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研究植物群落的演替和创建顶级学说) 苏联建立了植被等级分类系统称为地植物学 北欧群落分析
法瑞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类型,建立了严密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称为植物区系学派生境(植物个体或群落具体生长地段的环境因子的综和)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规律(1综合作用规律:环境中的各因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2主导因子作用规律:所有生态因子都是所必须的,但起决定性为主导因子.3阶段性…:植物对因的需要是分阶段的,植物一生中并不需要一成不变的因4同等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对因子在需要量上有大小之分,但生理作用上却同等重要,如微量.5可调节性和有限补偿作用:虽然不可替代但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调节和相互补偿的)
生理辐射(太阳辐射中能被植物光合作用和叶绿素吸收利用的波段,在0.38~0.74um间)
耐阴性(树种忍耐庇荫的能力,即在林冠下能否完成生长)
耐阴性意义(1育苗:调节光照强度2造林:选择造林地点、配置混交树种、确定造林密度)光周期现象植物和动物对昼夜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反应 积温植物完成整个生命周期或某个生长发育阶段,通常需要的温度积温,分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k=(t-t0) 物候在季节性明显的地区,植物适应与气候条件节律性变化的结果,形成了与此相适应的植物发育节律
寒害原因低温造成植物新陈代谢絮乱膜性改变和根系吸收能力降低
水因子的生态作用(1是构成植物的无机物之一2生命活动离不开水,光合作用要水提供原料,水解作用要有水参与,土壤中养分的吸收及在体内的运转和利用都离不开水。水使树木的一些组织保持膨胀状态,使其保持其功能,树木也需要蒸腾调节温度)蒸发散土壤水经树木的蒸腾和林地土壤蒸发而进入大气,蒸作用称
巨大地形对森林分布影响(1山脉走向和排列(南、长绿落叶阔叶混交)2河流水系3海陆分布距离,在我国自东南向西北海洋季风和湿润气流逐渐减弱,依次出现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极端干旱相应植被为森草荒。东南有太平洋西南有印度洋季风,所以森林在东和南部4山地。海拔高度,海高气温降低,到一定高度降雨下降,因温度底湿大,土壤微生物活动受阻,有机质分解慢林溶和灰化过程加强,土壤酸。到一定高度后温度底,风力大不宜树木生长,成为树木生长上界,称高山树木线。坡向:中纬度南坡温度高,湿度小,蒸发量大土壤风化强,所以有机质少,贫瘠。南坡是南方树种的北界,北坡是北方树种的南界坡位:喜肥沃湿润树种分布在山下部,耐贫瘠干旱分布在山坡的上部,在同一坡面上下面的要比上面的好。坡度:缓、斜坡上土壤肥沃排水好,宜生长。平坦地土厚宜农耕和喜水肥树种,陡坡)
种群特定空间中同一物种不同个体的总和。 趋同、趋异适应不同种类植物当生长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往往形成相同
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趋同适应的结果是使不同的植物在外貌上及内部生理和发育上表现出一致性或相似性,产生生活型。趋异:同一种植物的不同个体由于分布的地区的间隔,长期接受不同的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于是在不同个体间产生了相应的生态变异,这就是同种植物对不同环境的趋异适应,产生生态型 种群的生态对策在漫长的历史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在物种进化策略上产生不同的抉择。生态型种内适应于不同生态条件或地理区域的遗传类群(1)绝大多数广布植物种在形态学和生理学的特征下表现出地理空间的差异,即具有不同的生态型(2)这些植物种种内变异都与特定的生境条件相关联(3)生态学上的相关变异不仅是由于环境的可塑反应,更主要是通过自然选择,这些生态型具有遗传基础. 裸地(通常具有极端的环境条件,如极为干旱,潮湿,缺乏的有机质.形成原因:1地形变迁2气象因素3生物作用4人为影响)原生裸地(指从来没有生长过植物,或原来生长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连原来植被下的土壤和繁殖体均已不存在的地段)次生裸地(指那些原生植被虽然被消灭,但原来群落下的土壤条件还多少保留着,而且土壤中还多少保留着原来群落某些繁殖体的地段)
