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镇街
南镇街,今属茅山风景区茅山行政村。传说由宋代茅山道士朱自英所建。
朱自英〔976--1029〕,字隐芝,句曲茅山乡朱阳里人,为茅山上清派第二十三代宗师。朱自英道法高超,曾为真宗祈嗣,得生仁宗,由此颇得二帝尊崇,得赐号“观妙先生”。宋天圣间,宋仁宗赵祯要为他建宫立观。当时此处既无村镇,又无店房,他见来茅山进香的香客,赶到茅山脚下十分辛苦,便奏请获准用建宫立观的赏赐,为南来北往的香客建立了停顿息肩的场所,逐渐发展成了集镇。因位于常州与江宁府〔南京〕之间,因此取名常宁镇。镇南有座桥叫常宁桥。立有一块设镇时立的碑刻。
《元丰九城志》记载:北宋设常宁镇,以居常州至江宁间大道而得名。南宋《景定建康志》记载“天禧元年〔1017年〕设常宁镇”。《乾隆句容县志》载:“常宁镇在县治东南四十里茅山乡,崇禧宫西,宋天圣间朱观妙请于朝,为游人行估憩息之所。”
明清置茅山乡,民国沿之,以与境内北镇相对应,改常宁为南镇,后称南镇街。
南镇街是登山进香,拜谒三茅的必经之地。历史上曾建有四座券门,街道条石铺路,商铺林立。因满街买香烛和香草,曾被称“香火街”。每逢农历腊月二十四至来年三月十八的香期和二月十五老子诞辰、十月初三大茅君生日庙会更是香客云集、游人如织。
南镇街老街上有口古井,叫“白鹤泉”,井水清澈,号称“天下第八泉”,一年四季满满当当。古井建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桂月〔即八月〕,院门门楣方砖上刻有井名,相传“白鹤泉”三字是清代乾隆帝御笔亲书。
红庙
红庙今属茅山风景区茅山行政村。村名来自茅山的道观崇禧万寿宫。 《茅山志》卷十七载:“崇禧万寿宫在丁公山前。隐居〔陶弘景〕华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阳下馆。总辖诸山,此观为甲。
崇禧万寿宫原为南朝时所建的“曲林馆”,后为陶弘景的“华阳下馆”,唐贞观时,唐太宗为王远知建“太平观”。宋敕改“崇禧祠”,元延祐六年〔1319年〕赐名“崇禧万寿宫”。
崇禧万寿宫是茅山三宫之一。宫前原有照壁,壁上镶嵌“第八洞天,第一福地”八个石刻大字,旁有梁昭明太子旧宅,即昭明太子读书台。
昭明太子即萧统。萧统字德施,梁武帝萧衍长子,两岁被立为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崇禧万寿宫又名华阳观。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华阳观位于茅山大茅峰下,旧名鸿禧院,唐宝历2年〔826 年〕设置,即梁昭明太子旧宅。宋治平间赐名鸿禧观。宣和初改为华阳观。
崇禧万寿宫院墙为红色,因此俗称红庙,此处建村,以宫得红庙村名。 2016年8月28日,耗资近亿元占地120亩的茅山崇禧万寿宫复建工程全面峻工,举行了落成典礼与神像开光活动。
下泊宫
下泊宫,位于茅山中茅峰西南。今属茅山风景区茅山行政村。 汉时,秣陵〔南京〕到句曲山有水路通船。《茅山志》记载:下泊宫为大茅真君盈于汉地节三年 (公元前67年)自咸阳来句曲山外立茅舍以候二弟之处。唐代曾有修葺。后渐被废。为旧时乘舟登茅山下泊之地。
南朝梁隐士陶弘景记曰:父老相传此处即茅盈的故宅。唐贞观十一年〔637年〕重立碑文为下泊宫。
之后,茅山道院在此地建了一个下院,因当年茅盈在这里下泊,结庐修道,就命名为“下泊宫”。
茅氏三兄弟日后于茅山得道成仙,成为后人尊崇的三茅真君,被供奉在大茅峰九霄万福宫,故下泊宫又被称为茅君旧宅。形成村子后,村以宫得名。
村里曾有一块汉白玉碑,上面阴刻“三茅真君留迹处”,并有古井、龙池等遗迹。
元陈辅诗:“咸阳龙虎此飞升,二弟东山道亦成,不见棠梨司命宅,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空馀丹井一泓清。”
西园
