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孙中山简介100字

孙中山简介100字

2022-09-28 来源:乌哈旅游


孙中山简介100字

孙中山的简介

孙中山(1866.11.12—1925.03.12),名孙文,字载之,号逸仙。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革命事迹 1884年 “始有志于革命”

鼓动“勿敬朝廷”,被视为“大逆不道”,与陈少白、尢列、杨鹤龄为“四大寇” 《致郑藻如书》 1894年 《上李鸿章书》 兴中会成立

1895年 香港密谋起义失败,陆皓东等就义 1896年 伦敦蒙难 1898年 拜会康、梁 1899年 两党合作失败 1900年 惠州起义失败

1

1904年 加入致公会 1905年 同盟会成立

《民报》创刊,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1906年 提出“五权宪法” 1907年 潮州黄冈起义 惠州七女湖起义 钦州、廉州、防城起义 镇南关起义

1908年 钦州、廉州起义 云南河口起义 1910年 广州新军起义 1911年 武昌起义

1912年 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

发表《孙大总统对外宣言》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辞临时大总统职 受任全国铁路督办 1913年 宋教仁被刺 发动二次革命

1914年 成立中华革命党,任总理

1915年 发表《讨袁声明》,发动“护国运动”

2

1916年 发动护法运动

非常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 1917年 被迫辞去大元帅职, 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

列宁复函孙中山,向“中国革命的领袖”致敬,“共同进行斗争”1918年 《建国方略 心理建设》付梓 发表《护法宣言》

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

1921年 就任非常大总统,再次在广州建立政权 《建国方略 物质建设》付梓 会见李大钊

1922年 以大元帅名义发动员令,命令各军分路出师北伐 与陈炯明失和,北伐失败

李大钊由京到沪会见交谈,并介绍李大钊加入国民党 1923年 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公布《中国国民党党纲》,《中国国民党总章》

发表《孙文—越飞宣言》,复命廖仲恺与越飞商谈中苏联合细节再建大元帅府,就任陆海军大元帅

发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中国国民党党纲草案》 发表《关于粤海关关余问题宣言》,抗议美、英干涉中国内政

李大钊抵广州,协助完成国民党改组和召开第一次全国代

3

表大会的准备工作1924年 中国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筹办黄埔军校

发布《国民政府建国大纲》

通过《国共合作草案》、《国民党与世界革命运动草案》 发布《北伐宣言》,举行北伐誓师典礼 应冯玉祥之邀,同意北上

发表《北上宣言》,重申反帝和反对军阀,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 发表《入京宣言》

1925年 病危,口授遗嘱、《致苏联遗书》 在《遗嘱》及《遗书》上签字

病逝,遗言“和平、奋斗、救中国 对孙中山的评价 对于孙中山的历史贡献分析,积极方面主要是认为孙中山确系近代倡导共和革命,成功组织成分复杂的各种反满势力,并注入西方现代政治理论与宪政思想成分的领导人。而孙中山虽亦重视掌握领袖权力,但较具理想色彩,较能为制度建设之需要而放弃政治资源。孙中山虽倡导武力推翻君主专制,武力弭平军阀割据,但使用之手段较为温和,善后措施较为宽容,不采彻底铲除之作法,与蒋介石或毛泽东等强调组织纪律而严厉惩处反对者不同。

孙中山亦为中国政治经济现代化之重要阶段性人物。孙中

4

山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宪政民主,人民主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权力分立制衡,与社会主义等等。另加上其个人认为有必要保留的中国传统制度机构——监察权与考试权,形成五权宪法学说。对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国的普及,具有推动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产主义派对中国未来建设的深入探索。而孙中山在其中采取某种折衷立场,却坚持共和民主之宪政体制,至今仍有其价值。

另一方面是消极影响清末的革命团体普遍只有松散的组织,多数革命起义事实上并非直接由孙中山所领导,而是由黄兴筹划与统帅,时人也多将孙中山、黄克强两人并称“孙黄”。至于革命党内,认同黄为实际领导革命的党人也不在少数。可惜的是1928年国民政府北伐后,黄的人马被逐渐排除在中国国民党之外,黄的贡献则长期遭到忽视,直到1990年代才重新受到两岸三地重视。孙中山政治生涯中,因固执以致与同志反目。例如同盟会时代之章太炎、中华革命党时之黄兴,皆曾为孙之股肱,而后来反目不相往来。此外,孙对革命的奉献也许很大,但未必如官方所说般远远超过其他革命人士的贡献。但不可否认孙中山在倡导革命思想,组织、领导革命团体都是处于领导者的地位。孙中山为推翻帝制所付出的牺牲与贡献也为多数人所认同,只是孙中山在民国建立以后,有多次作为未能贯彻民主、自由、法治等精神,

