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会交流 , 会听会说。
2. 能体会句子表达的特点 , 试着表达自己的想法。 3. 了解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的特点。 4. 积累名言警句。
一、交流平台。
1. 同学们 ,学完这个单元的课文后 , 你有什么收获呢 ? 2.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 3. 指名谈感受。
(1) 本单元我们学习的《杨氏之子》语言幽默诙谐 , 故事通俗易懂 , 用简单的语调简述了一个 关于语言的小笑话。他们的对话围绕姓氏特点来做文章
,问答巧妙 , 令人捧腹。
(2) 《手指》这篇课文 , 作者用风趣的语言 , 展现了五个性格各异的手指形象 ,让我们联想到 生活中类似的人 , 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3) 《童年的发现》中 , 作者被老师误会时 , 用自我调侃的语言来安慰自己 , 让一件普通的事 情显得活泼有趣 , 令人忍俊不禁。 二、词句段运用。
1. 出示句子 , 小组交流讨论句子表达的特点。
(1) 他身体最高 , 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 ,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 , 左膀右臂 , 片刻不离。 ( 比喻手法 写出中指在五指中的地位 )
(2) 这个体操运动员的动作真灵巧 , 她在高低杠上的表演就像猴子在树林间攀援、穿行。 ( 比喻手法 写出体操运动员动作的灵巧、技术的娴熟 )
2. 从下面情景中选一个说一说。注意用上恰当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 (1) 游子回到家乡。 (2) 雨点落在窗户玻璃上。 (3) 远处传来一声巨响。
教师点拨 : ①游子回到家乡 : 再次踏上故乡 ,他激动地跳下汽车 , 飞奔到村前的那棵大槐树下 像一个饥饿的婴儿扑进母亲的怀抱。
② 雨点落在窗户玻璃上 : 雨点落在窗户玻璃上 , 像一颗颗透明的豆子 , 啪嗒啪嗒地滑到窗户下 面去了。
③ 远处传来一声巨响 : 他正在书房里读书 , 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一声巨响 , 如一声闷雷 , 又似一 个炸弹突然在他身边引爆 , 把他从书中的世界拉回到了现实。
3. 读一读 ,跟周围同学讨论 ,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的 , 再照样子写一段话。 教师点拨 : 这段话通过排比的修辞手法 ,描述了大拇指的各种用处 , 生动地表现了大拇指的 吃苦耐劳、默默奉献。 示例:在这个班里 , 只有毛毛是最调皮的。班里的窗户玻璃破了
, 那是他踢足球时的“杰作”
班里的黑板上画满了小乌龟 , 那是他的美术作品 ;同桌的椅子瘸了一条腿 ,那是他的“小发 明”——卸掉螺丝 ;一个小女生的书包里被塞进了一条玩具蛇 , 那是他的“实践课作业”。 三、书写提示。
1. 有没有同学学过书法呢 ?书法课上老师又是怎么教的呢 ?(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爱的书法家 及其字体 ,指导学生好好写字、认真写字。布置作业 : 写一幅书法作品。 ) 2. 参照课文 , 分析颜真卿书法的特点。 颜体这种气质具体表现为 : (1) 庄严正气。
(2) 伟岸饱满 , 字形有左右外胀的感觉。 (3) 元气充沛 , 主要表现在用笔和结构两方面。 四、日积月累。 1.出示句子 , 探讨意思。
◎君子喻于义 , 小人喻于利。——《论语》
(意思: 君子看重的是道义 , 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 ◎君子坦荡荡 , 小人长戚戚。——《论语》
(意思: 君子光明磊落 ,心胸坦荡 ,小人却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 ◎恻隐之心 , 仁之端也。——《孟子》 ( 意思 :同情心是仁的开端。 ) ◎多行不义 , 必自毙。——《左传》
(意思: 不义的事情干多了 , 必然会自取灭亡。 ) ◎人有耻 , 则能有所不为。——《朱子语类》
( 人如果有了羞耻之心 , 有些不该做的事情就不会去做了。 2.师范读 ,指名读 , 生齐读。
3. 借助注释 , 理解名言古训的意思 ,从中得到教育。 4. 熟读成诵。
)
使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 是本次语文园地的重要任务。通过相关书法的展示 , 学生领略 到了书法的美之所在 , 但书法的高门槛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竹子
竹子是极平凡的,然而,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青青翠竹,全身是宝。竹竿既是建筑的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竹皮可编织竹器;竹沥 和竹茹可供药用;竹笋味道鲜美,助消化,防便秘。翠竹真不愧是 “绿色的宝矿 ”。
