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英雄神话。
精神:首先,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其次,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再次,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2.《诗经》分为哪几类,代表作品。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十五国国风 雅:《大雅》、《小雅》 颂:《周》《鲁》《商》
3.什么是赋比兴,举例说明其特点和作用。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赋运用得十分广泛普遍,能够很好地叙述事物,抒写感情。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法。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在赋比兴三者中,赋是基础。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例如整首都以比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魏风·硕鼠》,独具特色;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更是丰富多彩。如“巧舌如簧”、“其甘如荠”将“言”、“甘”这类不易描摹的情态,表现为具体的“簧”、“荠”。《诗经》中大量用比,表明诗人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再现异彩纷呈的物象。比是为表达本事和抒发情感服务的。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只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如《小雅·鸳鸯》第二章。《诗经》中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或缺的部分。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茂盛的桃枝、艳丽的桃花,和新娘的青春美貌、婚礼的热闹喜庆互相映衬。而桃树开花、结实、,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出嫁后多子多孙、家庭幸福昌盛的良好祝愿。兴是为表达本事和抒发情感服务的。 4.《战国策》的历史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战国策》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赡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捭阖时代特征的体现,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应用的新水平。
艺术成就:叙事状物,铺张扬厉,夸张渲染。 说理论事,纵横驰骋,气势逼人。 描写人物,有血有肉,富有生气。
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进行说理。(“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 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夸张虚构不合史著的要求,但使叙事更加生动完整,更有利于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战国策》还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
《战国策》在写人上,一方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反面又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
《战国策》的“文辞之胜”,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功,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可说是《战国策》说辞的主要特色。
《战国策》还用大量的寓言故事、佚文掌故来增强辩词的说服力。 《战国策》的叙述语言,也长于铺张渲染。
5.《左传》《国语》《战国策》在内容和艺术上各有何特点。 内容上:《左传》维护代表血缘宗法和等级关系的旧礼制 民本思想 :民为邦本,民重于天、重于神、重于君 宣扬天命、占卜和鬼神迷信
《国语》尊礼,崇德,敬神,重民。
《战国策》重士、崇实尚利、崇谋尊时、也有一些进步观点。
艺术上:《左传》1)精彩细密的叙事 2)个性鲜明的人物 3)委婉巧妙的辞令。
《国语》1)艺术成就不及《左传》,但比《尚书》和《春秋》却有了长足进展。2)工于记言。3)善于描写人情世态,且有虚构的倾向。
《战国策》叙事状物,铺张扬厉,夸张渲染。 说理论事,纵横驰骋,气势逼人。 描写人物,有血有肉,富有生气。 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进行说理。 6.举例分析《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天下》)。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人们习惯于以“我”为是 非标准,为避免主观片面,把道理讲清,取信于人,必须“藉外论文”(《寓言》)。
《庄子》一书的文学价值,不仅由于寓言数量多,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 集,还在于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
《庄子》诡奇的想象,是为了表达其哲学思想。“寓真于诞,寓实于玄” (《艺概·文概》),是《庄子》的主要特征。
《庄子》以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构成了瑰玮諔诡的艺术境界,具有 散文诗般的艺术效果,但《庄子》毕竟是哲理散文,和其他诸子说理文一样,属于议论文。只是它的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
《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7.举例说明先秦诸子散文的文体发展线索。
先秦诸子散文文体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语录体、过渡体、专论体。
春秋至战国初,《论语》、《老子》、《孟子》等为简单的言行记录,无完整篇章,是语录体的代表。战国中期,《墨子》、《庄子》等作品未完全摆脱语录体的影响,仍以对话为主。但篇幅扩大,论题集中,开始向长篇议论方向发展,专题论文初步形成,是过渡体的代表。战国后期,《荀子》、《韩非子》等已形成了结构完整的论说文体制,是专论体的代表。
8.《离骚》的思想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对进步政治理想的追求。(美政理想) ②深厚的爱国情感。(忠君爱国)
③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高洁的人格、执著的追求与悲剧美) 9.楚辞“香草美人”意象有何意义。
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香草作为一种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楚辞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有艺术魅力。但这一意象又与一个深厚的巫祭传统有关,它包含了原始宗教的情感体验,如《九歌》中所体现的人神交接的艰难,以及苦苦追求的悲剧精神。由于屈原卓越的创造能力,使香草美人意象结合着屈原的生平遭遇、人格精神和情感经历,从而更有现实感,也更加充实,赢得了后世文人的认同,并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文学传统。
