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2013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
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I卷 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文化全球性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文化主体之间的实力不均衡、信息不对称以及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和抗冲击能力的不同,很容易使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文化面临安全风险,文化传统、文化资源特别是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创造力受到压制与削弱,甚至还会招致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殖民。
维护文化安全是各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防范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但防范绝非封闭自囿。最有效的防范,永远都是自强自律;而最有力的维护,则始终都是开拓创新。自强的最佳体现,是使文化产品精粹、文化服务优质、文化活动积极有意义,因为一切文化最终都是要寄寓在具体而实际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之中。自强要求我们自律,警惕对民族文化采取虚无主义、把群众文化看做“下里巴人”的态度。更警惕一味崇洋媚外,紧紧盯着国外的领奖台,把文化创造的着眼点一股脑儿放在对奖项的拼争上。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自律自强还要求我们警惕在文化建设与文化创造中的趋利、媚俗、浅薄、浮躁、恶搞、收视率为王、“娱乐至死”等现象,切实回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上来。
实际上,对我国文化安全构成威胁的,除了诸多外部因素,内部开拓创新不足也是重要原因。只有200多年建国史的美国为什么能拥有文化强势并称霸全球?关键就在于其始终坚持开拓创新。他们在文化创造中不仅将从欧洲带去的骑士精神、绅士精神和现代科技发挥到极致,还从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东方文化中“猎取”要件和元素。对此若单纯防堵与抵挡,效力不大。只有不断加大我们自身的开拓创新力度,充分挖掘中华文化资源,创造出足以征服人心的文化产品,才能从要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文化与其他一切“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它只有从被吸引、认同、接受、欣赏、消化与感动的过程中,才能获得生命并产生价值。
文化有活力有魅力,是传播、影响和发挥功能的前提,也是维护自身阵地的基础。只有开拓创新,才能把文化资源化成精品佳作;只有精品佳作形成阵势,才能产生文化魅力;文化有魅力、有召唤力,才能在全球化交流中实现自身的壮大与发展,维护文化安全的信心与能力才会不断增强。文化的特性以及文化交流的形势提醒我们,维护文化安全,需要我们有效防范,更需要我们开拓创新,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
文化安全是民族传承、国家稳定、人民得享文明之光的重要保障,坚决而持久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势在必行。在文化创造、文化建设和文化服务的全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以中华文化为本体,
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择性和包容性地吸纳,进行开放式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文化交流融合中赢得主动权,保持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艾斐《文化安全:最有力的维护是创新》)
1.下列对于“文化安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文化全球化的日益发展,文化主体之间的实力不均衡、信息不对称以及文化发展程度
的差异和抗冲击能力的不同,处于弱势地位的文化便易面临安全风险。