我赞美竹子的无私奉献精神,但更欣赏竹子那种顽强不屈的品格,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 冬的余寒时,新笋就悄悄地在地下舒展身子。春雨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 土层,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暑尽冬来,迎风斗寒,经霜而不凋,历 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 确实存在的品格。
自古以来,它和松、梅被人们誉为 “岁寒三友 ”,历来竞相为诗人所题咏,为画家所描 绘,为艺术家所雕刻,为游人所向往。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 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我们每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1)作者从 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_ 的用途出发,表现了 “青青翠竹,全身是宝 ”。
(2)短文重点写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请你用波浪线画出表现竹子生 命力顽强的语句;用 “ _________________ ”画出作者由竹子引发联想的语句。 (3)短文在写法上同《白杨》一课相似,都是 _____________ 的文章。
( 4) “息 ”字的解释有: A.呼吸时进出的气。 B.停止。 C.消息。 D.利钱;利息。短文 中的“息息相关 ”的“息”应选 _____ 解释; “自强不息 ”的“息”应选 _____ 解释。 (5)将文中划线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6)下面说法是否正确,请判断。 ① 这段文字写了竹子的用途和品格。 ② “岁寒三友 ”指的是竹、松、菊。
③ 短文把翠竹比作绿色的宝矿,用来说明竹子全身都是宝,用途非常广泛。 【答案】 ( 1)竹竿;竹皮;竹沥;竹茹;竹笋
(2)春雨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土层,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 插云天。暑尽冬来,迎风斗寒,经霜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 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
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 (3)借物喻人 (4)A;B
(5)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正 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6) ① 正确; ② 错误; ③ 正确
【解析】 【分析】( 1)这道题是按课文原文填空,仔细读第一自然段就能找到答案。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 找到答案。 (3)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回答此题,要弄明白作者表面上歌颂白杨树,实则歌颂的对 象是 “建设边疆的人 ”,这是借物喻人的手法。
( 4)这是一道 “一字多义 ”的练习题。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 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短文中的 “息息相关 ”息:呼吸时进出的气。呼吸也相互关联。 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自强不息 ”息:停止。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
( 5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 如: “难道⋯
吗? ”和“怎能 ⋯⋯呢? ”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 6)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内容,比较判断正 误。 ① 正确; ② 错误。 “岁寒三友 ”指松、竹、梅; ③ 正确
故答案为:( 1)竹竿、竹皮、竹沥、竹茹、竹笋
