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的指导
作者:赵燕青
来源:《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2012年第47期
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陶冶学生的情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一些学校围着学生考试成绩转,考好了就一切万事大吉,所以很多语文教师都忽略朗读教学这一块。部分教师对朗读没有严格要求,老师平时教学都不用普通话,地方方言很重,自己的朗读水平也不高,无法给学生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还有就是部分教师对朗读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和学生都重视一些“知识点”的学习,都在重视着考试的内容。所以我们现在要大力提倡朗读教学,不能把学生纯粹地看做考试的机器,一味地片面追求考试分数。 一、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
朗读就是清楚、响亮地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它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每一篇课文都有很多知识点需要掌握理解,而“读”恰好是完成理解的必由之路。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的,学习课文“主要是读”。
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考、理解和记忆,同时能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要把朗读作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必要手段
首先,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应着重从语文的角度进行,而无需从艺术的角度(如表情、表演等方面)去要求。从语文角度进行,就是要把朗读作为字、词、句、段、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来发挥其作用:1、要把字音读准;2、要把词形象化;3、要把句子的停顿、重读和语调把握好;4、要把握整篇的节奏、气氛和基调。
其次,要选好朗读材料。入选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并不是每一篇都非常适合朗读、都值得背诵的。加之小学生还要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不可能把每一篇课文都读得烂熟于胸。因此,必须选好朗读材料。教师要根据课文的性质和特点为学生挑选适宜朗读和背诵的作品,如选择那些在篇章结构和遣词造句方面都堪称典范的课文。好的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多朗读和背诵这样的文章,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如果一个星期能为学生选择一至两篇朗读材料, 要求学生熟读背诵,一个学期积累下来就是几十篇,五至六年下来就是几百篇范文的积累。对于学生来说,这将是一笔很大的财富,对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背诵方法。好的文章不但应要求学生朗读,而且应要求他们背诵。从开始朗读到背诵,中间有一个孕育的过程,这个过程不能缺少。背诵不能靠强记,一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要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这样才不容易遗忘。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有意义地识记课文,逐步减少机械记忆的成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反复品味作者的语言,进行消化吸收,最后增加到自己的语言储备里去。所以,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三、朗读对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写作能力大有裨益
只有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训练,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有些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常常以析代读,以讲代读,满堂灌,既不作要求,也不作讲评,缺乏朗读的指导,学生朗读兴趣不高,致使课堂上缺少了孩子们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激情飞扬的朗读,这显然是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达不到真正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因为这样的朗读无法深入文本,理解文本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思。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朱熹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还要求读书必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这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是通过自己富含情感的范读去感染学生,激起他们的朗读兴趣,然后逐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通过个人读,大家评赏,比赛读,合作读,大家共勉等多种读书形式激励学生兴趣盎然地去参与朗读,让他们在朗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文本语言背后的内涵,达到熟读。在早读课上还要求加强朗读,并与家长取得联系,要求家长配合,督促子女每日必读,每天都布置朗读作业,让学生回家读给父母亲听,让父母亲点评,让学生正确合理利用运动记忆,在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大声朗读。尤其是对那些需要熟记的名篇佳作,更是如此。经过这样的要求和训练,学生的语言材料渐渐丰富起来,说话和写作时都能用上了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在每次考试中,凡是经过反复朗读的很多重要章节、重点语句,学生都记得深,掌握得牢,失分很少。这些成效都离不开平时的朗读训练。
总之,朗读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基本途径,又是一项基本功。所以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必须重视朗读,让校园书声琅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