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福义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介词大体分为两大类。[3]17由此,对武进礼嘉话的介词可以进行以下大致的分类。
第一,主要指向动词的:所构成的介词短语主要跟动作行为发生联系。这类介词占介词的大多数:包括(1)表示时间处所方向的“从、了、到、当、望、朝、趁、向、沿则、顺则”。(2)表示状态方式的:“按照、用、凭、靠”。(3)表示目的的:“为则”。(4)表示对象或范围的:“拿、对、对于、向、搭、替、脱、关于”。(5)表示排除的:“除辣则”。(6)表示被动的:“拨”。
第二,主要是指向形容词的:所构成的介词短语主要跟性质状态发生联系。最典型的是“比”。还有“搭、或则”。
常州话中有的介词只是读法与普通话不同,而它的意思、用法与普通话一样。这样的介词有:把(搦)、在(了)、往(望)、被(拨)、让(娘)。有的只是说法不一样,例如:“除了”常州人讲“除辣则”,“和”“同”“跟”“替”常州人讲“搭”“搭则”“或则”,都可以。
二 常州方言介词的概况
下面主要介绍与普通话不同的介词。主要是按照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编的《现代汉语虚词例释》中的介词体系来介绍的。
(一) 从
“从”在常武方言中有两种形式,一种就是“从”,一种是“了”。 当“从”表示的是空间的起点时,常州人讲“了”。例如:“你了哪开点来?”即:“你从哪里来?”“我了常州搭车过来个。”即:“我从常州乘车过来的。”
当“从”表示动作经由的处所,后面常有“过”“下来”以及其他表示趋向的词语搭配时,常州人也讲“了”。例如:“这水是从哪里掉下来的?”常州人讲“鉴个水是了哪介点漏下来的啊?”
而以下情况“从”仍讲“从”。当“从”表示的是时间、状态或起点,例如:“他辛苦到则,从早做到亚。”即:“他好辛苦,从早做到晚。”表示动
作行为的依据或是凭借,“从他长的样子来看,他应该是王老师的倪子。”即:“从他的长相来看,他应该是王老师的儿子。”还有在普通话中“从”跟“看、看来、来说、说来”等搭配,表示论述的角度或所依据的事理,在常州话中一样。例如:“从他个表情来看,介件事体应该是他做个。”即“从他的表情来看,这件事应该是他做的。”
而普通话中“从”跟“以后、以来”等搭配,表示时间的用法在常州话中不同,在常州话中通常不出现这种用法,而是用“从……开始”。例如:“从我上小学开始,我就一直是班长。”即“从我上小学以来,我就一直是班长。”“从此以后”常州人讲“从够辰光开始”。
(二) 在
在常州方言中,用“了”表示“在”。“了”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方言词语,在常州口语中,“了”有多种用法,即使是作为介词,它也有不同的意思,除了上面所讲的表示“从”的意思,还能表示“在”的意思。用法与普通话的“在”一样。
“了”用作“在”,可表示时间。例如:“鉴件事体发生了1997年。”即“这件事发生在1997年。”可表示空间。例如:“细辰光我也了介头念过书。”即“小时候我也在这儿读过书。”也可以组成“在”字格式,如“了……上头”、“了……下头”、“了……后头”等。
(三) 往
在常州方言中,用“望”表示“往”,只是声母应读作m。意思、用法与普通话中的“往”相同。有“望”字组成的介词结构,表示行动或动作的方向。例如:“喊你家望前头走。”即“我们往前走。”
有时,“望”的原意有所引申。整个介词结构表示动作的方式或程度。例如:“望死里夯。”即“往死里打。”“望死里”修饰“夯”,表示“夯”的程度。
(四) 朝
在常州方言中,“朝”也有两种说法,一种就是“朝”,另一种是“望”,
读法与上面一样。
由“朝”组成的介词结构作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或对象,在常州方
言中,两种说法实际上是均可的,但是两种用法又有偏重点。
当“朝”表示动作的方向时,“朝”的宾语多是有关方位、地点的词语。在这种情况下,常州人多讲“望”。例如:“望前头波”即“朝前走”。“望南面跑”即“朝南面跑”。