( 2)春雨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土层,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 直插云天。暑尽冬来,迎风斗寒,经霜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 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
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 (3)借物喻人 (4)A B
( 5)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正 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 6) ① 正确; ② 错误; ③ 正确
【点评】( 1)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 案。 (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 ( 4)一词多义是一种语言现象,正确理解词语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 摩。 ( 5) 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 6)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文化常识的掌握的能力 记。
,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爱 深秋的月光斜照在小床上,孩子正睡得香甜。一旁,阿久伯凝视着她红嘟嘟的睡脸,良 久,两颗泪水静静地滑了下来。
和以往一样,他下班回家。孩子也放学了。晚饭后,孩子照例要求听他讲故事。 “爸爸,讲你的 ‘拇指 '故事嘛! ”孩子撒娇地抬起晶亮的眼,极可爱的模样。
他是最不能拒绝这种惹人怜惜的撒娇口吻的,尽管他已将这个故事说了不下数十遍,但 孩子爱听嘛,在她的心目中,它正可证明她爸爸的英雄形象。
“那是小琪琪还在妈妈肚里的时候 ⋯⋯一天晚上,小偷进入我们的家 ⋯⋯爸爸为了保护妈 妈,和小偷打起来 ⋯⋯小偷走了,但是爸爸右手的大拇指被小偷拿着的小刀削去一片肉。 他随着孩子的目光也瞧了瞧右手大拇指。
“痛不痛? ”孩子照例问,关切地。
“不痛不痛,爸爸保护妈妈和小琪琪是应该的。 ” 孩子得到她心中满意的回答,再次高兴地笑了。
但是,只有他心里明白,他不过是一个最平凡的爸爸。那拇指伤痕,只是他一个爱心的 表露罢了,那算不了什么的。他结婚得很迟,而可怜的小琪琪,一生下来就成了没娘的孩 子。两年前的一个夜晚:就是孩子刚满六岁的那晚,她发高烧,口里吐着白沫。他本该在 她嘴里放只汤匙防她啮咬,但又怕伤了她稚嫩的舌头,于是,他仅迟疑了一会,决然地将 洗净的拇指放入孩子的嘴。那夜过后,小琪琪的烧退了,但也咬掉了他指端的肉块。 小床上,月光下的孩子正睡得香甜。
他擦干了泪水,嘴角隐约地浮起了笑意。 偶然,睡梦中的孩子翻了翻身。 他也就轻轻地为她盖上了滑下去的被子。
(1)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换成意思相近的词语。 ① 良久,两颗泪水静静地滑了下来。 ② 和以往一样,他下班回家,孩子也放学了。 ____________
③ 他仅迟疑了一会,决然地将洗净的拇指放入孩子的嘴。 _____________ ④ 他不过是一个最平凡的爸爸。 _________ (2)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① 阿久伯手指上有伤痕。他对女儿说这伤痕是 ____________ 。 ② 事实上,阿久伯手指的伤痕是这样造成的: ____________ 。 ③ 他之所以不愿意对女儿说实话,是因为 ___________ 。
(3)阿久伯十分疼爱他的女儿琪琪,人物的哪些言行最能表现人物的这一特点?请你在文 中用线画出来。
【答案】 (1)悄悄;往常;毅然;普通 (2)小偷拿着的小刀削去一片肉后留下的;孩子六岁时发高烧,他将洗净的拇指放入孩子 的嘴里防她啮咬,结果被咬掉了指端的肉块;他不想让女儿知道他为孩子付出了多大的代 价,不想让孩子感到愧疚 (3)一旁,阿久伯凝视着她红嘟嘟的睡脸,良久,两颗泪水静静地滑了下来。于是,他仅 迟疑了一会,决然地将洗净的拇指放入孩子的嘴。他也就轻轻地为她盖上了滑下去的被 子。
【解析】 【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义词的辨析情况,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认识 和理解课文。先理解词义再写近义词。其中注意:以往:以前、往常。所以 “以往 ”的近义 词是 “往常”。决然:形容坚决果断。所以 “决然”的近义词是 “毅然”。( 2)这道题是按课文 内容填空。一定要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考查筛选相关信 息。解答时细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中找出答案即可。
【分析】( 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 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此题考查按课文内容填空的能力。( 信息的能力。
