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 社会美:社会美指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的美,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人所组成的家庭、社会、国家、民族、人的行为及其所构成的各种制度、各种活动方式等之中的美。社会美又可分为人的形象美、在美、生产劳动美、社会变革美等方面。
2、 悲剧性:指具有正面价值的人物和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冲突中遭到侵害或毁灭,使人产生强烈的痛苦,同时又被其崇高精神所感动,从而因情感的急剧震荡体验到的由痛苦感转化为快感的特殊形态的美感。
3、 鉴赏式审美:这是一种自觉的审美方式,即接受者知道自己接受的是对象的美,了解美之为美的特性,并且能够以对象的美的存在方式去采取接受的审美方式。它不仅是对涵义方面的接受,而且也同样地关注对象的形式方面。
4、 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它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以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美育的宗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自由的人。美育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在方式上的特点是形象直观、自由愉悦和潜移默化的。
2、 喜剧性:是悲剧性的对应概念,又称滑稽,它反映各种在实质与外貌之间具有在矛盾性和不一致的生活现象。
3、 研究式审美:是以理性分析为手段,以获取知识性结论为目的的审美接受方式。其接受主体往往是美学家、理论家、批评家、科学家或者其他各类专家学者,他们往往能够在自己的知识领域,以自己深厚的理论功力或独特视角去剖析、阐释对象,并进而得出各种知识性论断。 1、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指对象的一种独特的审美属性。这种审美属性或畴客观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作品中,并对人的审美心理发生作用,从而产生崇高感。崇高的具体涵义存在于不同的审美对象之中。
- .可修编 .
. -
3、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也是过去经验中已经形成的那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组合的过程。它与感知、联想都发生联系,但它是在知觉表象和联想基础上的新的形象的创造。想象一般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心理距离说: 1、 心理距离说是由英国的爱德华•布洛上世纪提出的,认为人在审美时应在心理上与对象保持一种适度的、非功利的、非实用的距离
2.丑2、 否定性的价值,使人厌恶、鄙弃、反感;违背自身发展规律,有碍人生;形式凌乱,不能怡人。
1.讽刺:讽刺是以夸的手法对不合理的事物和现象所作的辛辣的嘲笑和非难。 2.艺术: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和最典型的呈现形态。
3.审美净化:审美净化是指接受者通过对审美对象的体验、品味
和领悟,从而受到激励与鼓舞,使情操得到冶,思想得到提高,精神境界得以升华的一种接受效果。
4.审美品味:审美品味就是对美的回味,即一种对美的整体意味和蕴的审视、把玩与反思。 1.审美注意: 就是审美主体在初次面对审美对象时,由于对象的美的特质而被吸引,也可以说是对象的可以引发美感发生的特质对于主体的审美意识的点燃。 2.审美体验:审美体验就是审美者对美的一次感性的经历。
3.审美评判:是指批评家从一个公认的审美标准对仳评对象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做出评估,或做出褒贬判定。
本质论美学:是指在古希腊时期形成的以追问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传统.
语言论美学 : 语言论美学,是指西方19世纪末期发生“语言论转向”以来盛行于20世纪的以语言问题为中心的美学,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心理分析美学、分析美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存在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美学流派。
- .可修编 .
. -
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美的符号性: 美的符号性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指美具有物质化形态的特性。这种特性具体表现在三方面:美以符号形式向人类传达其在意义;人类通过符号表达人生的美;人类还通过符号构建一个相互沟通的美的世界。
美的无功利性: 美的无功利性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指美的事物与人直接的实际利益考虑相脱离的特性。这种特性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客观对象不直接唤起主体的实际利益需要,另一方面主体对客体不做实际的功利评价。
荒诞: 荒诞是西方观代审美畴之一,指呈现在极其不和谐的形式中并引起人的复杂感受的现代基本情绪。表现荒诞是为了征服荒诞。
审美直觉:是一种特殊的感受方式,是主体对事物感性形式的直接的整体的和动情的关照. 审美通感: 又称“审美联觉”、“审美统觉”,它是审美感知的一种特殊现象,是由审美对象的特殊性引发的审美主体不同感觉之间的渗透、沟通、转换,是人的不同感官的互相融合、交错感应 艺术物化
“净化”说: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可以象一样使人一开始"就卷入迷狂状态,随后就安静下来,仿佛受到治疗和净化".这就是"净化"说.
审美能力: 指的是在审美活动中个体对活的形象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创造力等。简言之,审美能力就是个体审美地把握世界的能力。 艺术符号
审美文化形态 : 审美文化在实际生活中是千姿百态的,因些审美文化形态是指审美文化具体存在的状态。
表演艺术:是艺术门类的之一,是以人工符号(音乐)和表情姿态符号(人体动作)通过表演去创造富于情感的话的形象的艺术,主要有音乐和舞蹈。
黄金分割:黄金分割是线段被分割的一种比例,即短:长=长:(短+长),比例值为1:1.618(大
- .可修编 .
. -
致为2:3,或3:5,5:8)。黄金分割由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又于1854年得到德国数学家蔡辛的几何学证明。西方人普遍认为“黄金分割”的比例关系是最美的比例。黄金分割具有普遍性,是一种在艺术和生活中经常被采用的比例关系。
喜剧: 是西方美学中一个重要的美学畴。喜剧是呈现那种荒谬背理的人物及其行动,使人们认清他们的行动是无根据的,通过笑直接否定他们的合理性。
1、美学:美学是什么,或什么是美学,即美学的定义,是美学学科六大核心概念(美学、美、美感、艺术美、审美、美育)之一,但是美学的定义,却并不象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哲学,什么是新闻学等那么明确,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定义。(同学们可以在下面所提供的概念中作出自己的选择,或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出自己的结论)
a、美学即是在审美关系中,全面研究美的本质,美感,美的形态,审美经验,艺术美和审美经验等的学科。
b、美学是一门突出地运用形象、具体和体验方式,通过具体审美活动(美、美感、和艺术)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人文学科。简洁的说,美学是通过具体审美活动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人文学科。(王一川《美学与美育》)
c、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辨证关系。美学的基本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和美育。在研究艺术时,也是从审美的角度,把艺术作为审美意识和审美对象的集中表现,以区别于艺术概论。(辛《美学原理新编》)
d、美学是关于人的(人性的)审美的高峰体验的人文学科。人的、(人性的)、审美的都是一个意思,即正面的积极的有助于人性的提升。即通过审美活动,研究人在现实生活中怎样获得更多的有助于人性提升的审美高峰体验的人文学科。——
- .可修编 .
. -
2、鲍姆加通:德国哲学家,美学的提出者。他在1750年发表了《美学》第一卷,首次使用“爱斯特惕克”来为美学命名,认为美学应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标志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此确立。鲍姆加通也通常被尊为美学之父。
3、美是生活: “美是生活”是俄国19世纪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什么是美的著名论断,他指出,“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4、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是人类已经、正在、即将或者象征性的改造、认识、把握和活动的自然(包括在自然、外在自然)。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转化的基础是劳动实践,人化自然即人类劳动实践的文明成果。如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宏伟工程,我们的科技文化成果。等等。
5、美的规律:劳动实践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的,美的规律就是生产中的造型规律,即主体目的与自然规律的统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实际上美的规律是一个没有具体涵的概念,在实践中把美的追求,美的体验,美的理想等,审美的加以实现便体现了美的规律。
6、美感:广义的美感是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审美感受等的总和;狭义的美感是指具体的审美感受,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的综合心理反映。
7、审美理解:是指在美感活动中,审美主体用某种感性的形式,对客体的意蕴和审美活动的价值整体把握和领会。与一般理解不同,审美理解不需要一个独立的思维阶段,而表现为一种美感直觉。
8、艺术美:艺术美的本质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1、艺术美是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2、艺术美是审美活动的多重载体:3、艺术美是审美教育的典型素材。
- .可修编 .
