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北京理工大学自评报告

北京理工大学自评报告

2023-02-14 来源:乌哈旅游
北京理工大学自评报告

前 言

高等学校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培养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学校的经常性中心工作,本科教学是高等学校各层次教学的基础。国家教育部组织对重点高等学校开展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体现了国家对本科教育的重视,对促进高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有着重大的意义并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自1993年起,我校就按照原国家教委高等工业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课题组研究制定的《高等工业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方案》,相继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多次实测,并按照评建精神加强了教学改革与建设。1996年12月26日,校长工作会议通过了“北京理工大学关于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建设工作计划”,1997年初成立了校评建工作领导小组。近三年来,本着“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着力改革,重在建设”的原则,深入动员,加紧建设,不断整改,在教学改革、教学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明显提高。

按照国家教育部的部署,我校今年被列为接受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的高校。对照《高等工业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方案》,我校进行了认真的自评和准备,形成了下述自评报告。

一、学校概况

北京理工大学前身是1940年创建的延安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51年,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1952年,被确定为我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高等院校;1988年,定名为北京理工大学;1999年,由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划归国防科工委管理,成

为国防科工委和北京市共建高校。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学校都是国家重点投资和建设的高校:1959年经中央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为1984年全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和1996年首批正式建立研究生院高校,1995年进入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项目高校行列。在对我校“211工程”进行预审时,专家组认为:北京理工大学“整体水平和整体实力已发展成为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最强的一所高等学校,在我国同类高校中处于前列地位。”学校的校长职务由国务院任命。

通过调整院系体制结构,近年来,学校先后成立了机电工程学院、车辆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计算机与控制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科学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9个学院,另设有建制独立的工业设计系和体育部,并建有研究生院、成人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高等专门学校以及秦皇岛分校。截至1999年8月底,全校共有在编教职工3491 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8人,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1794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1012人,有200多人在370多个全国和省市级学术团体担任负责人。学校占地面积1264.98亩;截至1998年底,拥有固定资产总值48757万元,总建筑面积488936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13万册。

经过不断的调整和充实,我校的学科体系更加完善,学科、专业结构更趋合理,分布在工、理、管、文、经、法、教7个门类,具备了培养研究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和开展跨学科大型项目研究的综合优势。目前,我校共有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49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及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35个本科专业;拥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点、36个部级重点学科点,

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重点学科点专业实验室、2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部门开放实验室。

我校军工学科专业覆盖了现代兵器科学技术的主要领域,军用车辆工程、军用光学、爆炸理论及应用、通讯和电子系统4个国家重点学科点,代表了该领域我国国防科技的领先水平,其中前三个国家重点学科点都是该领域全国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点。军工学科优势明显,军民结合的特色鲜明。

近年来,按照“立足国防、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的服务面向定位,我校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增强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依法自主办学的能力。1995年,成立了北京理工大学董事会,与20多家企事业董事单位签定了人才培养和科技合作协议;同年,与中国人民大学签定了旨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办学协议。多年来,与北京、云南、浙江、江苏、广东、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河北、新疆、吉林、黑龙江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40多个地方政府或企业建立了产学研联合体。目前,正在积极探索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合作办学的新路子。学校积极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加强学院建设、改革人事和分配制度、逐步实行后勤社会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初步建立了有效调控、精干高效、灵活竞争的运行机制,办学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1990年前后,先后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瑞士苏黎世高工、俄罗斯鲍曼技术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等25所大学签定了校际合作协议;与日本东京工科大学联合兴办了北京理工大学附属高等专门学校;与欧洲管理学院合作培养MBA,与英国兰开夏大学合作培养电子工程专业本科生。与瑞典跨国集团爱立信公司长期进行研究、开发数

字移动通讯系统的合作,加强了对俄罗斯国防科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达澳利公司合作,为武汉钢铁公司研制成功2800MM轧机厚度液压自动控制系统。由日本政府援助建成了机电一体化人才培训中心,日本SMC公司资助建立了SMC气动中心,德国GTZ国际合作中心资助建立了现代通讯实验室。

截止1999年9月底,全校共有各类学生11730人(未计成人教育学生),其中博士生600人、硕士生2329人、本科生7787人、专科生924人、留学生90人。建校近60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6万余名科技和管理人才,有的成为党和国家领导干部,许多人成为国家有关部委的负责人、我国著名的国防科技专家和学者,相当一批人担任了各部门行业大中型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厂长、总工程师或研究院(所)院(所)长等重要职务。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继承和发扬延安自然科学院“政治教育和业务教育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培养通才与培养专才结合”的办学思想,坚持德育首位,努力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1995年以来,学校先后获得“北京市文明校园”、“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兵工教育先进单位”、“首都文明单位标兵”、“ 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等学校”等称号,1998年荣获由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授予的“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等学校”称号。

我校德育工作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是北京市“两课”改革、全国文化素质教育首批试点院校之一;“‘跨世纪德育工程’的组织与实施”课题研究成果,1997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998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我校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建立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

育基地。

学校以教育思想的学习和讨论为先导,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通过专业建设与改造、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与改进,加强师资队伍、教材、教学实验基地建设,改善教学环境,提高管理水平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1989年、1993年、1997年的三次全国教学优秀成果奖评审中,我校共获国家级一、二等奖6项,北京市一等奖17项、二等奖24项,取得了突出成绩。其中“‘跨世纪德育工程’的组织与实施”、“军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教改立项研究”、“以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为重点,深化课程建设”等优秀教学成果,体现了我校本科教学工作的特色和优势,受到兄弟学校及社会各方面的好评。在1988年、1992年、1997年三次全国优秀教材奖评审中,共获国家级优秀教材15种,部级优秀教材82种。1994年,我校教务处被评为全国高校先进教务处;1995年,原国家教委对全国33所高校试办的研究生院进行评估,我校博士生论文随机抽样、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院管理水平等指标的评估结果,均位居前列;1997年,我校获原国家教委授予的“全国成人高等教育评估优秀学校”称号;1999年,我校教务处被评为北京市高校先进教务处,并被推荐为全国高校先进教务处预选单位。全校重视人才培养,重视教学,教育质量逐年提高。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全国和北京市举办的各类学科知识竞赛、测试中,在各级各类课外科技活动竞赛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招生生源的质量连续多年保持在相当高的水平,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得到社会公认,受到广泛欢迎。

我校长期从事国防科学技术研究,我国第一枚二级固体探空火箭、第一台集机、光、电技术于一体的大型天像仪、中国电视第一频道均由我校

独立设计、研制完成;我校还为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做出了贡献,受到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嘉奖。“八五”以来,学校共承担科研项目180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7564篇,编写、出版著作530部;有415项科技成果通过技术鉴定,其中获国家级奖励28项,部委级奖励276项,授权专利150项。1998年科技经费达1.2亿元,获部级科技成果奖33项、国家级科技成果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1412篇,其中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258篇。