3)此题考查筛选相关
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雪山小太阳
“夹金山高又高,坚持一下胜利了!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 ⋯⋯ 这歌声穿透风雪,驱散寒冷与疲惫,给前进中的队伍带来阵阵暖意。
这名唱歌的女战士是红军队伍里最小的卫生员。一路上,她把行进中的故事编成歌 (遥 谣)鼓舞大家前进。翻雪山时,同行(
xíng h án)g的大姐送给她一件红毛衣,她高
兴极了,穿着这件长及膝( xī qī)盖的红艳艳的毛衣在队伍里跑前跑后,在雪地里分外耀 眼,大家就叫她“小太阳”。
红毛衣也抵挡不住寒冷的侵袭, “小太阳”的脚步也越来越迟缓了。突然, “小太阳”停了 下来,看到路边一个受伤的战士正把头埋,进臂弯里打瞌睡。在这里,停顿就意味着死 亡。 “小太阳”拼命地摇着他,受伤的战士只是含混不清地说: “冷,冷⋯⋯”
队伍依然缓缓地前进着。有人突然发现,队伍里不见了 “小太阳”的身影。战士们到处寻 找,在
半山坡的雪地里,大家看到 “小太阳”静静地躺着,已经没有了生命的气息。她只穿 着一件单薄的军衣,小小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她那件红艳艳的大毛衣,穿在一个受伤的 战士身上。受伤的战士流着泪回忆说: “我困乏时坐在雪地里,只觉得有人在拼命地摇我, 对了,我还听见了熟悉的歌声: “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 ⋯⋯所”有 人都沉默了。受伤的战士脱下红毛衣,郑重地盖在 “小太阳”身上。红毛衣像 “小太阳”快乐 的笑脸,绽放在茫茫雪地中。仰首望去,峰顶已经微现阳光,太阳红彤彤的,照在皑皑白 雪之上,映出一道道金色的光芒。 (1)选择短文括号里正确的读音或汉字。
歌 ________ (遥谣) 同行 ___________ ( xíng h án)g 膝 __________ (xīq ī)盖 (2)大家为什么叫最小的卫生员 “小太阳”? (3)读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联系《七律 (4)短文结尾有什么寓意? 【答案】 (1)谣
长征》中的诗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xíng
;xī (2)“小太阳”既是小姑娘的红毛衣,又是她美好精神品质的象征,在那冰封雪地的日子 里,
一件红艳艳的毛衣代表了小姑娘的热情与奔放,给每个人带来了信心和光明。 (3)体会出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勇于战胜一切的顽强 斗志。
(4)这里的“小太阳”不仅仅指自然界的太阳,而主要喻指文中的小姑娘身上所具有的一种 美好的品质。在红 军过雪山那样艰难的日子里,小姑娘身上始终洋溢着热情与活力,就像 一轮灿烂的小太阳,散发着光和热,温暖着每个人的心胸,使大家充满信心,看到光明和
解析】 【分析】( 1)考查学生对形近字的辨析,通过比较部首、字义、组词记忆生字。 需要平时学习积累的时候细心区分记忆。字音题的考查只要求识记不要求拼写 查识记、辨别、确定字音的能力 ,准确地判断其正确与否。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 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谈自己的看法,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 个人的认识。
(4)本题考查结尾的寓意。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 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 1)谣、 xíng、 xī(2)“小太阳 ”既是小姑娘的红毛衣,又是她美好精神品质的 象征,在那冰封雪地的日子里,一件红艳艳的毛衣代表了小姑娘的热情与奔放,给每个人 带来了信心和光明。
(3)体会出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勇于战胜一切的顽强 斗志。 (4)这里的 “小太阳 ”不仅仅指自然界的太阳,而主要喻指文中的小姑娘身上所具有的一种 美好的品质。在红 军过雪山那样艰难的日子里,小姑娘身上始终洋溢着热情与活力,就像 一轮灿烂的小太阳,散发着光和热,温暖着每个人的心胸,使大家充满信心,看到光明和 【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形近字的掌握,从读音、结构、字义三方面加以区别,通过 比较组词记忆生字。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 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即侧重于考
(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5.