当“朝”表示动作的对象,“朝”的宾语多是有关人活事物的词语。在这种情况下,常州人多讲“朝”。如:“够个细佬朝着我笑笑。”即:“那个小孩朝着我笑笑。”
(五) 向
当“向”的意思、作用相当于“往”时,即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动作方向或趋向,常州人常讲“望”,而不讲“向”。此时,“向”既可以在动词前作状语,也可以在动词后作补语。例如:“一直望前头波。”即“一直向前面走。”这里“望……”用作状语。
而当“向”介绍出行为、动作的对象,意思相当于“对”时,常州人讲“向”。例如:“向雷锋学习。”“向班长学习。”
(六) 被
“被”在常州人讲来是“拨”,介绍出行为、动作的主体,表示被
动。其基本用法与普通话中的“被”一致。如“够个杯子拨我惯破佬例。”即“那个杯子被我打破了。”“他个心事拨我说中佬例。”即“他的心事被我说中了。”
但是,常州口语中没有“被……给……”这一种格式。例如:“那本本子被他用墨水给搞脏了。”常州人就讲:“够本本子拨他用墨水弄那搭佬例。”
(七) 给
根据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编的《现代汉语虚词例
释》,“给”大致有四种格式:“给他写信”“送给他”“给想一个办法”“让我给弄丢了”。
第一类格式(“给他写信”)
1、介绍出服务的对象,大致相当于“为”或“替”,常州人就不讲
“给”,而是就用“为”“替”,即在常州口语中的“搭”,例如:“我看搭爷爷请个医生吧!”即“我看给爷爷请个医生吧。”“你个衣裳破佬例,我搭你补补吧。”即“你的衣服破了,我给你缝缝吧。”
而“给我……”也讲“搭我……”,主要表示命令或敦促的语气。例如:“你快点搭我拿出来。”即“你快点给我拿出来。”“你搭我快点困觉。”即“你给我快点睡觉。”
2、介绍出受到某种行为的不利影响的人活事物,常州人讲“搭”。例如:“他搭你弄坏佬例。”即“他给你弄坏了。”“你乖介点,覅搭我捣乱。”即“你乖一点,不要给我捣乱。”
3、介绍动作或行为的承受者,常州人用“搭”。例如:“我给你说”,常州人讲“我搭你讲”。“高三个老师定喜欢搭学生子讲高考。”即“高三的老师最喜欢给学生谈高考。”
4、介绍动作的主动者(施事),相当于“被”,则用“拨”,例如“杯子拨弟弟惯破佬例。”即“杯子给弟弟打破了。”
5、有容让、使令的意思,常州人讲“拨”。例如:“好好个念书,拨别人家看看。”即“好好地读书,给别人看看。”
第二类格式(“送给他”)
介绍出事物的接受者,常州人讲“拨”。例如:“他送拨我一本书。” 第三类格式(“给想个办法”)
在这个格式中,“给”的用法,无论是表示服务性的行为,还是表示容让、使令,都不具体指出对象,常州口语中没有此用法。这就是说,常州人讲话用“给”时一定要指出具体的对象。例如普通话中讲“给加个菜”,常州人要不讲“搭我加一个菜”,要不讲“搭他加一个菜”。普通话讲“这件事,谁也不能给知道。”常州话讲“鉴个事体,嗲人都覅拨他晓则。”
而表示被动时,常州人所讲的“拨”,应该是指“被”。例如:“她拨开除了。”是指“她被开除了。”
第四类格式(“让我给弄丢了”)
在普通话中由“把”“被”“叫”“让”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修饰动词
时,动词前还可以再加个“给”,这个“给”表示被动,其强调作用。常州口语中无此用法。
(八) 让
常州人讲“让”是讲“娘”(读去声),除了表示被动时,用“被”,
其他用法与普通话中的“让”一样。
可以表示允许、许可。例如:“覅娘他走。”即“不要让他走。”“么妈,等一歇,娘我来扫吧。”即“妈妈,等一下,让我来扫吧。”
可表示致使的意思。例如:“鉴件事体,娘我高兴到则。”即“这件事让我很高兴。”
可以表示支使、支派某人干某事。例如:“你娘我做嗲,我就做嗲。”即“你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用在祈使句中,表示说话人请求做某事的语气。例如:“娘我搭大家讲一个故事吧。”即“让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