一批国防科技成果如定位定向与惯性导航技术、精确制导技术、先进战斗部技术、车辆传动技术、高能固体推进剂、新型近炸引信、高能炸药等,在我军武器装备改进和型号研制中得到应用,为提高我军的战斗力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批国防预研成果在关键技术上有较大突破,可望在“十五”期间应用于武器装备型号研制,形成一批“杀手锏”武器装备。民用科技成果如轧钢生产自动化控制、电动汽车、电视监视与安全防护技术、民用爆破技术、激光应用技术等,在应用中都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面向21世纪,我校将认真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及科技强军、质量建军的新时期军队发展战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积极参与《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努力开创学校建设和发展新局面,把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北京理工大学带入21世纪,为实现在下个世纪初叶把我校建设成为具有国防科技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二、 办学指导思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适应国防工业保军转民、军民结合的战略性转变和面向21世纪发展的需要,我校抓住了各个发展阶段的重要历

史机遇,大胆改革,锐意创新,使学校实现了由单一的工科向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由单纯的产品型军工专业向军民结合的学科型宽口径专业,由以教学为中心向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由培养单一的本科生向培养多层次的高级专门人才,由封闭办学向开放办学的五个重大历史性转变,为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发展目标

“九五”期间,我校把“211工程”作为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1997年1月,国家计委对我校《“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予以批复,确定了我校“211工程”总体建设目标:“力争到本世纪末,在教育质量、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得到显著提高,整体实力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部分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成为国内高等教育领域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解决国防现代化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之一,为到下个世纪初叶把北京理工大学建成具有较高国际水平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1999年5月,根据形势的发展,在“211工程”阶段性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历次教育思想学习讨论成果,在制订《北京理工大学改造与建设“十五”计划纲要》时,我校进一步完善了面向21世纪建设与发展目标: ●“十五”发展目标:通过建设,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整体实力明显提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和机制,在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特别是高技术研究,以及管理等方面处于国内一流水平,同时有更多的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 2010年发展目标: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方面的实力,以及面向社会依法独立自主办学的能力

大大提高,成为一所具有军工优势和军民结合特色,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理、管、文、经、法等学科协调发展,整体实力居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多科性大学。

● 远景发展目标: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和积累,到下世纪三十年代,把北京理工大学建设成为一所具有国防科技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

(二)学校定位

根据我校在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中承担的历史使命,对照我校面向21世纪建设与发展目标,我校的建设和发展定位确定为: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国防,面向全国,服务地方。 类别定位:教学科研型大学。

● 科类定位: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理、管、文、经、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三)办学指导思想

在我校“211工程”确定的办学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根据江泽民总书记在1999年6月13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我校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了办学指导思想:

●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优化育人环境,把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全面素质高、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我校长期以延安精神办学,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良好的校风;始终重视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统一领导;继承、弘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崇尚科学的学习传统、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

● 进一步发挥我校优势,把北京理工大学办成教学科研型大学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促进教学、科研有机结合,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我校形成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办学优势,具备了办成教学科研型大学的条件和基础。按照我校的定位及建设发展目标,学校始终坚持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放在突出位置,高度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到出高水平的人才和出高质量的成果辩证统一,努力建设成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地。根据发展知识经济和技术创新的要求,大力推动学校与社会的产学研合作,积极为我国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及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 坚持和发扬我校军工优势以及军民结合的特色,坚定不移地为国防科技工业服务,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为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大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我校长期坚持为国防科技工业服务,形成了国防高科技的军工优势以及鲜明的军民结合特色。保持和发扬这一优势和特色,是贯彻中央军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必须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一场可能发生的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保障国家安全和实现国防

现代化对我校提出的时代要求,也是我校自身发展、提高的立足之本。为此,我校把大力发展国防科技与高新技术,培养高层次国防科技人才,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研制高水平国防科技成果和克敌制胜的“杀手锏”,作为神圣的历史使命。与此同时,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不断扩大学校的服务面向和对外开放,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和合作,积极为首都经济服务,将我校科技产业融于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之中;进一步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开放环境。

● 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加强学科专业建设,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工、理、管、文、经、法等学科协调发展,鼓励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生长新的学科点,不断提高学校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适应性,全面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

从学科专业设置的历史来看,我校基本上是从一所单一的工业学院发展过来的,现有的理科、管理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对照历史赋予我国重点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能为自主地进行科学技术开发和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较大贡献”的要求和国家发展的需要,我校将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加强军工学科和其他高新技术学科的建设,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加强理科的建设和发展,重视人文社会科学,重视基础科学研究,促进理工结合和文理渗透,适时增设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促进学科间的交叉、渗透、综合和融汇,切实把我校建设成为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理、管、文、经、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 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遵循教育客观发展规律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不断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本着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利于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活力;有利于学校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有利于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改善和提高教职工的待遇的原则,深入开展办学体制、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加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把办学的重点放在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尤其是复合型、创造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上;按照时代的要求并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要,积极发展本科生教育,努力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为发展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努力发展高等继续工程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使学科结构、队伍结构、学生规模和层次结构与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四)人才培养目标

面向21世纪,我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坚持德育首位,坚持发扬延安精神和光荣的革命传统,特别强调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重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把全面素质教育放在突出位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素质全面、适应性强、有创新能力的高级科学技术专门人才。作为主体学科的理工科专业,重点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理工结合、工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强的研究发展型人才;其它专业侧重培养掌握本学科扎实的基本理论,有一定自然科学基础和工程科学技术知识背景,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人才能在重要科研、生产、管理等岗位担当重任,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教学工作与改革

我校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坚持以培养人为根本任务,把全面素质教育放在突出位置,确保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指导思想,并强调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历次教学工作会议都反复强调,培养人才是高校永恒的主题,必须把教学改革和建设放在中心位置。并明确提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学校诸项改革的核心,本科教育是多层次高等教育的基础。”

促进教学工作,改革是动力。我校以坚持教育思想学习和教育观念转变为先导,结合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不同时期的实际工作特点,定期组织开展全校范围的教育思想学习和讨论,1985年至1998年共组织了十次教育思想学习和讨论,以此转变观念,统一认识,为持续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奠定思想基础。1998年教育思想学习与讨论,集中讨论了面向21世纪学校的办学方针、服务面向、人才培养定位等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和教学改革的奋斗目标。

在教学工作与教学改革中,我校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注重教改的顶层设计,注意教改的系统规划,在多次教学工作会议上集中讨论我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以此制定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措施,自上而下有步骤、分阶段地全面推进教改;以专业调整与建设、课程与课群改革、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为重点深化教学改革,以此带动师资队伍、教材、实验基地的建设,继而促进教学基层组织、教师聘任等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深层次改革;注意改革的本土化、本校化,在应用理科专业人才培养上,发挥自身的工科优势,探讨了理科专业制式辅修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了应用理科专业人才理工结合的培养特色。

