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诗经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商周至春秋中期的作品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15个不同地域的歌诗,160 篇;雅为朝廷的乐歌,分大雅、小雅,105 篇;颂为祭祀祖先和自然神的乐歌,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刘向把屈原等人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离骚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结构宏伟严整,运用比兴、幻想和象征等艺术手段,风格浪漫,辞藻瑰丽,情感强烈。
左传
《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记载了春秋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活动和杰出政治家的言论,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关于作者说法不一,《史记》说作者为左丘明。
- 1 -
古代文学作品选期末复习
乐府诗
两汉所谓乐府指音乐机关。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外,又收集民间的歌辞入乐。魏晋六朝时, 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出现的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竹林七贤
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吴中四士
指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和包融。他们都是江浙一带人,这一带在古代也叫吴中,因此人们称他们为“吴中四士”。其中贺知章、张若虚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张旭是书法家,也是诗人,包融所传诗不多。诗作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最为著名。“四士”性格狂放,
- 2 -
古代文学作品选期末复习
诗多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往往透露出一些新的气息、新的情趣,体现了唐诗从初唐到盛唐过渡的特色。
初唐四杰
王勃有《王子安集》、杨炯有《杨盈川集》、卢照邻有《幽忧子集》、骆宾王有《骆临海集》。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
古诗十九首
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文选》内收录有无名氏古诗多首,题为《古诗》。这些古诗多为东汉末年社会中下层的文人士子所作,后人将它看作一个整体,称之为“古诗十九首”。这些作品内容多写游子思妇及朋友间的离情别绪以及士子们的仿惶失意、牢骚苦闷,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而艺术性极高。主要作品:《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等。
韩孟诗派
中唐时,韩愈、孟郊、贾岛等人的诗歌以奇崛横放的笔墨矫正大历以来平庸浮艳的诗风,开创了奇险生新的新诗派,文学史上称韩孟诗派。
元白
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的并称。二人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文学观点相同,作品风格均以平易通俗著称,在中唐诗坛影响很大。但在主题集中、思想深刻、形象鲜明等方面,元稍逊于白。对元白的评价,历来有扬有抑。扬者始自张为,抑者始自杜牧。
- 3 -
古代文学作品选期末复习
新乐府运动
是一场主张现实主义创作的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宋代郭茂倩指出: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庄子
庄子,战国中期哲学家,宋国人,名周,字子休。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又名《南华经》,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
史记
《史记》是司马迁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
- 4 -
古代文学作品选期末复习
(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答
楚辞的文体特征
1.诗风上,铺排跨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如《离骚》想象奇幻,文辞绚烂,加以香草美人寓志的表现手法,形成壮丽迷离的艺术境界。
2.体式上,篇幅较之《诗经》有极大增长,句式也有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3.语言上,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大量涌现,另外,“兮”、“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一个鲜明的标志。
诗经六义
《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比较常见的篇目,如《关雎》、《蒹葭》、《君子偕老》、《伐檀》、《硕鼠》、《氓》等。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一般看作“正声”。常见的篇目如《采薇》、
- 5 -
古代文学作品选期末复习
《鹿鸣》、《江汉》、《思齐》(前两篇属小雅,后两篇属大雅)等。
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常见的篇目如《我将》、《有客》、《玄鸟》等。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都是通篇用比的。
