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测试卷(1)
内容:《中国古代史》先秦部分 时间:2008年8月6日 命题:曾传操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夏朝与尧舜禹时期比较,主要的不同点是: A、使用奴隶 A、夏朝 的成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B、都在关中地区 D、都在今天的黄河流域
D、①②③④
4、(08北京卷,12)下列对夏、商、周三朝都城位置的表述,正确的是: A、都在今天陕西省的境内 C、都在今天河南省的境内
B、财产私有 B、商朝
C、王位世袭 C、西周
D、贫富分化 D、东周
2、郑州之所以被认定为“我国第八大古都”,是因为它在历史上最早被下列哪个朝代定为都城?
3、与夏朝相比,商朝文明的进步,表现在:①国家机器的强化 ②疆域的扩大 ③青铜冶铸技术高超 ④文字
5、《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讨伐)。”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A、西周初年的分封制 C、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B、西周末年周王室的衰落 D、战国时期的群雄并立
6、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君选用人才普遍实行“任人唯贤”“因功受禄”的制度,这表明: A、新兴地主取得统治地位 B、各国采纳了墨子“尚贤”的主张 C、奴隶制的特权制度趋于瓦解 D、奴隶主贵族竭力维护旧制度 7、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
8、商汤灭桀和武王伐纣被古人称为“汤武革命”,这里的“革命”含义是: A、推翻暴政,改朝换代 C、革新制度,社会巨变 ④国人暴动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③④①②
D、②③④①
10、下列各项中,表明齐桓公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的是: A、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C、周王派代表参加葵丘会盟 A、打击奴隶制,推广封建制 C、春秋无义战,阻碍社会进步
B、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D、打败了不向周王纳贡的楚国 B、“尊王攘夷”,维护周天子统治地位 D、争夺人口、土地的兼并战争
B、奴隶起义,夺取政权 D、发动战争,完成统一
9、下列各项史实,按其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是:①牧野之战 ②周平王迁都 ③盘庚迁殷
11、下列关于春秋战国争霸战争性质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12、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期,下列文物图片中最能够反映这一时期文明的成就的是:
A B C D
13、下图是利用杠杠原理来汲水灌溉农田的工具,春秋战国时这种工具被普遍采用的地区是:
A、长江以南 B、中原地区 C、江淮之间 D、太湖流域
14、(08北京卷,14)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目的应是:
A、帮助秦国治理水患 C、传播韩国水利技术 A、诸侯对分封制提出了公开挑战
B、促进秦韩友好交往 D、消耗秦国人力物力 B、诸侯争霸斗争激烈 D、西周的冶铸水平高
D、芍陂
15、战国时期,面对秦国东进的巨大压力,韩国国君曾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去劝说秦王修筑水渠,你认为其真实的
16、历史典故“楚王问鼎”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C、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难以动摇
17、公元前4世纪中期,中原形成齐魏交战的新局面,结果魏国势力削弱。在齐魏交战中,使魏国势力削弱的战役是:①长平之战 ②桂陵之战 ③马陵之战 ④城濮之战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②③④
18、商鞅变法内容中,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的有:①军功授爵制 ②重农抑商 ③废除井田制 ④废分封行县制 ⑤实行连坐法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⑤
19、下列关于我国使用铁器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是世界上首先使用铸铁的国家
B、我国在西周晚期开始出现铁农具 D、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B、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D、修建了郑国渠和都江堰 B、引起阶级关系的巨大变化
C、春秋战国时期已发明了铸铁柔化技术 A、使用了铁器和推广牛耕 C、推行了重农抑商政策 A、促进我国赋税制度的变革
20、战国时期,秦国的农业生产在七国之中发展最快,其主要原因是:
21、从齐国“相地而衰征”到秦国的“商鞅变法”,对中国产生的最根本影响是: C、推动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D、促进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 22、在商鞅变法的法令中,最能反映其所处时代的历史趋势的是: A、“燔诗书而明法令” B、“为田开阡陌封疆” C、“连什伍设告坐之过” D、“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
23、孔子及儒学家们由“仁”进而提出统治者要“仁政”,这种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24、(08重庆卷,15)“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25、韩非子在《扬权》篇里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他主张: A、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 C、结束分裂,建立统一国家 A、法家学说
B、人无贵贱,一律受法律约束 D、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26、(08四川文综卷,12)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予乱”。他批评的是:
B、道家学说
27、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 C、法家备受统治者推崇
B、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D、道家最受统治者欢迎
28、屈原受到我国人民崇敬并每年纪念他,最主要是因为:
A、他在文学上创造了新的文学体裁 B、他主张变革的政治成就 C、他的文章《离骚》被翻译成多国文字 D、他的爱国精神