教改立项是我校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的一项有效措施。早在

1990年我校就建立了教改立项制度,并长期坚持,将各类教学改革纳入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轨道,逐步在经费支持、工作量酬金支付、成果鉴定、职称评定等方面不断完善该制度。截至1999年9月,我校共批准教改立项6批236项,其中国家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10项,北京市教育改革立项14项,立项课题组的骨干成员约占全校教师的三分之一。目前,50%以上的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些成果在1999年新的教学计划中得到充分的反映,部分教改立项成果获得国家或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励,在全国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一)不断进行专业的建设、调整与改造,适应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确定我校为“国防工业学院或国防工业大学”。长期以来,我校把坚持为国防科技工业服务作为办学特色,至80年代初,学校设置的8个系,33个本科专业大多数都是军工专业,专业设置单一;多数专业按军工产品为对象设置,如围绕高效毁伤技术系统就设有火箭战斗部设计与制造、引信技术、装药加工、火工品四个专业,专业口径过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防工业部门按照“缩短战线,精干主体,小常备、大动员,小核心、大协作”的保军思路,积极对军品科研生产能力进行调整、压缩、改造、重组和提高;进入九十年代,根据海湾战争所体现出来的现代战争特点,以及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战略格局,人民解放军开始把军事斗争准备的立足点放在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面,军队建设正在逐步实现由规模数量型和人力密集型向质量效能型和科技密集型转变;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了我国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提出了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为了适应国防科技发展、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校确立了“立足国防、面向全国、服务地

方”的服务面向,明确了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

● 坚持和发扬军工优势及军民结合特色,持续调整军工专业结构,不断进行军工专业改造,更好地完成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和我军“科技强军、质量建军”服务的任务。

● 拓宽学科专业门类,把学校建成一个名副其实的多科性大学。 ● 积极建设面向21世纪发展的新兴专业和国家建设急需的专业,适应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的需要。

● 重点加强各学科群中的核心专业建设,以对学科各专业发展起支撑、推动作用。

我校军工专业建设经历了按军工产品设置专业,按专业对象的工程应用领域设置、调整专业,逐步向以主干学科划分专业的发展历程。一方面,不断拓宽专业口径,明确专业主干学科,减少专业数量,增强发展适应性,1998年将原有的9个军工专业调整合并为5个,军工专业占全校本科专业总数之比由调整前的19.1%减少到14.2%;另一方面,加快军工专业改革,使现有的军工专业拓宽专业面、加强基础、提高综合集成能力,走高科技内涵发展之路。除目前仍保留的军工专业外,我校的优势学科如电子、光学、通信、机械、材料、化工等,继续保持了军民结合的鲜明特色。

1993年以前,我校37个本科专业仅覆盖工、理两个学科门类。经过6年的努力,在人文、法律、经济、管理等学科中新建了英语、法学、国际贸易、会计学、市场营销等专业,使我校本科专业门类扩展为工、理、管、文、经、法六个学科门类,覆盖18个专业类,奠定了比较合理的学科专业基础,为学校扩大职能和服务面向发挥了支撑作用。

1993年以来,我校新建11个本科专业,其中新建的飞行器制导与控制、信息工程等专业,有力地支撑了原有的航空航天类、电气信息类等学科的

建设;生物化工、环境工程专业等属于21世纪发展的新兴专业,它们的建成改变了我校相关学科专业设置比较陈旧的布局。

1998年学校启动了“名牌专业建设工程”。即,在学校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中遴选一批专业,集中教学资源,用3~5年时间将其建设成为在国内有影响、在社会上有较高声誉、有鲜明专业特色、能培养更多的优秀拔尖人才的名牌专业,以进一步强化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推动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为此,学校在“211工程”建设专项经费和“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中予以支持,并安排“名牌专业建设专款”100万元用于配套基础建设。1998年,正式启动自动化和信息工程两个名牌专业的建设工作,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二)科学修订教学计划,突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

自1991年以来,我校已三次(1991年、1995年、1998年)调整和修订本科教学计划,以满足社会、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部门、行业所属院校长期以来专业设置过窄、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基础教育相对薄弱等问题,我校在历次教学计划的修订中坚持“因材、因需施教,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按学科大类进行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强调加强自然科学基础教育、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教育,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增强教学计划的柔性,以改善我校培养人才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突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

1996年的教学计划构建了一个反映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框架,开始实施学分制;1999年的教学计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着重强调了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加强全面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培养目标定位做了进一步调整,以适应学校发展目标的总体要求,全校以各院、系为基础,按照专业门类合并后的大专业制定新的教学计划。

1999年教学计划的总体框架分为基础教育、科学技术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三大部分。基础教育包括体育和基本技能基础(外语、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自然科学基础(数学、物理、生物、化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哲学与社会、历史与文化、经济与法律、文学与艺术)、国防教育(军训)。科学技术基础教育包括机械、电子信息、材料、化工、管理经济、应用理科和实践教学等。专业教育包括专业选修课,生产、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对工科各专业,全校按三大类专业(机械、电子信息、化工材料)组织公共科学技术基础教育。鼓励各院、系进行实践教学改革,规定各工科专业必须注重对学生综合动手能力的培养,至少安排一个综合性课程设计,同时在条件较好的专业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改革实践。为了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所有专业在制定本专业教学计划的同时,必须另行制定一个辅修教学计划或辅修课组,为大面积开展辅修创造条件。

1999年教学计划突出的特点为:

●按照学科大类组织教学,以主干学科为基础构建课程体系,以课群为单位组织教学内容。全校有6个工科系以系为单位制定一个统一的教学计划进行人才培养,即学生前三年统一基础和科学技术基础教育,第四年根据社会对不同规格和专业方向的需要及个人发展要求进行培养。

●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强和拓宽。全校本科专业公共基础教育课时比例均高于50%,设置了适合工科的数学分析和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在内的工程力学等课程,进一步加强了工科各专业的自然科学基础教育。电气信息类的所有专业将高等数学改为数学分析,以加强优势专业学生的数理基础。在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教育方面,以邓小平理论为纲,“两课”教育采取理论教学、社会实践和课外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构建了突出邓

小平理论和“两课”基本内容,统筹兼顾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模块式课程体系;规定全校学生必须在4个人文社会科学类别中学习至少8门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对高年级学生还安排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综合性课程,以提高学生综合观察问题的能力。技术基础教育则按照课群设置课程模块,强调课群中各课程内容的衔接、交叉和融合。