B.文化传统、文化资源特别是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创造力受到压制与削弱,甚至招致一些发达国
家的文化殖民,这是一个国家文化安全受到冲击的体现。
C.维护文化安全,需要有效防范,更需要开拓创新,要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这是由
文化的特性以及文化交流的形势所决定的。
D.维护文化安全是各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坚决而持久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民族就
会传承,国家就会稳定,人民就会享受文明之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文化建设与文化创造中,我们必须反对趋利、媚俗、浅薄、浮躁、恶搞、收视率为王、“娱
乐至死”等现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B.文化自律要求我们既要警惕对民族文化采取虚无主义、轻视群众文化的态度,更要坚决反对
崇洋媚外,紧盯国外领奖台而拼争奖项的行为。
C.面对美国的文化强势和称霸全球的现实,我们要不断加大自身的开拓创新力度,充分挖掘中
华文化资源,不断创造出优秀的文化产品。
D.如何在文化交流融合中赢得主动权,保持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是我们制定文化发展战略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安全风险,这要求我们不断开拓创新,让文化产品精粹、文化服
务优质、文化活动积极有意义,这也是文化自强的最佳体现。
B.美国不仅将从欧洲带去的骑士精神、绅士精神和现代科技发挥到极致,还从东方文化中“猎
取”要件和元素,这种开拓创新精神值得借鉴。
C.中华文化要在全球化交流中实现自身的壮大与发展,就必须增强自身的魅力和召唤力,而这
有赖于精品佳作的不断涌现。
D.始终坚持以中华文化为本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择性和包容性地吸纳,这是中华文化保
持活力和魅力的先决条件。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登字景宋‟,德安人。少读书,喜古兵法,慷慨有大志,不事生产。出制臵使孟珙幕府,久之,权知巴东县。献俘制臵司,登念奋自书生,不拜,吏曰:“不拜则不敢上。”难之,竞弃功去。淳祜四年,举进士,调兴山主簿。明年,制臵使李曾伯经理襄阳,登在行,以积功升,寻以母忧去。及吴渊为制臵使,边事甚亟,因忆弟潜盛言王登才略,具书币招之。登方与客弈,发书,衣冠拜家庙,.长揖出门,问牛几何,可尽发犒师。渊慨然曰:“事亟矣,奈何?”登曰:“亟呼诸将共议。”众至,欢跃曰:“景宋在此。”渊曰:“汝辈欲西门出,景宋欲从方城,如何?”众曰:“惟命!”登曰:“用兵患不一,登书生,不过冯轼观战,请五大帅中择一人为节制。”渊曰:“请监 丞①出,正谓此也。”.即书银牌曰:“监丞代某亲行,将士用命不用命,赏罚毕具申。”登至沙市,椎牛酾酒,得七千人,誓日:“登与诸将义同骨肉,今日之事,登不用命,诸将杀登以献主帅;诸将有一不用命,登有制札在,不敢私也。”众股栗听命,竟立奇功于沮河。赵葵为制臵使,见登握手曰:“景宋一身胆,惜相..见晚也。‟‟俾参宣抚司兼京西两节。马光祖为制臵使,辟充参谋官,迁军器少监、京西提点刑狱。登
威声日振。有余思忠及徐制几谗于光祖日:“京湖知有王景宋,不知有马制臵,非久易位矣。‟‟光祖疑焉,出登屯郢州,后以干办②钟蜚英调护,情好如初。开庆元年,登提兵援蜀,约日合战。夜分,登经理军事,忽绝倒,五藏出血。幕客唐舜申至,登尚瞪目视凡上文书,俄而卒。它日,舜申舟经汉阳,有蜀声呼唐舜申者三,左右曰:“景宋声也。\"是夕,舜申暴卒。
(节选自《宋史·王登传》)
注: 监丞:王登曾任监丞。 干办:官名。
4.对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吴渊为制置使,边事甚亟 亟:紧急。 .
B.用兵患不一 .
一:统一。 私:偏私。 竟:竟然。
C.登有制札在,不敢私也 .D.众股栗听命,竟立奇功于沮河 .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王登奉公勤勉、做事尽力的一组是(3分) ①登念奋自书生,不拜 ②问牛几何,可尽发犒师 ③登书生,不过冯轼观战 ④登不用命,诸将杀登以献主帅 ⑤京湖知有王景宋,不知有马制置 ⑥登尚瞪目视几上文书,俄而卒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登性格刚直不屈。在代理巴东县知县时,他到制置司去献俘虏,想到自己从读书人起家,
便不肯下拜.小吏就为难他,他竟然放弃功名而离去。
B.王登能垂范效命。在沙市,他宰牛斟酒得七千人,又说自己同各位将领义同骨肉,如果自己
不效命,各位将领可杀了他来献给主帅,以激励士气。
C.王登曾遭人陷害。马光祖为制置使时,随着王登威名扩大,余思忠和徐制几进谗挑拨,结果