. -
9、科学美:科学美是指自然界本身的美与和谐的特征在理论上的表现,包括理论美与实验美,通常以理论美为主。许多科学家都把科学研究过程当成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科学未知数的揭秘能使他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以至产生强烈的生理性变化。
10美感直觉:美感直观性的两层涵义:形象直观性,身心直接面对审美对象;瞬间生成性,审美不必借助抽象的思考,逻辑的推演,无须深思熟虑,就能获得审美享受。
11、技术美:技术美即英语国家“迪扎因”理论所研究的美,包括生产环境、劳动过程和劳动产品的美等方面。“迪扎因”即“design”愿意为设计创意,因此,技术美的目的在于“研究物质生产,即工业、建筑、交通、农业以及管理和服务领域的审美因素”。
12、优美:优美是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相对平衡的状态;从美感上看,优美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感受;从形式上看,优美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13、讽刺:讽刺:以夸的方式对不合理的事物和现象进行辛辣的嘲讽和非难——热刺:对我友的缺点弱点进行戏谑,批评;令刺:对敌人的反动本质进行无情的揭露批判。
14、“有意味的形式”:[英]贝尔《艺术》:“在各个不同在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的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情感。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地感人的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
15演出艺术:是以人工符号和表情姿态符号展示呈现富于情感的活的形象的艺术。流动的乐音和美妙的人体动作,能够最直接最强烈最细腻最充分地表现人心深处最微妙的情感情绪轨迹。演出艺术主要有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
16、诗歌: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种类之一,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想象力,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 .可修编 .
. -
17网络文学:网络文学是数字化生存时代随着媒体革命新兴的一种以互连网为载体的超文本文学样式。它不是一种文学样式,即不是一种文学体裁,只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发布方式。
18、小说:小说是语言艺术的种类之一,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生活环境的文学体裁。除分为长中短篇外,还可以分为人物小说,情节小说,环境小说。
19、舞蹈:以经过编排的精美的人体动作将在思想感情直观化肉身化的艺术。即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人的形体运动,抒发人的审美感情,反映社会生活,必须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
20审美净化:审美净化是指接受者通过对审美对象的体验、品味和领悟,从而受到激励与鼓舞,使情操得到冶,思想得到提高,精神境界得以升华的一种接受效果。
21审美活动:广义的审美活动,即是涵盖全部美学容的美学活动,美学也就成为审美学,被誉为“美学之父”的鲍母加通就使用了这样的含义。狭义的审美活动:就是接受者对于美的对象或对象的美的体验、品藻、和鉴赏活动,即接受活动;借用经济学术语,就是对美的对象或对象的美的消费。(审美活动实际是审美主体倾心的投入对象的境界,以对象的唤情结构对主体实施“格式化”,从而使主体获得再生性体验的活动。)
22审美批评:审美批评是审美对象(比如艺术美)和审美公众之间的桥梁,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基础上,理性地探寻审美对象的审美价值以及对审美公众的启迪意义。
24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以审美情趣为核心的对审美对象形式整体的一种直观感悟能力---审美感知能力主要是指具有音乐感的耳朵和能够欣赏形式美的眼睛。
25家庭美育:以家庭为单位和载体实施审美教育的方式,家庭美育是通过音乐,舞蹈,美术,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的熏、创作实践以及自然美的体验,人生行为美的训练等对儿童和成人进行审美教育的方式。家庭美育有着亟待开发的潜力、领域和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简答题
1.审美活动的方式有哪几种类型?1)日常式审美;(2)鉴赏式审美;(3)研究式审美。
- .可修编 .
. -
2.简述美育的任务。1)审美感受力的培养;(2)审美鉴赏力的培养;(3)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3.简述美育在当代的功能与使命。1)美育对重建当代人的人生价值观的启悟。(2)美育对人格境界的提升。(3)美育可以推动达致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1、美学的研究对象。以审美活动为载体,研究审美活动的客体,审美活动的主体,审美活动的有效方法,审美创造,审美教育五大畴。
a、审美活动的客体目前学术界研究的最为充分,包括美的本质、美的形态、美的畴;b、审美活动的主体包括美感的本质,审美心理的构成等;c、审美活动的有效方法,是目前学术界研究最为欠缺的一个方面,他应该研究的是审美主体通过何种方法才能获得更加有效的审美体验;d、审美创造的问题也是学术界研究很不够的方面,它应该研究人们怎样将自己的审美活动的收获充分的展示出来,使我们的世界成为一个美好的人间;e、审美教育研究的是怎样培养人们的审美观,怎样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怎样具备更高的审美活动的修养。
美学研究的对象无论多么复杂,艺术美始终都是美学最重要的研究对象。 2、谈谈审美关系和认识关系、功利关系的区别与联系?
A、审美关系不同于认识关系:明理和经过概念的逻辑判断并不导致审美。
B、审美不能排除认识:广博的认识有助于扩大加深审美围,提高主体的美感能力。审美关系以认识关系为前提和基础,审美不是认识,却包含或趋向与某种认知。
C、审美关系不同于功利关系:功利活动的目的是占有、支配甚至是消灭对象,具有排他性;审美活动的目的是观照对象,求得精神的享受与充实,具有共享性。
D、审美关系潜伏着功利关系:功利活动是审美活动的基础;功利关系本身的涵也在丰富,社会美、自然美包含浓厚的伦理意味,艺术也要求尽善尽美。 3、美的本质。
A、美从哪里来?美是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
- .可修编 .
. -
B、美怎样产生?劳动使人获得了社会的、普遍的、自由的本质,又将其物化在客观世界中;创造了美的事物,创造了审美的人及其美感。
C、美是什么?劳动实践成果对人自由本质的肯定,或者说“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便体现了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或者什么是美,美是什么,堪称美学中的“斯芬克思之迷”或者“歌德巴赫猜想”,历来被认为是最难回答的美学问题,许多美学家都是谈别人的多,谈自己的少,或者干脆就回避了。 根据各种理论和人们的审美实践,对美下定义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A、美的定义必须建立在劳动创造美这一基本前提之上;B、美必然是有形象性的,即必须是具体可感的,美永远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但她必然在具体的事物中显示而被人们所感;C、美必然对人性产生积极的功利作用,即必然对人性产生促进、提升、涵濡、冶等正面的效应。——据此,可以把美定义为“美是人性的证明”;至于什么是人性,则是又一个极为重大的美学核心课题。 4、自然美有哪些形态(风格)?
A、险峻美;[华山]情势奇特,超出审美主体心理的既定承受度,具有巨大的震撼力威慑力,但却以不造成实际灾难为前提。
B、雄伟美;[泰山]空间开阔,主体雄大,整体和谐,色彩鲜明,富有人文景观特色,具有强烈的浩然之气的冶和提升作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C、幽静美;[青城]通常是指大背景中的较小境界,环境纯净,有所掩映,声音细小无喧闹,仿佛世外桃源,一片天籁,绝少尘世的污染,光亮小,空气洁净,景深而层次多。
D、秀丽美;[西湖、山水]主体凸现,色彩明快,山水相应,如诗入画,富有意境,具有较强的情致感召力;峨眉,山脉绵亘,线条优美,有茂密植物覆盖,色彩葱绿,烟云掩饰,入画朦胧。 E、奇特美;[]自然特征变化无穷,仿佛是经过“鬼斧神工”开辟出来的,七十二峰千姿万态,云海变幻莫测,还有奇松,异石。
- .可修编 .
. -
F、壮阔美;[滇池]以水面开阔为主体,视阈壮阔,水面坦荡。“茫茫五百里,不辩云和水。飘然一叶舟,如在天空里。”(掌握其中四个方面即可) 5、怎样理解孔子的“诗教”与“乐教”?