●在实践教学中,加强了综合和设计能力的培养。机械类专业将原单门课程的课程设计改为相应于课群的综合性课程设计,电气信息类专业增加了信息技术综合实验课程,促进学生系统综合研究开发能力的培养。 ●重视课内外教育的有机结合,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每年开出百余场高水平、高格调的自然、工程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坚持组织富有教育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文化活动,构建复合型知识结构,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重视优异学生的培养。制定专门的教学计划,通过举办教改实验班、开设高水平选修课、早期参加科研等途径,鼓励优异学生脱颖而出。

通过定期修订教学计划,我校人才培养在重基础教育、重适应性培养、重素质提高、重个性发展等方面逐步得到了加强。 (三)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994年以来,学校积极进行教育思想学习讨论,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积极推行学分制,实行按学科大类培养本科人才,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多项人才培养模式的专项改革,在多层次、多类型培养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1995年,学校开始实行应用理科专业制式辅修工科专业的培养模式,探索培养理工复合高级专门人才的途径,其中应用数学专业集体辅修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应用物理学专业集体辅修电子工程专业。在课程安排上将

主修和辅修两个专业的教学要求有机结合,学生毕业时在获得主修专业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获得辅修专业的结业证书。培养学生既具有理科的扎实基础,又具备相关工科的工程技术知识和能力。这种模式受到高教界的普遍好评,所培养的学生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近几年高考中,第一志愿报考我校应用理科的学生比例大幅度增加,有的省市报考我校考分最高的学生首选了理科专业,生源质量有了显著提高。理科专业1999年毕业的学生中,约有三分之一考取了国内重点高校和研究院所的研究生,部分学生被录取为工科专业研究生。相当一部分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专业的毕业生进入计算机工程及电子、电信领域工作,就业范围得到扩展,1999年理科院系毕业生就业一次到位率达91%以上。接收单位十分欢迎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认为他们有培养潜力和发展后劲。

军工专业是我校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优势、特色专业。为适应我国国防战略的调整和多学科综合军工领域对专业人才的特殊要求(即既要求基础宽厚,又要求高度专业化),学校对军工专业人才培养途径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学制上,从1995年起,在军工专业实行4年本科教育毕业后,再有计划地进行一年集中的军工专业技术教育,即“4+1”的培养模式:前4年按照学科基础进行宽口径的基础和技术基础教育,第5年根据军工技术领域需要进行专门技术教育。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多学科综合和产学研结合的要求;实行加深基础、拓宽知识面、军民结合、具有较强柔性的培养方案,即把基础知识相近的军工专业和民用专业划为一个专业群,前三年统一授课,第四年则按军、民分选不同专业课群。这种模式既有利于军工专业学生拓宽知识面,又有利于民用专业学生报考军工专业硕士生。从1998年起,我校继续深化改革,整合军工专业的本科教育内容和研究生教育内容,试办“3+3”本、硕连读的军工特色专业,进一步适应军工高素质、创新型、高

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要求。

从1994年起,我校开始在电子信息类专业和机械类专业举办本科教改实验班。实验班选拔优秀生源,遵循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原则,扩大和加强学生的基础教育,重视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学校聘请了全校最优秀的教师为实验班讲授基础课程,配备专业导师对有从事科学研究潜力的学生因材施教。1994级教改实验班的40名学生已经毕业,他们中有9人在校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比例高于全校的平均比例,有10人被评为市、校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在1997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实验班学生获得了唯一的最高奖—索尼杯奖,设计的作品被日本专家质疑检评后受到高度评价。王选院士亲自致函欢迎我校实验班学生攻读他的研究生。

我校现承担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重点理工大学培养的人才素质要求与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的研究项目,按照引导性专业目录将办学基础很好的电子工程系原有的5个专业按照本科生引导性专业目录中的信息工程专业组织教学,以21世纪极具发展前景的信息科学技术领域作为合并后专业的服务面向,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重组和改革,大胆突破了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形成的公共基础-技术基础-专业教育三段式教学模式,以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工程科学技术、实践教学为教育的基本内涵,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各部分相互支撑、平行推进,贯穿全部教学过程,形成了框架式的教学新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反映了当代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工程科学技术综合、交融和相互支撑发展的特征,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成长规律,优化了教学内容,受到学生的欢迎,学习积极性大大增强。1998年,《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和《光明日报》先后对我校的这项教学改革进行了报道,在社会

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四)持续进行课程与课群建设,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自1985年开始,我校在调整专业、修订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开展了重点课程建设,成为全国较早有计划进行课程建设的高校之一。通过不间断地开展研究,形成了课程建设与评估工作的理论体系,并在其指导下制定了分阶段课程建设规划,设立了学校重点课程建设专款,制定了校级一类课评估方案。截至1996年,已评定校级一类课19门,基本覆盖全校公共基础和主要技术基础课程。课程建设为我校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校课程建设的成果,分别于1989年和1993年两次获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研究和经验总结专集《课程建设与评估》一书于1994年在全国发行,引起很大反响,对推动我国高校课程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不断分化和不断交叉、综合并存的趋势相应,为了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的整体优化,1990年我校开始提出课群建设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课群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探索。1993年,学校召开教学工作会议,提出以课群建设为核心深化教学改革,努力建好政治理论课、制图与机械设计等10个基础课群。在1995年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应用数学系分别介绍了“以培养设计能力为主线,重构机械设计基础课群”和“工科数学课群改革”的课群改革思路。1997年校教学工作会议,结合形势发展要求,提出重点抓好机械设计基础课群、工程力学课群和“两课”与人文社会科学课群的改革,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在学校6批教改立项中,重点支持课程与课群改革,课程(群)改革项目比例高达64.1%。

几年来,我校的课群改革取得了显著进展。“两课”与人文社会科学课

群改革从立项至今已有5年,构建了“突出邓小平理论和‘两课’基本内容,统筹兼顾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上以“两课”基本内容构成必修课组,以历史与文化、哲学与社会、经济与法律三类人文教育构成限定选修课组,以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学与艺术两类教育构成任意选修课组,扩展了“两课”教育内涵,发挥了“两课”在素质教育中的龙头作用。在该改革项目鉴定会上,专家组评价认为:“‘两课’课群改革增强理工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合理处理‘两课’与人文素质教育关系,有效利用有限学时,提高教育效益,处于国内同类研究的前列。”近几年,全国有20多所高校来我校了解“两课 ”教改情况,学习交流教改经验。

机械类专业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群建设自1993年启动至今,已提出以综合设计能力培养为主线,创新设计能力培养为核心,现代设计能力培养为关键,按整体优化原则设计,由概论和6个模块(外型设计、精度设计、机构设计、机械设计、实验与实践、综合设计)组成的一个完整的功能模块化课程体系。通过整合,该课群扩展新内容35%,总学时下调12%。同时在教学基层组织上取消了课程教研室,成立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教学基层组织——机械基础科学部,由该部组织整个课群的教学、科研和实验室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工程力学课群以工程运动学、工程静力学和工程动力学三大篇贯通的教改思路重组教学内容,对原有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基础等课程进行了整合,实现上述课程基本教学内容的相互贯通、综合和融合;力求反映近、现代力学的发展,补充和更新了教学内容,增加了塑性力学、断裂力学、复合材料力学、非线性力学简介,编写完成了新的工程力学教材,并开始在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进行教改实践。