西园位于茅山积金中峰之西,原有海眼泉,常时泉涌能应海潮。楚威王曾游憩于此。宋天圣年间朱观妙〔即上清嗣二十三代宗师朱自英〕请于朝,为游人建憩息之所,形似公园,故名西园。现为茅山风景区茅山行政村一自然村。
五里亭
五里亭位于茅山二茅峰西麓,今属茅山风景区茅山行政村。此地距南镇街五里,曾建一亭,称五里亭。此处建村,村以亭得名。
民国九年(1920年) ,康有为自广东运母灵柩移葬于五里亭村东。 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著名人物,变法失败后逃亡海外,辛亥革命后,从海外归来,住上海。1916年夏,受邀来茅山,在华阳洞题写对联:“山中宰相陶弘景,海外逃臣康有为。”
康有为对母亲十分孝顺,康有为的母亲劳莲枝是大家闺秀,1913年8月,劳氏病逝于香港。康有为当时在日本,同年11月,他将母亲与弟弟康广仁的遗骨浅葬在广东南海县银塘乡的后岗。康有为相信风水,对母亲坟地十分看重。总感到对不住母亲与弟弟,一直想为母亲找一处“牛眠之地” 迁葬。
经过考察,康有为看中了茅山这里的风水宝地,有心将亡母的灵柩迁葬于茅山。最后,在白云观西北面的青龙山麓,五里亭村子的东边,为母亲建造了坟墓。康对这块墓地极为满意,说:“吾生数十年,所得只有此一地。”
墓建成后,民国九年,康有为自广东将母亲劳氏的灵柩运来安葬。墓前立汉白玉墓碑,康亲书《先妣康太夫人劳氏墓碑记》,详细记载康有为的家世情况及康母一生含辛茹苦抚养子女的经过。后劳氏墓被毁,残碑现存茅山印宫。路边又立有石坊,石坊上刻有康有为书写的对联。
母亲迁葬后,康有为住在乾元观的云阁楼与白云观,整整守墓三年。 同时,康有为还把三姨太何金兰〔何旃理〕,弟弟康广仁的灵柩运来,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三姨太安葬在茅山东面金坛西旸,弟弟安葬在茅山西面天王镇浮山附近的农林行政村张巷。
火炼培
“火炼培”是茅山西边的一个村,位于茅山水库边上,属茅山风景区茅山行政村。
相传这里是陶弘景炼丹的之处,故得村名火炼培。
陶弘景是茅山南朝齐梁时著名道士,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于茅山隐居修炼达45年之久,终身未娶,享年81岁。梁武帝诏赠中散大夫,谥贞白先生,被誉为“山中宰相”
《华阳陶隐居内传》记载:梁天监四年〔505年〕春,陶弘景下山来到此处筑炉炼丹。
在这里,陶弘景一边炼丹,一边读书,钻研学问,撰写了炼丹服饵著作,发明了“阳燧取火法”,写成了中国古代记录介绍刀剑的专著《古今刀剑录》一卷。
之后,人烟渐稠,形成村落,取名火炼培。
五墟
五墟村在茅山西2.5公里处。《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时属茅山乡,今属茅山风景区夏林行政村。
五墟原名“吴墟”,后误写为“五墟”。
吴(五)墟村地名历史悠久,最早出现在梁-陶弘景《真诰》卷之十一:“大茅有吴墟村。以号而言。乃欲相似。而复不关金陵。”
商代末期,太伯、仲雍奔荆蛮,顺秦淮之水南下,进入句曲,建立了勾吴国。
墟字《汉语大字典》有大丘、山、故城、废址、村落、乡村市集、位置等多种解释。墟加姓的村子,许是源自吴语,地名非常古老。吴墟村没有吴姓,极有可能是当时太伯于句曲山建的勾吴城,故名吴墟。
今五墟以曹、陈二姓居多。村里原有曹氏宗祠,另有曹氏家庙,叫万寿庵。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曹氏家族在明代出过一个御史,据考证,这个御史的身份应该就是曹鍷。曹鍷为正德戉辰(1508)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广西按察佥事。 曹氏家族曾有几座豪宅,现保存完好的有一进。
玉晨
玉晨为行政村村名,今属茅山风景区。村名来源于原建于此地被世称第一福地的茅山五观之一玉晨观。1958年建队,以观得名玉晨。