5

例如:二次革命时力主使用武力使中国出现分裂;护法战争时召开非常国会的合法性;组织中华革命党采行秘密会党形式,皆存在曲解、损害民主及法治的表现。而后孙中山因为不满西方列强不支持其广州政权,党内实行集权之外,转向师法列宁俄国,推动联俄容共,国民党组织机构采行列宁式体制,遭到党内反共右派与党外西化民主派颇多批评。孙中山逝世时有三份遗嘱,其中一份遗嘱乃是致函苏联。中国国民党也曾于第一次代表大会后,甚至考虑国民党加入共产国际,只是未为莫斯科同意。 孙中山的简介及评价 小组成员:齐凯丽 学号:20120258 班级:机械七班 2013年6月3日星期一 篇二:孙中山简介 孙中山简介

一、 简单介绍 孙中山(1866.11.12—1925.03.12),字孙文,字载之,号逸仙。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1929年6

6

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二、参与的革命活动

1894年5月,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主张 变法自强,遭冷遇,遂赴檀香山创建中国第 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次年,在香 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策划广州起义,事败, 流亡海外,宣传革命。

1896年在伦敦被清朝驻英公使馆诱捕, 脱险后曾留居英伦,研究西方政治经济理论, 寻求救国真理。 次年经加拿大抵日本,结识 日本朝野各界人士宫崎寅藏、犬养毅等,并在 旅日华侨中宣传革命,发展兴中会组织。1900 年发动惠州起义,失败后奔走海外。同保皇派 作斗争,并在旅欧学界中发展革命组织。 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领导成立中国同

盟会,被推为总理,制订“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创办《民报》,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同改良派围绕革命与保皇问题展开激烈论战。同时积极在国内外发展同盟会组织,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在两广、云南等地发动一系列武装反清起义。

7

1911年10月,欣悉武昌起义爆发,即离美赴欧进行外交活动。12月25日回到上海,被十七省代表会议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职,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成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于立宪派与其他势力对袁世凯的支持及革命党人的妥协,被迫于4月1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同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被推为理事长。曾一度出任全国铁路督办职。

1913年,因“宋案”,发动“二次革命”讨袁,旋告失败。1914年,在日本创建中华革命党,重举革命旗帜。

1915年发表《讨袁宣言》,进行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 1917年,为反对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南下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成护法军政府,被推为海陆军大元帅,誓师北伐。翌年,因受桂系军阀挟制,被迫去职,赴上海著书立说,撰述《建国方略》。

五、个人思想 孙中山先生毕生坚持“三民主义”,坚持民主、共和救中国和三民主义救中国的信念与理想。

▲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的“三民主义”理念。 ▲倡导“权能区分”——“人民有权,政府有能”;推行“万能政

府”——“广兴福利,大有为式”。

▲注释“人民之权”——政权应有“选举、罢免、创制、复

8

决”四项。 ▲注释“政府之能”——“治权,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 立,是为“五权宪法”。

▲阐明人民行使政权的基本训练与条件:民权初步,即议事规则。 ▲提出中央与地方的“均权制度”,以县为单位的“地方自治”。

▲在经济思想方面,提倡社会互助理论:“人类进化之原则与物种进化之原

则不同,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 ▲在政治现代化建设方面,主张渐进主义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说:“军

政时期优先消灭军阀土匪,应实行军管。训政时期优先基础建设与民权初步训练,应实行一党执政。宪政实行之条件是全国半数以上县市具有选举罢免地方首长之条件,公民具有发动创制复决之条件,则选举召开国民大会制订宪法,还政于民,实行多党竞争的现代政治制度。”

▲推行以王道为基础的区域合作和政治架构:大亚洲主义,以及向国际投资开放的实业计划。 六、历史评价

孙中山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组织革命政党,发动武装起义,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专制统治,开创了中

