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通过研究不同民族的神话传说,研究者发现古希腊的神族谱系简单而清晰;古代中国的神族谱系则相对复杂而混乱。该差异主要反映了古代东西方 A. 政治制度的巨大差异 B. 中国更重视现实社会 C. 民族文化与传统不同 D. 古希腊历史更加悠久 【答案】C 【解析】
希腊的神族谱系简单而清晰,而古代中国的神族谱系则相对复杂而混乱,这种不同是体现的民族文化与民族传统的不同,与制度关系不大,故排除A而选择C;由于是关于神族谱系的不同,所以与现实关系也不大,故排除B;两国历史不能比较谁比谁更悠久,故排除D。
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一般没有知识依托,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中有关内容和技巧来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关于古代中西的神话传说及其神族谱系,是民族文化与民族传统的体现和反映,故应该从这一角度去思考。
2.据成书于西汉中期的《史记》等文献记载,秦二世是靠矫诏篡位当上皇帝的。考古学家在一枚秦代竹简上发现,秦二世称“朕奉遗诏”继位,这一说法得到了记载秦始皇临终遗言的西汉初竹书《赵正书》的印证。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
A. 《史记》关于秦朝历史的记载不够准确 B.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 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D. 考古发现能弥补历史文献记载的不足 【答案】D 【解析】
考古学家在一枚秦代竹简上发现,秦二世称“朕奉遗诏”继位,这一说法得到了记载秦始皇临终遗言的西汉初竹书《赵正书》的印证,这一说明D符合题意;秦二世所奉遗照是不是矫诏并没有得到印证,所以A表达不正确;历史真相只有一个,无论如何都不会模糊不清,只是因为条件限制,有可能没有找到足够的证据而已,故排除B;只有考古挖掘与文献记载互相印证才更接近历史的真实,故排除C。
点睛:在判断一个历史事实前,至少得先看看史料的可信程度、来源以及作者的立场,否则单纯拿着一条史料就轻易下结论,尤其是当不同结论的史料出现时,就更能说明这一点。梁启超曾经这样来分析和判断史料的真伪:1)对于同一历史事实,几部史料的记载相互矛盾的,以离史迹最先最近者为可信。2)灵活运用反正辨伪。鉴别史料的误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举出一例反证。3)以年代为准多多收集旁证。旁证肯定会收集到很多,这些史料可以进行联系、排比、相互印证,在不断地梳理之下,真相会逐渐浮现出来。4)有些常识性的史料很可能是错误的。比如一提起长城,很多人都说是秦始皇修的,但实际上这个说法并不确切。所以一遇到所谓的常识,必然要先怀疑。这些可以给我们判断史料的真伪提供一些借鉴。 3.下表反映的是汉、唐时期不同地区设置的地方机构的数目,该表反映了
2
A. 皇帝的个人意志影响到地方行政区划 B. 国家对北方重视程度出现了下降趋势 C. 经济重心的变化影响到地方机构设置 D. 减少地方行政区数量是历史发展趋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核心信息:地方机构数量南方增多,北方减少。结合高中历史知识可知,汉代经济重心在北方,唐代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说明汉唐时期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统治者对此调整南北方的机构设置,以应对现实情况变化。故答案为C项;地方机构设置是国家理性行为,虽可能受到皇帝意志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A项排除;B项常识性错误,机构设置减少不能等同于重视程度下降,排除;国情和各地情况决定地方机构的设置与调整,D项说法片面,排除。
【点睛】本题是表格解读类选择题。其备考启示:其一,研究表格反映的规律走势,即材料核心信息;其二,关注设问要求。例如,该表反映了——属于选择最佳选项的类型;其三,基于材料核心信息进行逻辑推导原因或影响。注意:其他选项的排除应坚持理性原则,看看是否出现史实性错误、常识性错误、逻辑不严谨或者脱离材料主题等。
而现代的政治和封建传统政治文化的根本区4.重农抑商政策的政治文化核心便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思路,
别在于民主的价值规范。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虽然提出了民为国之本,但却从未提及人民自身的政治权利。材料主要表明重农抑商政策
A. 是现代政治和封建传统政治的根本区别 B. 使民主的价值规范缺乏历史的积淀 C. 对我国的现代民主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D. 是古代统治者惯行的基本治国之策 【答案】B 【解析】
3
重农抑商政策是经济政策,所以不是古代与现代政治的根本区别,故排除A;由于古代没有民主的价值规范存在,所以重农抑商政策就没有为现代的民主价值规范提供基础和借鉴,故B符合题意;由于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是建立在封建传统政治制度之下的,故C与史实不符,所以排除;D的说法是正确的,但是没法完整表达题目主旨,属于以偏概全,故排除D。
5.19世纪中后期,受棉花出口的刺激,一些过去很少种植棉花的地区,如江苏华亭县农民“改禾种花”,“江西、浙江、湖北等处,向只专事蚕桑者,今皆种植棉花。”这表明在这些地区 A. 农业格局发生根本改变 B. 棉纺织业成为支柱产业 C. 传统土地制度受到冲击 D. 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核心信息:19世纪中后期,部分地区农业种植结构变化,棉花地位提高;这说明部分地区出现“耕织分离,农产品出口增加和商品化程度提高”,基本符合近代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的内涵。故答案为D项;材料信息只是部分地区种植棉花增多的现象,没有提供农业产业结构的具体比例信息,无法得出农业格局发生根本改变的结论,A项排除;材料只提供棉花种植增多的信息,棉花种植不等于棉纺织业,没有体现棉纺织业在地方GDP的主导占比,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土地所有制类型及其变化,C项排除; 6.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下列对于三次事件所产生共同的影响,分析正确的是 A. 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 都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C. 都表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D. 都反映了西方思想的中国化 【答案】D 【解析】