旱生演替(在旱生或干燥的生境开始的演替1地衣阶段2苔癣阶段3旱生草本阶段4木本植物阶段)
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即是种群个体在水平空间的分布形式,是种群特性、种间关系、环境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一随即分布:种群中个体分布是偶然的,分布机会相等,个体间彼此独立,任一个体的出现和其他个体的是否存在无关。原因:1某一主导生态因素成随机分布2某一地段生境条件比较均一时3生境条件对很多物种作用相似时二均匀分布:种群中的个体等距离分布。原因1种内竞争而导致自疏现象2优势种成均匀分布而使伴生也3某一生境因子成均匀分布4自毒现象三集群分布个体成群或成团分布,各群大小,群间的距离群内的密度等都不相同。原因1物种的繁殖特点灌木或草本的无性繁殖,母树周围种子的散布2环境条件的局部差异3种间关系
种群调节学说(1)密度制约学说:某类因素,对种群的效应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改变,就称密度制约因素,包括种内竞争,捕食,寄生,种间竞争,疾病等.这对种群的作用随种群本身密度的变化而变化.生物学派认为种群是个自我维持系统,按其自身的性质及环境的状况调节他们的密度,为了维持平衡,当种群密度很高时,调节因素的作用加强,当密度低时…(2)非密度:某种因素,对种群的效应与种群密度的变化无关就是..如天气条件,PH值,人.气候学派认为非对种密度起决定作用,认为种群数量可能由三条途径而受到限制,资源短缺,如食物,资源的难以获得,增长率R为正值的时间过短.
自疏现象(种群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个体的增大,种群密度下降的现象,它是种群的一种邻体效应,在肥沃的土壤或高肥水平下更为显著,称为苏卡切夫效应) 群落生活在一定环境中所有生物有规律的总和 植被整个地球表面或某一地区全部植物群落的总和 植物区系(一个地区生长的全部植物科,属种的总称)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数以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他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他们与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分为1基因多样性:指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种内显著不同的种群间和同一种群内的遗传多样性2物种…:指一个地区内物种的多样化,主要从分类学,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对区域内物种状况进行研究3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无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
程变化的惊人和多样性4景观多样性:是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化或变异性)
季相(森林群落中,优势和亚优势乔木树种及各层植物的物候变化使整个植物群落在不同的季节是呈现出不同的外貌,称群落的季相) 层片(群落中同一生活型的不同植物种的个体总和)
生态交错区(当两个不同的群落相邻存在时,群落之间可能有一个过度地带,这个过渡地带是相邻生物群落的生态张力地区,统称生态交错区)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中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有增加的现象,称)群落中的种间关系(1互利共生:对双方都有利,可分为连体共生:相互作用对双方都有利,并发展到彼此不能离开而孤立生寸的程度,非连体共生:不是必需的离开后能独立生活.偏离共生:对一种有利,对另一种无害的相互作用)
异株克生:某些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排放的生物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抑制和对抗的作用.裸地指没有植物生长的地段,它是植物群落形成的最初条件和场所.