9

国民主革命风起云涌的历史新篇章,功载千秋,万古流芳。 孙中山与历代反抗封建王朝的农民起义英雄和同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显著不同之处在于:一是通过其他方式独到的认真学习和深入思考,将欧美资本主义制度之精华与中国落后封建专制制度之国情相结合,从“以民为本” 的宗旨出发,不仅提出了“三民主义”基础学说,同时还就改造落后旧中国的伟大目标,从国体、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诸方面作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设想和规划,形成了系统化的革命理论;二是他自发动和组织革命伊始,终其一生,在领导整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彻底的反封建立场和坚定的革命方向,面对满清朝廷的通揖、反动军阀的围攻、帝国列强的威逼、维新保皇派的论战、阵营内部的叛乱、同党战友的分歧,在极其艰难充满风险的环境中,几番组织和改造革命政党,多次发动武装起义,“愈挫愈奋,再接再厉”,不屈不挠,战斗不息;三是他始终坚守“一心为公” 的崇高精神境界,从建立兴中会、同盟会,发动广州、惠州、黄花岗等十次武装起义,到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临时政府、举行二次革命,到组织和改造国民党、组建黄埔军校、实施国共合作,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抛却个人名利,彰显博大胸怀,大公无私,一生操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孙中山的理论学说、立场信念和品德情操,可说是独秀一枝前无古人 ,也正是由于孙中山的坚

10

持不懈的努力与革命理论的宣扬,才使得广大中国民众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走出对民主共和的“反动”政治思想认识误区,有力的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扩大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影响,使得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即便是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也是在孙中山工作的基础上才得以发展。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活动领导人。特别是在学医行医期间结识了不少国际友人华人华侨等为以后革命奠定了基础与支持。

孙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国政府的革命家之一。由于孙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认识西方世界较深,通晓外语,有医生学历,在中国内外都享有知名度;是故被多数外国人视为革命领袖。而在国内,多数革命者也认为他的声望与能力足以成为革命组织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后顺利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领导他创建的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在名义上完成中国的统一。由于当时参与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特别是蒋介石、汪精卫两人,均为孙培育出来的领导人物,故当时的国民政府当以孙为最高的精神领袖,并推举三民主义为治国的最高指导。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孙成为蒋介石之外,凝聚全国向心力的象征人物之一。国民政府与旗下将领也往往以“保障孙总理的革命成果”为

11

号召,鼓动人民建设和将士作战。因此到战争中后期,孙中山很自然被推举为中华民国的国父。

对于孙中山的历史贡献分析,主要是认为孙中山确系近代倡导共和革命,成功组织成分复杂的各种反满势力,并注入西方现代政治理论与宪政思想成分的领导人。而孙中山虽亦重视掌握领袖权力,但较具理想色彩,较能为制度建设之需要而放弃政治资源。孙中山虽倡导武力推翻君主专制,武力弭平军阀割据,但使用之手段较为温和,善后措施较为宽容,不采彻底铲除之作法,与蒋介石或毛泽东等强调组织纪律而严厉惩处反对者不同。

孙中山亦为中国政治经济现代化之重要阶段性人物。他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宪政民主,人民主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权力分立制衡,与社会主义等等。另加上其个人认为有必要保留的中国传统制度机构——监察权与考试权,形成五权宪法学说。对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国的普及,具有推动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产主义派对中国未来建设的深入探索。而孙中山在其中采取某种折衷立场,却坚持共和民主之宪政体制,至今仍有其价值。

孙中山在倡导革命思想,组织、领导革命团体都是处于领导者的地位。孙中山为推翻帝制所付出的牺牲与贡献也为多数人所认同。然而孙中山政治生涯中,因固执以至与同志反

12

目。例如同盟会时代之章太炎、中华革命党时之黄兴,皆曾为孙之股肱,而后来反目不相往来。

如若从孤立的视角单纯地看待这一史实事件,确实,孙中山之让位于袁世凯,是导致袁世凯窃国、革命政权旁落、共和制度倒退的起始成因,有些史论、史说由此引申出“孙中山一大失误”的评价,似乎顺理成章。然而,从客观现实来看,把此事件放在当时清末民初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中考察,却自然而然地得出截然相反的评价——孙中山之让位于袁,不仅不是失误或局限性,相反,是促成清帝退位和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促使民主共和旗帜飘扬和革命思潮深入民心的一大历史功绩。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林觉民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诚然,实事求是地分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孙中山是人不是神,他的理论学说并非十全十美,他的行为实践也非完美无缺。譬如,他对当时旧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状态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特点尚缺乏深入的研究,他对袁世凯、段