母亲的背影 欧阳国
① 12 岁,我念小学四年级的样子,春节刚过,父亲就拾起行囊,要到外地去务工了。 ②母亲从小有胃病,痛到极处,她时常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不断呻吟,双手捂住肚子,嘴 里不停地打饱嗝。母亲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离开村庄,何况自己一身病痛。但,我和 弟弟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父母决心砸锅卖铁也要送我们念书。家里几亩地养家糊口可 以,但要送出两个大学生是不可能的。父亲决定出外打工,母亲执意要一起去,父亲不同 意。他们吵了起来,到了摔破碗筷的地步。父亲妥协了。 ③父母第一次外出的那个早晨,母亲两眼通红,脸色苍白,唯独头发梳理得好看,后脑勺 翘起橡皮筋扎好的黑发。母亲左肩挎着大包,右手提着小包,含泪离乡。年还没过完的村 庄,炮仗声噼里啪啦地响起,我和弟弟一路跟着父母,弟弟不听话,死也不愿意父母离 开,最后索性在村子的黄泥巴路上打起滚来,被外婆强行抱回家。
④ 我跟在母亲的屁股后面,走几步她就转过头来看看我。母亲说,回去吧!但我还是走了 几百米。母亲又转过头来说,回去吧!她开始有些哽咽了。我又送了父母一里多远,母亲 转过头来说,回去吧!她哭出声来。我站着不动,母亲转头跟在父亲后面。我含泪望着母 亲背影越来越远⋯⋯ ⑤ 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大学,从农村娃到大学生,再到留在城市工作,十多年来, 我兄弟俩在父母的背影中一年又一年成长。
⑥ 最难忘的是,在浙江义乌,我偶遇母亲的一次背影。
⑦ 那年,父母没有回家过春节,高考后,我去看望离别一年半的父母,就直接找到了母亲 的厂子。( A )当时,母亲左手正拿着一个干巴巴的馒头,右手扭着水龙头,弯着腰,嘴对 准水龙头喝水。( B)见到我,母亲显然有点不知所措,她转过头看见我,脸上露出了无 法掩饰的惊慌。( C)她连忙解释道:“馒头干得要死,没水冲冲,根本没法咽下去。” ⑧“让妈看看你。高了,高多了,还是那么瘦,东西吃到哪里了。”母亲有意转移话题, 她把剩下的半个馒头咽了下去。我望着背稍微佝偻的母亲,头发早已花白,额头的皱纹也 显而易见,母亲老了,我突然感觉她老了。我放下行李,借口到卫生间去一趟,还没来得 及关上门就大哭起来。这就是我的母亲,我亲爱的母亲。她老得如此突然,仿佛转眼之间 的,毫无告知似的。
⑨现在,我每天行走在城市里,上班下班,时常想起乡下的母亲。白天有时想起母亲的背 影,老走神。
1. 选文重点写了哪两次母亲的背影?
2. 文章第②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作者写这些内容的作用是什么?
3. 文章第⑦段画线文字描写生动,请你选择一句简要分析其在表现人物方面的作用。
4. “我放下行李,借口到卫生间去一趟,还没来得及关上门就大哭起来。”请你联系上下 文,揣摩“我”的心理活动,写一段心理描写。
1. 父母第一次外出打工时母亲的背影;在浙江义乌偶遇母亲时母亲的背影。
2. 这段主要写了母亲有严重的胃病和“我”家家庭境况不好。这些都是为下文写母亲坚持 外出打工做铺垫。母亲为了子女能上学。不顾自己体弱多病,拼命劳动,突出了母亲的伟 大。
3. 示例: B 句“见到我,母亲显然有点不知所措”“脸上露出了无法掩饰的惊慌”,这句 话重点刻画了母亲的神态,写母亲就生水吃馒头的事被“我”发现之后的尴尬,母亲不希 望自己艰苦的生活让“我”知道。此句描写生动,刻画细腻。
4. 提示:可以从感谢母亲、愧疚自责的角度作答。
6.
