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二语文现代文阅读

初二语文现代文阅读

2022-10-10 来源:乌哈旅游
初二语文现代文阅读

一 背书

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他劝告世人要多读书。中学生尤为如此,教科书要读,教科书之外的书报杂志也要读。但仅仅停留在“读”上还不够,还应该学会把书中的“好东西”变成自己的。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为了达到“气自华”的境界, 。 背书,要学会去粗取精。数学家华罗庚在介绍自己的读书经验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每当看一本新书时,对自己原来已懂的部分,就可以比较快地看过去;对自己来说是新的知识的地方,就要多用些力气。”多读书,但不必全面掌握,而是重点记忆书中那些前所不知的新东西和重点部分,有选择地背诵“华彩乐章”,略去那些无关紧要的内容,这就叫去粗取精。

背书要学会提纲挈领。布鲁纳在其《教育过程》一书中曾经指出:“获得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连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一连串不连贯的知识在记忆中仅有短得可怜的寿命。”只有理出背诵材料的结构,提纲挈领,使之化繁为简,才会在大脑里刻下清晰的痕迹。余光中的《乡愁》是这样写的: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 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 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大陆在那头

读上几遍之后自然会发现,诗的第一节写母子别,第三节写夫妻别,第三节写生死别,第四节写故乡别;这“四别”分别用一个形象来表达,母子别用“邮票”,夫妻别用“船票”,生死别用“坟墓”,故乡别用“海峡”。只要抓住了这一纲领,背诵便易如反掌了。

1.能填入第一段横线处作全文的中心论点,且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学生要背书。 B.中学生要多背书。 C.中学生还要多背书。 D.中学生要多读多背。

2.第二、三两段首句,既是各段的 ,又是全文的两个 。 3.请指出第二、三段文字在论证上的异同点。

相同点: 。 不同点: 4.根据文中提供的语言信息,概括出下列词语的具体含义。

(1)“去粗取精”中“粗”指 ;“精”指 。 (

2

”“

指: 。 5.本文以“背书”为题,却从读书写起,这样行文有什么好处?

二 深深地忏悔

总也难忘那个小女孩,那个被我伤害过的极可爱的小女孩儿。

那还是20年前,我在一所中学教语文。一次上作文课,我布置了一道作文提:《一个奇妙的设想》。在收上来的作文中,我发现了不少想象力极丰富的文章。但也有一篇让我看了极为恼火,这就是那个小女孩儿写的,她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居然是:“我有一个美丽的设想,我要让苍蝇变得像蜜蜂一样可爱!” 怪了!苍蝇明明是人人讨厌的玩意儿,她却想入非非地要把它们变成蜜蜂。这还得了?荒唐!荒唐透顶!于是,气恼的我甚至没有细细地看完全文,就恶煞煞地批道:荒唐!不成立!请考虑重写!

于是她哭了,哭得挺伤心。我也以为事情就这么过去了。

于是,就在前不久,就在过了整整20年后,我却发现了我当年的过错是多么的

深重!多么的不可饶恕!

那是一个宁静的黄昏,一个从澳大利亚留学归来的人在闲谈聊天时告诉我,在澳大利亚的纸币上——面值50澳元的纸币上的确印着苍蝇! 我顿时吃了一惊!并猛然想起了20年前那篇作文。

天!那个意欲把苍蝇变成蜜蜂的作文不仅不是痴人说梦,而且恰恰是一个极美丽的预言。

放眼当今世界,不是真的有人把苍蝇印在纸币上了吗?这至少意外着,在澳大利亚,面目可憎的苍蝇的确变了,变得一如“美不胜收”的蜜蜂了。 我请教那位朋友,这是怎么回事? 他稍加解释,我立即茅塞顿开。

原来,澳大利亚极干净。苍蝇所爱好的“传统环境”——脏与臭,在那里根本不存在。既然无此种生存环境,也就不见了“传统型”的苍蝇。换言之,按老传统,苍蝇是与垃圾腐物为伴的,可是在澳大利亚,由于人们的严格管理,那里根本就找不到垃圾与腐物,环境干净程度堪称世界第一!自然,一旦苍蝇找不到赖以生存的垃圾与腐物,也就不得不转而非向草原森林!转而以那里的植物液汁为食,以那里的野果嫩叶为食,久而久之,它们的生活习性发生质的变化,不仅不再因为肮脏而让人深恶痛绝,反而有了蜜蜂般的业绩。试想,当它们为庄稼树木传授花粉时,难道不是莫大的功劳吗?

于是又想起了那女孩的作文:要让苍蝇变得像蜜蜂一样可爱。 这本是一个无比神圣的美丽企盼,可我偏偏判了它的死刑。

那孩子的思路其实很对,也完全合逻辑,这就是:只要苍蝇不再与垃圾为伴,它们就准能变成蜜蜂。

多么美好的设计,花似的;多么甜美的设想,密似的。 她现在在哪儿?还记得这件是吗? 啊,哪个美好的天使般的小女孩儿!