13

琪瑞、陈炯明、一类新旧军阀的两面派面目有失洞察,他对革命党内部严重的矛盾分歧团结乏力,他对建立革命军事力量的认识姗姗来迟等等,都是他个人思想行为的局限性。但是,与当时旧中国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的客观现实相比照,他个人的这些局限性皆属局部性的和微不足道的失误,无碍于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向大局和历史轨迹,更无损于他创立革命学说、领导革命运动和开创历史新篇的光辉形象。

所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能彻底实现革命目标,是时代的局限和国情的制约,决非孙中山个人的思想行动所能左右;同理,中国近代史上这场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和正义悲壮的革命,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作出了演示、提供了经验、准备了条件。故而,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篇三:孙中山简介 孙中山个人生平简介

一、 简单介绍 孙中山(1866.11.12—1925.03.12),字孙文,字载之,号逸仙。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1929年6

14

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二、参与的革命活动

1894年5月,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主张 变法自强,遭冷遇,遂赴檀香山创建中国第 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次年,在香 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策划广州起义,事败, 流亡海外,宣传革命。

1896年在伦敦被清朝驻英公使馆诱捕, 脱险后曾留居英伦,研究西方政治经济理论, 寻求救国真理。 次年经加拿大抵日本,结识 日本朝野各界人士宫崎寅藏、犬养毅等,并在 旅日华侨中宣传革命,发展兴中会组织。1900 年发动惠州起义,失败后奔走海外。同保皇派 作斗争,并在旅欧学界中发展革命组织。 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领导成立中国同

盟会,被推为总理,制订“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创办《民报》,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同改良派围绕革命与保皇问题展开激烈论战。同时积极在国内外发展同盟会组织,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在两广、云南等地发动一系列武装反清起义。

15

1911年10月,欣悉武昌起义爆发,即离美赴欧进行外交活动。12月25日回到上海,被十七省代表会议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职,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成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于立宪派与其他势力对袁世凯的支持及革命党人的妥协,被迫于4月1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同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被推为理事长。曾一度出任全国铁路督办职。

1913年,因“宋案”,发动“二次革命”讨袁,旋告失败。1914年,在日本创建中华革命党,重举革命旗帜。

1915年发表《讨袁宣言》,进行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 1917年,为反对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南下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成护法军政府,被推为海陆军大元帅,誓师北伐。翌年,因受桂系军阀挟制,被迫去职,赴上海著书立说,撰述《建国方略》。

1919年创办《星期评论》和《建设》杂志,发表《实业计划》,并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任总理。 五、个人思想 孙中山先生毕生坚持“三民主义”,坚持民主、共和救中国和三民主义救中国的信念与理想。

▲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的“三民主义”理念。 ▲倡导“权能区分”——“人民有权,政府有能”;推行“万能政

16

府”——“广兴福利,大有为式”。

▲注释“人民之权”——政权应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项。 ▲注释“政府之能”——“治权,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 立,是为“五权宪法”。

▲阐明人民行使政权的基本训练与条件:民权初步,即议事规则。 ▲提出中央与地方的“均权制度”,以县为单位的“地方自治”。

▲在经济思想方面,提倡社会互助理论:“人类进化之原则与物种进化之原

则不同,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 ▲在政治现代化建设方面,主张渐进主义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说:“军

政时期优先消灭军阀土匪,应实行军管。训政时期优先基础建设与民权初步训练,应实行一党执政。宪政实行之条件是全国半数以上县市具有选举罢免地方首长之条件,公民具有发动创制复决之条件,则选举召开国民大会制订宪法,还政于民,实行多党竞争的现代政治制度。”