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1迁移:即繁殖体传播到裸地的过程2定居:繁殖体传播到新的地点后即进入定居过程,定居包括发芽,生长和繁殖,个环节能否顺利完成,取决于物种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和定居地的生境条件3竞争:在一定的地段,由于不同的物种的同时入侵和个体的增长,必然导致对营养空间和资源的竞争,结果是最适生存4反应通过植物的定居和生长,群落内生物和非生物环境间会不断发生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原来的生境条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结果是不利于早期入侵者,从而为另一些种的进入创造条件,另一个群落形成开始)
演替(在某一地段,一个群落有序的被一个植物群落代替的植物替代的过程)
生态系统的组成:(1非生物环境:中存在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有,气候因子,无机物,有机物2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也包括进行化能合成和光合作用的某些细菌,3消费者,生态系统中的异样成分,主要指各类动物.4分解者,属于异样成分,主要指细菌和真菌)
单元演替顶级学说:(1演替具有阶段性2演替的阶段都有其形成过程:过程都会出现入侵…四个阶段尽管每个阶段发展速度有快慢,但整个结果总是达到稳定阶段的植被,也就是与该地区气候最终相适宜的,生态平衡的植被,即演替等级3顶级群落遭到破坏后,可以逐步恢复4同一气候区域内有且只有一个中生性顶级群落,即同一气候区内,无论演替初期条件有多大差异,最终都会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中生性的气候顶级5气候顶级群落下,还有一些不同的顶级群落类型,除了气候顶级外,事实上还会出现一些由于地形,土壤或人为等因素决定的稳定群落)
八大分区(1寒温带针叶林区域:该林区位于大兴安岭北部山区,是我国最北的林区,一般海拔300-1100m,地形一丘陵山地为主。本区年均问0度以下,冬季长达8个月之久,生长期只有90-110田,土壤为棕色森林土。本区以落叶松为主,林下草本灌木不发达。2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域:包括东北松嫩平原以东,松辽平原以北的广大山地,南端以丹东为界,北段以小兴安岭为界。全区形成一个“新月型”,主要山脉有小兴安岭、完达山、张广才岭、老爷岭和长白山,海拔大多数不超过1300m,土壤为暗棕嚷。本区受日本还影响,具有海洋型温带季风气候特征,冬季5个月以上,年均温较低,典型植被为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除此外,在凹谷和高山也有云杉和冷杉等的分布。3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北与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接壤,南以秦岭、淮河为界,东为辽东,胶东半岛,中为华北和淮北平原。整个地区地势平坦,海拔在500米以下,本区主要建群种有栎、杨、
柳、榆等,但主要是次生林,平原是农业,原始林几乎不再存在了。本区气候温暖,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严寒干燥,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经数代的破坏和垦殖,多以栽培植物较多。4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北起秦岭,淮河,南达北回归线南缘,本区包括我国华中、华南和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壤为红壤和黄嚷。常绿阔叶林是本区具有代表性的类型,壳斗科、樟科、山茶科等的树种为优势成分,次生树种有马尾树、云南松和思茅松等,栽培树种有衫木等,本区也是我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和珍稀树种集中的分布区。5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域我国最南端的植被区,该区湿热多雨,没有真正的冬季,年降雨量高,土壤为砖红壤。热带雨林没有明显的优势树种,它特种类繁多,种类成分多样,结构复杂。6温带草原区域,松辽平原,内蒙高原,黄土高原,阿尔泰山山区等,以针茅属植物为主的植被类型,气候特点是干旱、少雨、多风、冬季寒冷7温带荒漠区域,包括新疆准葛尔盆地、塔里木盆地、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甘肃雨宁夏北部的阿拉山高原等。本区气候极端干燥,冷热变化剧烈,风大沙多,年降水量低于200mm。本区特点是高山与盆地相间,只能生长极端喊声的小乔木、如梭梭、白梭梭、骆驼刺、苔草、沙蒿、沙拐枣等。8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我国西南海拔最高的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多微观从草甸,草原和荒漠植被) 长绿阔叶林(气候特点: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100C积温在50000C以上,年降雨量>1000mm,夏季雨量充沛,冬季降水虽少,但无明显旱季,蒸发量小于降水量,全年都比较湿润.群落的基本特征1主要有壳斗科,山茶科,木兰科,金缕梅科的长绿乔木为典型代表,种类组成较丰富,并常有建种群.2林冠平整,林相整齐,色彩比较一致,长年以暗绿色为主,群落内部结构简单.3群落中高位芽植物占优势70%以上,顶级群落中也以中高位芽植物为主,附生植物多为地衣,苔癣,被子植物很少,乔木无板根及茎花现象4分布区内广泛非部着各种裸子植物构成的针叶林,在生态以及群落外貌结构上.主要分布南北纬度25-40度之间的亚热带地区,包括我国的长江流域,朝鲜日本佛罗里达智利阿根廷巴西以及大洋洲和非洲南部)