自然,也正是因为这个,我才发现并认定,原来——像蜜蜂一样,永远在阳光下飞翔着的,是孩子美丽的心灵。

在无以名状的深深地忏悔之后,我不由得肃然起敬——就为了孩子们那极美丽的心灵。

6.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

(1)“忏悔”的意思是“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这位老师过去的错误是什么?请简要指出。

(2)20年后,老师发现自己错了,对小女孩的作文给予了肯定和高度评价。这样的语句文中有很多,而其中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一句是:

(3)老师经过忏悔,得出一个意思深长的结论。这个结论是:

(4)朗读本文,要把握好这样一种感情基调:一方面要读出老师的 之情,另一方面要读出对小女孩儿的 之情。 7.整体感受文章的特色。

(1)本文用了许多成语,起到了很好的表意作用。请填出:

表明小女孩及其作文的看法的: 、 、 ;表明“我”思想开通和感情升华的: 、 ;表明对苍蝇喜爱和憎恶感情的: 、 。 (2)本文在写法上有三点很突出,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请填空: 从记叙的顺序看,全文采用 ,造成一种悬念感;采用插叙,交代了感情变化的因由,避免了平铺直叙。从表现手法来看,全文采用了 手法,使前后的情感形成强烈的反差,更好地突出了主题。从表达方式来看,全文除采用记叙、议论外,还大量采用了 方法,使感情色彩更加浓厚。 8.整体感悟文章的主旨。

(1)为什么说小女孩的“我要让苍蝇变得像蜜蜂一样可爱”这一设想是“美丽”的?

(2)你觉得这篇文章中的小女孩和老师各有什么可取之处?

女孩: 。

老师:

三 谈失败

(1)纵观悠悠历史,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几乎每一个人做每一件事,都可能失败。如果害怕失败,那么只能什么事也不干。只有不怕失败,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2)失败与成功之间往往有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有人曾把这个过程比作桥梁。古今中外,有不少人就是通过这座桥梁,才走向成功的。

(3)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曾经被吴国打得大败,成了吴王的奴仆。面对这样惨重的失败,他不是从此消沉,而是卧薪尝胆,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积聚力量,终于战胜了强大的吴国。

(4)居里夫妇,在提取新元素的实验过程中,虽然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可他们却毫不气馁,信心十足,不断总结,坚持实验。他们终于成功了,发现了镭,对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5)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这样的例子更是屡见不鲜。孙中山先生实践了自己的誓言“愈挫愈奋”,终于推翻了清政府;中国共产党人,更是不怕失败,前赴后继,由弱至强,成长壮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终于胜利了。 (6)可见,失败并不可怕,把每次失败都看作新的起点,万里关山从头越,坚持不懈,加倍努力,那就一定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7)在艰难的人生道路上,遇到失败别灰心,莫丧气,要振作,去奋斗。失败只是暂的,鼓战胜新的困难,去迎接胜利的明天。从这个意义上说,失败者同样光荣。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不超过15字) 答: 。

10.文章的(1)、(2)、(6)、(7)段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3)、(4)(5)段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

11.怎样理解“失败与成功之间往往有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这句话?请以实例作说明。(不超过60字)

12.在第(3)、(4)、(5)段中“终于”这个词出现了4次,能不能删去它们?为什么?(不超过60字)

13.本文的结论是什么?(不超过40字)

四 桥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奔出来,势不可挡。 (3)工棚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向南跑。但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面上跳舞。人们又疯似的折回来。

(4)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5)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6)人们跌跌撞撞向那木桥拥去。

(7)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

(8)老汉消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 (9)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10)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11)人群里喊出一嗓子:“党员也是人。”] (12)有人响应:“这不是拍电影。” (13)老汉冷冷地“可以退党,到我这报名。”

(14)没有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伍,依次从老汉身边跑上木桥。 (15)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16)老汉突然劈手从队伍里拖出一个小伙子,骂道,“你他妈的还是个党员吗?你最后一个走!”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7)小伙子狠狠地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一边。 (18)队伍秩序井然。

(19)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20)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终于只剩下他和那个小伙子。 (21)小伙子竟来推他:“你先走。”

(22)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桥。 (23)突然,那木桥轰地塌了。小伙子被吞没了。 (24)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但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25)白茫茫的世界。 (26)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27)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28)他来祭奠两个人。 (29)她的丈夫和儿子。

14.小说对“老汉”进行了 、 和 的描写。 15.小说第(7)节中“他们的党支部书记”,为什么强调他“不久就要退休”?(不超过60字)