▲推行以王道为基础的区域合作和政治架构:大亚洲主义,以及向国际投资开放的实业计划。 六、历史评价

孙中山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组织

17

革命政党,发动武装起义,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专制统治,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风起云涌的历史新篇章,功载千秋,万古流芳。 孙中山与历代反抗封建王朝的农民起义英雄和同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显著不同之处在于:一是通过其他方式独到的认真学习和深入思考,将欧美资本主义制度之精华与中国落后封建专制制度之国情相结合,从“以民为本” 的宗旨出发,不仅提出了“三民主义”基础学说,同时还就改造落后旧中国的伟大目标,从国体、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诸方面作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设想和规划,形成了系统化的革命理论;二是他自发动和组织革命伊始,终其一生,在领导整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彻底的反封建立场和坚定的革命方向,面对满清朝廷的通揖、反动军阀的围攻、帝国列强的威逼、维新保皇派的论战、阵营内部的叛乱、同党战友的分歧,在极其艰难充满风险的环境中,几番组织和改造革命政党,多次发动武装起义,“愈挫愈奋,再接再厉”,不屈不挠,战斗不息;三是他始终坚守“一心为公” 的崇高精神境界,从建立兴中会、同盟会,发动广州、惠州、黄花岗等十次武装起义,到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临时政府、举行二次革命,到组织和改造国民党、组建黄埔军校、实施国共合作,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抛却个人名利,彰显博大胸怀,大公无私,一生操劳,

18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孙中山的理论学说、立场信念和品德情操,可说是独秀一枝前无古人 ,也正是由于孙中山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与革命理论的宣扬,才使得广大中国民众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走出对民主共和的“反动”政治思想认识误区,有力的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扩大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影响,使得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即便是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也是在孙中山工作的基础上才得以发展。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活动领导人。特别是在学医行医期间结识了不少国际友人华人华侨等为以后革命奠定了基础与支持。

孙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国政府的革命家之一。由于孙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认识西方世界较深,通晓外语,有医生学历,在中国内外都享有知名度;是故被多数外国人视为革命领袖。而在国内,多数革命者也认为他的声望与能力足以成为革命组织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后顺利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领导他创建的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在名义上完成中国的统一。由于当时参与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特别是蒋介石、汪精卫两人,均为孙培育出来的领导人物,故当时的国民政府当以孙为最高的精神领袖,并推举三民主义为治国的最高指导。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

19

后,孙成为蒋介石之外,凝聚全国向心力的象征人物之一。国民政府与旗下将领也往往以“保障孙总理的革命成果”为号召,鼓动人民建设和将士作战。因此到战争中后期,孙中山很自然被推举为中华民国的国父。

对于孙中山的历史贡献分析,主要是认为孙中山确系近代倡导共和革命,成功组织成分复杂的各种反满势力,并注入西方现代政治理论与宪政思想成分的领导人。而孙中山虽亦重视掌握领袖权力,但较具理想色彩,较能

为制度建设之需要而放弃政治资源。孙中山虽倡导武力推翻君主专制,武力弭平军阀割据,但使用之手段较为温和,善后措施较为宽容,不采彻底铲除之作法,与蒋介石或毛泽东等强调组织纪律而严厉惩处反对者不同。

孙中山亦为中国政治经济现代化之重要阶段性人物。他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宪政民主,人民主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权力分立制衡,与社会主义等等。另加上其个人认为有必要保留的中国传统制度机构——监察权与考试权,形成五权宪法学说。对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国的普及,具有推动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产主义派对中国未来建设的深入探索。而孙中山在其中采取某种折衷立场,却坚持共和民主之宪政体制,至今仍有其价值。

孙中山在倡导革命思想,组织、领导革命团体都是处于领

20

导者的地位。孙中山为推翻帝制所付出的牺牲与贡献也为多数人所认同。然而孙中山政治生涯中,因固执以至与同志反目。例如同盟会时代之章太炎、中华革命党时之黄兴,皆曾为孙之股肱,而后来反目不相往来。

如若从孤立的视角单纯地看待这一史实事件,确实,孙中山之让位于袁世凯,是导致袁世凯窃国、革命政权旁落、共和制度倒退的起始成因,有些史论、史说由此引申出“孙中山一大失误”的评价,似乎顺理成章。然而,从客观现实来看,把此事件放在当时清末民初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中考察,却自然而然地得出截然相反的评价——孙中山之让位于袁,不仅不是失误或局限性,相反,是促成清帝退位和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促使民主共和旗帜飘扬和革命思潮深入民心的一大历史功绩。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林觉民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诚然,实事求是地分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孙中山是人不是神,他的理论学说并非十全十美,他的行为实践也非

