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湟中古八景

湟中古八景

2023-05-12 来源:乌哈旅游
湟中古八景

西宁古八景,是由清末西宁人张思宪(1828-1906)所写《题湟中八景》诗而来,所谓“湟中”,是指旧时西宁府地。其八景即今西宁及其周围的八个景观,现以诗系景叙述之。

石峡清风

石峡新开武定关,东西流水北南山。行人莫道征尘污,两袖清风自往还。 石峡即西宁市东20里处的小峡口,其地两石山对峙如门,中间湟水向东奔流,是从乐都通往西宁的咽喉。在小峡口湟水南岸有武定关,于光绪三年(1877年)秋七月由西宁办事大臣豫师所筑,同时在北岸筑德安关。故左宗棠为之作碑文道:“南关日武定之关,志兵威也;北关曰德安之关,饬吏治也。”

此为汉代隍峡,即赵充国屯田金城,治湟峡以西之地。唐时修了阁道,《水经注》称漆峡,宋时为绥远关,始俗称小峡。清光绪三年所筑武定、德安二关,今只存德安关,虽在风雨剥蚀中大半颓毁,所有墙谍,仍历历在目。东西过往的旅客,在炎热之时行到峡中,以山高蔽日,清风徐徐,故得名“石峡清风”。峡口山岩,有称风岩。修有风神洞,可算旅游胜地。清时每年朝廷还派员到此祭拜,以祈兔大风。

1955年,修筑兰青铁路时,已将小峡拓宽。目前湟水北侧通铁路,南端为兰州到西宁之公路。

金蛾晓日

金蛾池水涌金蛾,五色班斓迷目多。破晓云开登绝顶,惊人佳句问如何。 “金娥晓日”是“湟中八景”之一。金娥山在西宁西北70里,在今青海省西宁市所属的大通县境内。其山势峻巍,山顶有湫池,夏季积水一潭,周围野草

丛生,金娥飞舞,五彩斑澜,所以称金蛾山。因山峰很高,破晓登上山顶可观日出。此时,旭日东升,晓云四开,金光耀眼。一时满山景物,为之一新,极为壮观。若此一游,人们会心旷神怡,诗兴大开,定有佳句咏吟。隋朝时炀帝杨广曾西行到此,与群臣会晏于山顶。

文峰耸翠

文峰崱屴耸云霄,孔雀楼前望不遥。最爱年年秋雨后,青螺翠黛画难描。 “文峰耸翠”也是“湟中八景”即西宁古八景之一,在西宁市东南3里。其地有一山峰超拔突兀,峥嵘俊秀。附近山丘,四面伏首环拱,峰顶建有方形土楼,即为孔雀楼,内供魁星。夏秋之际,烟雨霏霏,衬以草木,青翠苍蔚,远远望去,如同玉笔插立山中,峰尖宛若笔颖,所以称文笔峰,亦得名“文峰耸翠”。若游人身临其境,更是清秀明丽,沁人心脾。故又有基生兰“文峰峥嵘灵秀钟,新晴更见翠千重”的诗句。

凤台留云

凤台何日凤来游?凤自高飞云自留。羌笛一声吹不落,纤纤新月挂山头。 “凤台留云”亦为“湟中八景”即西宁古人景之一,是指西宁市的南禅山凤凰台,故又将南山叫凤凰山,山顶有凤凰墩。相传古时候有凤凰栖落过,凤凰飞去后还留下了一片彩云。凤凰山高峻突起,而山顶较平且圆,每当重九登高时,人们都在这里聚会,可俯瞰古城,一览市容;从山下仰望,山顶台上浮云飘飘,绵绵不断,因此称“凤台留云”。游人便有怀古羌笛,可观新月升挂山头。

