河。直到宣德九年,沁水 决马曲湾,“经获嘉至新乡,水深成河,城 北又汇为泽。筑堤以防,犹不能遏。新乡 知县许宣请坚筑决口,俾由故道。遗官 相度,从之。沁水稍定,而其支流复入于 卫”。此次沁河决口,虽不是有意为之。但 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卫河的水源.便利 了漕运。所以正如景泰三年佥事刘清所 言:“自沁决马曲湾入卫,沁、黄、卫三水 相通,转输颇利。”可是,到了正统十三 山东阻绝泉源事例问罪。 四、促进沿岸经济的发展 便利的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 件。卫河沿岸亦是如此。元、明两代在新 乡设广盈仓。漕运年达七百万石。到了 明朝,除漕运京师外,经营船只往来频 繁。明正德《新乡县志》载:“乐水关(北 关)在北门外,卫河南岸。以水路通便, 故商贾蚁附,物货山集,目今为最繁。” 可见当时卫河给新乡带来了繁荣。另外 还有一些城镇.也是因卫河水运而不断 发展繁荣起来的。大名府元城县小滩镇 亦“濒临卫河,居民稠密,舟车辐辏,巡 检司在焉”。大名县的艾家道口“临卫河 之滨,舟车商贾所集”;魏县,有双井镇, “枕卫河西岸,通舟楫之利”,回隆镇“临 卫滨,通四邑”。内黄县田氏镇“西近卫 河,商旅颇集”。还有浚县新镇为“舟车 毕辏之所”。居于卫河东岸的李家道口 镇,“居民数百家,商贾所聚”。这些卫河 沿岸的城镇,宛如一颗颗珍珠,串在卫 河两岸,因卫河的便利而发展繁荣。 由此可见,在明代.在不同的时 期,卫河起着不同的作用,特别是当 运河淤浅受阻,卫河就代替运河,成 为南粮北运的不二之选。卫河航运的 繁荣,对沿岸各地经济的发展,亦有 巨大的促进作用。 ■ 参考文献: 『11卫辉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卫辉 市志[MI.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书店出版社.1993. 『21新乡县史志编纂委员会.新乡县志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社,1991. (下转第61页) 67● 水与社会 2010.16中国水利 2.丁坝 丁坝是以建在水中的突出部分 来减缓水的流速,从而间接对河岸起 从数年前开始,将已被直线化的河流 筑成舒缓的斜坡,以利柳树生长。而 直立的混凝土护岸则无此顾虑。另 和暗渠化的河流尽量恢复其自然形 态。改造计划总概算约合30亿元人 民币。在尝试改造的过程中,建设局 对苏黎世州内所有的小河都作了周 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平时和洪水 时的流量.周围土地的全部情况,恢 复改造小河的方法和存在的技术难 外,如果允许侵蚀和沉积之类的自然 到防护作用。丁坝的出现使两个丁坝 之间的河岸以软性护岸手段进行防 护成为可能。 活力存在,为确保生命财产不受损 害.则需更多的土地作为行洪区。 ②我国地域复杂,某些区段的河 流汛期流量较大,自然护岸的强度 3.落差工程 落差工程系河流中的横向构造 存在不足。在建设多自然型河流时, 一物,它使河床坡度舒缓,将河水流速 降低,借此减缓河水对河岸的侵蚀 (见图4) 题等。改造方案也确保了用地安全, 如雷雨时小河流量会达到平时的 400~500倍.这样多数河流只是收集 定要做好前期调研、论证及设计 工作。 ③河流或湖泊欲进行生态整治 改造前,必须先作规划,确定治理原 则。目前,绝大多数河(湖)的生态整 治或景观工程改造。均与河流或湖泊 平时降雨流量。 当雷雨时。大部分 水量又排到过去 的下水道中。如图 5所示的某小河 提高防洪标准或疏浚工程结合进行, 所以,其规划的大部分原则应遵循一 般河流或湖泊的整治原则。 重见天日后,道路 宽度被削减了一 部分.但出现了 一四、结论 多自然型河流建设优点很多. 如可以保全生态系统和形成优美的 个由流水、绿 化带构成的生态 网络,方便居民 图4 日本某河段落差工程效果图 景观等等。在我国应用时会遇到一 些难题,我们在设法解决难题的同 亲近自然。 4.堤防 堤防的首要功能是防洪,但仍需 兼顾生态和谐。目前较为普遍的做法 时,要兼顾我国基本国情,创造出中 国式的多自然型河流建设方法,尤 其是城市河流领域的建设方法,对 城市防洪和城市的宜居性起到重要 作用。 原有下水管 是建设复合式河堤,即在常年水位以 下用人工材料建筑直立式河堤,以节 ■ 约用地并保证堤防强度,而在常年水 位之上则保留斜坡式土地并进行绿 化,保持河堤及城市的生态。 参考文献: f11刘影.浅谈城市河流水环境问题的 新 管◎ 图5苏黎世州某小河规划截面图 综合治理uJ.科技创新导报,2009(11). 『21余晓华,乔白.多自然型河流建设 措施的初探 西北水电,2009(5). 三、多自然型河流建设的 应用 1.国外案例 瑞士苏黎世州河流保护建设局 2.国内应用存在的问题 ①多自然型河流建设时需要占 用较多土地,因为植栽需将河岸坡面 f31朱晨东.当代多自然型城市河流的设 计与实践I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5(2). 责任编辑韦凤年 (上接第67页) 南备录,//四部丛刊.上海:上海涵芬 楼影印昆山图书馆藏书稿本. 【10】顾祖禹.贺君次,施和金点校.读 [3]张廷燮朋史 .北京:中华书局,1974. 【4】郦道元注,杨守敬、熊会贞疏,段 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水经注疏【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史方舆纪要『M1.北京:中华书局, 2005. [7]明经世文编【G】.北京:中华书局,1962. 【8】王在晋.通漕类编 册.四库全书本. ].史部275 [11]徐子尚修,张树梅、王贵笙纂.临清 县志[M1.民国23年(1934年)铅印本. [5]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M】.北京: 中华书局.1977. [6】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M】.//;g [9]钮仲勋.卫河的形成及其相关问 【12】申时行等重修.大明会典IM1.北 京:商务印书馆.民国25年9月版. 责任编辑李计初 题//黄河变迁与水利开发『M1.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