16.在原文中用波浪线画出小说高潮阶段的语句。 17.这篇小说在写作上的主要特点是( ) A.记叙和描写有机结合。

B.情节的安排既出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发人深思。 C.人物语言描写细腻传神。 D.开头引人入胜,结尾含义深刻。

18.小说塑造了一位 的老党员的形象。

五 一棵树

我说的一棵树,不是指森林、小树林、树丛,也不是指一排排街道绿化树是的某一棵树,而是指旷野山梁上独独长着的一棵树。它离群索居(1),没有左邻右舍,无依无靠,永远孤零零的,独自面对身旁的世界。不知什么原因,是同类抛弃了它,还是它自己逃离了群体?反正上帝在造就它时,便已安排了它必然孤独的命运。

这样的一棵树你肯定见过。这样的一棵树你见着时,心总会不由自主地一震。这样的一棵树你见过之后,必然会铭记永生。

二十年前登华山,见到东峰上长着的一棵华山松。二十年后,登山游玩的一切细节渐次模糊,惟这棵树镌刻于脑际,如我保存着的在它身旁拍摄的黑白照片一样清晰。这是与遍布华山的华山松绝不雷同的华山松。

以华山命名的这松树,最显著的特征莫过于它挺拔伟岸(2)的躯干。沟涧里,山坡上,满是棵棵端正溜直的树身,支撑着葱茏苍郁的树冠,竭力向太阳靠近,充满了蓬勃的生机,充满了一种只有在激烈竞争中才有的奋进向上的精神。是的,在密密匝匝的林木中,谁想得到多一点的阳光,谁就得这么端直地向上长,再向上长,一点不敢歪斜了身躯。所以,满沟满坡的华山松,都让自己立得端正,站得挺直,最后都长成了栋梁之材。 东峰顶上的那棵却截然不同。 „„„„

显而易见,它是从石缝中硬挣出来的。一出世,便挣脱了压力,获得一个广阔的天地,无拘无束,一味地自由放任,伸胳膊蹬腿。故而,那身躯就失去了华山松特有的端庄挺拔,从最底部起就分枝杈,歪歪扭扭,曲曲弯弯。偌大的峰顶上,只它一棵树木,无须跟同类抢阳光雨露,也无须跟同类竞相争高。似乎是上天过于对它宠爱,太少了拘束,太多了放任,其结果造就了这么一棵不 端不正的华山松,虽居位优越,却难以成为栋梁之材。

初次见它,不由不拿它与满涧满坡的同类相比,生出一番深的遗憾。 19.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1)离群索居: 。 (2)伟岸: 。 20.从第一自然段中找出描绘一棵树孤独的句子,并用波浪线画出。

21.让读者难忘的华山东峰顶上那株华山松的外形特征是: ,形成这种外形特征的原因是: 。 22.作者赞美的华山松奋进向上的精神表现在: 。 23.结合人生,简要谈谈你对“一棵树”的认识:

六 兰草

(1)小时候,常常遇到一些女孩用“兰”字作名,干吗要用“兰”作名呢?我产生了好奇心,去问父亲。父亲说,兰是一种草,开得花特香,兰草貌似柔弱,但生命力极强,逗人喜爱,因此人们爱用“兰”为女孩子命名,希望他们像兰草一样娴淑温柔,美貌端庄,健康成长。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但产生了想见兰草的愿望。

(2)但家乡没有兰草,后来,我上了初中、高中,来到了县城,那里也没有兰草。

(3)去年九月中旬,我们奉命来到了扒口行洪的小河口镇灾区救灾。行洪区的高处已经露出了水面。少数回归的群众,已在残堤上搭起了临时灾棚,等候着重建[[家田。为了迎接行洪区中小学生归校,我们急于了解学校的受灾情况。这是一所我十分熟悉的学校:雄伟的教学大楼,整齐的教师宿舍。告别是校园美化,全市有名。四季花香,长年青翠,满园秀色。而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所学校,