4
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新旧三民主义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理论的影响;包括解放战争在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成果——毛泽东思想。因此中国民主进程体现出西方思想中国化的特点,故答案为D项。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运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排除A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体现出无产阶级的先进性,排除B项;辛亥革命不涉及统一战线,排除C项。
点睛:比较型选择题是把两个以上的历史人物、事件或现象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以考查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从试题形式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前者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考查它们的相同点;后者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历史现象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空间的表现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本小题属于类比型试题,解答此题首先要看各自体现出的特点,再找出两者的共同点。回答此类试题一定要审准试题的比较点和要求,注意结合课本内容逐一辨析备选项,然后选出正确答案。
7.某同学在复习毛泽东思想的相关内容时,为了线索清晰,将知识进行了整理。其中解放战争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是
A. 《论联合政府》
B.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C. 《论持久战》 D. 《论人民民主专政》 【答案】D 【解析】
【详解】解放战争是1946-1949年,《论人民民主专政》是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学说,写于1949年6
5
月,D正确;A是抗战时期著作;B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著作,C是抗战时期。
8.20世纪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大体上经历了三个10年:1978-1988年的探索试点阶段;1988-1998年在全国逐步推开和深化阶段;1998年开始实行的住房分配货币化,建立住房保障制度阶段。在我国逐步推开和深化住房改革阶段,采取发展经济的举措有 A.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建立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C 【解析】
我国逐步推开和深化住房改革阶段是1988-1998年,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C;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建立是在20世纪初,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
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道:“(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后来朝民主化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公元前594年,各派别一致同意任命梭伦为首席执政官,执掌政权实行改革。”这反映了当时 A. 民主政治的趋势 B. 建立了工农联盟 C. 贵族统治的动摇 D. 民主政治的确立 【答案】A 【解析】
由“朝民主化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可以说明A;当时没有出现工人,所以B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由材料不能看出CD,而且CD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6
10.近代英国国王财力不足,这在宫廷服饰上有明显的表现,1691年英国史学家盖伊·米吉这样写道:“英国宫廷内服饰朴素文雅,谦虚内敛,让人觉得之前的英国人那般模仿法国人的着装,是相当愚蠢的。”导致英国王室如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革命的展开 B. 英国国教建立 C. 君主立宪制确立 D. 受到法国影响 【答案】C 【解析】
英国王室由于财力不足而出现宫廷服饰走向朴素文雅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制度发生了变化,1688年之前英国是国王专制的制度,所以国家财政收入可以由王室随意支配,而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导致了君主立宪制确立,国王的权力受到了限制,尤其是征税权,所以会出现财力不足,故选C;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故A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A;英国国教建立与题干时间也不符,故排除B;由“让人觉得之前的英国人那般模仿法国人的着装,是相当愚蠢的”可知D与题意不一致,故排除D。 11.观察下图信息,最能准确体现箭头内涵所示的主题是
A. 启蒙思想的传播 B.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C. 新航路的开辟
7