明《弘治句容县志》载:“玉晨观,在雷平山北。世人称为茅山第一福地。金陵志,高辛时展上公,周时郭真人,巴陵侯,汉时杜广平、东晋杨真人、许长史,唐李玄靖、南唐王贞素,俱在此得道,梁时陶隐居于此精修为朱阳馆,唐太宗时为华阳馆,玄宗时为紫阳馆,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为玉晨观。”
玉晨观原是唐太宗为桐柏先生王轨 (字洪范)建立的“华阳观”,唐玄宗因茅山道士李玄靖而更名为“紫阳观”。玉晨观北侧有一条苍龙溪,俗呼“冷水涧”,其涧水漱出之石,坚润如玉,人称茅山石。瑶琨玉就产自这里,由此宋大中祥符时紫阳观更名敕称玉晨观。
玉晨观是仙家修炼之宝地,是茅山道教的早期溯源地之一,茅山道教鼎盛时期“三宫五观”之一。观内原有崇真、灵宝、天枢、紫阳、瑞像、雷平、三茅、太玄八房道院。
观内原有石牌坊一座,上刻“高李道场”,还有一颜真卿所书《李玄靖碑》。《李玄靖碑》全称为《有唐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并序》。碑于大历十二年〔777年〕立。据说早在乾元二年〔759年〕颜真卿任升州刺史时,就曾派人送信到茅山,表白“慕道玄微”之心。李含光授意韦景昭炼师作答。尽管颜真卿本有宅心山林之心,终因“事乖夙愿,徘徊郡邑,空怀尊道心”。后赴任湖州刺史时,途经茅山,得知含光早已羽化,感慨万千,写下了《有唐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并序》。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断裂,明代嘉靖三年〔1524年〕遭火石碎。残碑据说被茅山道院印宫收藏。
清代张琎留下《游玉晨观》诗:“雷平山北地长春,展上公曾此炼真。始悟茅君犹近代,山人传自古高辛。”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白云
白云曾经为行政村村名,时属茅山镇〔今茅山风景区〕。
茅山二茅峰西有一山,白云峰。明弘治县志记载,南朝陶隐居答诏问“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宋绍兴间道士王景温退居结庐于此,名闻於上,诏即所居为白云崇福观。宋,张绅游白云观诗:“白云终日护茅山,楼观参差杳霭间,知我老来无着处,时来相伴道人闲。”村以道观而名。
村名与山中宰相陶弘景有关。
南北朝,陶弘景潜心茅山炼丹修身,自号“华阳隐居”。梁武帝萧衍希望这位“华阳隐居”能出山为官,辅佐朝政。梁武帝曾经下诏问陶弘景“山中何所有,卿何恋而不返?”言下之意是说山中什么也没有,还不如出来作官,也就什么都有了。陶弘景写了《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意思是山中有什么呢?山岭上有许多白云。可惜白云只能供我自己赏心悦目,却不好用手捧来寄送给你啊!巧妙地表示了自己不愿出山作官,不屑与时人为伍的高雅志向。
因此,后人为这座山起名白云峰。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白云峰,南朝陶隐居答诏问“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南宋绍兴年间,虚静真人王景温自华阳知宫退居于此,于茅山白云峰下建一观,以山取名“白云崇福观”,简称白云观。观内原建有灵官殿、经堂楼、扶祈楼、玉皇殿、太元宝殿等建筑50余间。
明代张绅《游白云观》诗:“白云终日护茅山,楼观参差杳霭间。知我老来无着处,时来相伴道人闲。”
1958年建队,以白云观定名白云。白云只是个行政村,并入茅山行政村后,村名自然消失。
墓东
今属茅山风景区管委会。墓东以古墓取名。
相传周朝郭真人的墓在此,古墓高二三十米,周长近百米,村在墓的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东边,因故得名为墓东。
郭真人名郭四朝,先秦时燕国人。张君房《云笈七签》载:郭四朝者,燕人也。秦时得道。来句曲山南所住处,作塘遏涧水,令深基庶垣墙,今犹有可识处。四朝乘小船游戏其中,每扣船而歌。
