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我们该如何去做
时下,大学生通过利用课余时间找份兼职工作打打工或在假期积极参与社会
实践,打暑期工、实习体味生活已经成为了一股热潮。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挣钱是打工的首要目的。有的却认为挣钱并不是大学生打工的惟一目的,不少同学把打工看作是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许多学校也积极鼓励大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一方面可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对日后的就业大有裨益。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看法以及透析大学生生活实践情况,从而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方法,使大学生能正确对待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见真知。在往后实践中能更好地接触社会、实践自己的专业技能,寻找发展的机会。
大学生成长成才,是高等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大学生社会实践已成为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决不能忽视或放弃大学生社会实践 虽然每年我们学校的实践工作每年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但是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还存在着很多误区。第一个误区在于对社会实践意义的认识,很多同学都没有认识到它对自身能力素质发展的益处,而是把它当成一项只要完成就好的作业,敷衍了事;第二个误区在于对实践方式与工作种类的选择,如何去做社会实践、哪些活动可以算作社会实践,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第三个误区在于做社会实践的主动性,等学校安排、靠学校强制要求、要学校提供尽量多的帮助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的主动性不强,严重影响了社会实践的效果。
社会实践是不是真的就是一种形式?认真参加过实践的同学都不会这么说。在实践中你可以学到在各种场合与人相处的方式,可以接触正式工作的职场氛围,可以更真切地触摸市场经济的脉搏,实践中所收获的知识不是其它课程可以代替的。
刚进校的新生对这项工作基本是不了解的,笔者当年问了很多学长也没有明确究竟该如何去做,年级也是只把实践记录本发下来却没有任何的指导说明。学校在将其学分化、加强要求力度的同时,应该多给学生一些指导,无论是通过年级主任还是学生手册。
对于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由团委统一负责,各院系年级、就业指导中心等协作,每年通过组织集中实践及督促自主实践使同学们得到相应的锻炼。每年的5、6月份是自由申报立项时间,团委会将申报表下发到院系年级并在网上贴出。无论是院系还是学生自己都可以自由组队,提出实践课题,然后向团委申请,团委通过专家审核课题的可行性将选出20个左右校级小分队,每个院产生若干个院级小分队。校级小分队会有带队老师,学生自己组织的实践小分队学校会帮忙进行必要的联系,并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每年参加这种集中实践的同学有千人左右,人员覆盖成教、专、本、硕、博,实践活动包括参观学习,走访校友,向社会提供文化、法律、经济服务、义教、课题攻关等各方面,时间一般为十天左右。
对于企业,对于实践生,大部分公司是不接收的,原因一:正常运作的公司其人员安排一般是饱和的,没有岗位安置实践生;原因二:我们的实践时间最多有两个月,不等熟悉工作就要走了,公司没必要对我们进行培训;原因三:实践生一般为大二大三,知识技能体系不完善,就算进去了又能做什么工作,为公司带来什么利益呢?原因四:很多公司企业还涉及技术保密问题,来了马上走,谁能信任我们?所以我们被拒绝是必然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配合”也是有
1
利益前提的。
当然,那些能力很强的同学,闭门羹会少吃一些。还有就是有家庭关系等路径的同学,也会在一些公司里找到自己的实践岗位,但大多是闲杂工作,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不过你可以感觉一下正式工作的氛围,有心人亦会有更多收获。
打工、兼职也可以算是实践的一种,虽然既有钱拿,又可以收获社会经验,但是其间的辛苦却不是没做过的人可以想象的,同时,还要当心上当受骗。而且,现在短期工作越来越难找了,尤其是男生,暑假在这边转悠十多天却没找到一份工作的大有人在。
社会实践是不是真的就是一种形式?认真参加过实践的同学都不会这么说。在实践中你可以学到在各种场合与人相处的方式,可以接触正式工作的职场氛围,可以更真切地触摸市场经济的脉搏,实践中所收获的知识不是其它课程可以代替的。
另外,没有人选择反对大学生兼职、打暑期工或实习,大家都认为只要不影响学习能够积攒经验可以为以后的工作打基础。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应当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运用知识的技能。从大学生活的开始到走进社会的大圈子中,就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谁不想在将来的社会中能有一席之地呢?所以大家认为大学生必须投身校园内外的各类实践活动,有助于锻炼品质,提高能力。可见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不可抵触的重要性。不能否认有过打工经历的同学,看起来要比其它同学更成熟、社会适应力更强,但对于学生,社会适应力只是一方面的衡量指标,大学期间主要的任务是学业结构的搭建,即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的搭建,为了打工影响甚至放弃了专业知识的学习,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说明了亲身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并不排斥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实践的发展不断促进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实践的不断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促使人们去解决这些问题。而随着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与此同步,人的认识能力也就不断地改善和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但是认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对实践进行指导。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即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如政治活动、社会改革实践、阶级斗争等。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实践,使实践与认识相结合。大学生可以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结合所学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既提高能力又服务社会,这是一种双赢的选择;二是志愿者服务,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利用专长服务社会,回报社会。三是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这是一种贯穿于日常生活当中的社会实践形式,以小见大,以细微之处见长,是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长效机制。现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形式。很多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各地和很多行业去进行社会实践和社会考察,回校后进行认真的讨论总结,用他们自己的视角来理解社会,思考未来的人生道路。
不要等着学校做什么安排,学校的组织安排不一定适合于你,而且由于经费等制约学校的集中实践覆盖面很窄,不能满足所有同学的需要。同学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找、去做,有想法的同学也可以自己组织实践小组,通过院系、学校的审批支持后做自己想做的事。
还有一个问题是,社会实践不是狭隘地指暑假里参加一次社会调查、去哪家
2
企业实习几天,平时的义工、义教、社区服务等也是有效的实践形式。暑假时大家都有大块空闲时间可以去做实践,但更重要的是平时的积累。“在为社会提供有效的智力服务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思想素质、业务能力”,你不以形式化的方式去做,自然也就不会觉得它是一门形式化的课业要求。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