孔子诗教乐教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容,以艺为手段:
A、兴于诗:因为《诗经》是百科全书,知识又是美德的组成部分,所以兴于诗,就是一方面让知识的追求伴随生命的历程,使自己成为具有崇高的理性以及心丰富、修养深厚的人;另一方面又要借助于诗的在活力启迪、激发丰富的想象力,塑造生命活力。
B、立于礼:就是要诗教乐教把人培养成符合礼的要求的人,从而投身到国家的建设和治理中,礼成为人立身立世的外在保证,即个人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C、成于乐:通过集诗乐舞于一身的 “乐”(或乐舞) 潜移默化地冶性情,培养高尚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因为知识、道德、礼仪等要想成为自己在的素质,必须通过乐教的化作用。 6、想象在审美活动中发挥什么作用。
(1)联想:A、相似联想。B、接近联想。C、对比联想。 (2)想象
A、再造想象,它在我们欣赏艺术美,尤其是文学艺术时作用很大。
B、创造想象,它是美感活动,尤其是艺术家创造活动中最自由、最积极的心理现象。 C、审美想象,是充满情感、以情感为动力的;虽然不直接表示概念,但受理性支配
想象是审美活动的载体和必须形式,艺术创造和审美欣赏都是凭借想象活动来进行和实现的,想象成为审美感受的枢纽。审美想象指引着表象趋向于某种非确定性的理解,非确定的自由领域。想象力在具体过程中,完成了情感对感知和理性的中介作用,它是审美活动积极地展开并实现了一种由表及里,由现象及本质的飞跃。 7、悲剧美感的实质。
- .可修编 .
. -
悲剧性美感的实质:悲剧是崇高的集中表现,悲剧性美感即崇高感。
A、悲剧的崇高感是美好期待的不断强化,这种美好期待不仅发生在悲剧结局出现前,更在悲剧后获得升华。
B、悲剧的崇高感是直面人性处境的艰难而产生的理性升华。 C、悲剧的崇高感是人类人性尊严的自我证明。
D、悲剧的崇高感不仅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而且能够启迪人们进行深入的人生思考,使人们在体验悲怆的同时感悟人生的真谛。 7、美感的实质。
A、美感首先是一种快感;美感总归是一种快感,快感是美感的基础,因为“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美感总是在快感的矿床上孕育的。
B、美感其次是一种体验;美感又不是一种纯粹的快感,因为纯粹的快感只是点式的,局部的,单次性的,而美感必然在此基础上弥漫性的身心愉悦,即一种情感性体验。
C、美感再次是一种再生性体验;美感体验不是一般的日常生活体验,更不是破坏性、毁灭性的恶性体验,而是一种有益的再生性的,有助于身心美化的体验。
D、美感最终是一种再生性高峰体验;美感的最高境界是一种再生性的高峰体验,即如痴如醉,情不自禁,全身心的忘我体验,这种体验有时也可能表现为极端的悲怆。
E、美感的实质是人性的证明,或人性的自觉,是由实现人性的提升而在主体展开的高峰体验; 8、如何审丑?
A、丑的形象外观包孕了美的意趣与理想,借助形象本身外丑和美的强烈对比产生审美效果,成为激发物:《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庄子》中的哀殆驼。
B、以否定的态度表现丑,真实地展现出丑的事物被历史抛弃的必然性,淋漓尽致地揭示出丑的本质,寄寓了美的理想,如:《死魂灵》。
- .可修编 .
. -
C、以某种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表现丑,但因艺术家高超的技巧和独创的形式使丑的题材具有可观赏的外观,如:《恶之花》,《金瓶梅》?。 9、审美活动有哪几种方式? 1、日常式审美:审美活动的基本方式
日常式审美是一种自在而非自觉的审美。一方面是消遣和休闲式的审美活动;一方面日常化层面的实用性或伦理性审美活动。接受者基本上处于被动状态,审美对象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处于浅层次的独白状态。
2、鉴赏式审美:审美活动的本质方式
接受者能够以审美对象的存在方式加以接受的审美方式。在鉴赏式审美中,接受者和审美对象均处于一种积极的参与中:接受者的主动性活现了审美对象的潜在性实现了客体的审美价值。 3、研究式审美:审美活动的高级形态
研究式审美是以理性分析为手段,以获取知识性结论为目的的审美活动接受方式。其接受主体往往是美学家,理论家,批评家,科学家,及其它各类专家学者,在研究式审美中,接受者本身主要是非审美的,审美对象的审美性也“迷失了”。 10、审美活动有哪些特征?
1、审美活动的超越性:A、审美活动对功利关系的超越;B、审美活动对实用目的的超越;C、审美活动对物我界限的超越;D、审美活动对距离感的把握, “看小说有如看铁槛中的老虎”。 2、审美活动的想象性:一是审美想象活化审美对象;二是审美想象呈现审美对象;三是审美想象补充审美对象,如《红楼梦》中“《西厢记》妙词通细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 3、审美活动的情感性:审美活动的情感性就是指审美欣赏过程中,无时无刻不伴随情感活动。审美欣赏活动是以接受者的情感为驱动力的。
4、审美活动的个人性:审美欣赏活动的个人性特点决定了审美接受的差异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 .可修编 .
. -
5、审美欣赏活动某些潜在方面,其作用仿佛骨骼支撑起肉体,却被肉体包裹;树根供养了枝干,却被泥土深埋一样。
11、为什么说“鉴赏式审美”是审美最本质的方式?
接受者知道自己接受的是对象的美,了解美之为美的特性,并且能够以审美对象的存在方式加以接受的审美方式。在鉴赏式审美中,接受者和审美对象均处于一种积极的参与中:接受者的主动性活现了审美对象的潜在性---一方面接受者既体验又回味,精神上得到愉悦和提升,实现了接受主体的审美性;一方面审美对象引导又呈现,对象的本质也得以显现和扬,实现了客体的审美价值。 12、审美批评有哪几种?
1、感官印象式审美批评:随意性的评论,敏锐的观察,恰当的理想、丰富的想象,既是审美批评的表现形式,也是审美批评的特点。
2、形式主义审美批评:形式主义审美批评认为:形式分析是评判家了解艺术家创造意图的本质和深度,了解艺术家在艺术品中表达的感情、想象、经验的最最重要的手段。
3、背景主义审美批评:背景主义审美批评围很大---社会历史批评更多地把艺术作品与其产生的社会、思想、文化背景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研究;心理分析批评主要是基于心理分析的理论,在解释每一艺术作品时,都尽可能使用最新的心理学术语。 13、简述审美批评的过程。
1、审美描述:在审美批评中,不仅有对某件艺术作品特征的描述,而且有对它的感情反映的描述,联想活动的描述,以及这些反映和联想与艺术品审美特性之联系的描述。
2、审美解释:审美解释就是批评家通过指出什么因素对艺术品的审美特性产生了影响,进而告诉人们在这一艺术品中审美效果是如何实现的,怎样达至的。一是对审美效果的解释,二是对审美判断的证明。
- .可修编 .
. -
3、审美评价:A、评价活动可以评价审美对象的质量,鉴赏艺术品的各种不同价值,从而提高公众的审美能力;B、批评家既可以通过丰富的审美经验给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以有益的建议和指导;C、批评活动的另一个特殊价值在于确认新的艺术,使之能被公众所理解并得到正确的评价。 14、美育在当代社会中的使命是什么?
1、美育对当代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的重建具有启悟作用:人除了物质的幸福以外,还有更高级的精神价值,人的七情六欲如能得到理性的滋润和调节,就会使感性欲求变得更美好,人的审美品位就会得到提高。
2、美育对当代人人格境界审美品位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通过提高审美理解力使人们增强和完善人际审美交流。审美教育活动是以发展个性通过审美欣赏审美体验涵濡人性,提升人的审美的人生境界。
3、美育对当代世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有推动作用:美育能培养人们与破坏自然的行为做坚决斗争的生态伦理意识,教会人们在审美的世界里生活。 15、美育的任务。
1、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审美能力是以审美情趣为核心的对审美对象形式整体的一种直观感悟能力一是培养审美感知的敏锐性,二是培养审美发现的独到性,三是培养艺术审美的历史感,四是审美感知的统摄力。
2、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一切艺术的最根本和最大限度的魅力就在于激发人的美感。审美的直接成果主要表现为个人对美的事物的鉴赏能力,它贯穿于人的自我发展的全过程。
3、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审美想象是审美实践中最重要的因素,而要使想象的东西或创意构思物化为审美对象时,就必须具备表现美的技能
美育能使人得到投身于实际的艺术和审美创造活动中的机会,对于培养人的审美想象力和实际操作技巧,并提高他的审美创造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价值。
- .可修编 .