作为课群建设的重要内容,我校在教学方法、考试方法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电子工程系配合电路、信号与系统等课群的改革,在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中,总结多年教学经验,提出“讲清理论、教会方法、提出任务、自行设计”的开放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讲理论、教方法,在机房里讲软件、举例子。在课内给任务、提要求,在课外让学生作分析,搞设计,激发了学生自主设计的创作欲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物理课群的改革中,加强了考试方法的改革。大学物理实验强化了学生动手能力的现场考核,学生在提供的未做过的实验项目中任选一个,独立完成,将完成的情况作为该课程动手能力测试部分的成绩。在实验班的大学物理教学中,实行全体学生期末写三千字小论文的总结考核制度,对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学校积极开展教学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制定了《数字化、网络化教学环境的实施意见》,系统规划、建设网络教学信息源、网络教室、网络学习室、电子备课室、虚拟实验室、创新网站等,支持教育的信息化。除环境建设外,学校共有四批200余名教师接受了现代化教学技术应用培训。目前,我校教师已开发24个电子课件、21个CAI课件,学校组织了教师电子课件的评奖,有21个课件获得校级奖励;部分教师已建立自己的教学网页,任课教师和学生可通过网络双向交流。

在课群改革中,系统规划了实验和实践教学的改革。实验教学突破了对应单门理论课程的局限,以课群教学要求设置实验内容。信息工程专业课群的实践教学包括电子器件装、连、焊实习,组装黑白和遥控彩色电视机实习,无线电测向收发装置制作,简单电子应用系统设计,计算机软件设计,数模混合电子系统设计,信息系统综合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从一

年级安排到四年级,内容由浅入深,重点加强学生自己动手和自主处理技术问题的能力。该专业的信号与系统课群按照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控制,设计了实验教学环节和内容,淡化实验内容对相关理论课程的依赖,强化了对信息工程科学技术的整体把握。其他专业的课群也结合教学要求设计出反映本学科发展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加强了课程设计的工程和技术应用背景及创新能力培养。

学校还探索了自选课题型、自由上机型和参加科研型等实验室开放的不同模式,积极支持学生进行各种科技实践活动,组织、选拔优异本科生参加教师科研。目前,每学年均有40多个教学实验室利用寒暑假或课余时间向本科生开放,吸收全校2000多名本科生参加课外科技实践活动。

我校一贯重视教材建设,将其作为推动课程与课群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支持与保证,通过校级立项支持教师把改革的成果反映到教材中。1995年以来,57种教材获得部级优秀教材奖励,4种教材获国家级奖励。我校教师主编的《电路分析基础》已再版二次,总发行量120余万套(300余万册),成为电气信息类专业核心课程的主要参考书,被全国多所高校采用,并获国家级优秀教材成果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奖。我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群出版了第一批改革教材,改革后的工程力学课群教材已出版使用,信息工程专业基础课群部分内部讲义也编著完成,正在完善并落实教材出版计划。学校在名牌专业建设专项经费中列出支持编写、引进本专业核心教材的费用,要求所有建设名牌专业的院系必须在本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中,组织高水平教师编写出高水平的教材或者引进高水平的教材。

1997年,学校开始研究和制定《北京理工大学课群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并研究制定了课群设计与实施、课群建设、教学质量三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1999年对部分课群的建设与改革进行了试评估。在课群建设方

面,我校对课群建设的理论、体系的设计、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的改革、实验和实践教学的安排、实验室和教材建设以及检查评估等,做了比较全面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得到了很高的社会评价。 (五)从战略高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校一直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来抓,尤其是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考核、引进和管理工作,始终把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放在突出的位置,以满足培养高质量科技人才和开展高水平科技研究的需要。1995年、1997年两次召开全校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制定了《北京理工大学“九五”队伍建设规划》和一系列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实施了“跨世纪人才工程”。与此同时,进一步明确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抓好一个核心: 把建设一支跨世纪的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队伍,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

●坚持两个一起抓: 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坚持贯彻 “思想、业务、待遇”一起抓,“选拔、培养、使用”一起抓。

●管好三个层次: 认真抓好教师队伍中老一代学术带头人、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三个层次的管理工作。

●保证四个重点: 确保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课程、重大科研项目队伍建设的需要,切实为“四重”提供人才支撑。

●树立五个观念:名校名师观念、爱才惜才观念、鼓励冒尖观念、竞争开放观念、人才非全才观念。

●改善六个结构:逐步改善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年龄结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学缘结构、素质结构、性别结构。

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是我校队伍建设的核心,学校和各院系采取了许多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这项工作,在“跨世纪人才工程”中对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目标、选拔方式、培养途径、管理办法、激励政策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青年教师必须通过岗前培训、获得《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合格证书》后,方能上岗执教。各院系长期坚持青年教师授课前的试讲制度和老教师听课检查制度,注重对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引导。设立青年教师优秀教学成果奖、优秀教材奖和科研论文奖,鼓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把参加社会实践和工程实践作为青年教师的必修内容,分期、分批安排青年教师到科研院所或生产一线挂职锻炼,同时将考核结果记入个人业务档案。1993年,我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经过长期的努力,我校已经选拔四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共计101人、156人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共计226人、340人次;破格晋升高级副职130人、破格晋升高级正职60人。目前,青年教师已经成为我校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的主要依靠力量,全校各院(系)教学院长、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中有90%是青年教师。1997年,37位中青年教师被评选为校三育人优秀教师,占总数的63%。1999年上半年,专家和学生对全校94门课程的45岁以下教师授课质量检查评价,优良占大多数。我校4名青年教师参加1998年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全部获奖,其中3人获理、工两科一等奖,工科获奖教师名列一等奖的第一和第三名。在我校1997年获国家级和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的教师中,中青年教师获奖人数均占一半以上。

学校先后制定了《北京理工大学关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的规定》、《北京理工大学师德规范》、《北京理工大学教师本科教学通

则》等文件和规章制度,形成了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教书育人的风气与传统。近四年来,全校获国家、市部级优秀教师称号和教书育人奖励者达100多人。1999年,我校从全校教师中评选出9名师德标兵,他们在坚持德育为首、教书育人等方面起到了表率示范作用。

学校通过设立教学关键岗位、增加教学课时酬金、设立一类课专项奖励,以及在教师聘任、考核、奖励晋级、职称评聘各方面加强对教学工作的导向等措施,鼓励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目前,我校已在教学岗位设置主讲教授16人、骨干讲员69人,实行优师优酬,发放关键岗位津贴。1996-1999三个学年,全校正教授讲授本科生课程的比例,均高于37%,其中1998-1999学年高达48.5%。自动控制系共有8名博士生导师,其中6名长期坚持讲授本科生课程,起到了表率作用。