王登被贬出京城屯守郢州,后冈人调解,他们才情好如初。
D.王登能尽忠职守,鞠躬尽瘁。开庆元年,王登在半夜料理军中事务时,忽然昏倒,五脏出
血,唐舜申赶到,他还看着几案上的文书,不久就去世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0分)
(1)登方与客弈,发书,衣冠拜家庙,长揖出门,问牛几何,可尽发犒师。 (2)它日,舜申舟经汉阳,有蜀声呼唐舜申者三,左右曰:“景宋声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
石州慢 【宋】张元干
寒水依痕,春意渐回,沙际烟阔。溪梅晴照生香,冷蕊数技争发。天涯旧恨,试看几许消魂?长亭门外山重叠。不尽眼中青,是愁来时节。
情切,画楼深闭,想见东风,暗消肌雪。辜负枕前云雨,尊前花月。心期切处,更有多少凄凉,殷勤留与归时说。到得再相逢,恰经年离别。
8.“溪梅晴照生番,冷蕊数枝争发”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5分) 9.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对下阙进行鉴赏。(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故虽有名马, , ,不以千里称也。(韩愈《杂说(四)》) (2) ,不尽长江滚滚来。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3)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1956年的债务
铁凝
父亲临终的时候,托付给万宝山一件事:1956年,父亲很肯定地回忆说,就是万宝山出生那年,他向老同事李玉泽借过钱。父亲说,好像就是你妈去医院生你,家里钱没凑够,我就找当时住对门的李玉泽借了五块钱。今年是2009年吧,五十三年了。六娃,无论如柯,你要亲手替我把钱还上。
父亲见他点了头,吃力地撑起身子,从枕头底下抽出一个皱皱巴巴的牛皮纸信封托在手掌上说,五块钱按定期存款五十三年算利息,咱就按1956年的定期利息算吧,我记得是百分之五,加起来是58块左右。这一阵我天天计算这五块钱的利息,大概不会错。
万宝山将轻而薄的信封叠了个对折塞进衣兜,他无心核对信封里那连本带息的钱数,都五十三年了,多一分少一厘的真那么重要吗?这时,已经躺上枕头的父亲突然又奋力抬起身子,冲他的六娃张开了两条胳膊。那像是一种乞望,好比儿童对大人撒娇时要大人抱抱。或者那也是一种对托付之事的再次确认:我们爷儿俩抱了,你才算真的答应了我。父亲顽强地张着胳膊,白发蓬乱,眼球浑黄,面目黧黑,四肢枯瘦,宛若一只凄风中的大鸟,干脆更像是大鸟的标本,万宝山想。他微微弯下身子,小心地抱了一下父亲。
几天后,父亲去世了。万宝山很想尽快完成父亲的嘱托。倒不是因为那五块钱的债务,而是父亲在病床上那奋力张开胳膊的姿势。正是那病鸟般的姿势提醒着他,他不愿意父亲死前的那个瞬间总在脑子里盘旋。
但万宝山执行父亲的遗嘱一直拖到秋天。万宝山成人之后在一所中等卫生学校当水暖工,他的小家经济收支大致平衡,偶尔略有盈余,可万宝山出门也要算成本。秋天学校在国庆节后分批组织教职工去北京参观,这才给了万宝山当面向李玉泽还钱的机会。
出门之前,万宝山才认真想到了债主李玉泽。其实他并不记得李玉泽,有关李玉泽一家,万宝山都是从大哥那里听说。在大哥印象里,李玉泽家总是比他们家吃得好。后来李玉泽调到北京去了,那一年,万宝山还不到三岁。
父亲的借钱典故随着李玉泽一家的离开渐渐告一段落,他的另一种习性凸显出来,他吝啬。或者换句好听的话,他极端地节约。他嘱咐上街买菜的母亲说,你买茄子,是买一个大的呢还是买两个小的?依我看你要买一个大的。为什么?两个小的会多出一个茄盖儿,占分量。在家里他身体力行,带头喝隔夜的已经馊了的菜汤,吃过期的药片,不许点1 5瓦以上的灯泡。他还锯煤——把一整块蜂窝煤拦腰锯成两块,说这样分两次添煤烧得更透。家中的米、面、油更要上锁。万宝山印象里,他和哥哥姐姐们从来没有放开肚子吃过饭。
三十几年过去了,万家的孩子都已长大,就仿佛他们共同被父亲的吝啬吓怕了,他们心照不宣地拒绝再和父亲近距离地生活。他无事可做,干脆就独自承担了买菜的任务。说他买菜不如说那是捡莱,每天下午市场快要收摊他才前往,他坦然捡拾着菜贩们遗弃的菜帮、菜叶,院子里的老邻居们为此嘲笑他,他们说,老万什么时候捡到一块肉就好了,也改善生活做一顿红烧肉给我们看看。父亲说改善生活还用得着捡肉啊,我今天就改善。邻居们问他怎么改善,父亲自豪地说,他准备做一份红烧芹菜。众人笑起来,父亲却不觉得这是玩笑。吝啬在他,已不是生活所迫,那就像是他人生的一个信仰,或者生命的一个动力,简直须臾不可离开。吝啬在他,也没有什么不光彩,能够做到尽最大可能地不花钱,那才叫光彩。这的确,的确和借钱不还不同,这是一个人给自己找乐儿,
碍着谁啦。
2009年秋日的这个早上,万宝山坐在去往北京的城际列车上,衣兜里装着父亲嘱他要还的钱。他不吃一口零食,不喝一口需要花钱的水。车厢里的售货车来来回回在他眼前过了几趟,同车厢的老师们把售货车上那些食品袋扒拉来扒拉去的,他则看得淡然。他只是忽然想到,自己这习性是不是父亲的影响呢?