. -
1:简要叙述一下书中介绍的西方美学的发展过程?
答:在西方,公元6世纪的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在探求宇宙本原时最早谈到美的问题,提出了“美是和谐与比例”。格拉底论述美和善的关系,为了解美的本质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其后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思想的奠基人。
但是,在科学没有充分发展和严格分科的情况下,许多对于美的真知灼见往往同哲学,,政治,伦理和文艺混杂在一起,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美学专著,也没有明确划分美学研究的特殊对象。
直到18世纪以后,近代欧洲科学的各个学科逐步形成并全面发展起来。在哲学领域,大陆理性主义哲学和英国经验哲学,对美学的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为美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此后,德国古典美学,特别是康德和黑格尔的理论,使这门学科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美学史上的第一座高峰。
美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后。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诞生,是人类美学思想一次伟大的变革,一次壮丽的日出。到了20世纪下半叶,人类的生活更加丰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部门美学得到空前发展,这些研究顺应了人类审美要求的需要,拓宽了美学的研究领域,为美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2.美感的含义是什么?
答:广义的美感,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尤其是审美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起来的审美心理结构,心理功能,心理活动和观念形式的总和。具体包括了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和审美感受等等。狭义的美感,则是指具体的审美感受,即美感的心理结构及其运动方式,它表现为主体欣赏美的对象时综合的心理反应。 3.美感的特征是什么?有什么特殊性?
答:美感的特征是:第一,“质”的特征无利害而生愉快。第二,“量”的特征无概念而又有普遍
- .可修编 .
. -
性。第三,“关系”的特征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第四,“模态”特征没有概念而又有必然性。特殊性是:其一,是非概念性和非逻辑性。其二,是模糊多义,意味无穷。 4.美感的心理结构是什么?
答:人类的审美心理结构首先是一个双重的动态结构,从表层上看,审美器官直觉把握审美意象:从深层上看,以情感为中介,审美意识系统对审美意象进行了创造性的转换,即将主体的审美经验,审美理想和审美态度等,注入到意象之中,也正是因为审美意识系统的作用,人的感觉器官才成为审美器官。审美心理结构的动态过程,是人的自我实现的功能在精神活动领域的发挥。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整个身心都被情感激活,形成了外在器官与在心灵,显意识与潜意识的和谐,呼应,因此,得到了对精神需要的满足和情感的愉快。 1:美的形态的含义是什么?
答:美的形态是美的本质的具体表现。因为美的本质存在于各种具体的审美对象之中,它的存在形态和表现多种多样。正因如此,人们在对不同的事物进行审美观照时才产生不同的美感类型,这就是美的形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自然美主要表现为哪些形态?
答:a,奇险美,悬崖峭壁,古树参天,惊涛骇浪,雷鸣电闪,瀑布高悬等自然景象,令人产生惊心动魂的感觉,这就是奇特美。
B,壮丽美,辽阔的大海,浩瀚的沙漠,东升,夕阳晚照,辽阔的天空,无边的草原,起伏的林海等,常常给人以胸怀开阔的感觉,从而产生壮丽美。
C,幽静美,幽谷溪流,清潭印月,空山鸟鸣,月明显稀,浓荫翠盖等景色,再配以幽雅的人文景观,令人觉得似在“世外桃源”之中,此即“幽静美”。
D,秀丽美,花红柳绿,彩蝶翩翩,小溪叮咚,山清水秀,雨后彩虹等,给人的是一种秀丽美。 3:人的形象美与在美有什么关系?
- .可修编 .
. -
答:人的形象美是人类本身最直接的审美对象,在美是指人的思想品质,精神面貌和心世界的美,美即善,善即美,形象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象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善在美后面,是美的本原。在美的形成要靠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但更要靠自我约束和自我塑造。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外在美与在美相统一的人。 4:艺术美是什么?和现实美有什么关系?
答:艺术美是艺术作品的美,艺术世界是美的世界,艺术创造是美的创造。艺术美作为人类美的世界,艺术作为人类美感物态化的集中表现,确证着人类在心灵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是最典型的美的存在形态。
现实美属于社会存在的畴,是第一性的美;而艺术美属于社会意识的畴,是第二性的美,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美,又比现实美更高,更典型。 5:优美和嵩高的关系是什么?
答:优美所代表的匀称,和谐,精细等,正是实践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果,它体现的是经过改造的社会现实对人类实践的明确而单纯的肯定。就像一座已峻工的大厦,昔日杂乱,喧嚣,繁复的一切全都被清理完毕,留下的只是一座按照人的意志并服从人的需要的一座建筑它的方位是经过测量的,它的形体是合乎比例的,它的结构不仅适用,而且是经过装点修饰的。它作为实践的结果摆在那里,从而让人感觉到了美。比较起来,崇高所显示的是剧烈的在冲突,这种冲突的容是精细和谐的外在形式所无法容纳的,所以,它不能不冲破这一切,以极为反常的粗犷,巨大,不规则等特色,经急剧的场景和氛围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反映出剧烈的矛盾冲突,也才能在其结果中体现出美。
6:喜剧性美感的美学特征是什么?
答:1:喜剧反映的基本容是现实生活中的丑。2:喜剧的基本艺术手法是夸。3:喜剧性美感的特征在于笑。
- .可修编 .
. -
7:如何审丑?答:a自然形态的丑和艺术形态的丑的界限。B审美畴的丑和道德畴的丑(即丑恶)的界限。C与美相结合相对照相转化的丑和游离于美之外的丑的界限。D艺术容的丑与艺术形式的丑的界限。E以肯定的态度处理丑的题材,因艺术表现的成功而获得的丑的审美价值和以否定的态度处理丑的题材,因艺术表现的成功而获得的丑的审美价值的界限。 1:艺术的本质是什么?
答:第一层次是艺术与一般生产的共同规定;第二个层次是艺术与一般精神生产的共同规定;第三个层次是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精神生产的规定;艺术的本质,就存在于这三个层次的种种规定的在关系之中。
2:艺术的六对基本的风格是什么?1.主观表现风格与客观再现风格。2.阴柔优美风格与阳刚崇高风格。3.含蓄朦胧风格与明晰晓畅风格。4.抒展沉静风格与奔放流动风格。5.简约自然风格与繁富创意风格。6.规谨严风格与自由疏放风格。 3:我们中国特色的对艺术是如何分类的?
答:现代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基本种类,可以概括为这样十七种:即一,书法,二,绘画,三,雕刻,四,建筑,五,实用一装饰工艺术美术,六,音乐,七,舞蹈,八,曲艺,九,戏剧,十,杂技,十一,诗歌,十二,散文,十三,小说,十四,网络文学,十五,摄影,十六,电影,十七,电视艺术,这十七种艺术。 4:什么是艺术?有什么特点?
答: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成,一种创造审美对象的精神生产。具体地说,它作为一种生产,是一种感性的精神生产。具体地说,它作为一种生产,是一种感性客观的,有目的的,对象化的实践,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它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具有能动反映性和一定的意识形态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以创造审美对象,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作为自己特有的目的。
- .可修编 .
. -
5:如何看待“网络文学”?