兴,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魏风·伐檀》也是用兴这种表现手法的突出例子。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点
1.情、景、事、理的浑融。陶诗常选用典型的景色画面,使情寓于景,含蓄地表达作者的高洁志向,绘形绘色。诗人往往将自身的感受、自然的景物、人生的哲理结合在一起,浑然一体。陶渊明最为经典的那首《饮酒》其五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前四句讲了“心”与“地”也就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只要“心远”,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不会受尘俗喧嚣的干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
2.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陶诗质朴无华而又诗意盎然,多采用白描手法,稍加点染勾画,便呈现出深远无涯的意境和疏淡自然的情趣。如《桃花源诗并记》中用简单明白的词语写桃花源中人的安逸生活,这些和陶诗中大量的描写对象如村舍、鸡犬等一样,
- 6 -
古代文学作品选期末复习
都是平常事物。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桃源人的恬静、自得、超然世外何尝不是诗人向往的隐居生活。陶诗词藻并不华丽,朴朴素素,却又在平淡之中可见绮丽。
3.精当而不露痕迹的语言锤炼。陶诗中的语言质朴而简炼,用字不追求新奇和藻饰,而是努力寻求精当的语句,自然贴切恰到好处,同他的诗歌的题材、风格协调一致。元好问《论诗绝句》“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花流水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就是对陶诗语言的极度赞赏和确当评价。
《史记》的体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纪传体是一种以记载各种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其特点是:以年为纲,以事相从。
纪传体史书的这种记载方法有着自身的优缺点。其优点是:按时间顺序记事,诸事共载于一篇,使读者便于了解在同一时间内都发生了些什么事,整个国家的形势如何。其缺点是:一件事如果经历了几年或几十年,就不能不散记在数年或数十年间,混杂在数十百件事之中,读者想要了解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就必须付出很多的劳动和时间来从事翻检。
作为纪传体史书的《史记》也同样具备了这些优缺点。
《史记》一书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体。
本纪——记载历代帝王或最高当权者,共十二篇。
世家——记载诸侯世系(基本上是记述各国诸侯的历史,有通变破例的做法),共十三
- 7 -
古代文学作品选期末复习
篇。
列传——记述各时期的将相大臣及各阶层代表人物的事迹,以表现各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列传又分为、民族传,专传、合传、类传,共七十篇。
书——分专题记载各种典章制度,共八篇。
表——即用表格的形式记在各个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
王维“诗中有画”的含义
苏轼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所谓“诗中有画”,是以诗为主体,吸取画的因素,融入诗境,随而体现了诗中所难以具有的美感。以抒情方式写景,景在情中,情中含景,使客观的景主观化。如王维的诗《山居秋暝》,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首诗,也是全新的画面感官。
李贺诗歌的怪奇特征
怪奇诗派,是中唐时期以孟郊、韩愈、李贺、贾岛等作家为骨干的一个诗人群体, 即所谓“韩孟诗派”,该诗派的主要特点是尚怪。
1.奇峭独特的诗体与语言。《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之一。对乐曲本身,作者仅以“昆山工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略加描摹,而将大量笔墨用来渲染乐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效果。渲染乐曲效果的诗句,由一系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构成,且多用神话传说,摹写新奇,词语峭丽,颇富浪漫气息。
- 8 -
古代文学作品选期末复习
2.奇异丰富甚至荒僻怪诞的想象与意境。《李凭箜篌引》名为李凭弹箜篌而作,却采用奇异的想象构思成文。诗人为了夸说李凭箜篌的艺术魅力,引证了许多神话传说人物对音乐的反映,上天入地,想落天外。特别是“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一句,诗人丰富奇异的想象竟然使芙蓉泣泪、兰花开口笑, 真是形神兼备, 令人叹为观止。
3.奇诡新颖的意象。在诗歌的意象方面,李贺诗给人以心理的刺激。抑郁、愤懑、痛苦的心境使他在搜寻新颖意象进行创作时,多偏重于枯寂幽僻一类甚至是荒诞无稽的,经高度抽象的思维过滤,运用象征性手法表达。故“老”、“死”、“瘦”、“枯”、“硬”等词语多出现在描绘意象的诗句之中。然而诗人并非喜爱纯粹的空寂落寞,而是在荒凉之中追寻斑斓的色彩,在死寂之中表现生命的活力,于是浓暗与艳丽、衰残与惊耸、幽冷与华美共同构成李贺诗歌意象的特殊美感。
分析
诗经《氓》中的女性形象
《氓》的女主角是一个生活在男尊女卑社会中为夫权欺凌损害的下层劳动妇女,她的性格在诗中是发展变化的。以被休弃为界,由单纯、天真、热情而略带软弱转变为成熟、理智、冷静而坚毅刚强。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主人公纯真热情;“尔卜尔筮,体无咎言”,“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中运用比兴的手法,用新鲜润泽的桑叶来比喻女主人公的年轻貌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女子任劳任怨,辛苦而又蒙受耻辱。“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被弃后,经过痛苦的抉择,表现了她的清醒和刚烈。
