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澧州谭氏远古先祖“谭绍”故乡考

澧州谭氏远古先祖“谭绍”故乡考

2024-09-04 来源:乌哈旅游
澧州譚氏遠古先祖“譚紹”故鄉考

(湘西北譚氏家族血緣探索) 江南第一墓“吉水東吳大墓”圖片

譚紹,江西廬陵府(吉水縣城郊譚埠村人),早年讀書中舉,外出在吳國做官,譚紹系三國時代吳主孫權潘夫人(第六夫人),的姐夫,官至騎都尉,成了皇親國戚,後因宮廷權位之爭失勢,譚紹便攜家人回到了故鄉,江西廬陵府吉水縣城郊譚埠村定居。卒後葬於吉水城郊的張家屋下東側,共3家,“品”字形排列,封土高8至9米,狀似3碗大齋飯,稱作“三碗齋”。

素有“文章節義之邦,人文淵源之地”之稱的吉水縣。在宋明兩朝,這裏曾出現過“一門三進士,隔河兩宰相,五裏三狀元,十裏九布政,九子十知州”的盛況。

據《三國志》吳志卷五《妃嬪傳(潘夫人傳)》所載:“吳主孫權潘夫人(第六夫人),會稽章句(今浙江餘姚)人也。父為吏坐法死。夫人與娣供輸織寶(古時對犯人家屬的一種懲處辦法),權見而異之,召充後官,

得幸有娠„„遂生孫亮。赤烏十三年(西元250年),亮立為太子,請出嫁夫人之娣,權聽旅許之。明年立夫人為皇后,赤烏十三年(西元250年),孫權幽閉孫和,欲立孫亮。驃騎將軍朱據、尚書僕射屈晃、無難督陳正、五營督陳象等進諫。孫權大怒,杖笞朱據、屈晃,族誅陳正、陳象,另有十餘人受誅放。孫權廢孫和,徙之故鄣;賜孫霸死,誅其黨羽;立孫亮為太子,潘夫人為皇后。孫權幼子(西元242年生,西元250年立為太子,西元252年即位時才10歲,16歲時,在位7年)。神鳳元年(西元252)四月,孫權疾困,又急召將軍呂據為太子右部督,侍中孫峻領武衛將軍,並與諸葛恪、孫弘、滕胤受遺詔輔政。翌日,孫權病世,享年七十一歲,諡大皇帝,葬蔣陵。諸葛恪擁立孫亮為帝,年僅十歲的孫亮即位。大赦天下,改元建興元年。

吳主孫權潘夫人(第六夫人)娣婿,譚紹(孫亮呼為娣丈,孫權呼之為娣夫)為騎都尉,掌握護衛皇室安全的重大兵權。

在吉水縣城的東南隅,贛江與恩江交匯處,一個叫“三碗齋”的地方。10多年前,考古工作者在這裏發現了一座規模宏大、結構奇特的古墓。經專家認定,這是三國東吳時期的一座大型“藻井磚室土墩墓”,距今已有1700多年,考古學家稱之為“江南第一墓”。

三國之時的江南,被稱為南蠻之地,離中原文明遙遙千裏,為什麼在吉水這個離王權貴族遙遠的地方,卻有著如此宏大規模的王族古墓?大墓的主人是否為當地人傳說中的東吳孫權夫人的姐夫“騎都尉”譚紹?

幾年來,據有關學者不斷研究考證後推測,大墓的墓主應為三國時東吳的譚紹。

據有關學者考證;在吉水縣城東約6公里處,有一個叫譚埠的村莊,系吉水譚氏開基之地,該村早就有孫權姐夫墓在“三碗齋”的傳說。相傳譚氏開基後,曾一個叫譚紹的人早年讀書中舉,外出在吳國做宮,官至騎都尉,成了皇親國戚,後因宮廷權位之爭失勢,譚紹便攜家人回到了故鄉,江西廬陵府吉水縣城郊譚埠村定居,死後葬於吉水城郊的張家屋下東側,共3家,“品”字形排列,封土高8至9米,狀似3碗大齋飯,稱作“三碗齋”。 吉水博物館副館長葉翔告訴記者,當時由於修京九鐵路的需要,大墓在原址上整體向西移動了近200米,目前在博物館內的這座大墓,是後來在文物專家的指導下,對原來大墓的每塊磚的位置進行了編號,按“一比一”的比例重修的,整個墓與原貌相差無幾,為了更好地保護該大墓,吉水縣又在大墓上建起了一座博物館。葉副館長說,該墓最大的特點是,形狀奇特,整個墓都是用磚幹砌壘成的,每塊磚之間沒有用任何粘接物,很好地使用了物理學的原理。在重建過程中專家也嘗試過使用這種方法,但均告失敗,所以最後還是用了粘接物。至於古人是怎樣不用粘接物就建起了如此一座大規模的墓,到現在仍舊還是一個謎。

遠古譚氏第三十世譚紹,是江西廬陵府.吉水縣地域,譚氏開基始祖。 編輯撰寫整理:澧州譚氏“添麟公”支系第二十一世裔孫 譚曉平 撰寫於北京2009年5月14日完成初稿,辛卯年,2011年2月18日定稿。 統計字數:155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