答:网络文学是数字化生存时代随着媒体革命产生的一种新型文学样式,网络文学以其独有的载体的虚拟性和主体的隐私性,使其审美更具有超幻性,网络文学的无等级性,宣泄性,颠覆性和大众性的特征,对应着精神“狂欢”的特质,对应着观念“解构”的理论。网络文学“超文本”的不定性与互动性,为读者和作者带 来了双重自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文学自由的民间理想。
但是,网络文学的单向感官传播,过多媒体技术的介入,也使其在拓宽个人体验的同时,使读者陷入一种被动接受状态,文学阅读的意义反而变成了无意义,蒙太奇式的见解也消解了文学的深度,不利于文学品格的提高。网络文学的价值和特征,网络文学能否取代传统文学,网络文学对文学理论,艺术理论和美学基本理论有何影响,目前学术界正处在探索和研究阶段。 1:审美活动有哪几种方式?
答:(1)日常式审美(2)鉴赏式审美(3)研究式审美 2:审美活动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1)审美注意(2)审美体验(3)审美品味(4)审美领悟(5)审美净化
3:审美活动有什么特征?1.审美欣赏是超越性的。2.审美欣赏是想象性的。3.审美欣赏是情感性的。4.审美欣赏是个人性的。 4:什么是审美批评?
答:是艺术和公众之间的桥梁,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基础上进一步的理性思考。 5:什么是美育?它的基本功能和任务是什么?
答: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它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以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
- .可修编 .
. -
美育的任务包括三个方面:审美感受力的培养,审美创造的培养。 美育的功能:是冶情性,开启智力,以美储善,以美塑形。 6:谈一下你对孔子的美育思想理解?
孔子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一个人要真备美 德。必须学习,因为知识是美德的组成部分,它可以引导通过美而走向善,没有知识再好的愿望也会落空,人要有必要的理性,否则就会步入岐途。只有知识追求伴随生命的历程,一个人才能成为心丰富,修养高深的人。孔子的美育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美育的思想基础,一直地传统美育的核心和主导观念。虽然有很多人对其进行了不断的发挥和完善。 1.简述喜剧性美感的特征。
(1)喜剧反映的基本容是现实生活中的丑;(2)喜剧的基本艺术手法是夸;(3)喜剧性美感的特征在于笑。 2.试析艺术的本质。
艺术是一种生活的意识形式和审美的精神生产:(1)就艺术与一般生产的共同规定而言,实际上揭示了艺术作为人的一种对象化的活动的实践性;(2)就艺术是一种精神生产而言,具有一般精神生产的各种规定性;(3)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还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定性。 3.简述审美的过程。(1)审美注意阶段;(2)审美体验阶段;(3)审美品味阶段;(4)审美领悟阶段;(5)审美净化阶段。
1:审美活动有哪几种方式?答:(1)日常式审美(2)鉴赏式审美(3)研究式审美
2:审美活动分为哪几个阶段?答(1)审美注意(2)审美体验(3)审美品味(4)审美领悟(5)审美净化
3:审美活动有什么特征?第一,
审美欣赏是超越性的。第二, 审美欣赏是想象性的。
第三, 审美欣赏是情感性的。第四, 审美欣赏是个人性的。
- .可修编 .
. -
4:什么是审美批评?
答:是艺术和公众之间的桥梁,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基础上进一步的理性思考。 5:什么是美育?它的基本功能和任务是什么?
答: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它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以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
美育的任务包括三个方面:审美感受力的培养,审美创造的培养。 美育的功能:是冶情性,开启智力,以美储善,以美塑形。 6:谈一下你对孔子的美育思想理解?
孔子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一个人要真备美 德。必须学习,因为知识是美德的组成部分,它可以引导通过美而走向善,没有知识再好的愿望也会落空,人要有必要的理性,否则就会步入岐途。只有知识追求伴随生命的历程,一个人才能成为心丰富,修养高深的人。孔子的美育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美育的思想基础,一直地传统美育的核心和主导观念。虽然有很多人对其进行了不断的发挥和完善。 1:艺术的本质是什么?
答:第一层次是艺术与一般生产的共同规定;第二个层次是艺术与一般精神生产的共同规定;第三个层次是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精神生产的规定;艺术的本质,就存在于这三个层次的种种规定的在关系之中。
2:艺术的六对基本的风格是什么?
(1)主观表现风格与客观再现风格。(2)阴柔优美风格与阳刚崇高风格。 (3)含蓄朦胧风格与明晰晓畅风格。(4)抒展沉静风格与奔放流动风格。 (5)简约自然风格与繁富创意风格。(6)规谨严风格与自由疏放风格。
- .可修编 .
. -
3:我们中国特色的对艺术是如何分类的?
答:现代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基本种类,可以概括为这样十七种:即一,书法,二,绘画,三,雕刻,四,建筑,五,实用一装饰工艺术美术,六,音乐,七,舞蹈,八,曲艺,九,戏剧,十,杂技,十一,诗歌,十二,散文,十三,小说,十四,网络文学,十五,摄影,十六,电影,十七,电视艺术,这十七种艺术。 4:什么是艺术?有什么特点?
答: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成,一种创造审美对象的精神生产。具体地说,它作为一种生产,是一种感性的精神生产。具体地说,它作为一种生产,是一种感性客观的,有目的的,对象化的实践,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它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具有能动反映性和一定的意识形态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以创造审美对象,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作为自己特有的目的。
5:如何看待“网络文学”?
答:网络文学是数字化生存时代随着媒体革命产生的一种新型文学样式,网络文学以其独有的载体的虚拟性和主体的隐私性,使其审美更具有超幻性,网络文学的无等级性,宣泄性,颠覆性和大众性的特征,对应着精神“狂欢”的特质,对应着观念“解构”的理论。网络文学“超文本”的不定性与互动性,为读者和作者带 来了双重自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文学自由的民间理想。但是,网络文学的单向感官传播,过多媒体技术的介入,也使其在拓宽个人体验的同时,使读者陷入一种被动接受状态,文学阅读的意义反而变成了无意义,蒙太奇式的见解也消解了文学的深度,不利于文学品格的提高。网络文学的价值和特征,网络文学能否取代传统文学,网络文学对文学理论,艺术理论和美学基本理论有何影响,目前学术界正处在探索和研究阶段。 1:美的形态的含义是什么?
答:美的形态是美的本质的具体表现。因为美的本质存在于各种具体的审美对象之中,它的存在
- .可修编 .
. -
形态和表现多种多样。正因如此,人们在对不同的事物进行审美观照时才产生不同的美感类型,这就是美的形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自然美主要表现为哪些形态?
答:a,奇险美,悬崖峭壁,古树参天,惊涛骇浪,雷鸣电闪,瀑布高悬等自然景象,令人产生惊心动魂的感觉,这就是奇特美。
B,壮丽美,辽阔的大海,浩瀚的沙漠,东升,夕阳晚照,辽阔的天空,无边的草原,起伏的林海等,常常给人以胸怀开阔的感觉,从而产生壮丽美。
C,幽静美,幽谷溪流,清潭印月,空山鸟鸣,月明显稀,浓荫翠盖等景色,再配以幽雅的人文景观,令人觉得似在“世外桃源”之中,此即“幽静美”。
D,秀丽美,花红柳绿,彩蝶翩翩,小溪叮咚,山清水秀,雨后彩虹等,给人的是一种秀丽美。 3:人的形象美与在美有什么关系?
答:人的形象美是人类本身最直接的审美对象,在美是指人的思想品质,精神面貌和心世界的美,美即善,善即美,形象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象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善在美后面,是美的本原。在美的形成要靠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但更要靠自我约束和自我塑造。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外在美与在美相统一的人。 4:艺术美是什么?和现实美有什么关系?
答:艺术美是艺术作品的美,艺术世界是美的世界,艺术创造是美的创造。艺术美作为人类美的世界,艺术作为人类美感物态化的集中表现,确证着人类在心灵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是最典型的美的存在形态。
现实美属于社会存在的畴,是第一性的美;而艺术美属于社会意识的畴,是第二性的美,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美,又比现实美更高,更典型。 5:优美和嵩高的关系是什么?
- .可修编 .