除伤痕累累的教学大楼,依然倔强的挺立着,整座校园覆盖在厚厚的淤泥中。露出泥面的柏树、文玉兰、女贞树等,浑身泥土,成了朽木枯枝;至于那些名花们,早已杳无踪迹。一片泥沼,满目荒凉,看不到生命的迹象。我心里感到沉甸甸的。 (4)就在诅咒洪水的肆虐时,我眼前一亮,忽然发现了远处淤泥堆上,像是谁散落了十分鲜嫩的四季葱苗。远远望去,它们婀娜娇艳,翠润如玉。在这百里泥沼中不可能有四季葱苗!我不顾一切,从没膝深的淤泥中TANG了过去,走近一看,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凑上去,一缕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我大声叫喊起来:这里有抗御洪水的英雄!同行的校长告诉我们,这堆淤泥下是一个圆形的大花坛,周围种的是一圈兰草。淹水前这些兰草叶长不过五寸。竟意想不到,它会在二个多月的滔滔洪水底下,不断地从与日俱增的淤泥中挣出身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封锁。在洪水退后,群芳寥落,校园一片死寂。独有这兰草、兰花,带着与洪水顽强拼搏后的疲劳与倦色,虽然减少了一些浓绿与浓香,却显得更鲜、更嫩、更加亮丽。我对这具有超强生命力的兰草,不禁肃然起敬。[A]在温柔舒适的花园中,兰草恪守名分,娴静恬淡,默默奉献,丰富人间香与美,从不张扬;[B]在荒山僻谷中,兰草仍然生机勃勃,奋发向上,散发出缕缕清香,不为沦落深山而自弃;[C]在沧海横流,洪水滔天的绝境中,兰草 。 (5)我抬起头来,远远望见守候在残堤上的父老乡亲们,心潮起伏,思绪难平。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秉性:性格];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亲乡亲的希望。 24.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1)诅咒: 。 (2)与日俱增: 。 25.这篇文章写兰草,着力表现了兰草 的特性。文中有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在不同时期对兰草的思想感情。这两个词语是:(小时候) ;(救灾时见了兰草) 。 26.第(3)段中画线部分写树和名花,这对表现兰草起了什么作用?

答: 。 27.“走近一看,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中的“竟”,表露了作者发现兰花时怎样的情感?

28.第(4)段里画浪线的句子中用了“顽强拼搏”一词,本段中能具体表现这种精神的句子是:

。 29.第(4)段有两个层次。在下面题目中的横线里各填写一个恰当的词,概括层意。

答:(1)第一层: 兰草;

(2)第二层: 兰草。

30.第(4)段末画横线部分有A、B、C三个分句,请你根据本段的内容,给C句的空缺处补写2~4个短句,与A、B两个分句构成排比。

答:在沧海横流,洪水滔天的绝境中,兰草 , , 。

31.“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秉性:性格];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亲乡亲的希望。”这句话对全文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 1、 C

2、 中心句、分论点

3、 相同点:都用了道理论证;都用了引证法,都有正面论证 不同点:第三段还另用了事实论证;第2段引用的中国名人的话是从正面来说的,第三段引用的是外国名人的话,是从反面说的,第二段全是从正面论述的,第三段先反面引证,后正面论述。

4、 粗:自己原来已懂的部分或无关紧要的内容,精:前所不知的新东西和重点部分或华彩乐章,纲领:完整的结构。

5、 读书是背书的基础,从读书写起,自然本文的论点。

6、 伤害过小女孩 多么美好的设计,花似的,多么甜美的设想,蜜似的。 原来——像蜜蜂一样,永远在阳光下飞翔着的,是孩子美丽的心灵。 自责 赞美 7、 开宗明义、想入非非、痴人说梦 茅塞顿开、肃然起敬 喜不胜收、深恶痛绝 倒叙 对比 抒情

8、 因为她将丑恶的东西改造成美好的东西,这种愿望太美好了,太神奇了。 略 9、 不怕失败,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10、 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11、 好某一件事情,不全是一帆风顺的,常常可能受到挫折。

12、 不能,因为:“终于”在句中经过异常艰难困苦的奋斗过程之后才出现的,人们期望已久的情况,若删去,文章的表达效果就会削弱。

13、 败不可怕,把每次失败都看着新起点,坚持不懈,加倍努力,就一定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14、 语言 动作 神态

15、 一是交代他年纪大已接近退休年龄,二是表现他受党教育多年,揭示他在生死关头能牢记党的宗旨,忠于职守的根本原因。 16、 23、24 17、 B

18、 正直无私、以身作则、忠于职守、舍己为人 19、 离开同类而孤独的生活 树干高大

20、 它离群索居„„身旁的世界。

21、 从最低部起就分枝杈歪歪扭扭,曲曲弯弯 没有压力自由放任,无须跟同类抢阳光雨露,也无须和同类竞相争高。

22、 端正溜直的树身,支撑着葱茏苍郁的树冠,竭力向太阳靠近,充满了蓬勃的生机 23、 略

24、 咒骂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25、 具有超强生命力 / 生命力极强、顽强拼搏 想见兰草 肃然起敬 26、 反衬、衬托 27、 惊喜敬佩

28、 不断地从与日俱增的淤泥中挣出身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封锁 29、 描写/描绘 赞美/赞颂

30、 威武不屈,奋斗不止,挣得了自己的生存,获得了发展的生机

31、 揭示主题(主旨)突出中心 两者同样都有超强的生命力 或顽强拼搏精神 战胜困难(灾难)重建家园美化生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