一双脚上的修养
① 每逢双休日,我都会到图书馆的阅览室去翻阅一些报纸和杂志。每次来这里,总看到座无 虚席的场面。在这紧张而喧嚣的都市里,能保持一份阅读的闲情,是难能可贵的。在我看 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一定的层次和修养。
② 北方冬天的雪大,雪一下,许多麻烦就随之而来了。走在街上,鞋上会粘满脏雪,从天寒 地冻的室外进入室内,脏雪马上就会化作污水。人走过的地方,往往会留下两行黑乎乎的 脚印。正是一个雪天,我走进阅览室时发现了异样。屋子里多了一个擦地的女工,她看我 进来,竟紧张地盯着我,手操抹布,如临大敌。我故作视而不见,可感觉告诉我,她正跟 在我的身后,猛回头,把她吓了一跳,自己也吓了跳。吃惊于自己留下的那行脚印。在淡 黄的地板上,显得如此扎眼。而那个擦地女工,正在奋力擦抹。
③ 坐到座位上,想着刚才的脚印,愧怍油然而生,再也无心看书了。阅览室是一个开放的公 共场所,来往进出的人很多。我注意到,每个进来的人都在犯着同我一样的毛病,浑然不 觉自己 双脚正在恶作剧式地涂鸦着刚刚被擦干净的地板。于是,那个女工就要不停要跟在进进出 出的人后面,擦了再擦。不断地踩踏与不断地擦抹,似一场破坏与复原的拉锯战,在阅览 室 里上演着,让人心惊。渐渐地,那个疲于擦地的女工,已是额头见汗。
④ 忽然有种感觉,每一双进出的脚都充满着罪恶,因为,它们是在不断践踏着别人辛苦取得 的劳动成果,是在破坏着一种美好与和谐。
⑤ 不知过了多久,那扇门又被悄悄推开了。一个男人伸头朝里面看了看,似乎想进来,但又 把头缩了回去。不一会儿,两扇门被推开了。还是刚才那个男人,这次,他是肩扛一桶纯 净水进来的。突然,一阵 “沙、沙 ”的响声,伴着送水男人走路的旋律,引起了所有人的注 意。我开始从上向下打量他,老旧的棉帽子、绿大衣厖最后我终于看到了他的双脚,然后 是惊异万分。男人的每只脚上,竟然都套着一个塑料袋。他一走动,塑料袋就会发出 沙”的响声。因为套了塑料袋,所以他超过的地方没有一点污迹,还是那样干干净净的。我 注意到,那个擦地的女工,站在那里表情复杂地盯着送水的男人,看到他放好水,慢慢离 开阅览室。而当她再次转过头来,我发现她眼里竟有泪水涌现。 ⑥
这个下雪的周日里,我没有读书,但我想到了 “修养 ”这个词。我想,修养工不是一个人比 别人多认识 些字,多读了几本书;或是一个人了解《红楼梦》的情节、会背莎士比亚的一些名句,修 养应该是在一个人举手投足的细节中体现,就像那个送水工,懂得在雪天里,进入室内之 前用塑料袋把两只脚都套上。
1、第自然段中,“我”“愧怍”的原因是什么?
沙,
2、下列描写人物的语句很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1)屋子里多了一个擦地的女工,她看我进来,竟紧张地盯着我,手操抹布,如临大敌。
(2)不知过了多久,那扇门又被悄悄推开了。一个男人伸头朝里面看了看,似乎想进来, 但又把头缩了回去。
3、文中第自然段说“而当她再次转过头来,我发现她眼里竟有泪光涌现”,你认为“她” 是为什么而流泪?
4、口味文中两个画线句,你认为作者再次对“修养”一词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1. “我”的脚印弄脏了地板; “我 ”对女工的劳动故作视而不见。 2. 理,( 写,
传神地写出了送水工怕影响图书馆安静的氛围,推门时小心翼翼的情景,突出了送水工对 他人的尊重,体现了他的修养。
3. 为送水工的细心体贴而感动,为自己的劳动终于得到他人的尊重而激动。
4. 第① 自然段中 “修养”指有文化或学问;第 6自然段中 \"修养 \"之养成正确的待人出事的态度 7.