. -
答:优美所代表的匀称,和谐,精细等,正是实践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果,它体现的是经过改造的社会现实对人类实践的明确而单纯的肯定。就像一座已峻工的大厦,昔日杂乱,喧嚣,繁复的一切全都被清理完毕,留下的只是一座按照人的意志并服从人的需要的一座建筑它的方位是经过测量的,它的形体是合乎比例的,它的结构不仅适用,而且是经过装点修饰的。它作为实践的结果摆在那里,从而让人感觉到了美。比较起来,崇高所显示的是剧烈的在冲突,这种冲突的容是精细和谐的外在形式所无法容纳的,所以,它不能不冲破这一切,以极为反常的粗犷,巨大,不规则等特色,经急剧的场景和氛围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反映出剧烈的矛盾冲突,也才能在其结果中体现出美。
6:喜剧性美感的美学特征是什么?
答:1:喜剧反映的基本容是现实生活中的丑。2:喜剧的基本艺术手法是夸。 3:喜剧性美感的特征在于笑。 7:如何审丑?
答:a自然形态的丑和艺术形态的丑的界限。B审美畴的丑和道德畴的丑(即丑恶)的界限。 C与美相结合相对照相转化的丑和游离于美之外的丑的界限。D艺术容的丑与艺术形式的丑的界限。E以肯定的态度处理丑的题材,因艺术表现的成功而获得的丑的审美价值和以否定的态度处理丑的题材,因艺术表现的成功而获得的丑的审美价值的界限。 1:简要叙述一下书中介绍的西方美学的发展过程?
答:在西方,公元6世纪的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在探求宇宙本原时最早谈到美的问题,提出了“美是和谐与比例”。格拉底论述美和善的关系,为了解美的本质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其后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思想的奠基人。
但是,在科学没有充分发展和严格分科的情况下,许多对于美的真知灼见往往同哲学,,政治,伦理和文艺混杂在一起,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美学专著,也没有明确划分美学研
- .可修编 .
. -
究的特殊对象。
直到18世纪以后,近代欧洲科学的各个学科逐步形成并全面发展起来。在哲学领域,大陆理性主义哲学和英国经验哲学,对美学的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为美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此后,德国古典美学,特别是康德和黑格尔的理论,使这门学科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美学史上的第一座高峰。
美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后。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诞生,是人类美学思想一次伟大的变革,一次壮丽的日出。到了20世纪下半叶,人类的生活更加丰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部门美学得到空前发展,这些研究顺应了人类审美要求的需要,拓宽了美学的研究领域,为美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2:简述三种论美的模式?
答:美学史上探讨美的本质和根源的情况相当复杂,思路和着眼点几乎各不相同。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就会发现,其中每一观点,流派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分别归属于我们美的模式中。美的理论观念的全部多样性,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模式: (1)
美是与人无关的自然属性。毕达哥拉斯,达.芬奇等人的美学观点就属于这个模式。一个
方向就是偏重于“美在客观形式”,因而形成一种“技术美学”。另一个方向则偏重于“美在于人的自然生理-心理基础”,形成了心理学派的美学,比如精神分析美学。 (2)
美不在现象,而在现象之后的更高的本质。从柏拉图那里延伸出来的这条对美的本质的
探问之途,悠长而深邃。 (3)
美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或美是生活。这种模式是对前两种模式的综合。
从以上三种模式看来,在美学史上呈现的不同观点纷繁驳杂,虽然主要的美学家和美学学派在这几个关于美的模式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毕竟没有给出一个无懈可击的答案。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他们一步一步地接近真理。真正能够将探索美的路途照亮的,只有马克思主义,
- .可修编 .
. -
那是一次伟大而壮丽的日出。 3:谈谈你对美的含义?
答:美,是美学的根本畴,也可以叫做“元畴”。它涵盖了自然,生活和艺术中的美丑,崇高,戏剧性及其他的美的特征的共同点。所以说,美是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据,是美的事物和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本质规定性和一般原理。说到一般原理,那自然应该深入到现象背后去进行一番反社会探究,而不是仅仅就个别的“美”的现象生发一些感想。 4:美感的含义是什么?
答:广义的美感,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尤其是审美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起来的审美心理结构,心理功能,心理活动和观念形式的总和。具体包括了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和审美感受等等。狭义的美感,则是指具体的审美感受,即美感的心理结构及其运动方式,它表现为主体欣赏美的对象时综合的心理反应。 5:美感的特征是什么?有什么特殊性?
答:美感的特征是:第一,“质”的特征无利害而生愉快。第二,“量”的特征无概念而又有普遍性。第三,“关系”的特征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第四,“模态”特征没有概念而又有必然性。特殊性是:其一,是非概念性和非逻辑性。其二,是模糊多义,意味无穷。 6:美感的心理结构是什么?
答:人类的审美心理结构首先是一个双重的动态结构,从表层上看,审美器官直觉把握审美意象:从深层上看,以情感为中介,审美意识系统对审美意象进行了创造性的转换,即将主体的审美经验,审美理想和审美态度等,注入到意象之中,也正是因为审美意识系统的作用,人的感觉器官才成为审美器官。审美心理结构的动态过程,是人的自我实现的功能在精神活动领域的发挥。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整个身心都被情感激活,形成了外在器官与在心灵,显意识与潜意识的和谐,呼应,因此,得到了对精神需要的满足和情感的愉快。
- .可修编 .
. -
1.怎样理解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人的本质力量包括自然的本质力量和精神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人“化”到对象中去,然后再从对象中表现出来,使对象成为自己的作品;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关系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全面地在对象世界中展现出来;美离不开活的形象,美只能是充满了生命力的活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不可能是本质概念的对象化;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人按照美的规律,按照对象的性质和特征,在对象中进行自我创造,从而把对象塑造成为美的形象。 2.审美人生观有何基本容?为什么说在美的问题上要以人生为本? (1)审美人生观的基本容:
A. 人生的意识。人的生存和生活应当是一种有意识的自由的类的生活。B. 人生的反思和反悔。以艺术家的精神气度对人生有所反思和反悔,创造出更为理想的、带有普遍性的生活。 C. 人生的价值。美是人生的最高价值之一,最理想的人生,应当是最美的人生。
(2)在美的问题上以人生为本,这是因为:A. 美学研究的根本使命在于提高整个人生的境界;B. 人的本质力量在审美关系中全面展开的程度,在很大的意义上受制于人的生存状况和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C. 以人生为本、并融入创造论的做法,有其巨大的理论合理性。 3.美育如何改变人的心理气质与精神面貌?。 (1)从生理的兴奋和快感,转移到心理的恬适和愉悦; (2)从个别性的感受和形象,转移到普遍性的观照和沉思; (3)从功利性的占有和享受,转移到超功利性的旷达和赏玩 1、美感的心理要素有哪些?
心理要素有(1)感觉和知觉(2)联想和想象(3)情绪和心境(4)理解(5)还包括其他成分,如期待、意象、记忆、通感等。 2、为什么说艺术美来源于生活?
- .可修编 .
. -
(1)生活是艺术想象的土壤 (2)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 (3)生活推动艺术家创作技巧的发展
3、 艺术的六对基本风格是什么?
(1)主观表现风格与客观再现风格(2)阴柔优美风格与阳刚崇高风格(3)含蓄朦胧风格与明晰晓畅风格(4)抒展沉静风格与奔放流动风格(5)简约自然风格与繁富创意风格(6)规谨严风格与自由疏放风格 4、崇高的审美特征是什么?
(1)崇高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2)崇高以巨大的矛盾冲突获得审美价值 (3)自然界以不平凡的形态使审美主体获得崇高感 1、审美关系与功利关系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审美关系中的对应双方是对象的美与主体的情,而功利关系中的对应双方是对象的善与主体的意志。功利活动的目的是占有、支配对象甚至消灭对象,而审美活动的目的是观照对象,以求得精神的享受与充实。功利活动具有排它性而审美活动则具有分享性等。联系:(1)从发生学角度看,人类的实用功利活动是人类通过生产、生活活动与他的世界建立起审美活动的基础。(2)功利关系本身的涵也是历史地丰富着的。 2、为什么说艺术美来源于生活?