火车进站,北京到了。万宝山借用副校长的手机,按照父亲厂里老同事提供的号码给李玉泽打了电话。他挂掉电话,在鸟巢乘地铁10号线,顺利找到了李玉泽的住址,一个名叫绿水庄园的地方。
原来这是一片别墅。保安引万宝山进了大门,热心地指给他去往A8座的路径。他看见了桥下的池水,水中的睡莲,环绕水池的大片草坪,喷泉,木椅,一些树种珍贵的树们。他看见了一幢屋顶覆盖着铁灰色龟背形油粘瓦的。红房子,一大片修剪整齐盼毛茸茸的草坪由房脚处伸展开来。形成一个足有上千平方米的庭院。一个五岁左右、留着分头的小男孩跺着脚正冲他的母亲大叫:我不喝法国的“依云”,我不喝法国的“依云”,我要刚才那种26块钱一瓶的“无量藏泉”,26块钱一瓶的矿泉水…
本打算进院的万宝山,站在A8的木栅栏之外背过身去,一阵莫名地瑟缩。夕阳西下,几个仰着脸放风筝的孩子引起了他的注意。一只红嘴的黑鹰展着双翅飞得最高,威风凛凛地俯视着大地白一个形象忽然在万宝山脑子里复活了:病床上的父亲张开胳膊对他的那个乞望,凄风中的大鸟样的乞望。
他脚步均匀地再一次朝着A8走去。
(选自《上海文学》2010年第5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塑造的父亲同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是同一类人,但葛朗台吝啬得让人憎恶,而父亲
的吝啬却让人心酸,因为这种吝啬中折射出时代对人的挤压。
B.1956年在中国的当代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作者用小说的形式反思那个年代,也隐含
了对物质丰富的今天是不是遗漏了一些更重要的东西的质问。
C.父亲临终交代还账,绝非后来的良心发现。似乎微不足道的五块钱,蕴含了巨大的道德容量,
表现出吝啬过穷日子的老一辈中国人对道德底线的坚守和捍卫。
D.小说不写轰轰烈烈的大场面,但是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撷取平凡的生活场景,将焦点紧
紧锁定在人物的身上,精细入微地描绘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E.小说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父亲的吝啬和万宝山在潜移默化中继承了父亲的吝啬,但作者的立意
并不在于写吝啬,而是通过一笔债务,对比了两个时代的巨大差异。
(2)试分析小说开头详细刻画父亲临终前同万宝山相抱这一细节的作用。《6分) (3)小说运用对比手法达到强烈的艺术效果,请找出两例具体分析。《16分) (4)小说中的父亲身上,既有吝啬这一特点,也有临终还债这一闪光点,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 点,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理解6(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25分) 12.阅读下两的文字,完成l¨-(4)题0(25分)
吴恩裕:“歪打正着”的红学家
王坚
提起吴恩裕先生(1909-1979),很多人就会想到他的著名红学家身份。然而不为人知的是:这位“海归”政治学博士从事的老本行、最为心仪的研究对象,并非红学,而是钻研了多年的拥有骄人成绩的西方政治思想史。他后来一直想从红学中抽身回来,重新做他的老本行。“文革”后,他确实得到了机会,可惜的是,最后他却终究未能重新回到这片园地。别人称他为“红学家”,他只是多次自嘲:“这也算是„歪打正着‟吧!”
