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突发事件电视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
作者:沈伟利
来源:《活力》2013年第01期
[摘 要]在面对突发性灾难事件时,电视新闻报道要尊重受众知情权,提高媒体公信力;发挥电视特点,用细节镜头体现人文关怀;同时要用评论解读提升电视新闻人文价值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电视新闻报道;突发事件;人文关怀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最重要的因素,特别是面对突发事件时,如何第一时间将真实有效的新闻信息及时传播出去,是电视新闻媒体和记者的专业职责所在。但是有时突发性灾难事件发生时,记者是尽一个公民的义务参与救人,还是履行新闻采访的职责,这是新闻界一直存在争议的问题。
目前危机事件的新闻报道放开后,往往会出现人文关怀缺失的问题。比如2009年“6·5成都公交车燃烧事件”的视频记录者,后来就经历了类似的指责和争议。而面对矿难、车祸等事故的受害者以及他们的亲属时,不顾其尊严、痛苦和隐私,一味地采访和拍摄新闻的行为,一直以来也为人们所诟病。那么如何在电视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呢? 一、尊重受众知情权,提高媒体公信力
我们在电视新闻报道中会面临大量的突发性灾难报道,以往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媒体和政府对突发性灾难报道往往“语焉不详”,而且报道也是“冷冰冰”。作为公众想了解更多灾难本身和救援等的细节内容,报道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人文关怀的体现者。
这种人文关怀的理念不仅仅体现在对采访对象的人文关怀,也体现在对受众的人文关怀,如尊重受众的知情权、关注“人”本身、在后续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等。所以,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越来越要求新闻媒体应该尊重受众的知情权,动态把握好舆论引导的“度”,也就是新闻信息的密度、政府公开声音的强度、对难点和焦点关注的热度、做好危机传播中电视媒体的自我调节。及时发布正确的导向性信息,起到安定民心的社会“稳压器”和促进社会进步的“推进器”作用。像2011年,以“3·11”日本大地震为代表的灾难事件报道和震惊全国的7·23温州动车脱轨事故为代表的突发事件报道中都较好地实践了这种“人本化”的新闻报道理念,使电视新闻报道的深度转向进入一个较为成熟的新阶段。 二、发挥电视特点,用细节镜头体现人文关怀
电视新闻媒体由于图像、声音立体现场的感受更直观、更有说服力,因此要充分发挥电视新闻的特点,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充分调动电视镜头语言,在现场的细节中强化和感动观众。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比如,黑龙江电视台《共度晨光》节目在对2011年“8·23”七台河勃利矿难的救援报道中,一方面采取现场直播连线的形式,让观众跟随现场主持人直接看到救援的进展情况。同时,结合演播室请到有关专家解读和分析矿难的损害和如何进行救援等,让观众的心随着事件的进展第一时间感受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在报道中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用镜头语言捕捉更多的感人的细节瞬间。省长对被救矿工的关怀,现场救援的紧张有序,都通过镜头展现给观众,使灾难报道有了“温度”,更加注重在新闻报道中展现人性的尊严和价值,体现了社会各界对被困矿工的关注,体现了一种“人文情怀”,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三、用评论解读提升电视新闻人文价值的社会意义
电视新闻报道如果仅仅停留在传播一个新闻事实或描述事物的表面现象上,显然难以赢得受众。因为受众对于新闻媒体传播的新闻信息,特别是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不仅仅想知道“有什么”、“怎么样”,更想知道“为什么”和“怎么办”。对于受众的这些需求,目前的电视新闻报道越来越注重对新闻价值的深度化阐释,就是一种“解读式新闻”。
电视媒体在对新闻事实播放之后,利用主持人或本台评论员的评论、专家对新闻事实的看法、融会背景事实、图片报道或其他媒体的观点等形式来对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作全面、深入、立体化的报道,从而提升新闻信息的含量,深化新闻信息的内涵,形成一个围绕中心事件报道的新闻超级链接,使电视新闻报道具有时代感、历史感、时空感,从而形成一个“新闻舆论场”。电视媒体正是这样通过自己的观点形成“新闻舆论场”来引导公众进行理性思维。 在这一过程中,把一个孤立的新闻事件通过主播和嘉宾的几句精炼到位的点评以此“惩恶扬善”,既对当事人体现一种人文精神,又对整个社会有警示和教育作用,达到舆论引导的目的,引起受众思考,从而强化传播实效。
总之,在突发事件的电视新闻报道中,要以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人文关怀贯穿到报道中,尊重公众,在向公众传播真实有效的信息中,与政府密切协作,努力做到“帮忙不添乱”,增强舆论引导力。 参考文献:
[1]姚远,霍邢平,袁天志. 《突发事件中的 媒体应变考验舆论引导力》, 《中国记 者》2009年第1期.
[2]童兵. 《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公开与传 媒宣泄功能》, 《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第8期.□ (编辑/穆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