郭四朝修炼于玉晨观,葬于今墓东村西,古时皇上派人守墓,建房于墓东侧,后发展为村,名墓东。以前村人有诵经、跳会的习俗。
过去,“跳会”、“叠罗汉”是墓东一大特色。逢年过节周围都来墓东相请,寒食节的行香虎耳山,二月半的茅山成了例会。去茅山,叠罗汉一路表演,观者赞不绝口。跳会亦引人注目,表演水浒剧目,前面有舞流星的开道。
墓东村有许多名胜古迹,对墓阁、雷子庵庙、火神庙、土地庙等,尤其是对墓阁,建有房屋大殿九十九间半。
李塔
今属茅山风景区管委会。传说李塔原名“李塌”,太平天国战乱后,有一李姓男人,挑着箩担,带着一大家子,从河南罗山老家逃荒来到江南,走到此处,肩上挑的担子莫名其妙地塌了下来。古人很相信迷信,认为这是天意,于是就决定在此安家落户,地名便叫成了“李塌”。后人觉得塌字不雅,把“塌”改成看“塔”,故得村名李塔,沿用至今。
白阳
今属茅山风景区李塔行政村。《弘治句容县志》中记载:宋代王寀,句容承仙乡人。性资英迈,博学能文,绍兴中为翰林学士,深为刘光世〔随从宋高宗南渡,命为制置使,屯镇江〕器重,官至江东安抚使,后归老于家,结屋于白阳里,觞咏自乐以终身,号白阳居士,故得此村名。
马埂
今属茅山风景区。村名与村东的马山有关。
马山因山形状像马,故名。马埂,在马山下游,曾打过一个坝埂,村在埂下,得名。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民间说村名得名于养马的围埂。
相传元朝末年,义军将领朱元璋手下的徐达曾经率领义军部队在此驻扎并建立了牧马场〔名叫芥麦场〕。为了便于管理,防止马群的走失,便将马山脚下山凹的出口处用土埂围了起来,在里面圈养战马。离村不远的山坡上还有传说中的朱元璋点将台。
清朝末期,河南光山、安徽安庆、苏北等地的移民先后到此地垦荒种地,安家于土埂之下,面对那大埂般的马圈子,就为这个地方取名为马埂。聚集成村后,村以地处马埂得名马埂。
太子碑村:
太子碑村原名朱巷,今属茅山风景区天乐行政村。清太子少保刑部尚书王宏祚的墓在此处并立碑,故得太子碑村名。《乾隆句容县志》载:“国朝太子少保刑部尚书王宏祚墓在茅山乡朱巷村西,公云南人。”
据云南保山《王世家谱》记载:王弘(宏)祚,生于万历癸卯年〔1603年〕初五日辰时,康熙甲寅年〔1675年〕9月22日未时卒于江宁府〔南京〕。明崇祯三年〔1630年〕举人,历任明朝户部郎中,降清后,担任顺治、康熙两朝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兵部尚书,被誉为“永半朝”。
王宏祚离职后,隐居在栖霞山附近。受当时反清浪潮的影响,选择葬在朱元璋的祖籍地句容,想用特殊的方式来寄托一个叛臣身在满清心在朱明的愧疚,以及表达对朱明王朝的思念。
周壒 周壒,《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时属政仁乡,今属茅山风景区上杆行政村,当地称“周咀”。
关于村名的来历,有一种说法是,当地原来有一座兴建于元代的寺庙叫做“周壒庵”, 村名即由庵名而来。另外一种说法是宋代时村西头有一个由石头堆砌,尖顶、状如塔的“风壒”,由于当地周姓村民居多,故取村名“周壒”。
周壒是唐代诗人殷遥的故乡。
《中国历史文人大辞典》载:殷遥,唐润州句容人,排行第四。家贫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贱,卜居许州西。喜习禅,与王维、储光羲友善。历官校书郎、忠王府曹参军。《唐才子传》载:〔殷遥〕与王维结交,同慕禅寂,志趣高疏,多云岫之想。……工诗,词彩不群,而多警句,杜甫尝称许之。
《全唐诗》卷一百十四录存其《春晚山行》、《友人山亭》《塞上》《送友人下第归省》《送杜士瞻楚州觐省》诗五首。
殷遥中年而卒,王维护送其灵枢回到句容归葬石楼山。为悼念殷遥,王维写有多首诗,流传的有《送殷回葬》《哭殷遥》。《哭殷遥》被载入《全唐诗》的第125卷第86首。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