1933年,吴思裕从清华大学哲学系毕业。 1936年,他考取公费,留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吴恩裕的导师拉斯基教授,英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和政治活动家,不但指导他完成论文,还关心他的生活、职业前途等。他在拉斯基指导下完成的博士论文《马克思的哲学、伦理和政治思想》,被拉斯基誉为“我迄今见到的最短的、最好的论文之一”。 1939年,他取得博士学位,拉斯基愿意为他推荐出版博士论文,并介绍他去美国任职。然而,吴恩裕却决定回国。
回国后,他在重庆中央大学、北京大学等校讲授西方政治思想史,编写讲义,并著有多部政治思想学著作。正当壮年的他意气风发,一边从事研究,一边又试图以其所学,为中国的民主宪政出力。他在当时著名的《观察》周刊、《世纪评论》、《东方杂志》上发表政治学专论。
1952年政治学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吴恩裕作为从业者之一,显然受影响。这是他离开政治思想,“躲”进“红楼”的时代失背景。然而,除此之外,他作这样的选择,与他个人遭遇的不顺也不无关系。随着院系调整,他由北京大学调到北京政法学院,从事这门课的教学研究的条件大不如前。作为政治学巨擘拉斯基的弟子,他不免有一点点心高气傲,这对他当时的处境而言并不利。 他曾经被暗中栽上“对组织不满”“有反动言论、反动活动和反动著作”等莫须有的罪名。1958年,他个人被宣布为“个人名利思想的典型”、“资产阶级白专道路的代表”,他的文章《论中国国家的起源问题》也受到批判。他曾经有过机会去做他的老本行,除人民大学想调他外,北京大学三次通过组织手续,要调他去担任专职或兼职教授。但是,他所在的学校却拒绝批准。对此,吴恩裕只得徒唤奈何。
吴恩裕在《曹雪芹丛考·自序》中有过这样的交代:《红楼梦》一书,他年轻时就读过,但兴 趣并不大;只是王国维、胡适对曹雪芹的考证,才引起过他的兴趣。随着时代的变化,自己三十多年从事的专业不能继续做了,心情的苦闷可知;恰好,那时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相继出版,它们引发了自己年轻时曾经有过的对曹雪芹的兴趣——于是, 从1954年起,就下决心写出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曹雪芹传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吴恩裕在干校期间,尽管一只眼睛失去了光明,但仍以熠熠生辉的目光,不光在拨弄那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残编断简时,常有惊人发现;更有意地注重实地考察,敢集各种流落民间的蛛丝马迹,以期从中发现有关曹雪芹的各种陈年往事。后者,也正是吴恩裕治红学的独特之处。他珍视口头传说,北京西郊的香山,江南各地,都有他为实地考察和体验而留下的脚印。他跑野外、搜资料,勤奋读书,他考证出很多曹雪芹新的生平资料,其中不少有实物为证。他所用的方法和结论,或许到现在仍有人不断质疑,如周汝昌就这样说他:“恩裕兄为探研雪芹,一腔热诚,全力以赴,世无第二人。因心太切,意太痴,遂为妄人所乘,将伪造„资料‟向他„炫示‟,吊他的胃口。他太天真,识辨力又不足,一概深信不疑,又不喜听友人忠直之言,于是在学术上受到损伤。”他对于红学界的贡献与影响,却是公认的。
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同行徐大同说:“我去吴先生家拜访近十次,每次谈得最多的,都是西方政治思想史。在吴先生心目中,政治思想史的地位之高,不言而喻。他在做不了老本行的情况下,没有一味地悲哀叹气,而是另辟蹊径,进入一个对他来讲属于全新的研究领域,从头开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是值得佩服的。他在困境中的坚持与开拓,体现出一个学者应有的本色。”
(《名人传记》2012年第3期,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吴恩裕是一个“特殊的红学家”,因为在1949年以前,吴恩裕本来是一个成名已久的政治学
家,而且发表了很多著名的政治学专论。
B.从政治学家到红学家,吴恩裕的这种奇特经历,使读者感到了他的某种无奈,看到了他的苦
闷,但同时也看到了一位学者的坚持与开拓。
C.红学是他不得已之下的一种寄托,他却能把它经营成为自己的一种事业。他说“歪打正着”,
含有自嘲,更主要的是含有比别人幸运的因素。
D.他研究红学的方法和结论,一直有人在质疑否定,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就认为他太天真,识
辨力不足,又不听友人忠直之言,于是在学术上受到损伤。
E.文章结尾引用徐先生的话,表明吴恩裕对政治思想史老本行的热爱,又能在新领域成果突出,
表现了一位学者孜孜以求、开拓进取的崇高品质。
(2)根据文意,请简要概括吴恩裕由政治学转向红学研究的原因。(6分) (3)吴恩裕在红学研究方面有哪些贡献和影响?请简要说明。(6分)
(4)有人认为吴恩裕更适合研究哲学和政治学,有人认为他更适合研究红学。请结合文中内
容,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假若说话真起了作用,那是很快乐的;如果一言半语就起到了决定作用,那就可谓一言九...
