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19.21.213
2019 NO.21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科技资讯新媒体对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分析
王倩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郑州 450000)
①
摘 要:新媒体时代,人文思想观念的传播与发展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各国的社会思潮相互席卷而入,导致我国青年的价值观呈多元化发展。该文通过对青少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价值观所受的影响分析,提出针对性建议,希望能够促进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键词:新媒体 当代青年 价值观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7(c)-0213-02
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电子产品均纷涌而至,成为了广大青年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例如,智能手机、电脑、掌上电子书等,这些均是新媒体时代下的衍生物。当代青年通过电子产品的应用开始接触各类文化,进而受不同文化的影响而导致自身的价值观发生转变。
1 新媒体对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分析
我国青年群体大多为高校学生,这部分人群正处于对各类文化知识进行深入研究的学习阶段,新媒体的出现使各类文化思想冲破时空限制,促进当代青年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1.1 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现阶段,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与信息传播的主要平台。当代青年作为我国网民的主力军,在新媒体的文化传播中参与度很高。由于新媒体传播开放性、及时性和互动性等特点,各种良莠不齐的文化相互交融,容易诱导青年在对文化信息进行获取与认知时发生转变,使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与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部分不良文化对青年的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1.2 青年的价值选择发生变化
传统媒体多数由广播、电视为主,这类传播媒介能够将既有的文化与信息进行筛选和监管,最终通过审核后方进行传播,使其传播的信息内容保质保量,不会改变青年人的正确价值选择。然而,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媒体却将这一常规打破。新媒体则以“多对多”的形式进行信息传播,青年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不仅能够随时随地地进行信息的交流,更能够成为信息传播与文化传播的主体。很多信息一旦从网上发出,便会通过“转发”“评论”的形式迅速展开,进而吸引一大批的网民群体加入信息的互动中去。很多评论与信息的真实性缺失,甚至违背了基本的社会道德,此类负面信息与思想的传播,使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受到波动,并容易导致价值选择发生变化。1.3 青年的自我价值选取发生变化
联合国于1985年首次将青年界定为15~24岁之间的人,也就是说青年人群几乎全部为学生。此年龄阶段,青年人往往缺乏一定的自控能力,对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较低。例如,色情文化的传播是新媒体对青年价值观消极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传统媒介文化传播中,色情文化会通过
审核直接过滤掉,进而使得众多当代青年避免受其侵蚀。
然而,现代互联网上色情信息泛滥严重,当代青年可以足不出户就从手机与电脑查看色情信息,严重扰乱青年的自我价值取向。
1.4 当代青年的文化模式发生变化
当代青年热爱追求时尚,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对学习方式亦产生了新的追求。新媒体的出现促进了慕课堂学习模式的产生,不仅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更影响着青年人的精神面貌,青年人通过新媒体的许多形式进行学习,不仅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模式,更为当代诸多青年亚文化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1.5 当代青年对平等价值观念的认识发生变化
新媒体的出现推动了青年人群自由、平等民主的价值观念变化,这在某种程度上为推动我国实现代际平等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新媒体的出现必然会带动社会向前发展。然而,新媒体作为一把双刃剑,在发展的过程中,其所形成的负面作用亦对青年造成一定的危害。为此,青年必须学会因时而变,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避免做新媒体信息下的“跟风者”,用审慎的目光看待新媒体所传播的信息与文化。近年来,青年人群中常发生各种问题,均与新媒体的发展有关,这种现象引发了人们的广泛思考:在新媒体环境下,应该如何引导青年价值观。
2 新媒体时代下对青年价值观转变的有效路径
2.1 培养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促进青年良好价值观的形成要从校园阶段开始抓起,未步入社会的高校学生是培养价值观的重要阶段。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圣地”,还要积极引导高校青年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形成。在大学阶段,学生形成何种价值观与其自身的精神需求有着密切的关联。为此,高校要积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素养,进而促进高校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形成。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高校要对青年学生开放包容的校风。高校的教师要秉承着包容性的心态去接受每个青年学生的思想,并给予青年学生思想认识一定的认同。以多元化的价值观去接受多元化的青年价值观。顺应青年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进而让学生能够怀揣着
(下转215页)
①作者简介:王倩(1986—),女,汉族,河南郑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政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