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
- 9 -
古代文学作品选期末复习
1.托物起兴,情景交融。诗中萧瑟的秋景和主人公求之不得的孤独怅们之情相交融,极富感染力。
2.采用重章叠句形式,一唱三叹。把追求之苦和追求不得惆怅表现得淋漓尽致。
3.事实的虚化。追寻者是什么人?被追寻的“伊人”是什么身份?我们不知道,甚至于连他们是男是女也无从确认。特别是“伊人”,音容体貌均无,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忽儿在水中央,飘忽不定,来去渺茫,简直令人怀疑他是否真有实体存在。正是由于这事实的虚化,诗的意境才显得那么空灵而富有象征意味。
4.意象的空灵。实际上,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理情境,其最大特点是不粘不滞、空灵多蕴。“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就是这种空灵的心理情境的艺术显现。在这里,由于追寻者和被追寻者的虚化,那看来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险阻,乃至逆流、顺流的追寻路线,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诸种地点,也都成了虚拟的象征性意象。《蒹葭》的成功,就在于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创造出似花非花、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诗的意境呈现为整体性象征。
5.意境的整体象征。“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意境的整体象征,使《蒹葭》真正具有了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意味。
《蜀道难》的艺术特征
《蜀道难》体现了李白诗歌中豪迈、奔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充分表现了李白的
- 10 -
古代文学作品选期末复习
思想与艺术个性。
1.主观感情色彩强烈。开篇伊始,作者即以“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于上青天”的强烈咏叹,奔放直泻,抒发了他对蜀道高峻艰险的惊愕和感喟。而后,在诗的中间与结尾,又两次重复这一咏叹,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强烈感情笼罩全诗,给人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之感,令人荡气回肠。
2.将奇特的想象、恣意的夸张与有关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是此诗最主要的艺术特点。三者相辅相成,生动地描绘出了蜀道峥嵘崔鬼的面貌和它阴森幽邃的气氛,有力地突出了蜀道艰险高峻和它不可攀越的凛然气势,还为其中的山岭石栈涂抹上一层古朴悲凉而又离奇迷幻的色彩,使整首作品散发出浓郁的浪漫气息。
3.句式的灵活多变和语言的奔放恣肆,也体现了李白七言歌行的独特个性。本诗句式以七言为主,又掺杂以四言、五言、六言、八言等其他句式,短者仅三字,长者则达十一字,随心所欲,穷极变化。语言则或匀称对偶,或散漫舒展,或精炼凝重,或通俗轻快;“危乎高哉”一句同义重复,是故意强调以张扬气势,“噫吁戏”三字叠用叹词,且是以方言人诗,虽无心弄巧而别有韵味……奔放恣肆,无施不宜,对内容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起了极有艺术效果的辅助作用。
4.贴切的比喻和反衬手法。作者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剑阁峥嵘而崔嵬”,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虽说反衬手法不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色,但在《蜀道难》中却为该诗增色不少。作者从鸟兽的感受来刻画蜀道之高险:黄鹤难飞,猿猴愁攀,以猿鹤面对高峻的山崖无可奈何的描写,反衬行路之人陷入困境。从行人的感觉来具体描写蜀道之艰险:峰回路转,山势险峻,表现人走在上面的畏惧心理。
- 11 -
古代文学作品选期末复习
《秋兴•其一》的艺术特征
1.抒情写景联系密切、浑然一体。首联以秋枫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见老大伤悲、情怀落寞。第二联写望中的巫峡景象。骇浪滔天,暗寓了时局动荡和心潮翻卷;阴云匝地,象征着国运黯淡和心情沉闷。颈联倾诉心曲,却借“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对照见义,显现出乡思之浓烈深长。尾联则以暮色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心绪之惆怅苍凉。全篇情景交融,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2.章法谨严,语言老成,对偶工稳精当,句式富于创新变化。尤其第三联两句的遣词造句,于平易中流荡中显出新警奇特,出神人化。
《兰亭集序》的思想内容
1.写兰亭集会的盛况以突出生之“乐”。文章的第一段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名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快哉乐哉!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这里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2.写静者躁者的异同以突出死之“痛”。文章的第二段写了两种人,一个是喜欢“静”的人,一个是喜欢“躁”的人。前者“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两者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由此说来,生命是何其宝贵!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训“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叹:“岂不痛哉”!
