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天净沙 秋思》公开课教学设计

《天净沙 秋思》公开课教学设计

2022-10-06 来源:乌哈旅游
 广州华美中加高中 Huamei-Bond International College

中加初中教学设计

授课人:姚慧莹 2017年 9月 日 课题 天净沙.秋思 名称 语文 初一(1)班 科目 班 级 新授课 1课时 课型 课时数 课标要求 让学生初步了解元曲及代表作者、作品。通过诵读感受曲的意境,理解作者的处境和心境。通过品味意象、比较阅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提高鉴赏能力。能够初步学会鉴赏古诗词,学习其艺术特点,领悟其情趣和艺术魅力,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本单元是自然景致单元,这首小令为本课《古诗四首》之一,该课诗词按照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脉络进行编写,鉴赏从汉魏到元朝的四首诗歌。《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中的经典之作,为学生领会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以及“意象”的应用,提供了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课例。 初一学生处在十一、二岁的豆蔻年华,感悟能力强,思维活跃,通过小学高年级的课程以及本课前三首诗词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审美力;该首曲词在内容上并不难理解,借助注释应能扫除字词障碍,用引导法可引导学生感受曲词意境,用对比分析及讨论法可让学生尝试自主赏析诗词。 一、知识与技能 1、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绘出一副秋日黄昏图,体味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意境,学习作者使用“意象”达到借景抒情目的的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3、了解元曲、作者生平,积累文学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2、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2、增强学生古诗词素养,领会诗歌意境美、语言美。 1、理解曲词的内容与主旨; 2、借助品读、想象,体会作者思想之情; 3、更深入了解“意象”的用法及作用; 1、赏析曲词,领悟曲中情趣; 2、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教材、ppt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资源 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活动意图 教学内容与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其它 通过提及“乡愁”这个主题,引起学生兴趣。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个诗歌的国度,其主题多不胜数,但总有那么一些主题,常常为古人们所创作、吟诵。“乡愁”便是这其中一个主题。 说起“乡愁”,总不得不提起这么一首作品,它只用28个字,却说出了大多数游子心中的那份愁绪。 广州华美中加高中 Huamei-Bond International College

这首作品,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天净沙秋思》。 二、初读感悟 1、学生听朗诵,正字音,划节奏 2、通过录音,说说这首曲带给我们什么感受? 凄凉、哀伤、悲凉 3、学生齐读,读出节奏和感情 引导学生用“舒缓、低沉”的语调来读 4、读着读着,这悲凉的感觉就渗透出来了,但是全篇无一字为悲,无一字为伤,我们又是从哪里读到的呢? 枯藤、老树、古道等景物 5、这些景有什么特点?(可提示:枯萎的藤蔓)它容易勾起我们怎样的情绪? 枯藤老树:没有生机,没有活力,营造出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让我们的心情变得沉重。 6、还有哪些景物也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感受? 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小桥、流水、人家 (共10种景物) 7、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想象这10种景物、这幅画面。(同学们,让我们来用心想象一下这10种景物,有枯藤、有老树、黄昏时候回巢的乌鸦,有小桥、流水、还有人家,古道上,西风刮过,一匹瘦马在缓慢行走,夕阳渐渐西沉入山,这些景物、镜头,一个一个地组成了一幅画面,这是一副怎样的画面?) 秋日黄昏图,深秋夕照图 三、深入品读 1、10种景物的重叠组合,带给我们一副秋日黄昏图,更带给了我们一种萧瑟、悲凉的感觉。这些景物,其实都是“意象”,同学们还记得之前学过的“意象”是什么吗? 构成意境的各个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 2、意象是有情感在里面的,那这些意象分别给我们什么感受?(一个学生分析一句) ①枯藤老树昏鸦:显得萧条无生气,勾起人哀伤的心情,乌鸦回巢更加加重了思乡情绪。 ②小桥流水人家:表现出平静安稳的感觉。 ③古道西风瘦马:瘦马走在古道上,更增加了孤独、悲哀之感,西风即是秋风,更添寒冷凄凉之感。 ④夕阳西下:夕阳已经下山了,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本是归家时刻,但游子还在漂泊,倍增伤感。 3、刚刚同学们分析了每一句的意象带给我们的感受,但有一句的感情基调和全曲的悲愁基调好像不太一样?它是一种温馨、温暖的感觉,是哪一句? 小桥流水人家。 4、为什么这样写,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衬托(反衬),通过“小桥流水人家”的安稳平静景象,衬托出游子的悲凉。以乐景写哀情。 5、通过刚刚同学们的分析,作者写景,其实当中是在抒发 学生在书中寻找、划出景物并思考。 学生可闭眼想象。 学生回忆“意象”知识内容,记笔记。 结合注释对曲词进行理解。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找出诗眼。 让学生通过寻找,思考其特点。 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语,在脑海中形成自己的想象图,更直观感受曲词,体会感情基调。 带领学生回忆“意象”知识内容,通过新课巩固。 理解全曲大意。 进一步深入品析曲词内容。 引导学生自主找出诗眼,体会全曲精华。 广州华美中加高中 Huamei-Bond International College