龙池夜月

九池环注五龙宫,一水清澄月正中。底事夜深风静后,恍如龙戏玉珠同。

龙池,是指在西宁西效苏家河湾的一股龙泉水,泉眼径尺,泉水涓涓上涌,恍若喷珠。当地人称为药水泉,相传能治百病。每到夜晚,月光映入龙泉,十分明亮美观,所以称“龙池夜月”。清代时,泉旁建有龙池药王庙,庙内塑青,赤、黄、白、黑五条龙,故又称“五龙官”。自古至今每年六月六,村人举办庙会,游人很多,到此观赏娱乐。若至明月高悬,月光映闪、水色溶溶,喷如玉珠,加之塑龙影衬,人称“龙戏玉珠”。遇到旱年,过去,西宁附近农民多去祈雨。如此情景,故称为西宁古八景之一。

湟流春涨

湟流一带绕长川,河上垂杨拂翠烟。把钓人未春涨满,溶溶分润几多田。 湟流即指西宁北郊湟水。湟水发源于海晏县境内,全长373.9公里,于甘肃河口附近流入黄河。湟水流至西宁市西郊,又称西川水,汇合北川和南川水后,北统古城,向东流去。特别是春日温暖时,上游四山冰雪融化,汇入湟水后,则河水暴涨,波涛汹涌,浩荡东去。加之两岸春暖花开,杨柳吐青,麦田碧绿,景色壮丽,游人临流观赏,极为壮观,所以有“湟流春涨”之美称。

五峰飞瀑

五峰如掌列云端,瀑布飞流似激湍。六月炎天来避暑,松声飒飒水声寒。 “五峰飞瀑”亦为西宁古八景之一,是清代青海最优美的风景区之一。五峰指五峰山,在青海省西宁市北80里今全国唯一的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峰乡。

五峰山,海拔2800多米,山高水多树多,奇峰刺天,林壑幽雅,花鸟怡人。如清乾隆初年杨应据《湟中五峰寺壁记》描写:“五峰森立,形如举掌,紊青缭白,烟云生指甲间。„„山高而锐,峰众而多,穴有泉流,以益其奇,烟云以助其势,草木禽鸟以致其幽。„„”如此优美的景色,主要有三林、三洞、三泉。

三林为松树林、杨树林、灌木林,春夏间满山叠翠,秋来松青、杨黄、灌木红,整座山犹如五彩斑斓的地毯。在山腰,人工凿有三个洞穴,口宽2.3米,深4.5米,洞与洞之间有窄而陡的羊肠小道。在三洞下面有三处清泉,右泉从悬崖流出,左泉从洞穴流出,中间泉水平流如线。泉水流量稳定,每秒约20多公升,年出水量60多万立方。三泉中以澄花泉(亦名龙宫泉)的水质最好,泉水原来悬流,现经管道引进石雕的龙嘴喷出,沿七级石壁跌下,成为瀑布,故有“五峰飞瀑”之名。

五峰山上明代时建有五峰寺,还建有菩萨殿、龙王阁官、玉皇上清官等建筑,1937年,乡民又集资集物增修香公楼,岷生亭、同乐亭。“文革”时山中各式建筑遭到极大破坏。1979年以来,互助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多次拨款,重修八角亭、牌楼、院字,同时扩栽松树、杨树等万余株。每年农历六月六,正是五峰山风光最好的季节,土、回、藏、汉等各族群众赶来参加花儿会,或引吭高歌,或翩翩起舞,歌唱幸福的生活,歌唱美好的未来,歌唱纯洁的爱情等。

北山烟雨

北山隐约树模糊,烟雨朝朝入画图。却忆草堂留我住,爱他水墨米颠呼。 北山指西宁市北部的北山,又称土楼山,因山上建有寺观,故亦称北禅山。该山海拔为2300米左右,山上杨柳树丛,朝晖夕照,景色优美,如遇阴天雨雾,从下望之,山上薄烟层层,缭绕飘浮,全山隐于云雾之中,山形似有似无,忽隐忽现,树丛模糊,如同一幅水墨丹青画,故称“北山烟雨”,为西宁古八景之一。