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范围内,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功能单位,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生产力(1初级生产,就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通过化合作用将光能转变为生物能的过程,2次级生产,指初级生产者外的有机体的生产,即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和还原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同化作用.二者的区别是初级是有机能的制造者,次级是有机能的利用)
生物量(泛指某一特定时间某一地段上所有生物体的干重,它包括可以收获和因条件不够收获的)
食物链(是指初级生产者获得能量后制造的有机物供给各级消费者,形成的食物以食物营养或能量传递为中心的铁索关系)
食物网(是生态系统内的多条食物链相互交织,互相联结的一种网状结构) 营养级(指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基本环节和具体位置)
热带雨林(Tropical rainforest)热带雨林在赤道带有广泛的分布,它的分布与生长需要两个条件,一是高温,另一个是高湿;同时它还有两大特点,一是叶子终年常绿,另一是适应弱光下生活,尤其是优势树种的幼苗,在很微弱的光照条件下都能够生长。由于高温高湿,生活型多样性异常丰富。热带雨林具有最大的生物量,一般450t/hm2,最大可达1000t/hm2,初级生产力每年可超过20t /hm2。 红树林(是一种特殊的海岸沼泽,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热带和南亚热带海岸潮间带,依赖于海水周期性浸淹的木本植物群落,被誉为“海底森林”,“水
上绿洲”。主要组成树种有:红树,红海缆,秋茄树等。红树林是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肩负优化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使命,有着无可比拟的生态价值,在防浪护岸、维持海岸生物多样性和渔业资源、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是中国沿海区域生态平衡最重要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之一,尤其红树林生态系统产生的生态学、经济、社会、文化、再造功能及其他价值,已在中国和世界受到广泛重视)
表:LX=(Nx\\No)*100.Dx=Ix-Ix-1.Qx=(Dx\\Ix)*100.Lx=(1x+Lx+1)\\2.Tx=Lx+Lx+1+„+Lx+i
植物群落类型划分的原则(按各个学派而有差异有1外貌分类:以优势树种的生活型作为分类基础,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群从,是世界最早的分类系统,缺点是把生态关系很大的群落混淆在一起2按区系分:法瑞学派代表人提出, 依特征种作为确定划分等级的依据,单位也是群从,优点是考虑到了植物的生态,生活型和地理型,缺点是忽视了整个群落结构和生态特点3按优势度分:主要依优势树种的生态学特征作为基础,可以清楚的反映出生境的生态学特征,适用于某些局部地区4按外貌:依群落主要层优势种的外貌,生态特征,和生态学指标为原则以便避免单纯的生态学,形态结构学,形态结构学原则的片面性,教客观的反映各分类等级5按演替分类:又称群落动态分类原则,强调演替在植物群落分类上的重要性.主张群落章的关系)
针叶林是指以针叶树为建群种所组成的各种森林群落的总称,它包括各种针叶纯林、针叶树种的混交林以及针叶树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从兴安岭到喜马拉雅山,从台湾到新疆阿尔泰山,广泛分布着各类针叶林,在我国自然植被和森林资源中起着显著的作用。它们的建群植物主要是发生古老的松柏类的各科、属和种,首先是松科的冷杉、云杉、松、落叶松、黄杉、铁杉、油杉、等,其次是柏科的柏、圆柏、刺柏、福建柏等;杉科的杉、水松和罗汉松等,大多数属于北温带或亚热带的性质,并多属孑遗植物。我国针叶林植被类型的丰富多彩是举世无双的,其中既有与欧亚大陆以及北美所共有的一些类型,又有许多我国特有的种类 特征 R对策 K对策 环境 可变和难预测 较稳定和可预测 死亡率 常灾难、非密度制约 密度制约 存活曲 长为DEEVERY111型 为1或11 种群密 度)随时间波动,不平衡,相对稳定,平衡,接近长低于生境环境容纳量,于生境容纳量 每年更新) 种内和 种间竞争)可变,常较松激烈 弛 选择有快速发育.增长率死亡率缓慢发育,竞争力强,利性 高,生育提早,体形小,单延迟生育,体形大多次生殖 次生殖 生命期 短,常不到一年 长,常大于一年 最终结 提高生产量 提高效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