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忍:狠心。】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1、解释下列词语在诗中的含义: 【彻: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①能:如此、这样 ②何由:怎能、如何 ③安得:如何能得到 ④庇:遮盖、覆盖 ⑤突兀:高耸的样子 ⑥见:通“现”,出现
2、根据要求用原文填空:
①表现群童顽皮的诗句是: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 ②表现诗人衰老的诗句是: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
③诗中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
④体现作者崇高理想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⑤表现杜甫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的诗句是: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3、此诗题目中的“歌”字代表了诗的体裁,诗中流露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4、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妙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生动写出风势之大、风力之猛和风之无情,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5、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
这两句是环境描写,写傍晚秋雨之前的景色,渲染出一种暗淡阴冷的氛围,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床头屋漏无干处”作下铺垫,而且烘托出诗人凄恻悲惨的心境。
6、诗句“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指的是 安史之乱 这一历史事件。 7、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绘了怎样的图景?
诗中描绘了风高雨急、屋破漏雨的情景,反映了诗人在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 8、“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怀? 表现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 9、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忍能对面为盗贼”中的“为盗贼”相照应,诗人叹息的内容是: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语双关,一是表现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二是表现盼望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能尽快从深重的灾难中解脱出来。 C.第一段表现了诗人对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和伤感之情。
1
D.诗人推己及人,宁可“吾庐独破”,也愿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这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寄托了企盼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解析:A.“倚杖”与“老无力”相照应 。)
二、卖炭翁——白居易(唐)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①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它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②“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 “辗”字写出了牛车的重量,表现了卖炭翁的辛苦。
③“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的样子。这里表现了宫使趾高气扬、得意忘形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④“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说明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⑤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举例分析。
示例:“千余斤”炭与“半匹红纱一丈绫”价值悬殊,用对比手法,反映了卖炭翁的不幸遭遇,揭露了封建社会宫市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痛苦。 ⑥全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不幸。 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⑦下列对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 《卖炭翁》一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E.“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是记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是描写。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D选项“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卖炭翁雪地赶车行走的艰难过程,却形象地表现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三、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解释下列词语在诗句中的含义。
悦:(使…欢悦) 万籁:(自然界的各种声响) 但:( 只 )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写出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
2
3、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妙在何处?
这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4、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空”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
“空”字把诗人由于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一下子把心中的种种人世烦恼都除去、心胸宽阔、俗念顿消的纯净的感受生动地表现出来。 5、“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矛盾吗?为什么?
不矛盾。这是以静衬动、以动写静的手法,以“钟磬”的清音袅袅来反衬山寺后禅房的幽静 。
6.品读全诗,说说作者观赏破山寺的景物后,触发了怎样的感情。
触发了作者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
四、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本诗的作者是( 唐 )代的( 王勃 )。 2、解释下列词语在诗句中的含义。
之:往、到 。 辅:护卫、保卫 。 比邻:近邻 。 无为:不要做、不要 。 儿女:像青年男女一样 。 3、用“/”为下面两句诗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城 阙 / 辅 三 秦,风 烟 / 望 五 津。
4、“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既点明了送别之地和友人的上任之所,又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乐观的情绪和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
5、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
“辅”: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
“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1)运用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
(2)抒发自己对友人的真挚感情和惜别之情,表现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一扫离别诗情感悲伤、基调低沉的特点,写得昂扬乐观、积极向上,给朋友以莫大的安慰和鼓励。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抒发自己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2)表达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8、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首联中“辅”气势宏大;“望”以实写虚,因为从长安实际上是望不见“五津”的,是作者的想像。 (首联第一句点出送别的地点,第二句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B.颔联是劝慰朋友的话,意思是说既然离乡“宦游”,离别是常事,不必感伤。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3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朋友要去外地做官。】
五、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解释下面的词句。
①太清:指天空 。 ②端居:安居,喻指闲居不仕 。 2、这是一首 干谒 诗,借景抒情,表达了 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 的愿望。 3、首联、颔联写景,运用了 夸张 和 对偶 的修辞手法,其中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描写了洞庭湖 雄浑壮阔 和 气势博大 的特点。 4、联系全诗看,作者在“欲济无舟楫”一句中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想渡过洞庭湖却没有舟楫,想出仕而无人引荐,暗示作者想得到对方的援引。 5、借用典故,巧妙设喻,道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独有羡鱼情 。 6、请你从写景角度和选词炼句两方面对颔联进行赏析。
颔联从视觉、听觉、触觉几方面描绘了洞庭湖雄浑壮阔的博大气势,极富艺术感染力。尤其“蒸”字显示出洞庭湖丰富的积蓄,“撼”字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 。
7、这首诗在艺术上非常成功,历来为世人传诵,举例品析。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触景兴怀,巧借双关,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想做官却没人引荐,不能在太平盛世出仕为官,为民谋利而深感惭愧的苦衷。 8、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C )
A、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颔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颈联、尾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C:颈联、尾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来申明“渴望帮助”,即希望张的引荐。】
六、送友人——李白(唐)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首联写景有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青山”“白水”从色彩角度写景;动静结合,“横”写出了山的静态,“绕”写出了水流的动态 。
2、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地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3、怎样理解“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孤蓬”这一意象?
“孤蓬”比喻远行的友人,形象的写出了此地一别后友人就要像篷草那样万里漂泊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
4、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
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
5、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赏析。
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很好地渲染了伤离别之情。
七、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北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卜算子”是 词牌名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 题目 。
2、词的上阕通过描绘缺月、 疏桐 、 孤鸿 等景物,渲染了凄清孤寂的氛围。 3、简述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作用。 上阕写的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下阕“寂寞沙洲冷”寓情于景,宁愿选择求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也透露出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4、有人评价这首词“物我交融,含蕴深广”,请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作简要赏析。
本词托物寓人(或托物寓怀),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
八、卜算子·咏梅——陆游(南宋)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卜算子·咏梅》中“卜算子”是 词牌名 ,“咏梅”是 题目 。 2、《卜算子·咏梅》一词分上下两阕,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艰难、恶劣的处境,下阕写梅花 高洁、坚贞 的品质。
3、词的上阕通过驿站、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了落寞凄清 的意境。下阕则写出了梅花 高洁 、 坚贞 (不慕名利 、傲立风雪 )的品质。
4、“已是黄昏独自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零落成泥碾作尘”中的“碾”字有何表达效果?
“已是黄昏独自愁”一句运用了 拟人 的修辞手法;
“零落成泥碾作尘”中的“碾”原指将东西压碎、压平,在这里指梅花落地之后与泥土混合之后的情景,表现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描绘出梅花悲惨至极的图景。
5、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如同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样,那么,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请回答。
5
以梅花高洁、坚贞品质来喻示自己孤傲、坚贞自守的品格。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