(1) “紧张地盯着 ”如“临大敌 ”等神态2)“悄悄推开 ”伸“头 ”缩“”等动作描
和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擦地女工见到 “我”进来 唯恐弄脏地板又要再次擦地的担忧与紧张心
屋顶上的月光
①有一位少年,童年时期就失去了双亲,家境十分贫寒,生活非常艰苦。然而这一切都阻 挡不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渴望,他准备去距家
400 公里外的汉堡拜师学艺。
② 他一路风尘仆仆,饿了啃干粮,渴了喝泉水,累了在农场的草垛旁或是马厩里歇一晚, 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走到了汉堡。虽然来到了汉堡,音乐老师的收费却很昂贵,使囊中羞 涩的他无力支付,剩下的钱居然不够一星期的学费。他不愿就此放弃,跑遍了几乎所有的 音乐课堂,忍受着嘲笑与讥讽,终于得到一位老师的认可,做了他的学生。 ③
老师发现了他的天分,建议他去
撒勒求学,那里才能给他真正系统的音乐训练。于是他 再次踏上旅途,忍饥挨(á i)饿地走到撒勒。经过苦苦(请求
哀求),一位校长终于允许
少年在音乐学校旁听。他欣喜若狂,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学习,天赋与勤劳使他很快
④ _____ 少年渐渐不满足于手头简单的几套练习曲,他知道哥哥保存着很多著名作曲家的曲谱, 回乡后便向哥哥提出了请求。为生活四处奔波的哥哥对弟弟的音乐功底并不了解,他 地说:“这些曲子我演奏了十几年还觉得吃力,你不要以为出去学了几天就了不起 了,还是好好弹你的练习曲吧!何况,那么珍贵的曲谱,你弄坏了怎么办?”哥哥板着脸 离开了,他却没有因此(灰心 死心)。
⑤ 哥哥每到晚上都要出去演奏补贴家用,这时他就偷出哥哥珍藏的曲谱,用白纸一个音符 一个音符地抄下来。因为家里很穷,点灯都是奢侈的事情,月(琅 朗)星稀的晚上,他就 爬上屋顶,在明亮(柔和 温柔)的月光下抄写曲谱。曲谱的美妙使他沉醉其中,被困窘折 磨的灵魂此时似乎插上了翅膀,在月光下任意翱翔。
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夜晚,哥哥疲倦地归来。临近家门,他听到一段优美而哀(蜿 婉)的旋律,那是弟 弟最后抄的那支管风琴曲的变奏。音乐在夜色中飘荡回旋,他不知不觉地被感染了,深为 其悲。音乐如泣如诉,有身世坎坷的感叹,有遭遇挫折的伤感,更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 对光明的无线渴望。哥哥站在月光下倾听,不禁 。他终于相信,弟弟的天分足以
演奏好任何一支曲子。他走进屋,含着泪水轻轻搂住弟弟,决定从此全力支持弟弟(锻造 深造)。 ⑦ 少年终于一偿夙愿,美梦成真——他就是近代奏鸣曲的奠基者巴赫 ⑧有人曾经问他:“是什么支持着你走过那么艰难的岁月?”他笑着说;“是屋顶上的月 光。”
⑨“屋顶上的月光”——他将所有的挫折都包含在这一简单而美丽的句子里。这不仅意味 着他灵魂深处对音乐的热爱,而且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有时候,照亮我们的理想并照亮 我们的心灵,真的只需要那微弱的屋顶上的月光,就如同当初它照亮了巴赫的理想,使他 漠视所有的困苦和劳累,而最终达到自己的音乐天堂一样。
1. 选择文中括号内恰当的字词,打“√”。
2. 结合短文语境,选出恰当的成语填入文中的横线上。 潸然泪下 语重心长 脱颖而出 3. 解释下列成语的意思。 1)囊中羞涩: 2)欣喜若狂: 3)如泣如诉: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音乐如泣如诉,有身世坎坷的感叹,有遭遇挫折的伤感,更有对 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光明的无限渴望”是一个 句,表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联系上下文,说说“屋顶上的月光”的真正含义。
6. 第④自然段结尾说:“哥哥板着脸离开了,他却没有因此(灰心 “他”想了死心)。 此时的 些什么?请发挥你的想象,写出此时少年的心理活动。
1. 哀求 死心 朗 温柔 婉 深造 2. 脱颖而出 语重心长 潸然泪下
3. (1)口袋里没钱,让人感到难为情,比喻经济困难。 (2)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3)好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 4. 排比 巴赫演奏管风琴曲技艺的高超
5. “屋顶上的月光”其实就是心中的理想。有了理想就能指引我们去克服各种困难,引领 我们成功的彼岸。 6. 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