通过对教师总量、结构的不断调整,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逐步趋于优化、合理。截止1999年8月底,我校拥有博士生导师107名、教授(高级正职)283人、副教授(高级副职)729人。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迅速成长,历史形成的教师队伍严重断层得到明显缓解,为顺利实现教师队伍的世纪跨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全校现有55岁以下的博士生导师32人,45岁以下的教授76人,45岁以下的副教授374人。通过采取积极引进人才、加速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培养等措施,逐步形成了一支高层次学术带头人队伍。

(六)增加教学经费投入,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不断改善教学条件 在国家财政拨款普遍不足的情况下,我校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始终把本科教学投入放在首位,1996年、1997年、1998年生均主要教学经费分别为1147元、1299元、1646元。同时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1996年以来,投入“211工程”教学实验基地建设经

费1500万元,“211工程”校园网建设经费1630万元,兵器科学技术文献信息中心经费200万元,“跨世纪人才工程”及人才引进、在职教育经费260万元,中心教学楼建设经费13116万元,教学楼、实验室、学生宿舍、食堂维修经费2051万元,学生文化体育活动中心改造经费300万元等,以上七项合计投入为19057万元。这样的教学投入力度在我校建设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学校以建设基础课群和大专业的实验基地为重点,坚持投资与效益挂钩原则,统筹规划实验基地的调整与建设。一是重点建设受益面大、对培养学生能力影响重大的公共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如物理、电工、电路、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力学、外语、计算机等实验室。二是加强综合实践基地建设,其中机电技术综合实验中心和电子信息综合实验中心具有综合、设计和创新教育功能,成为具有先进水平的大型实践教学基地。三是配合新专业和名牌专业建设,支持生物化工、环境工程和自动控制理论等实验室的建设。四是完善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条件,建成了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和陶艺、摄影技术等实践基地,促进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1998年,我校又获世界银行“高等教育发展项目”贷款金额230万美元及国内配套资金1000万元,用此款继续重点建设四个基础教学实验中心。为了适应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1999年初,学校正式提出建设数学、物理、基础化学、电工电子、机械设计、人文艺术、学生网络中心等7个教学实验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实践基地,该项目已经启动并正逐步建成投入使用。我校“加强教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改革与实践成果,荣获1997年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

1997年至1999年,我校连续三年把基础课教学实验室的评估列为学校的年度工作重点。期间,电工实验室、物理实验室、基础化学实验室和电

子学实验室均顺利通过了教育部委托北京市教委组织的地区评估。1999年10月份,机械设计实验室和基础力学实验室也将参评。我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工作得到了北京市教委领导和评估专家组的高度评价,其中电工实验室评估材料还被北京市教委作为范例在北京各高校推广。

在加强实验室建设的同时,我校重视基础教学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结合课群建设逐步完善实验教学体系。近一年来,学校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四大化学实验室重组为基础化学实验室,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实验室合并为基础力学实验室,将机械零件、机械原理实验室合并为机械设计实验室,优化了实验教学内容,改善了资源配置,提高了实验室的规模效益。

目前,我校共有各类实验室84个,实验室仪器设备18927台件,固定资产总值21715.23万元。在13个主要基础教学实验室中,1996年至1998年仪器设备投入总值为1371.33万元,较1993年至1995年投入总值618.82万元有了大幅度增长。全校直接用于本科教学的计算机1355台,教学实验室面积55976平方米。设有金工实习和电子实习两个教学实习基地,基地面积3662平方米。1996年,“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被北京市教委评为市级优秀课程,实习工厂被北京市教委首批定为“北京市高校定点实习基地”。实验室及校内实习基地能很好地满足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工程基本训练和因材施教的实践教学要求。

学校拥有各类教室312间(其中多功能、多媒体教室14间,150人以上的合班教室48间,均配备了无线扩音机和高亮度投影仪),总容量20942座位,教室总建筑面积3.67万平方米。学校逐年增加投入更新体育设施,1998年和1999年分别对体育馆和游泳池进行了改造。目前,学校拥有体育运动场面积62879平方米,体育器材和设施能满足因材施教的教学要求。

1996年,图书馆完成了馆藏书目和期刊公共查询系统的开发并上网试用。1997年,自建数据库总数据累积量达15万多条,实现管理自动化,可进行书刊流通管理和公共查询。1998年,建成了电子阅览室,开始建设兵器科学技术文献信息中心,图书馆局域网通过校园网与中国教育科研网联网。

近年来,学校注重加强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开发与使用,建成的校园网已成为广大教师和学生获取教学信息、开展国内外信息交流的桥梁,为开展CAI和远程教学等提供了良好的开发、运行平台。1999年启动建设的数字化、网络化教学环境,将使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适时地获取和交流信息,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七)严格教学管理,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我校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始终坚持全程监控、突出重点的原则。基础课教学质量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是我校教学质量保证的要点,全程监控主要抓住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担任教学任务教师的聘任、考试和考风、日常教学管理四个关键环节。为此,先后制定了《北京理工大学教师本科教学通则》、《北京理工大学普通本专科生学籍管理规定》、《北京理工大学加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的规定》、《北京理工大学对主讲教师教学质量评议的实施意见》、《北京理工大学关于进一步严格教学纪律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的若干规定》、《北京理工大学关于加强考试工作的意见》等,适时汇编《北京理工大学教学工作手册》、《北京理工大学学生手册》,做到教学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并严格贯彻执行。每学期开学前校领导分头带队到各院系检查开学前的准备工作,校、系两级领导坚持听课制度,教务处每学期结合教学重点工作开展期中教学检查,开展毕业设计

环节检查。通过定期教学检查等途径,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状况,并对不严格执行教学规章制度的现象及时批评指正。

近三年来,教务管理部门提出的《北京理工大学本科教学实验班试行方案》、《课群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关于本科名牌专业建设的意见》、《北京理工大学院(系)本科教学工作评价方案》、《北京理工大学“九五”教材建设规划》、《设置主讲教授和骨干讲员岗位实施细则(试行)》等教学管理改革方案被批准实施,对全校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指导和支持作用。校领导和院系领导及教学管理人员积极主持或参与国家、市、校各级教学改革立项课题,成果突出。在北京市教委的领导下,由我校教学管理专家主持制定的《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已经国家教育部颁发,在全国高校推行;我校研究制定的《高等学校教学运行工作及管理规程》,已在北京、河北等省市高校推广;由我校主编的《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机械卷)》,已由国家教育部向全国工科院校推行。