(1)生活是艺术想象的土壤 (2)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 (3)生活推动艺术家创作技巧的发展
3、艺术的逻辑分类有哪几种?
(1)本体论分类模式(2)心理学分类模式(3)符号学分类模式(4)功能论分类模式 4、 美育的功能有哪些?(1)冶情性(2)开启智力(3)以美储善(4)以美塑形 1、审美活动的方式有哪些?(1)日常式审美(2)鉴赏式审美(3)研究式审美
- .可修编 .
. -
2、艺术的六对基本风格是什么?(1)主观表现风格与客观再现风格(2)阴柔优美风格与阳刚崇高风格(3)含蓄朦胧风格与明晰晓畅风格(4)抒展沉静风格与奔放流动风格(5)简约自然风格与繁富创意风格(6)规谨严风格与自由疏放风格
3、优美与崇高的异同是什么?区别:在主体的审美感觉中,优美和崇高能给人不同的感官享受。优美一起的是单纯的快感,可以使人感到心旷神怡、精神愉悦,心境是单纯而宁静的;而崇高所引起的是奋发激荡、昂扬向上的情绪。共同点:优美与崇高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满足感官的要求,不涉及明确的目的,都表现出主观的合目的性。 5、 美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1)直觉性(2)愉悦性(3)超越性
1.美学的研究对象:自从鲍姆嘉通建立美学以来,对美学的研究对象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有四种意见:(1)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的科学。(2)康德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感。(3)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美的艺术的哲学”。(4)近代心理学派的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心理。教材认为:应当全面研究美的本质、美感、美的形态、审美经验、艺术美和审美教育。 2.学习美学的现实意义:(1)时代的需要。(2)发展社会主义文艺需要美学。(3)开展审美教育需要美学。
3.学习美学的方法:(1)方法论原则: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具体方法:艺术学的方法;心理学的方法;社会学的方法;发生学的方法;科学实证的方法。
1.西方美学的发展经历了那些阶段?西方美学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本质论美学;神学美学;认识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文化论美学。
2.简要回答如何理解美的符号性特征。美的符号性是指美所具有的物质化形态的特性。包括三层意思;第一,美以符号形式向人类传达其在意义;第二,人类通过符号表达人生的美,第三,人类还通过符号构建相互沟通的美的世界。
- .可修编 .
. -
3.美的感染力体现在哪些方面?一是美的呈现感动并激活了人的情感;二是美所激起的情感具有普遍的可传达性.
4.如何理解形式美的相对独立性?答:形式美的相对独立性,是形式美具有不受容制约的自由特性。一是形式美得以构成的自然物质材料及其结合规律,本身就具有美的因素。二是形式美是人类的长期的符号实践中从各个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的,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自由美。
5.日常心理与审美心理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1)日常心理是人对客观对象作出的实用功利和逻辑认知的反应,审美心理是人对客观对象作出的美感的反应。(2)人类对事物的功利态度、认知态度先于美感的态度。(3)审美心理是日常心理的升华,是功利态度、认识态度向审美态度的转化。
6.为什么说审美活动离不开直觉? 因为审美活动自始至终都以直觉为基础,直觉的基础作用体现在:①审美直觉是美感心理的门户;②审美直觉是审美意象诞生的前提;③审美直觉指向意义.
7.审美体验有哪些特征?(1)原构性,即审美体验具有原始建构的性质;(2)历构性,即审美体验具有历史建构的性质;(3)超构性,即审美体验具有超越现实、超越个体而进行意义建构的性质;(4)预构性,即审美体验具有预先建构未来形象的性质。 8.美的形式的特性是什么? (1)美的形式依存于美的事物;(2)美的形式同美的容紧密相连;(3)美的形式具有可变性。
9.什么是艺术的“化丑为美”?其基本途径是什么?在现实中,“丑”是令人不快的因素,但在艺术中,“丑”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要素。艺术运用符号把现实生活中的“丑”变为审美对象,赋予它审美的价值。这就是“化丑为美”。 艺术“化丑为美”的基本途径是批判、对照和形式创造。艺术家运用符号进行艺术创作,必须表达对丑的否定性评价;必须遵循辨证的原则,在美丑对照中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在创作中运用艺术符号的形式创造力量,将丑转化为美。 10.试举例论述古典艺术形式美的形态。古典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是强调“再现”, 注重忠实于生活、追求真实,大多严格按照形式美法则并运用形式美的组合规律进行创作, 所以其艺术作品的形态大多完整、典雅、和谐,最突出地体现在造型艺术作品中。例如故宫,以严整的中轴线布局,节奏井然,韵律生动,十多个院落、几百所殿宇参差错落,高低呼应,无论造型、布局、色彩均具体而完美地体现了对称、均衡、比例、主从、节奏、韵律乃至多样统一的形式美法则,鲜明地体现出古典艺术完整、典雅、和谐的艺术形态。
- .可修编 .
. -
11.儿童的审美活动具有哪些特征? (1)以好奇心为动力;(2)具有鲜明的游戏精神;(3)主观化色彩浓厚;(4)注重直观形式。
12.青少年美育目标包含哪些容? 青少年美育目标包含:青春形象的塑造、想象力的激发、理性能力的培养、价值取向的引导和健康人格的生成五个方面。
13.请简要回答青少年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青少年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是过渡性、转换性、不稳定性。过渡性是指此阶段中个体生理发育由儿童向成人迅猛过渡。转换性是指个体的情感、智力=道德等各方面从幼稚向成熟转变。不稳定性是指个体的社会归属感尚比较模糊,感情生活也动摇不定。
14.简述青少年美育的意义。青少年美育的意义在于:它是促进青少年审美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健康人格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15.教师提高审美修养的原则是什么? (1)主动性原则(2)外兼修的原则(3)专门性与宽泛性结合的原则(4)持续性原则 五、论述题:
1.试举例说明一般理解与审美活动中的理解的区别。(1)审美中的理解,有助于领悟作品中的深层文化意蕴;(2)审美中的理解,与情感交融在一起;(3)审美中的理解,对对象进行抽象地处理,又作具体地呈现,是抽象与具象的统一
2.请以白的《月下独酌》为例分析艺术意象的审美特征 附:《月下独酌》原文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月凌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 .可修编 .
. -
(1)虚拟性:艺术意象的虚拟性即非现实性,指采取非现实形态表现现实事物,可以虚构、编造,甚至违背常情常理;(2)感性:指意象可为感官直接感知,体验的直观性和具体性,而无需借助自觉理性的反思;(3)想象性:指借助想象把一般表象拓展、上升为审美意象的特征,这是艺术意象最重要的特征;(4)情感性:指艺术意象总是包含、渗透着某种情感因素而使意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试析审美欣赏的特点。
(1)审美欣赏是超越性的;(2)审美欣赏是想象性的;(3)审美欣赏是情感性的;4)审美欣赏是个人性的。 2.试析美育的功能
(1)冶情性;(2)开启智力;(3)以美储善;(4)以美塑形 1.请简要回答青少年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
青年时期是人生命变化最快的时期,各种纷至沓来的新的外在刺激对于敏感而尚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往往引起巨大的、强烈的情感反应,使青少年在审美活动中也表现出异常的情感性特征。 青少年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是过渡性、转换性、不稳定性。过渡性是指此阶段中个体生理发育由儿童向成人迅猛过渡。转换性是指个体的情感、智力=道德等各方面从幼稚向成熟转变。不稳定性是指个体的社会归属感尚比较模糊,感情生活也动摇不定。 2.儿童的审美活动具有哪些特征?
儿童的审美活动与儿童的心理特征是紧密不可分的。
儿童的审美活动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以好奇心为动力,具有鲜明的游戏精神,主观化色彩较浓,注重直观形式。
3.青少年美育目标包含哪些容?
