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笋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2023-07-06
来源:乌哈旅游
邱松林:竹笋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竹笋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邱松林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厦门361012) 摘要:试验对建瓯丰富的竹笋的关键加工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竹笋采收后,立即在切割部位涂上复 合被膜剂(0.015%蔗糖酯+0.015%海藻酸钠+O.015%植酸+0.02%柠檬酸)进行抗褐变处理,可以有效的延缓竹笋褐 变,并在切片时进行二道抗褐变处理可有效地抑制竹笋的褐变,延长竹笋的保鲜期;将抗褐变处理后的竹笋采用 复合酶解工艺(时间30min、温度50 ̄(2、O.02%单宁酶+0.02%木瓜蛋白酶),使单宁含量降解至O.08mg.g-1,脲 氨酸含量为0.O09mg.g-1,基本去除了单宁苦物质,并抑制了脲氨酸络合物的产生;将酶解后的竹笋采用真空预 冷和单体速冻相结合的工艺,使解冻后竹笋脱水液中未检测出酪氨酸、半胱氨酸溶出量,有效抑制了白色沉淀物 在货架期间的生成。 关键词:竹笋; 复合被膜剂; 酶解; 单体速冻 cloi:10.3969/j.issn.1007—550X.2013.03.002 中图分类号:TS25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50X(2013)03-0034—06 竹笋鲜嫩爽脆、味美可口、营养丰富,向来 有“素食第一品”之称。它广生于山野,无污 进肠蠕动,利于废物排出,减少有害物质的吸 收,具有高度的保健功能。在经济发达国家中, 则以其出众的减肥功能被列为“美容食品”[1】。 染,是天然的绿色山珍。据分析测定,竹笋中含 有蛋白质、脂肪、糖类、有机酸、维生素、矿物 质及多种微量元素,所含氮基酸达1 8种之多,其 中有7种为人体必需氨基酸。竹笋的一大特点是 我国竹笋种类繁多,可形成规模生产的有30 种以上,竹笋资源十分丰富,福建省系笋业大 省,为全国第一。但长期以来,由于竹笋出笋季 节很短且易褐变、腐烂变质,在常温条件下,竹 笋存放半个月即会腐烂变质,并出现老化;由于 竹笋加工技术水平低下,生产的竹笋产品常出现 苦涩味、自斑、加工时间长及解冻后竹笋肉质软 食物纤维丰富,含有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 及植物细胞间质。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食物纤维 有较强的持油、持水能力,能整合消化道中的胆 固醇和重金属等物质,减少致癌物的产生,并促 收稿日期:2013-02-06 作者简介:邱松林(1983--),男,三明,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食品加工。 34《福建轻纺》 福建轻纺2013年3月第3期 烂、汁液流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竹笋消费者的 购买欲望。竹笋关键技术加工新工艺,可有效抑 制竹笋采后及加工预处理过程中的褐变、可有效 地抑制竹笋组织中的酪氨酸、半胱氨酸等络合物 的溶出,去除竹笋中产生苦物质的单宁和黑脲酸 一1.2.2测定方法 (1)白度L值检测:采用WSD一5型手持白 度计方法 (2)单宁:采用GB/T15686—1995方法测 定。 为酪氨酸氧化产物,既产生苦味又会形成络合 守 (3)黑脲酸:采用GB/T14965—1994方法测 物沉淀。试验的开发,使建瓯竹笋原料得到充分 利用,增加了笋农的收入,也为竹笋的深加工找 到了一条新的途径[2l。 2结果与分析 2.1研究采用不同组别复合被膜剂抑制竹笋白度L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与设备 值降低[3] 为了防止竹笋采切割时及预处理切片后与空 气接触导致竹笋色泽变暗。变暗的指标是竹笋肉 质的白度L值降低,试验研究了下列4种不同级别 的复合被膜剂对竹笋肉片进行了防褐变处理,并 在恒温37 ̄(2条件下30d的强化试验,以测定笋肉 片的白度L值,结果见图2。 1.1.1试验材料 市售竹笋、分子单甘酯、海藻酸钠、柠檬 酸、蔗糖酯、海藻酸钠、植酸、木瓜蛋白酶、单 宁酶 1.1.2试验设备 万能切丁机(DC一3)、食品切片机(ECA一 2)、全自动热水式喷淋杀菌锅(ZCG一500)、 从图2可以看出:经过试验后,添加复合被 膜剂的A、B、C、D组的白度L值分别是17.2、 32.7、58、46。