目前,我校承担了北京市教委、兵工高校教育研究会有关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与实践的立项研究课题,修订或制定了《北京理工大学教师授课质量评价方法》、《北京理工大学课群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北京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标准》、《北京理工大学课程设计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标准》、《北京理工大学实验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标准》、《北京理工大学教材质量评议表》等。学校组织校级专家组,重点检查、评价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毕业设计等环节的教学质量,各院系专家组检查评价院系主干课程授课教师教学状况。开展学生评教,重点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加大了教学质量检查评价结果在人事管理和经济分配方面的调控力度,初步构筑了比较完整的质量监控体系,保证了一线教学质量。我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研究及

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获1997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长期以来,我校形成了激励学生奋发学习、积极向上的有效机制,制定了《北京理工大学本科生综合考评办法》、《北京理工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实施办法》、《北京理工大学评选优秀毕业生的规定》、《北京理工大学开展争创优良学风班活动的实施意见》等规章制度和文件。每年评选一批校三好学生、校先进班集体、校优良学风班,优秀学生奖学金获得者约3000多人次、各项社会捐助奖学金获得者约280多人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1997年,50961班被评为全国先进班集体。

我校有一支素质较高、积极投身改革、有奉献精神的教学管理队伍,处级教学管理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高达69%。学校积极推进现代化教学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效率与管理水平,教务处对日常教务管理工作全部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初步实现了网上传输和提供教学信息,并采用行政管理手段组织教师参加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制度,促进了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技术的应用。

(八)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质量的社会声誉高

我校始终坚持把德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得到社会高度评价。长期以来,我校许多毕业生自觉地服从国防科技建设的需要,到条件艰苦的国防工厂、科研院所和基地工作,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我国国防建设事业。他们中的不少人已经成为我国尖端武器项目研究的总设计师、总工程师,国防科研基地的司令员,大型军工企业的厂长或总经理,国防科研研究院、所的所长和党委书记。1993年至1999年,我校共毕业本科生9280人,其中4558人到国防科技战线工作。

通过长期不懈地抓教学改革和建设,我校学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能力

实际水平持续提高。1996-1998年三年英语四级统考,我校平均通过率高于全国重点高校7~8个 百分点;非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测试成绩,我校处于参测学校的前列。1994年,原国家教委委托北京市组织对北京部分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进行评估,我校毕业设计在选题、实际质量、能力培养、创新性与实用性、指导及管理水平等方面均达到A级标准。1998年,北京市教委组织专家对北京部分高校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进行检查,我校毕业设计质量得到专家组很高评价。我校的教学质量得到社会高度评价,1999年被中科院选为在全国设立奖学金的20所著名高校之一。

我校学生认真学习,努力钻研,每年不同程度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比例达60%左右,在各级各类大学生科技知识和活动竞赛中取得优良成绩。在历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我校都有多队获得一等奖,并获得1997年唯一的索尼杯奖,竞赛成绩在参赛学校中名列前茅。1998年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大赛,我校学生获得2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和1个三等奖,居全国高校第5名,同时获优秀组织奖。工业设计系学生在1998年全国大学生“惠普杯”电脑设计大赛中获一等奖的第一名,在1999年北京市“挑战杯”新世纪设计大赛和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绘画大赛中均获一等奖,在1999年日本大阪国际设计大赛上获金奖和佳作奖。

我校大学生体育合格率1996-1999年均保持在99%左右,在1996年北京市抽取高校自然班进行身体素质达标率比赛中,我校获团体总分冠军。1996年,我校荣获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学校称号。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定期开展诸如“五月的鲜花”科技文化节、“一二·九”文化艺术月、大学生电影节、民族文化节等传统活动。在1995年首都大学生“黄河大合唱”比赛中,我校获得荣誉奖励。1999年首都迎国庆大学生文艺汇演,我校合唱队获一等奖。

近三年来,我校在全国绝大多数省、市的高考招生录取成绩,一直处于全国重点高校前列;毕业生的供需比平均保持在1:5左右,1999年毕业生分配一次就业率达91%。学校有健全的毕业生质量调查制度。在1998年组织的毕业生质量调查中,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学习和工作作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院士、“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谢光选院士、雷达信号处理专家毛二可院士、高能炸药专家徐更光院士、雷达技术专家王小谟院士,全国优秀企业家、长岭集团王大中董事长,原国防科工委西安卫星测控基地郝岩司令员,中国科协副主席、首届“全国十佳青年”入选者冯长根教授,被解放军总参谋部授予“模范基层干部”荣誉称号、获“二级英模勋章”的刘连江上校等,是我校建校以来毕业生中涌现出的杰出代表。

四、 问题与对策

近年来,我校本科教学改革和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经验,形成了特色,但面向21世纪,对照国家建设和发展对学校提出的要求,仍存在明显的差距。通过自评,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经认真分析研究,找出了目前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重点解决办学经费投入的不足

增加办学经费投入,是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前提。长期以来,我校的运行及教育发展经费一直很紧张,除国家拨款外,还需学校依靠自身筹措资金,即使如此,教学投入仍然不足,在安排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资金时常常顾此失彼、捉襟见肘。资金不足带来的教师待遇偏低、住房紧张等问题,使得教师队伍仍然不够稳定,更难以吸引更多一流人才献身教育事业,影响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对此,建议国家较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逐步改革招生、收费等政策,

切实落实高校依法自主办学权。学校将继续通过深化改革,逐步建立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多渠道筹措资金的能力;着力实施“凝聚力工程”,加大住房改革力度,加快二期“安居工程”建设的步伐,尽快大幅度改善教师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 (二)着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根本保证。多年来,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尽管学校采取了许多有力的措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对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高质量教师队伍的要求,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尚不能完全满足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高学历的教师仍然偏少,教师的外语水平以及国际交流能力较弱,部分基础课教师队伍建设尚存在薄弱环节。

对此,我校将进一步加大“跨世纪人才工程”实施力度。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自觉性;高度重视引进国内外高水平、高层次人才,不断改善和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进一步完善首席教授、主讲教授、骨干讲员制度,继续坚持中青年知名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制度;制定鼓励教师终身学习的措施,增强广大教师自觉更新知识和主动参与国际交流的能力;重点加强基础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基础课教师的收入,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对基础课教学的投入。

(三)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我校在改革教学和考试方法、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如何使广大教师自觉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

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如何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如何创设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水平等,仍然是需要认真研究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对此,我校将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加强教师教学方法改革的引导和经验交流,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的培训,积极探索考试方法的改革;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情况列入教师考核内容,强化教师岗前培训;结合“211工程”的实施,落实全校数字化、网络化教学环境建设规划,加快7个创新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加强CAI课件、电子课件和音像课件的开发、研制与使用,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五、自评结果和依据

我校专家组依据《高等工业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方案》,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认真地进行了自评,结果如下:

指标体系中权重系数≥4.5的项目,共16项,自评等级均为A级; 指标体系中权重系数< 4.5的项目,自评等级为A级3项,自评等级为B级2项;