青少年美育的目标是根据美育的总目标,结合青少年发展特征和青少年审美活动的特征而提出的
- .可修编 .
. -
在青少年发展阶段的具体美育目标。教材中主要从青少年个体形象、想象力、理性能力、价值取向和人格培养五个方面提出了美育目标,可以认真温习有关容。
青少年美育目标包括五个方面,即青春形象的塑造,想象力的激发,理性能力的培养,价值取向的引导和健康人格的生成。 4.简述青少年美育的意义。
对青少年美育原则的理解应该结合对青少年发展的特征和审美活动特征的研究来进行。这部分容也请学习教材。
青少年美育的意义在于:它是促进青少年审美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健康人格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5.教师提高审美修养的原则是什么?
教师本身具有美育功能,自身也是学生直接的审美对象,是对教师角色的新的认识,从美育的高度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需要教师自觉地加以体认。
主动性原则,外兼修的原则,专门性与宽泛性结合的原则,持续性原则。 6.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青少年美育原则的理解。
人的审美需一种情感需求,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活动,它由情感所驱动,又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知觉、想象、理解等,所以表现在审美活动中,青少年常常将自身敏感的情绪投射于对象,形成审美活动的复杂多变。
青少年美育的原则有四条:以活动为中心,激发与传授相结合;个性化原则,注重交流的原则。以活动为中心是一个基本原则,这是因为它不仅符合青少年活力丰沛、活泼好动的特点,而且美育的基础是个体的审美体验,只有在丰富多样的审美实践活动中,青少年才能积累审美经验,发展审美能力,丰富审美趣味,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成为具有审美能力的个体。而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是违背美学和美育基本的感性特征的。激发与传授相结合的原则,是基于美育是一
- .可修编 .
. -
种教育方式,它必定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必须激发学生的审美动机和审美表现热情,同时通过传授一定的技巧、手段、知识,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实际条件的支撑。个性化的原则符合青少年审美的差异性特征,同时审美本身是创作性的、富于个性色彩的活动,美育的效果只能通过受教育者的个体接受才能获得,所以美育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按需施教。美育过程是以个体的情感体验为基础的释放、表现、交流、沟通、吸纳过程,交流体现了美育过程的本质。师生之间、群体伙伴之间、欣赏者与审美对象之间、欣赏者通过一忽上作品与艺术创造者之间的交流是美育活动成功的保障。
1.试析悲剧美感的本质?(1)悲剧性的崇高感是矛盾冲突中的美;(2)悲剧性的崇高感是情感升华的理性美;(3)悲剧性的崇高感是人类尊严的体现。
2.试析审美活动的意义。(1)美作为一个展示的过程,只有在接受者的具体的接受实践中才能体现出来;(2)审美活动的意义还在于它为美创造主体,审美的对象只有对于这个主体来说才是美的;(3)审美活动也影响着美的创造;(4)审美的人道主义特征或审美的人道主义功能,是审美活动的重要意义维度或价值取向。
1.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典雅》写道:“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荫,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试论这段以诗品诗的话语的美学含义。
它包含了以下三层含义:艺术形式上的朴素性。艺术意境上气韵的生动性;
审美趣味上的超俗性。茅屋、修竹、白云、飞鸟、浓绿的树阴、自在的瀑布、檐下落花、恬淡的人儿,这些自然的景观无一不是按照自身的生命节奏自由自在地呈现着、运动着,无言而生动,自然天成,平易却尽显高古超凡的风韵。它们尽性而为,充满在活力,在平淡中流露出难以抗拒的审美意蕴。
- .可修编 .
. -
同时,这些典雅的事物形象与低俗浅陋的事物决然对立,呈现出一种规雅致、与势利绝缘的清高风韵,表现了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这三方面的美学意义,构成了“典雅”这一美学畴突出而集中地体现出的中国古典文化的审美理想。
2.论述审美情感在美感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答:美感活动是多种心理的综合协同运动,审美情感对于美感心理是关键的、决定性的要素。它的地位与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它是美感心理的动力和中介,是艺术创造的驱动力。 第一,审美情感是美感心理的动力。情感是人的感性力量的表现,它作为一种活跃的心理因素,驱动着审美欲望的现实化,审美期待的具体化,并通往审美理解。在主体情感推动下审美期待借助想象而具体化,并且在强烈的情感运动中,使审美活动达到一种深层的感动和理解,领悟到难以言传的生命意义。第二,审美情感是美感心理的中介。美感心理是以情感为中介的诸种心理要素的协同作用,同时审美活动所创造的形象也是由情感赋予它们以亲和力。 第三,审美情感是艺术创造的动力。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表现形式,情感是艺术表现的对象,同时又是艺术创造的动力因素。真诚的情感是艺术创作的根本,是艺术存在的理由。
3.如何理解孔子的美育观?孔子的美育观代表着儒家的美育观点,对我国后来的美育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孔子的人格理想是尽善尽美的“君子”,这是外在的优雅形象与在的仁爱之心的完美统一,需要进行审美塑造,即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的核心是“仁”,而“文”即艺术(诗、乐、文等)在人性和人格完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孔子从“仁心君子”的人格理想出发,建构起他他的美育观:
首先,强调以理节情,主应让情感的宣泄接受理性或礼义的引导,“发乎情,止乎礼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塑造合乎礼教的仁人君子。
其次,注重情感教育,认为“仁”需要个体从心感受上进行体认,外在的道德法则只有化为个体自觉的情感要求,才能成为人格修养的组成部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可修编 .
. -
第三,特别突出诗歌的感发作用。孔子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即诗歌可以兴发感情,可以观察世风民情,可以沟通群体关系,可以宣泄怨恨,因此重视诗歌的教化功能,认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习《诗经》,就没法发言,从而形成了以诗歌为重要美育途径的“诗教”传统。
4.请结合大众文化的审美特征,谈谈你怎样评价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的审美特征体现在大量的信息和大量的受众、形式上的流行化和模式化、观赏的日常性和效果的愉悦性、受商业机制制约几方面。从以上特点来看,大众文化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明显的先天优势,但也有值得警惕的负面因素,应该理性地、辨证地进行评价。大众文化的优势在于受众广,流传快,影响也广,易深入人心。其中的优秀文化产品在注重愉悦大众的同时同样具有很高艺术品位,深厚严肃的文化涵同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相结合,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很大价值,是不可忽视的美育资源。
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强调愉悦大众,又必然会产生一些庸俗化倾向,同时追求流行还会造成千篇一律的模式化、类型化倾向,这些对于美育具有负面影响,不利于提高大众的审美鉴赏力。所以对大众文化应正确评价,积极开掘,仔细辨析,用优批劣。
5.何谓审美能力?举例说明美育是如何提高人的审美能力的?答:审美能力指的是审美活动中个体对话的形象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创造力等,简言之,审美能力就是个体审美地把握世界的能力。①审美能力可以在美育中获得提高。“月到中心处,风来水面时。此中清意味,料得少人知”(北宋邵雍《清夜吟》)诗人叹天月水风的美总是被人冷落。为什么美的事物,有人见了赞叹不已,有人却无动于衷?这就与人的审美能力有关。美育正可以提高人敏锐地发现和感受美的事物的能力。美育用美的形象去感染人,也就是激发人的情感活动,用情感活动来推动人的想象和思考,进而以情感的方法去把握和认识世界。②美育不仅能培养人的感知美的能力,而且能增强人对美的理解力。a美育以美启真,以美入善,提高受教育者从美的事物认识世界的能力。b美育培养的理解力不是简单的认识,而是一种“审美”的认识。如艾青的《礁石》一诗,诗人所有的深刻感受和思考只有凝聚到“礁石”这富有意味的形象时,他的感受和思考才会“活”。总之,审美能力的提高是实施于审美层面的美育,在美育呵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
- .可修编 .
. -
- .可修编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