21

完美无缺。譬如,他对当时旧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状态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特点尚缺乏深入的研究,他对袁世凯、段琪瑞、陈炯明、一类新旧军阀的两面派面目有失洞察,他对革命党内部严重的矛盾分歧团结乏力,他对建立革命军事力量的认识姗姗来迟等等,都是他个人思想行为的局限性。但是,与当时旧中国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的客观现实相比照,他个人的这些局限性皆属局部性的和微不足道的失误,无碍于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向大局和历史轨迹,更无损于他创立革命学说、领导革命运动和开创历史新篇的光辉形象。

所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能彻底实现革命目标,是时代的局限和国情的制约,决非孙中山个人的思想行动所能左右;同理,中国近代史上这场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和正义悲壮的革命,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作出了演示、提供了经验、准备了条件。故而,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篇四:孙中山简介 孙中山简介

孙中山名文,字德明,号逸仙。1866年11月12日诞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他幼年时,家境贫寒,六岁便开始参加农业劳动,十岁始入村塾读书。

1878年,孙中山随母亲到檀香山投靠哥哥孙眉,并在当地

22

学校就读。这次出国开阔了他的眼界,对他的思想发展起了积极影响。正如他后来所说:“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孙中山的故事

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同学们对他的革命伟业可能略知一些,但对他的少年时代恐怕所知较少。这里我们就来讲几个孙中山少年时代的传奇故事。

一、孙中山童年时代家境十分贫苦,岁时就随姐姐上山砍柴、下地割草、干农活,十分勤劳。可以说,他是和穷人孩子一起长大的。所以,他从很小的时候就体会到了底层劳动人民所受到的封建压迫和种种不平等遭遇。在他幼小的心田里常常溅起不满现实的浪花。他性格坚强,好打抱不平,在孩子们中有很高的威信。孙中山幼年时有个绰号叫“石头仔”。说起它的来历还有段故事:

孙中山家附近有一间豆腐店,店主叫亚秀,人称“豆腐秀”。她有两个10多岁的儿子非常顽皮,经常欺负别人,还经常用弹弓射击孙中山,孙中山忍痛追赶他们,狡猾的哥俩早已哈哈大笑着逃之夭夭,气得孙中山直跺脚。有一次,孙中山又遭弹射,他忍无可忍,拾起一块石头就朝前追赶,一直追到豆腐店,狠狠地将石头砸过去,刚好砸在煮豆浆的大铁锅上,“咚!”锅砸坏了,滚烫的豆浆流了一地。亚秀全家大惊失色,见孙中山屹然站着,怒目直瞪他的两个孩子。后

23

来,亚秀到孙中山家论理,父母严加责问,孙中山说明原委,据理力争,亚秀理屈词穷,深知自己孩子的顽皮,回到家里把孩子训斥了一顿。此后,亚秀的两个孩子再也不敢欺负村里的孩子了。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 孙中山童年时非常好学,喜欢听老人讲太平天国反清的革命故事。有一位曾经跟随洪秀全打过清军的太平军老将士,名叫冯爽观,在早晚乘凉时经常对孩子们绘声绘色地讲金田起义、定都南京、打破江南江北清军大营等故事,孩子们听得个个眉飞色舞。孙中山对这些农民起义的故事有极大兴趣,他十分敬慕洪秀全。有一次在听讲中禁不住脱口而出:“洪秀全灭了清朝就好咯!”冯爽观高兴地摸着孙中山的小脑袋说:“你真是洪秀全第二啊!”从此,孙中山在和同伴玩游戏时常以“洪秀全第二”自居,常常思考

着消除天下的不平事,太平天国革命者的英雄形象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篇五:孙中山简介 孙中山

来源: 新华网

【字体:大 中 小】 【背景色 】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

24

名中山市)翠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孙中山幼名帝象,读书时

取名文,号日新,字德明,1886年改号逸仙,1897年在

日本化名中山樵,辛亥革命后,则常以中山为名。 孙中山幼年时爱听老人讲述太平天国的故事,少年时代在美国属

地檀香山先后就读于英美教会所办的意奥兰尼学校和奥阿厚书院。1883-1886年,孙中山继续求学于香港拔萃书室、域多利书院。毕业后,他先进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学堂学习,后来转入香港西医书院(这所学校后来并入香港大学〕学医。在校期间,他不但努力攻读医学,而且还广泛研读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历史、军事、科学书籍,并结识了不少有志革命的青年朋友。