D. 拿破仑发动的对外战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上图中的《人权宣言》、《独立宣言》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及图中的箭头可知,法国《人权宣言》所提倡的思想如自由、民主、平等等思想被传播到北美和亚洲的中国,而这些思想都是启蒙思想,故选A;B不符合中国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一处箭头所指,故排除B;新航路开辟与上述事件在时间上距离较远,故排除C;拿破仑发动对外战争不全体现民主启蒙思想,还有对外侵略的一面,故排除D。 12.许倬云《现代文明的成坏》中说:“在过去,每个国家的经济体内部都保持相当程度的独立。用一个比喻:全世界各地就像许多独立的水桶,每一桶水的水面有高有低。到20世纪末期,所有水桶的底部都用管道连接,彼此互通。于是,劳力便宜的地方成为生产基地,购买力大的地方,成为消费市场。本来只在国家之内的产销分配,转而成为全球性的产销平衡。”这表明,在20世纪末期世界经济发展中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A. 各国普遍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B. 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加快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 两极格局解体后无障碍 【答案】B 【解析】
由题干中的“所有水桶的底部都用管道连接,彼此互通”、“本来只在国家之内的产销分配,转而成为全球性的产销平衡”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指在20世纪末期,世界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的表现,所以选B;A错在了“普遍”,因为并不是所有国家都采用市场经济体制,故排除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20世纪初,故排除C;两极格局解体后不能说各国之间经济发展和联系无障碍,这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广大群众要求下,我党应坚决拥护群众从反奸、清算、减租、减息、退租、退息等斗争中,
8
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
……
在运动中及土地问题解决后,应注意巩固与发展农会和民兵,发展党的组织,培养提拔干部,改造区乡政权,并教育群众为保卫已得的土地和民主政权而斗争,为国家民主化而斗争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1946年5月6日)
材料二:乡村中百分之九十的土地是中农、贫农及一部分雇农耕种的,但他们只对一部分土地有所有权,对大部分土地则没有所有权。这种情况,仍然是很严重的。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是我们国家民主化、工业化、独立、统一及富强的基本障碍。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们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的果实。而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按照土地改革法草案第一条的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1950年6月14日)
(1)材料一、二都涉及土地改革的重大政策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进行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并指出其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土地政策变化的原因并做简要评价。
【答案】(1)土地改革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国革命获得广大农民群众支持从而能够取得全国胜利的重要保证。 共同之处:
第一、土地改革的原则基本一致:即消灭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 第二、土地改革的领导力量为中国共产党。 不同之处:
第一、背景不同,材料一是抗战胜利、国共内战行将爆发之际;材料二则是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政权、成为执政党。
第二、目的不同,即前者是为了动员广大农民(人民)群众,巩固解放区并以大量人力物力支援前线,为中共夺取政权提供保证;后者是从革命动员的需要转变为解放生产力、保证新政权的巩固和支持国家的工业化。
(2)原因:为国家工业化提供资金、原料和市场;解放农村生产力和发展农业生产,进一步恢复经济;调
9
动农民建设新中国的积极性;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评价:为国家工业化提供资金、原料和市场;政策及路线方针的制定,要全面关注到国内外形式的发展需要,既要实事求是,又要与时俱进;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土地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要妥善而全面的处理好。 【解析】
(1)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一中的“在运动中及土地问题解决后……教育群众为保卫已得的土地和民主政权而斗争”和材料二中的“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们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的果实”再结合所学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知识可知,土地改革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国革命获得广大农民群众支持从而能够取得全国胜利的重要保证。 共同之处:
第一、由材料一中的“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和材料二中的“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可以得出,二者土地改革的原则基本一致:即消灭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
第二、从两个材料的出处就可以知道,两者土地改革的领导力量都为中国共产党。 不同之处:
第一、背景不同,由材料一的出处看“1946年5月6日”可知材料一是抗战胜利、国共内战行将爆发之际;由材料二中的出处“1950年6月14日”可知材料二是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政权、成为执政党。 第二、目的不同,由材料一中的“注意巩固与发展农会和民兵,发展党的组织,培养提拔干部,改造区乡政权,并教育群众为保卫已得的土地和民主政权而斗争,为国家民主化而斗争”及所学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可知,前者是为了动员广大农民(人民)群众,巩固解放区并以大量人力物力支援前线,为中共夺取政权提供保证;由材料二中的“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可知后者是从革命动员的需要转变为解放生产力、保证新政权的巩固和支持国家的工业化。
(2)原因:结合材料二中的“乡村中百分之九十的土地是中农、贫农及一部分雇农耕种的,但他们只对一部分土地有所有权,对大部分土地则没有所有权”、“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
10
工业化开辟道路”和所学新中国初期我国经济困难、百废待兴又想大力发展工业的现实可知原因有:为国家工业化提供资金、原料和市场;解放农村生产力和发展农业生产,进一步恢复经济;调动农民建设新中国的积极性;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评价:可以从土地改革对当时国家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土改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对经济政策的制定以及其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角度去分别思考分析即可。具体来说就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资金、原料和市场;政策及路线方针的制定,要全面关注到国内外形式的发展需要,既要实事求是,又要与时俱进;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土地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要妥善而全面的处理好。
点睛:对于材料解析型问答题的解答,一定要明确设问的要求。首先仔细审清设问,获取有关“问题信息”。设问都是针对材料设计的,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材料的内涵,体现命题者的意图。认真阅读分析设问,并借助设问的启发揣摩材料的脉络方向,可降低阅读的难度,提高解答的针对性。要注意是否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如需要,答题时要回归书本,拓展思维,补充认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文献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下列文献是其中的代表《理想国》、《九章算术》、《十日谈》、《哈姆雷特》、《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论法的精神》、《共产党宣言》、《狂人日记》、《地质力学概论》
请围绕“历史文献与人类社会进步”的某个侧面,选出三部文献,提炼出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文献,以这四项文献的主要内容为材料,写一篇小短文。
(要求:主题明确,文献选择完整、准确,材料运用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主题:历史文献与国家制度的进步
选择文献:《理想国》;《论法的精神》;《共产党宣言》 补充文献:《社会契约论》
《理想国》:柏拉图对理想社会的构想;分工明确;看到雅典民主制度的弊端。 《论法的精神》:体现治理国家对法律的肯定;法律是自由的基础也是制约。 《社会契约论》:启蒙思想家提出天赋人权,主权在民,民主共和的构想。 《共产党宣言》:建设理想的社会制度;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漏洞
11
综上所述,历史文献是思想解放的体现;思想解放促进国家制度变迁,推动社会进步。 【解析】
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需要考生自主选择自己认为合理的三个文献,然后由三个文献的主题为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再补充一个,据此四个文献的主要内容为材料撰写历史小论文。首先,要根据上述文献进行一下分类,这些文献涉及到了思想、文学作品、科技文献等门类,考生可以任选一个自己熟悉的门类,然后确定主题,再补充文献,之后结合所学知识与自己确定的主题来根据要求写成论文即可。示例仅供参考,只要符合要求,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一九五零年到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国家对于主要农产品的收购和主要工业品的加工订货、大量收购,批发商的业务已经逐渐缩小。一九五三年下半年到现在,国家对粮食、油料、棉花、布匹实行了统购统销,对绝大部分工业品从出厂到零售,一般不让批发商掌握货源,这样,就使许多供不应求的商品避免了批发商的投机囤积。
——1955年7月《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
材料二:全国已经有三千二百九十八个市镇先后实行了粮食定量供应制度。这些市镇包括大、中城市,各省县城和一些较大的集市.各地都有很多材料证明,实行粮食定量供应制度,不但可以节约粮食,而且能进一步保证粮食的合理供应。
——1955年12月3日《人民日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统购统销”政策,并概括实行这一政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作用。
【答案】(1)解释:国家对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统一收购,统一销售。
背景:建国初期,工农业生产水平较低,产品不能满足需要;商人投机囤积,扰乱市场;国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2)这一政策开始在全国实行,解除投机商投机囤积的危机;初步缓解粮食等重要物资的供需矛盾;维护了物价稳定;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必须。
这一政策在全国长期实行,压抑了生产积极性;使社会主义经济失去活力;改革开放后废除,解放了社会
12
生产力。 【解析】
【详解】(1)本问有2个小问。第一小问是解释,从材料中“国家对粮食、油料、棉花、布匹实行了统购统销,对绝大部分工业品从出厂到零售,一般不让批发商掌握货源”可以得出统购统销指的是,国家对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统一收购,统一销售。
