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数学课要怎么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课要怎么提高教学效率

2021-10-13 来源:乌哈旅游
小学数学课要怎么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下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必须在课堂中完成,因此,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好坏。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那么,该做好哪些准备呢?首先,教师要深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及疑点。深刻思考所教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及其新的发展对后继知识的生成有何影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及联系。其次,教师要全面的了解学生,包括生活习惯,家庭自然状况,身体状况、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并通过观察和了解,认真地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出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特点,行为习惯等,分析学生先前经验和认知过程,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设计出最佳的合适的教育方法。

二、高效化课堂结构

一个有活力的、高效化的课堂结构,必须具备如下六个因素:构成一个“环环紧扣、层层入深、步步有新、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相适应;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程度;学生当堂练习的数量和质量;课堂信息反馈畅通的程度,能否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调节;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一)创设生活情景,发现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就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小学生正处在生长与发育的初级阶段,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可以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调动学生主观积极能动性,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

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激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巧妙地利用车轮的形状向学生激疑:“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椭圆形或长方形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形体图形的知识块被激活。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长方形不稳,有的说因为做成圆形比较好看,还有的说因为圆的车轮走的路程最少等等。正当学生为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而苦苦思索时,我看准火候儿,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这样通过创设生活情景“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产生急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愿望,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二)、运用多种手段,体验学习过程

1、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不仅可以使学生保持新鲜感,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

(1)自主性学习形式 :这种形式的教学主要是教学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让学生有充分动口、动手、动脑,主动收集、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的机会。 例如我在教《通分》时,出示几组信息:面包的蛋白质含量是3/20、牛奶的蛋白质含量是4/15、鸡蛋的蛋白质含量是7/30,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比较这几种食物的蛋白质含量?有的学生用折纸的方法比较、有的学生化成小数后再比较、有的学生把分子化成一样后再比较、有的学生用了通分的办法。因为这个比较用以前学的知识可以解决,所以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加工、去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充分的动口、动手的机会,能有成功的体验。

(2)独立思考,掌握学法,大胆实践。纵观现在的公开课、优质课,

小组合作、自学探究等等学习形式花样百出,但我个人认为,不管什么形式的教学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那就是独立思考,因为没有独立思考的讨论将是“个别优秀生的表演”,没有独立思考的体验将是“空体验”。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3)合作性学习形式 :这种形式的教学主要是为了资源的共享,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使组内每个人得到发展,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尊重别人、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等优良品质。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计合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圆锥的体积公式》这一课时,因为知道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在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今天我们来一起研究圆锥的体积公式。同学们猜一猜,圆锥的体积和什么体积有联系?(圆柱)比一比,哪小组最先探索出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拿出材料袋,操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同学们经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顺利发现了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通过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有层次的进行分析、比较,对规律的探索做到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以练习设计为艺术。

促进数学能力的发展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有效的练习可以推动这个过程的顺利完成。课堂练习不是对旧知识的重复,而是要成为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培养兴趣的广阔天地。教师要用练习设计的艺术吸引学生的心,使他们有锻炼和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三、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敢于参与,主动参与。教师只有尊重和信任学生,才能摆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 一、巧设悬念,激发学习欲望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简而言之,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教师,只有激发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中。加上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心理,若课堂中没有知识点吸引其注意力,难以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出相关问题设疑,即巧设悬念,为学生创造一个声像同步、色彩缤纷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苦学为乐学。

如:学习“圆的知识”这一节内容时,在上课前几分钟,教师可将已制作好的动画片通过多媒体展现在学生面前,其内容可设计为:小猪、小狗、小熊及小兔四种动物进行自行车比赛,每辆自行车的形状不一样,还没有比赛前,可设置以下问题“请大家猜一猜谁能够赢得此次比赛呢?为什么呢?”。当学生看到这些奇形怪状的自行车时,纷纷猜想,有的学生说小猪会赢,因为它的自行车与我们不一样,看起来能够飞一样;有的学生说小兔会赢,因为它的自行车轮是圆形的,并且中间有轴。教师可接着说“同学都很聪明,那为什么自行车轮是圆形的并且中间有轴就能够跑的又快又稳呢?那学完接下来的知识就能够明白了。”通过这样的悬念,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思维,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二、围绕重点,提高认知技能

小学数学知识大多较为基础,但是也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加上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若没有一定的辅助手段,难以使学生对抽象的概念、问题进行理解。为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围绕重点,展示知识点形成过程,通过直观、形象及生动的

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知识形象化,从而化解难点、重点,帮助学生掌握内在规律,进而完成知识的建构。

如:对“长方体的面积”这节内容进行教学时,学生将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小木块摆成一个长方形,最后发现长方形的长及宽相乘正好是正方形面积单位的个数。对于这一过程,很多小学生可能不能够完全理解,教师就可巧妙应用多媒体课件。首先,在大屏幕上显示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木块,然后,利用动态技术摆成一个长方形,共使用6个正方形,长为6厘米;再次,采取同样方法,采用4个正方形,宽为4厘米。通过多媒体显示整个组成过程,将摆成长方形的长乘以宽就是(6×4)刚好是长方形所含的面积个数。通过闪动的推导过程,进而让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的由来。这样一来,不仅能够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而且还能够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及抽象思维的共同发展。

三、发展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新课程中强调: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堂作为凸显学生主体及弘扬个性发展的舞台,应跟随课改步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通常情况下,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闪现一些思维的“火花”,对于这些“火花”教师应客观对待,不应给予绝对的否定,同时如何验证这些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又能够不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呢?通过列举以下实例:

如:学习“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往往将学生分为小组,通过剪、贴、拼的方法将梯形转换成长方形、正方形或三角形来推断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课堂交流过程中,其中一位学生提出“可沿着梯形的对角线将其剪开,分为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下底,另一个三角形的底是梯形的上底,两个三角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底×高/2,计算出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将其两个面积相加就是梯形的面积。最后,根据乘法的分配律,推断出梯形的面积为(上底+下底)×高/2。”此时,教师可发问“为什么两个三角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呢?怎么证明呢?”

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对其进行演示,通过闪动的图形,将两个三角形的高与原梯形的高进行重合,若重合证明推断正确,若不重合证明推论错误。通过验证,证明学生的推断是正确的。通过这一教学过程,可让学生心悦诚服,获取成功的喜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