了自己的感情。下面同学们来找出诗眼。结合刚刚所写景物,说说作者通过这首曲词,抒发了什么感情?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抒发了浓烈的思乡之情 四、作者背景介绍 1、为什么断肠人在天涯?其实和当时的背景有关。 马致远,字千里。从他的字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自己寄予了厚望——千里马。但是在作者所处的年代里,元代,蒙古统治者压迫汉人,歧视士人,知识分子穷困潦倒,流离失所。作为汉人,马致远在青壮年时,积极进取,一心寻求功名,在外漂泊二十多年,终于博取一官职。为官后又屡遭挤压,在经历苦闷挣扎之后,人到晚年,罢官隐居。 所以作者在旅途中,看到这样一幅深秋黄昏图,还看到了温馨的人家,想起自己多年未归的家乡,不禁肝肠寸断。所以这断肠人是谁?天涯呢? 游子,流落异乡的人 距离家很远的地方 五、拓展延伸 比较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和刘禹锡《秋词(其一)》,体会两者的不同。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释: ⑴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⑵春朝:春天。 ⑶排云:推开白云。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⑷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 ⑸碧霄:蓝天。 1、对比阅读刘禹锡《秋词(其一)》 体会刘禹锡《秋词(其一)》与《天净沙秋思》,同为写秋,但在感情抒发上是否一致?小组讨论,待会儿我们一起分享。 【作者背景补充】 马致远:曾积极求取功名,但未得赏识,他的一生几乎是在漂泊不定、穷困潦倒中度过,于是在漂泊旅途中,他写下了《天净沙 秋思》 刘禹锡: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正直春风得意之时。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 学生做笔记。 学生小组活动,讨论思考 通过介绍作者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信息、时代背景,更容易理解曲词内容。 通过拓展延伸,对比阅读,提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鉴赏。 广州华美中加高中 Huamei-Bond International College

刘禹锡的诗,清新而奋发。 马致远的曲,伤感而凄凉。 六、结束语 秋思之美,美在意境,美在作者对家乡的深深眷恋。现在同学们可能对家乡没有特别的感悟,但有一天,当你们背上行囊,走向远方,你可能会发现,无论这世间有多繁华,都比不上家人欢聚时刻的热闹;无论旅途的风景多么美妙,最爱的,可能还是回家的那条小路。那时候,再读《天净沙 秋思 》,或许你们的感受又会不一样了。 作业: 1、用50个字,描写你眼中的秋天。 2、背诵《天净沙 秋思》。 板 书 设 计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凄凉,冷落,伤感——思乡之情 十种景物(意象)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秋日黄昏图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 课后教学自评: 自 评 指 标 目标能体现新教学理念(“三维度”)、全体学生达成度高。 课型把握确切,内容设计合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课堂结构清晰严谨、有节奏,教师“主导”作用明显。 媒体使用适时适事,效果显著。 学生参与面广、参与度高、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好。 课后反思: 自评等级 A B C 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