鼎,就会让人无比快乐。 .
B.我国最大的旧石器博物馆——泥河湾博物馆开放以来,参观的游客不绝如缕,大家纷纷一睹....
五万多件珍贵的出土文物。
C.“羹嗓”手术难度不大,但要看嗓音条件,有的适合手术,有的则根本无法手术,强行“美嗓”,
很可能南辕北辙。 .... D.当然,实现幸福养老并非朝夕之事,但只要大家共同努力,;相信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下,敬老爱老一定能够蔚然成风。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一年一度的“地球一小时”活动来临前夕,世界自然基金会颁给加拿大温哥华“2013地球一小
时首都”,以表彰该市在建设环保城市、应对气候变化上的努力。
B.当地政府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构建循环经济,发展轨道交通,兴建屋
顶花园吸附空中粉尘,建立公众参与机制,营造重视环保的氛围。
C.这些新型的“家庭农场”,在一群农场主的带领下,正在积极寻找市场,渴求科技支持,主动
规避风险,这给小户分散经营的农村和农业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D.午觉睡姿不当会导致视力下降、手臂酸痛、面瘫等多种疾病,特别是趴着睡觉会压迫眼球,
造成眼压过高,不仅可能诱发青光眼,严重的还会影响视力。
15.依次填入不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长安通往西藏的唐蕃古道,从玉树穿过。 , 。 , 。 , 。
①一个在皇宫长大的冰清玉洁的少女,经历了这么多的艰险 ②向她献上真诚的颂歌
③文成公主便是沿着这条古道,从长安走到拉萨 ④把自己的爱情与生命长久地留在青藏高原上 ⑤其间穿过了多少湍急的河流与巍峨的雪山
⑥这样一个无可复制的传奇,吸引了历代的作家与艺术家 A.⑤③④⑥②① B.⑤③①⑥④② C.③⑤⑥②①④ D.③⑤①④⑥② 16.根据文意.补写出相关内容。(6分)
“舌尖”即舌之尖端,味觉细胞多集中在舌尖。片名《舌尖上的中国》用味觉来体验一个国家,新颖而独特。这里的“舌尖上”指美食或品味美食。例如:“舌尖上的快乐”,指 ① ;“舌尖上的未来”,描述的是 ② ;“舌尖上的浪费”,是指责浪费食物的现象。随着使用频率的提升,“舌尖上”指代的意义范围扩大,有时会由食物转向了语言、言论,如“别让调节收入分配成为„舌尖上的方案”‟,说的
是 ③ 。
17.仿照下面的例句,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5分) [示例]悲观者说:人生没有永恒的成功,就像季节没有永远的春天,总会春去秋来;乐观者说:
人生没有永恒的失败,就像天空没有永远的阴霾,总会云开雾散。
[仿写]悲观者说: 乐观者说: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魏格纳是德国著名气象学家。一天,他生病住进医院,不经意间把目光落在了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便饶有兴趣地看了起来。突然他发现大西洋西岸的巴西东端呈直角的凸出部分,与东岸非洲凹进去的几内亚湾,像是正好能够拼凑起来,而巴西海岸每一个凹进的海湾在非洲沿岸几乎都能找到相对凸出的一块。“莫非大陆以前本就是一整块,而后才因某种原因分裂为若干个零散小块的?”在这个疑问的驱使下,魏格纳终于在1912年独创性地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轰动了整个地理学界。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