第二小问是背景,从材料中“这样,就使许多供不应求的商品避免了批发商的投机囤积。”可以得出的背景是商人投机囤积,扰乱市场;从材料落款信息“1955年7月《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可以得出的背景是国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紧扣1955年和所学高中历史知识可以得出的背景是建国初期,工农业生产水平较低,产品不能满足需要。
(2)从材料中“这样,就使许多供不应求的商品避免了批发商的投机囤积。”可以得出的积极作用是这一政策开始在全国实行,解除投机商投机囤积的危机;结合“统购统销”的内涵和建国初期的背景知识可以得出的作用如下:其一,初步缓解粮食等重要物资的供需矛盾;其二,维护了物价稳定;其三,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必须。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统购统销存在强化计划色彩,摈弃市场,地方企业和个人自主权小等缺点。据此可以得出的如下作用:其一,这一政策在全国长期实行,压抑了生产积极性;使社会主义经济失去活力;其二,改革开放后废除,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点睛】本题可以得到的备考启示:其一,历史新概念的解释问题。一个历史概念的核心元素是时空范围、典型特征和主题。例如,统购统销的典型特征是国家对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其二,强化材料信息的提炼和解读。例如,准确提炼统购统销的内涵或特点是前提,紧扣建国初期的阶段特征,结合所学知识解读其原因和作用是关键。 16.【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在彼得格勒起义胜利的第二天,苏维埃政权通过了《和平法令》,向一切交战国建议立即开始和平谈判,协约国拒绝了这一建议。1918年,苏俄同德奥集团签署《布列斯特合约》,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协约国打着防止德国入侵和保护侨民利益的旗号,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1919年1月,巴黎和会向“俄国一切政治团体”发出呼吁:建议“俄国一切政治团体”各派3名代表,在战胜国的参与下举行谈判,签订停战协定和停止军事行动。2月,苏维埃政府在复文中指出:只要各资本主义国家停止资助俄国的反动势力,各自召回进入俄国领土的军队,俄国内战即可停止。但是巴黎和会仍决定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并剥夺了其参加巴黎和会的权利。直到1934年,在国际联盟各成员国的邀请下,苏联加入国联,并成为常任理事国,重新回
13
到世界政治舞台。凡尔赛体系封锁社会主义苏联的初衷和职能彻底破产。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协约国将苏俄排除出世界政治舞台的手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际联盟接纳苏联的原因。
【答案】略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并剥夺了其参加巴黎和会的权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政治不承认、外交孤立、经济封锁、武装干涉等方面概括协约国将苏俄排除出世界政治舞台的手段。
(2)本题根据材料“1934年,在国际联盟各成员国的邀请下,苏联加入国联”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苏联经济实力增强、西方经济危机、法西斯势力猖獗等方面分析国际联盟接纳苏联的原因。 17.【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 唐太宗十分重视对官吏的管理,以此营造廉洁的社会风气。唐太宗强调“廉洁兴国,贪奢丧邦”,唐太宗曾告诫群臣“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谕劝百官不要因贪图钱财而毁了身家性命,并要百官“深思此言”。唐太宗对魏徵的褒扬几乎家喻户晓。魏徵死后,唐太宗“诏内外百官朝集使皆赴丧,赠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并亲自为他撰写了碑文。唐太宗思念魏徵,常常到凌烟阁去看他的画像,叹息道:“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鉴矣!”唐太宗李世民就十分注重道德教化,并以身作则。他患有气疾,不适合住在潮湿的地方,但他却在隋朝比较阴潮的旧宫殿里住了很久。他多次对太子和大臣们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贞观十一年(637)颁行的《唐律》,根据唐太宗“按举不法,震肃权豪”的意志,制定了一些约束权豪恣意横行的刑律,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一份宝贵的法学遗产。
因此,贞观年间统治集团成员一般都能做到洁身自好、清廉自重、勤俭自持,涌现出魏徵、马周、王珪等一批清官,上层人物几乎没发生过一件严重的贪污案件,并带动全社会形成“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风气。
——摘编自赵克尧、许道勋著《唐太宗传》
(1)根据材料,指出唐太宗整顿吏治的特点。
14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整顿吏治的作用。
【答案】(1)重视对官吏的管理,营造廉洁的为官环境;注重道德教化,并以身作则;制定法律,严惩不法官吏。
(2)涌现了一批廉洁自律的清官,统治集团成员能够奉公守法;带动了社会风气向好;为贞观之治的出现奠定了政治基础。 【解析】
(1)题目要求“结合材料”进行概括。由材料中的“唐太宗十分重视对官吏的管理,以此营造廉洁的社会风气”、“唐太宗李世民就十分注重道德教化,并以身作则”和“贞观十一年(637)颁行的《唐律》,……制定了一些约束权豪恣意横行的刑律”可以得出其特点分别是:重视对官吏的管理,营造廉洁的为官环境;注重道德教化,并以身作则;制定法律,严惩不法官吏。
(2)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根据材料中的“贞观年间统治集团成员一般都能做到洁身自好……几乎没发生过一件严重的贪污案件”、“带动全社会形成“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风气”可以得出涌现了一批廉洁自律的清官,统治集团成员能够奉公守法,带动了社会风气向好;根据所学贞观之治的内容可知整顿吏治为为贞观之治的出现奠定了政治基础。
15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