山上建有北禅寺(也称北山寺)、宁寿塔,以及有九窟十八洞,使人联想到更为悠久的历史。据传,北魏明帝时(公元516-528年),佛教盛行于都州(今西宁)曾作佛龛于土楼山断岩之间,藻井绘画。那时,河西走廊因为地方割据政权的混战,中西交通堵塞,商旅、僧人纷纷改道走湟水流域,北山寺的兴建,与此时路过的这些僧人有关。

有关土楼山断岩的成因,清人洪亮吉的《十六国疆域志》中记载:“天锡六年(409年)七月,大水地震,西平十五日中地五动,土楼山崩。”故形成了北山“崩崖壁立,百仞岩石,积层凹凸青红,远望如楼,所以名土楼也。”

关于土楼山,在南北朝时的史书中已有记载。北朝駰的《十三州志》中记载:“西平亭北,有土楼神祠。”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云:“湟水又经西平城„„湟水又东,经土楼南,楼北依山原,峰高三百尺,有若削成,楼下有神祠,雕墙故壁存焉。”

北山寺的确悬崖而建,十分壮观。直到现在峭崖层层凹凸,远看或如楼阁,或如佛像。其中有一块笔直而立,凸出崖外,高达百米以上,好像一大佛,当地群众叫“闪佛”,也有的叫“露天金刚”,如果站在闪佛跟前仰望,巨崖似乎摇摇欲倒,令人惊怕,若上到楼阁之间,栈道相连,下视万丈深渊,更使人心惊胆战。

北山寺原为佛教寺,在明朝曾兴盛一时,据《明史》可知,明初,邓愈便对西宁北山寺加以修缮。同时,千户张铭还在土楼山顶修建了一座宁寿塔,已有近600年的历史,现存宁寿塔,是民国四年(1915年),由西宁人们拆除欲倒的明塔而重建的。明成祖(公元1403-1424年)还赐寺额“永兴寺”。由于明朝皇帝御赐寺额,以及守将和地方官员们重视,北山寺的宗教活动日益兴盛。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曾有印度和尚主持寺院。

至清代时道教逐渐占据北山,与佛教平分秋色。同时也成为西宁人的旅游胜景,如今重阳登高的风气更加浓烈。重阳节这天从们纷纷到北山登高放“鹿马”。现为道教所属的土楼观(即北山寺),晚上则彩灯遍布,灿烂如白昼,还摆上十来处香案,供游客们点香献礼。

虎台怀古

除上述按《题湟中八景》诗而来的西宁古八景外,西宁市还有一处“虎台怀古”的景点。

虎台,是在西宁市西郊杨家寨村附近一个叫“虎台”的土丘,这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南凉王国的遗址,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公元397年,由内蒙古北部进入青海的鲜卑族一支在首领秃发乌孤帅颂下在青海乐都建南凉国,399年秃发乌孤死后,其弟秃发利鹿孤登位,迁都西平(今青海省西宁市),南凉的军力越来越强,割据西陲,雄视中原。秃发利鹿孤在西平集兵,屡次战胜后凉和西秦,便在今西宁市杨家寨附近筑了一个大土丘和四个小土丘,据说秃发利鹿孤每次出战前就在这个大土丘上点阅兵马,后叫“点将台”,在周围的苏家河湾、刘家寨村等是陈兵的地方,称“将台湾”。当时秃发利鹿孤以自己爱子的名字“虎台”将此台命名为虎台。据《西镇志·地理》载,该台共九层,四面高九丈八尺,极盛时曾列兵十万检阅。后人登台不免产生怀古之感叹:‘君不见虎台突兀风雨中,满目萧条蓬蒿碧’。”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游人日益增多,有些文人拟将“虎台怀古”改称为“虎台西望”,算为西宁“第九景”了,为西宁人增加了一个游览去处。登上虎台,西宁全景几乎尽在眼中。一年四季有很多人爬上虎台,观看西宁市区景色。尤其是夏秋季节,人们席地而坐,极兴高歌,饮酒阔论,别有一番乐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