(九) 跟
常州人讲“搭”或者“搭则”“或则”。其用法大致与普通话中的“跟”一样,可表示介绍出动作的另一施动者。例如:“嗲人搭他吵啊,是他搭我吵。”即“谁跟他吵啊,是他跟我吵。”可引出比较的对象。例如:“你也搭他差不多。”即“你也跟他差不多。”
只除了当“跟”的作用是介绍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其意思近于“向”或“对”,常州人就讲“向”、“对”。例如:“不是我跟他有意见”,常州人就讲“不是我对他有意见。”
三 几个常用介词的比较
在常州方言中,可以用同一个字来表示普通话中的不同的介词,但是用法有所不同。下面就做一比较:
(一) 拿、把
在常州方言中,“拿”和“把”都只有一个读音,都写作“搦”(nú)。
在普通话中,这两个介词的意思以及作用也有相同之处,但是仍是有区别的。 “‘把’有时候可以和‘拿’通用。但是,‘拿’通常是介绍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或事物,这时候‘拿’不能换成‘把’。” [2]112例如:“拿毛笔写字。”就不能说成“把毛笔写字。”但是,在常州口语中就没有这一区别,在常州口语中。不管“把”和“拿”可不可以互换,都说是“搦”。
所以,常州人讲话是不分“拿”和“把”的。
(二) 跟、同、和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跟”、“同”、“和”用法一样,都是跟名词性词
语组成介词结构,充当状语,。而在常州方言中,这三个词都可以用同一个词来表示,都可以叫做“搭”,或者叫“搭则”、“或则”。分别表示三种意义:
介绍出动作、行为关涉的对象。例如:“喊你家要搭/搭则/或则老师一道搦鉴次活动弄好。”即“我们要跟/和/同老师一起把这次活动搞好。”“我空闲时,常和\\同\\跟他一起下棋。”常州口语中都讲:“我有空时,常搭\\搭则\\或则他一起下棋。”
介绍出动作、行为另一施事者。例如:“你搭/搭则/或则他一道搦鉴些本子送到老师办公室。”即“你和/同/跟他一起把这些本子送到老师的办公室。”而介词前面的施事者占主导地位,与介词后面的施事者不能互换。
介绍出比较的对象。例如:“你或则/搭/搭则他比,有点矮。”即“你和/同/跟他比,有点矮。”
(三) 拨
在常州方言中,“拨”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示不通的意思。大致来讲,“拨”可以表示两中意思,一个是“给”,一个是“被”。
在常州方言中,所有句子中的“被”这一个字,只要是当做介词用,表示介绍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动作的被动性,都是讲“拨”。例如:“够个杯子拨他打破佬例。”即“那个杯子被他打破了。”
而在常州方言中,“给”用作介词时,并不是所有的都讲“拨”,而是只在一下三种情况中才讲“拨”。在介绍动作的主动者(施事),如“房门给他踢开了。”常州人讲“房门拨他踢开佬例。”这是在介绍“踢”的施事
者“他”。
有容让、使令的意思,如“他不敢给别人知道”,常州人讲“他不敢拨别人晓则。”
介绍出事物的接受者,例如:“你开搦点葡萄送拨他。”即“你去拿点葡萄送给他。”
(四) 了
在常州方言中,“了”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它有许多种意思。即使是作为介词,它也有两种意思。
在常州口语中,“在”这个介词都用“了”表示。其主要作用就是跟表示时间、处所的词语组成介词结构,介绍出动作、行为发生或事物出现、消失的时间、处所。例如:“他家是了大学里认识个。”即“他们是在大学里认识的。”这里“了”和“大学里”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又如:“你了鉴头下车,对面就是政平小学。”即“你在这里下车,对面就是政平小学。”这里“了”就和“这里”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处所。