10.总结汉赋的艺术特色。
1)长于铺陈(铺张扬厉)——追求至高至美的境界:一是空间的无限延伸。二是对事物的品类的穷尽式罗列。三是穷形尽相地表现事物发展的各种不同形态。2)以主客问答的方式结构文章。3)文学语言自觉意识的萌芽。文学语言由朴素趋向华丽。文学语言的修辞技艺。丰富了文学语言的修饰性词汇。4)影响。首
次展示了表义的方块汉字特有的魅力。对后来骈文、近体诗的形成和散文写作方法的衍变有深刻的影响。 11.司马迁的爱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内容之奇。司马迁的奇,首先是表面层象的奇,就是具有神秘色彩,具有离奇情节和传奇色彩。主要采撷的是荒诞不经的神灵怪异之事,给人一种神秘感。
二,思想之奇。司马迁思想之奇,就是扬雄所说的“义”和刘勰所说的“正”(奇正相对),也就是说司马迁的《史记》在内容上不合儒家之道,“是非颇谬于圣人”。
三,体例手法之奇。《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纪传体文学的开端。而为了全面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史记》采用了互现法。
四,人物选择带有奇采。本纪,记录帝王事迹,却选入了《项羽本纪》《吕后本纪》,二人并非帝王,但其历史作用和地位堪比帝王,于是选入,反倒是真正的如汉惠帝没有本纪。 12.分析《史记》的叙事艺术。 一、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
《史记》即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 二、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历史脉络。
本纪、世家的传主基本都是传说或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皇帝侯王,司马迁既根据政治地位又根据历史史实决定他们入本纪还是入世家。
《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
《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有合传。合传都是以类相从,把某些相同类型的人物放在一起,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有时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叙事手法非常高超。 三、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
司马迁在《史记》叙事过程中竭力追根溯源揭示深隐在事物背后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司马迁对于事件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原始动因,在叙事时反复加以强调,成为贯穿人物传记的主线。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司马迁在探寻因果关系的时候,往往也误入宿命论的歧途。
《史记》叙事有详略之分。鉴于对事物原始动因的探寻,一般情况下,司马迁对于事物发展的起因,往往都详写;而对于这原因引发的结果,往往略写。 四、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
复杂事件如《陈涉世家》之秦末农民起义。 宏大场面如荆轲刺秦王(《刺客列传》)。 13.汉代乐府诗的艺术成就有哪些。
艺术特点:1)叙事性。2)语言质朴自然,生动活泼,富于生活气息。3)形式灵活自由,篇章句式变化多样,更便叙事抒情。4)浪漫主义色彩。
地位和影响:1)继承了《诗经》“饥者歌其食,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2)发展了叙事诗,其以事成篇、即事见义的表现方式和叙事写人的技巧都被后代作家继承和借鉴,成为乐府诗的共同特征。3)诗体形式的影响:直接影响了文人五言诗的产生,杂言诗也成为诗歌史上的一种重要体裁。 14.试比较南朝乐府和北朝乐府的异同。
①在内容方面,南朝乐府以情歌为主,西曲题材较较吴歌略宽,多写商人妇的相思离别和劳动者的爱情生活,风格也更明快。北朝乐府则写爱情、尚武、战争、民生疾苦、北地风光等。②在艺术特点上,南朝乐府体制小巧,大多数是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大量运用双关语。风格含蓄委婉。北朝乐府五言四句为主,也有七绝体、杂言体、七言古体。风格质朴刚健。 15.《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及其在五言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艺术成就:
1)由叙事到抒情的转变。 2)语言明白如话又涵蕴颇深。
3)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又从乐府民歌中汲取了营养,运用各种方式巧妙地抒发感情,创造了浅近真挚而又深切感人的艺术精品。继承发展了比兴传统。 4)汉代五言诗最高艺术水平的代表,文人五言诗的成熟的标志。 地位:1)上承《诗》三百,下开建安魏晋的五言诗风。 2)达到了纯熟的艺术境界。 3)后来的诗人多受其影响。
16.曹植的诗歌为什么受到后人的推崇。
一是由于文采富艳,二是因为他对五言诗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三是他不幸的身世引起后世文人的认同。作为失意文人的典型,其坎坷的命运,使无数文人深表同情。古代不少诗人皆以王佐之才自命,却大都身世沦落,而以诗词名世,他们的命运与曹植相似,所以对曹植多有一种认同感。 17.阮籍的诗歌“百代之下,难以情测”的原因是什么?
这主要是由其时代与身世决定的。他同情曹魏,不满于司马氏,但身仕乱朝,常恐遭祸,故处事极为谨慎。作诗亦不敢直言,常常借比兴、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怀抱。或借古讽今,或借游仙讽刺世俗,或借写美人香草寓写怀抱。
18.试比较曹操和曹丕诗歌的不同。
①在内容方面,曹操诗歌多抒写个人的理想抱负与壮志,反映社会动乱,同情民生疾苦,是古直悲凉的“汉末实录”。而曹丕诗歌以描写男女爱情与离愁别恨为著名。
②在艺术方面,曹操诗歌语言质朴,情感深沉,风格刚健沉雄。 而曹丕诗歌便娟婉约,以写情为主,一变乃父之悲壮刚健之风。 19.分析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点。
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色。具体地说,陶渊明的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一、情、景、事、理的浑融。二、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20.比较陶渊明与谢灵运的不同,并分析魏晋到南朝文风的转变。
陶诗合下自然,不可及处,在真在厚。谢诗经营而反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陶诗胜人在不排,谢诗胜人正在排。
从诗歌发展史的角度看,魏晋和南朝属于两个不同的阶段:魏晋诗歌承汉诗,总的诗风是古朴的;南朝诗歌则一变魏晋的古朴,开始追求声色。具体来说,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从写意到摹象。其次是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21.对《百家讲坛》这一文化现象的分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