29、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国古代和谐社会思想主张的是:①“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②“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④“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A、①②③④ 用。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0、(2007全国文综二)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书省决策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本题共12分)观察下面两组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一:商朝时期的青铜器 图二:战国时期的铁器
请回答:
(1)图一说明商朝青铜制造有哪些特点?(4分) (2)图二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什么社会现象?(4分)
(3)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4分)
32、(1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地;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摘自《诗经·小雅·北山》 材料二 有渰(yân)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摘自《诗经·小雅·大田》
材料三 邢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直,及断狱之日,叔鱼抑邢侯,邢侯杀叔鱼及雍子于朝。
——摘自《国语·晋语九》
材料四 季孙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丘不识也。” ——摘自《左传》哀公十一冬 请回答:
⑴(3分)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土地制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⑵(4分)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什么变化?这一变化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 ⑶(2分)材料三说明了这一时期土地关系变化中的一个什么问题? ⑷(1分)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
⑸(2分)这一组材料的记载实质上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变化?
33、阅读下列三段评价商鞅的材料:(16分)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请回答:
(1)三个材料中哪一个对商鞅变法完全持肯定态度? (2分)
(2)你认为材料一中哪句话最不符合当时历史事实?为什么? (2+2分) (3)材料二中作者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错在什么地方? (3分)
(4)材料三中“务本”指的是什么?材料三中“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作者对商鞅变法导致的这一历史事实持何态度? (2+3+2分)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2009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测试卷(1)
答 卷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计分:____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答卷:(每题2分,共60分)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1 16 2 17 3 18 4 19 5 20 6 21 7 22 8 23 9 24 10 25 11 26 12 27 13 28 14 29 15 30
二、非选择题:(40分)
31、(1)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反映的本质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 特点: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5)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3、(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分)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务本”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反映历史事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作者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中国古代史单元测试卷(1)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1 C 16 A 2 B 17 C 3 C 18 A 4 D 19 B 5 A 20 D 6 C 21 D 7 C 22 B 8 A 23 B 9 B 24 A 10 C 25 D 11 D 26 C 12 B 27 C 13 B 28 D 14 A 29 D 15 D 30 A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本题共12分)参考答案要点:
(1)特点:商代青铜技艺高超;青铜器种类大多是礼器和祭器,主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4分) (2)现象:战国时期,铁农具增多,已普遍使用于农业生产。(4分) (3)反映的本质问题:铁器时代取代青铜时代,我国进入封建社会。(4分) 32、(12分) ⑴井田制。(1分)
特点: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全部土地归周王所有。(2分) ⑵公田以外有私田(或私田大量出现)。(1分)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大量荒地被开垦,私田大量出现。(3分)
⑶土地可以买卖和转让,打破了西周初年土地不可买卖或转让的规定。(2分) ⑷说明当时已出现按亩收税。(1分)
⑸这一组记载反映了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度解体的过程和土地私有制的兴起。(2分) 33、参考答案:(16分)
(1)材料1完全支持商鞅变法。(2分)
(2)“民以殷盛”。(2分) 因为变法后百姓的负担仍较重。(2分)
(3)认为商鞅为人“刻薄”,其变法“挟持浮说,非其质矣。”指责变法。(3分)
(4)重视农业生产。(2分) 取消分封制,奖励军功,废除旧贵族的特权。(3分) 作者持否定态度。(2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