- 12 -
古代文学作品选期末复习
3.文章为批评名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而作。“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作者指出古今之人对死生的感慨相辅相成。“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联系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作者力斥其非,给予回击。作者认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就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生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能等量齐观。
论述(举例)
《史记》的风格特征
1.宏廓的画面和深邃的意蕴。《史记》的叙事写人都围绕“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宗旨,这就使得《史记》 的人物传记既有宏伟的画面,又有深邃的意蕴,形成了雄深雅健的风格。司马迁善于把笔下的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加以表现,在叙述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展示个人命运偶然性中所体现的历史必然性。在《苏秦列传》和《张仪列传》中,司马迁对于战国诸侯间微妙复杂的利害关系反复和予以演示,以七国争雄为背景展开了广阔的画面。苏秦、张仪准确地把握了当时形势的特点,抓住了机遇,相继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成为那个时代的倾危之士。
2.浓郁的悲剧气氛。司马迁的人生遭遇是不幸的,他的命运是悲剧性的,《史记》也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推行变法的吴起、商鞅,主张削籓的贾谊、晁错都是悲剧英雄。司马迁在探讨人物悲剧的根源时,流露出对天意的怀疑,以及命运不可捉摸、难以把握之感。他在《伯夷列传》中慨叹“天道是邪,非邪!”。在《外戚世家》 中反复强调“人能弘道,无如命何”、“岂非命也哉!”。
3.强烈的传奇色彩。司马迁喜欢猎奇,把许多传说故事写入人物传记中, 造成一种
- 13 -
古代文学作品选期末复习
神秘感。写秦始皇晚年行迹,穿插许多怪异反常的事情,以及神灵的出没,用以预示秦王朝末日的到来。写汉高祖发迹,则用刘媪感蛟龙而生子,刘邦醉斩巨蛇等传说以显示他的灵异。如此等等。《史记》的章法、句法、用词都有许多独特之处。它别出心裁,不蹈故常,摇曳回荡,跌宕有致,以其新异和多变而产生传奇效果。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
1.饮酒诗。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20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东晋元熙二年(420),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这首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2.咏怀诗。以《杂诗》12首,《读山海经》13首为代表。《杂诗》12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山海经》13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10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3.田园诗。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桃花源诗并记》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的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追慕之情。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 14 -
古代文学作品选期末复习
4.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辞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内容是铺写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下有志难骋的满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
1.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豪迈的气概、激昂的情怀,较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2.洒脱不羁的气势,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爆发强烈的感情,形成李白诗歌抒情方式的特点。
3.与喷发式的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力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跟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千。
4.与诗歌的宏大气魄和丰富想象相关联。诗中多有吞吐山河、包蕴日月的壮美意象。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1.沉郁顿挫,有一种深沉的忧思,体恤生民疾苦。感情深沉阔大,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儒家涵养和所形成的中和处事方式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他变得缓慢深沉,低回起伏。
2.除了沉郁顿挫之外,杜诗还有其它的风格。胡震亨说杜甫的诗“精粗巨细,巧拙新
- 15 -
古代文学作品选期末复习
陈,险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就是说的杜诗风格的多样性。风格的多样正是伟大作家艺术上高度成熟的标志。
3.杜诗的不同风格的形成,与杜甫不同时期的不同境遇,或者同一时期的不同心境似有关系。当他生活坎坷,颠沛流离,或处于战乱之中时,他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感,便自然涌出,悲歌慷慨。这时的诗,往往便表现为沉郁顿挫。长安困顿、陷落贼中、华州鄜州时期、陇蜀道上、夔州以后的诗,多数是这类风格。当他生活稍为安定时,他就写一些萧散自然的诗。成都草堂的一段时间,就有不少这类作品。
- 16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