“了”也可以跟“上”、“下”、“内”、“外”、“方面”、“中”等搭配,构成各种“在”字格式。例如:“了……里”、“了……上”等等。如:“了我们班了,有三个四川人。”即“在我们班里,有三个四川人。”“你搦鉴个杯子放了够个台子娘。”即“你把这个杯子放在那个桌子上。”
而在常州口语中,“了”字除了表示“在”的意思,部分“从”也用“了”字表示。也就是说,当“从”表示的是空间的起点时,“从”讲“了”。例如:“我刚刚了南京家来。”即“我刚刚从南京回来。”
当“从”表示动作经由的处所,后面常有“过”“下来”以及其他表示趋向的词语搭配时,“从”讲“了”。例如:“了鉴头波到够头,要十分钟。”即“从这里走到那里要十分钟。”“刚刚有部车子了我面前经过。”即“刚刚有辆车从我面前经过。”
(五) 搭
在常州方言中,“搭”字也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也可以表示多种意思。作为介词,它也有以下几种意思。
首先,“搭”在常州方言中可以表示“同”“和”“跟”的意思,也可以
讲作“搭则”、“或则”。有三种意思,上面已经讲了。
同时,“搭”也表示“替”的意思,表示介绍服务的对象。例如:“搭我张张他。”即“替我向他问好。”
另外“搭”又有“给”的意思。但并不是所有的“给”都是讲作“搭”。只有当以下几种情况,“给”才讲作“搭”。
介绍出服务的对象,例如:“让我给你捶捶腿。”常州人讲“娘我搭你除除脚。”而“给我……”也讲“搭我……”。
介绍出受到某种行为的不利影响的人活事物,例如:“你覅搭他捣乱例。”即“你不要给他捣乱了。”
介绍动作或行为的承受者,例如:“你就大气点,搭你家姐姐道个歉。”即“即就大气点,给你姐姐道个歉。”
(六) 望
在常州口语中,“望”有两种意思。
第一,“望”可以表示“往”的意思。在常州口语中,所有的“往”都讲“望”,只是声母应读作m。有“望”字组成的介词结构,表示行动或动作的方向。例如:“他家一直努力望山娘爬。”即“他们一直努力往山上爬。”
有时,“望”的原意有所引申。整个介词结构表示动作的方式或程度。例如:“望死里夯。”即“往死里打。”“望死里”修饰“夯”,表示“夯”的程度。
第二,“望”可以表示“向”。 当“向”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动作方向或趋向,常州人常讲“望”,而不讲“向”。例如:“一直望前头波。”即“一直向前面走。”
第三,“望”可以表示“朝”。 当“朝”表示动作的方向时,“朝”的宾语多是有关方位、地点的词语。在这种情况下,常州人多讲“望”。例如:“望够头波”即“朝那里走”。“望北面逃”即“朝北面跑”。
四 结 论
本文主要对常州话的介词用法作了大致的描写。其大致情况可用下表
说明:(这是按照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分类来分的。)
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向 类 表示方式、方法、依据、工具、比较 表示原因、目的 普从 到 往 在 向 趁 当 沿顺按 按依靠 用 通根据 拿 比 因为通着 着 照 照 过 据 为 了话 \\为着 常从到 望 了 望 趁 当 沿顺按 按依靠 用 通根据 搦 比 因为州\\则 则 照 照 过 据 为 则 方了 言 分类 表示施事、受事 表示关涉对象 普通话 常州话 被 给 让 叫 把 对 对于 关于 跟 和 给 替 向 同 除了 拨 拨\\搭 娘 喊 搦 对 对于 关于 搭\\或则 搭\\或则 拨\\搭 搭 向 搭\\或则 除辣则
参 考 文 献
[1]邓凌云.《双峰甘棠方言介词研究》[J]. 零陵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04(6):17-18 [2]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编《.现代汉语虚词例释》 商务印书馆,1982.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