试验表明c组(0.015%蔗糖酯 +0.015%海藻酸钠+O.015%植酸+0.02%柠檬酸) 预煮机(1KPC一1 000)、单体速冻机(SSD— K)、真空预冷(DC) 1.2试验方法 对抑制竹笋褐变,防止白度L值的降低效果最 捍 1.2.1工艺流程 匝 卜固一田 图1竹笋加工工艺流程图 《福建轻纺》35 邱松林:竹笋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2.2研究确定去除竹笋中苦味质的工艺条件 从表1可以明显看出:采用复合酶解30rain 后,竹笋内的单宁含量仅为0.10mg.g_。、竹笋黑 脲酸含量为0.012 mg.g~,采用复合酶解可基本 降解单宁等苦味物质,抑制酪氨酸氧化产物一黑 脲酸的生成,达到去除苦涩味的形成和抑制络合 物产生。 2.2.1去除竹笋中苦味物质的复合酶初选 试验采用单宁酶和木瓜蛋白酶对竹笋进行复 合酶解,降解单宁苦味物质,并抑制酪氨酸氧化 产物一黑脲酸的生成,单宁和黑脲酸也是产生沉 淀物的主要物质。试验采用0.015%的木瓜蛋白 酶、0.015%单宁酶在50 ̄(2分别酶解30min后,检 测其单宁及黑脲酸的含量,结果见表1。 2.2.2最佳酶解工艺参数优化 将上述初选的酶通过L9(3 )正交试验,选 8O 70 6O 注:A组:0.015%分子单甘酯O.015%海藻酸钠+0.02%柠檬酸 B组:0.015%蔗糖酯O.015%海藻酸钠+O.02%柠檬酸 c组:0.015%蔗糖酯+0.015%海藻酸钠+O.015%植酸 +0.O2%柠檬酸 5O 毒40 -gI 3O 2O 10 D组:0.015%分子单甘酯+0.015%海藻酸钠+O.015%植酸 +O.O2%柠檬酸 0 3 6 9 l2 l5 l8 21 24 27 3O O 强化时间(day) 图2不同组别复合被膜剂减缓白度L值降低的结果分析 表1复合酶处理对降解单宁、黑脲酸的结果分析 单宁脲氨酸0 487 0 351 0.281 0.197 0.1 16 0.109 0.1O 0.051 0 043 0.036 0.028 0.01 9 0.01 5 0.01 2 36《福建轻纺》 福建轻纺2013年3月第3期 50qC、作用底物浓度为0.02%单宁酶+0.02%木瓜 蛋白酶。 2.3研究出了不同冷冻工艺对抑制竹笋溶出的影 p ̄ts] 评定也未见白色沉淀物且笋肉仍保持原有的乳白 色和独特风味。另外,检测结果表明产品中的细 菌总数为12cfu.g_。,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本试验将酶解后的竹笋进行2种不同的冻结 工艺冻结,然后解冻,即试验工艺:真空预冷和 单体速冻相结合的快速冻结处理;传统慢冻工 艺:将竹笋直接放入冷库进行24h冻结后解冻。 上述2种工艺的产品解冻后,检测两者脱水液中 酪氨酸、半胱氨酸的溶出量,其结果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竹笋解冻后,采用试验工 艺的竹笋未见酪氨酸、半胱氨酸的溶出,而传统 的慢冻工艺酪氨酸、半胱氨酸的溶出量分别为 6.72,2.17 mg.g_。。试验表明试验工艺可有效地 3结论 在竹笋采收后,立即在切割部位涂上复合被 膜剂(0.015%蔗糖酯+0.015%海藻酸钠+0.015%植 酸+0.02%柠檬酸)进行抗褐变处理,可以有效的 延缓竹笋褐变,并在切片时进行二道抗褐变处理 可有效地抑制竹笋的褐变,延长竹笋的保鲜期; 将抗褐变处理后的竹笋采用复合酶解工艺(时间 30min、温度50 ̄C、0.02%单宁酶+0.02%木瓜蛋 白酶),使单宁含量降解至0.08mg.g_。,脲氨酸 含量为0.O09mg.g_。,基本去除了单宁苦物质,并 抑制了脲氨酸络合物的产生。并通过优化试验, 确定了复合酶的最佳工艺参数;将酶解后的竹笋 采用真空预冷和单体速冻相结合的工艺,使解冻 后竹笋脱水液中未检测出酪氨酸、半胱氨酸溶出 量,有效抑制了白色沉淀物在货架期间的生成。 抑制竹笋组织中的酪氨酸、半胱氨酸的溶出,抑 制白色沉淀物的产生。 2.4测定竹笋产品在冻藏1 2个月后指标变化情况 试验将采用新工艺制成的产品经冷冻贮藏12 个月后解冻,检测脱水液中酪氨酸和半胱氨酸溶 出量,以及笋肉本身的细菌总数、感官指标评 定,结果见表5。 同时,将本试验产品经过12个月的贮藏后,其各 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 从表5可以看出,竹笋成品在冻藏12个月 后,仍未检测出酪氨酸、半胱氨酸溶出量,感官 参考文献: [1】金川,王月英,郏文杰,等.我国竹笋研究现状分析与展望卟浙江林学院学报,2000,17(1):78—79. [2】杨校生,谢锦忠,马占兴,等.1 17种丛生竹笋的感官与营养品质评价卟林业科技开发,2001(5):16—181. 【3】李艺雄,宠杰,林启训,等.液膜、固体保鲜剂对竹笋保鲜效果的影响卟食品与机械.2001,1(81):22—23 [4】余学军,陈庆虎,吴家森.保鲜处理对高节竹笋采后生理的影响Ⅱ].竹子研究汇刊,2004.23(1):46—48. [5】方可加.速冻笋尖生产技术卟食品研究与开发,2002,23(5):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