1892年7月,孙中山以最优异的成绩在香港西医书院毕

业,曾先后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他的医术精明,而且对贫

穷病人免费治疗,因此,行医“不满两三月,声名鹊起”。 1894年6月,孙中山到天津上书李鸿章,要求改革时政,

被置之不理。同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在战争

25

中接

连失败,孙中山进一步认清了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愈发坚定了救国的信念。遂赴檀香山,在华侨中宣传革命。这年11月24日,他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次年1月,孙中山回到香港,成立了香港兴中会,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因事泄而失败,被迫逃亡海外。清政府将他作为重要国事犯到处 悬重赏通缉。此后他在海外16年,先后5次环游世界,在华侨中广泛宣传革命,建立 革命组织。

1896年10月,孙中山在英国伦敦被清政府使馆诱捕 后经他的老师英国人康德黎营救脱险。1905年88月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 东京成立,孙中山被一致推举为总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 报》的发刊词里,孙中山首次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积极发动武装起义。孙中山直接领导的起义有1907年5月的黄冈起义、6月的七女湖起义、9月的防城起义、10月的镇南关起义、1908年2月的钦州起义、4月的河口起义,1910年2月的广州新军起义以及1911年4月27日(阴历3月29日)的黄花冈起义,加上1895年的广州起义和1900年的惠

26

州起义,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共领导了10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失败,却唤醒了中国人民,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孙中山在美国闻讯,立即

在欧美各国开展外交活动,争取各国的支持,并于同年12月25日

回到上海。29日,在南京举行的17省代表会议上,孙中山被推举为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到南京宣誓就职,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成了临时参议院,公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于立宪派和其他旧势力对袁世凯的支持以及革命党人的妥协态度,孙中山被迫于1912年2月13日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并荐袁世凯以自代。3月8日袁世凯在北京就职。 4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正式解职。

袁世凯上台后,逐步实现其变共和为专制的阴谋。1913年3

月20日,他派 人在上海暗杀了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4

月,又非法签订善后大借款,准 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

27

量。孙中山看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发动了二 次革命,江西、

南京、上海、四川等地先后起兵讨袁,但因国民党内部涣散, 在

袁军的进攻下,不到两个月先后失败。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

山被迫逃亡日本。1914年7月,他在东京成立中华 革命党,

孙中山与宋庆龄于 1915年在日本结婚

被推举为总理,继续领导反袁斗争。

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东京结婚。同年12月,袁世凯不顾全 国人民的反对,公然称帝。12月25日,爱国将领蔡锷首先在云南举起了讨袁护 国的旗帜,各省纷纷响应。袁世凯被迫取消了帝制,在举国人民的唾骂中一命 呜呼。 袁世凯死后,中国仍处于各派军阀割据混 战的动乱局面。张勋复辟事件发生后,孙中山 立即举起护法旗帜,号召国会议员南下护法。 1917年9月1日,在广州召开的国会非常会议上, 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军政府 成立后,滇、桂军阀通过改组军政府排挤孙中 山。1918年5月4日,孙中山向非常国会提出辞 职,离粤赴沪。自此到1920年11月,

28

孙中山在 上海完成了《孙文学说》、《建国方略》、《 建国大纲》等箸述。 为了建立一支真正的革命力量,1919年10月,孙中山把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此时,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 五四”运动已经爆发。1920年10月,在孙中山的督促下,陈炯明率粤军攻克 广州。11月,孙中山回到广州,重新护法军政府。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 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成立正式政府。

1922年6月,陈炯明发动叛乱,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再赴上海,二次护法运动又告失败。此后,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帮助,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3年初驱逐陈炯明后,孙中山在广州重建大元帅府,并派出“孙逸仙博 士代表团”访问苏联,邀请苏联政治和军事顾问到广州帮助中国革命。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党纲、党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同时创办黄埔军官学校,训练革命武装干部。同年10月在镇压 广州商团叛乱后,应北京政府之邀,他扶病北上共商国事,终因积劳病剧,于次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

胡锦涛强调,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的开拓进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孙中山先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强

29

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在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征程上,这一精神遗产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

3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