C级和D级项为零;

特色项目三项:

1.继承光荣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坚持德育首位,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自评等级为1.6A。

2.发挥军工专业特色和优势,造就国防科技创新人才。自评等级为1.6A。 3.不断深化课程课群建设,持续提高教学质量。自评等级为1.5A。 特色项目自评等级合计为4.7A。

综上所述,我校本科教学工作自评结果为优秀。

“北京理工大学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自评结果和依据汇总表”附后。

北京理工大学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结果和依据汇总表

权评价 评价项目A级标准 要素 本校现状 系数 根据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家经济、社会结果 重自评 学校能科学恰当地定位;发展以及自身办学优势和特色,学校办学指导思想明确,且能贯彻到学校定位科学恰当。办学指导思想明确,且在学校各方面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学校领导及各部门始终把培养人 A 的各方面工作为根本任务,注重学生全面素质培作中;学校把养和创新教育,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重视本科教学。 人才培养的目标明确,符依据学校科学恰当的定位和办学指导合学校的定思想,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其培养模位,其培养模式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式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学校专业设学校已形成以工为主,理、工、管、置的总体格文、经、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设局科学、合置格局,布局科学合理,各学科相互理,各学科相促进,专业口径不断拓宽。6个武器 A A 地位,重视本科教学。 互促进,专业类2个航空航天类特色专业覆盖了我口径符合改国武器类的全部专业,办学条件好,革要求,有特水平高,能适应国防战略发展“小摊色学科专业;子,高水平”的特点。启动名牌专业新建专业设建设工程,建成3~5个国内有影响,置合理。办学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专业。新增11个新条件有保证专业,奠定了多科性大学的基础,为并不断改善,培养复合型人才创造了良好条件;学教学质量好。 校加大对新专业的投人,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和选拔学科带头人,创建良好的教学条件,教学质量好。 培养计划能很好地反映培养目标对培养计划重视课内外有机结合,体现了对人才德、智、体、美培养目标的全面要求,体现了注重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能力及教育和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培养。素质的要求。 因材施教,整体优化1999年教学计划 强调培养基础扎实、理工结合、工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强的研究发展型人才,很好地体现了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加强实验研究和工程综合设计能力培养。 A

北京理工大学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结果和依据汇总表

权重评价要素 评价项目A级标准 本校现状 系数 自评 结果 教学内容与我校“面向21世纪深化教学内容体系改课程体系、革的意见”全面确定了改革的目标、计划教学方法改和措施。经过几年的工作,已从单门课程革有目标、建设进入到课群建设阶段。“两课”与人有计划、有文社会科学课群、机械设计基础课群、工措施,有成 程力学课群及“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群改效,授课质量高。 设中。与教学内容改革相匹配,强调采用启发式、学生参与式教学,优化使用CAI课件、电子教案、网络教学等形式。学校为提高授课质量采取了多种措施,经专家、学生评议,教师授课优良率为80%左右。1998年北京市教委组织专家组来我校听课,我校被抽检的课程教学水平在北京市高校中,总体排列为A类。 革均取得较好效果,其他课群也在积极建 A 实验室开放学校采取各种措施为学生开放实验室,增数量多、效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我校12门主要基果好,主要础课,7门有实验,其中6门有设计性、基础课(有综合性实验,占有实验的主要基础课的实验的)中85.7%。实验室开放分三种模式,自选课题有70%以型17个,自由上机型15个,参加科研型上课程能开10个,共计42个,占教学实验室总数的出让学生自64.6%。仅自选课题型开放实验室 己设计或综1996-1999三 个学年接待学生2291人,合性较强的共计62185人时。学校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实验;能开工程训练、科学实验、社会实践的校内外展多种形式基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取得了好的工程训练、科学实验、社会实践,效果好。 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合理,有良好的发展学校一贯师 资 队 伍 趋势;有激励优秀教师担任本科主讲教师重视师资的措施;教授中为本科生上课(不含毕业队伍建设计)的比例≥30%;主要基础课各门课程设,采取教师参加科研比例≥40%:在编50岁以下了许多有教师中博士比例≥30%。 力措施,实施“跨 A 的效果。 A 世纪人才工程”。目前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合理,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实施了一系列激励优秀教师担任本科主讲教师的政策和措施。正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比例近三学年均在37%以上,1998一1999年度为48.5%。主要基础课教师参加科研比例近三年均在40%以上,1998一1999年度为66.6%。截至1999年8月底,在编50岁以下教师中博士比例为30.88%。

北京理工大学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结果和依据汇总表

权评价要素 评价项目A级标准 本校现状 重自评 系结数 果 有切实可行的青年教师学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全面(≤ 35岁)培养规划(包培养青年教师的规划,包括括对工科专业教师工程训练或工程背景的要师 资 队 伍 求),有鼓励青年教师担任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政策,措施得力,效果明显。 选拔和培养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教学岗前(位)培训及工程实践训练、持证上岗、质量检评、在职攻博等。有一系列鼓励青年教师担任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政策和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获各种级别教学奖的教师中,有一半以上是青年教师。大多数青年教师授课质量评议为优良。 教师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教书育人;重视教育思想的学习广大教师继承延安精神、敬业奉献、爱岗耕耘、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教书育人已成为学 校代代相传的风气和传与研究,学术统。近四年来,获国家、思想活跃,积极投身教学市部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和教A A 改革。 书育人奖励者达100多人。教师踊跃参加教育思想的学习与研究,学术思想活跃,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全校教改立项6批共236项,有三分之二的教师参加了研究与改革实践,并取得丰硕成果。

北京理工大学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结果和依据汇总表

权重评价要素 评价项目A级标准 本校现状 系数 结果 自评 教学管理制度严格、科学,并认真执行,有健全的教学质量保证系统,能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学校有严格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制定了50多个教学管理文件,且认真贯彻执行。学校有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保证系统,制定了一整套(十余个)教学质量评价文件,形成了专家检评、学生评教、行政参评相结合的校、院(系)二级的教学质量监控保证系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校已逐步形成了一支高素质、高层次、年轻干练的教学管理队伍。处级教学管理人员16人中15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者占69%,年龄在45岁以下者占62.5%。各级教学管理人员近3年主持和承担的各级教改立项33项,获各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8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60余篇。1994年被评为全国先进教务 B A 各级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较高,能开展研究,积极促进教学改革;能利用校园计算机网进行教学管理,较大地提高效率和水平。 处,1999年被评为北京市先进教务处,并推荐参加全国先进教务处评选。目前,全校使用校园网进行教学管理,开始实现了管理现代化、规范化、科学化、网络化,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管理质量、水平和效率。 有从学校实际出发的教学改学校有明确的、符合学革思路和研究项目,工作成校实际的教改思路,并效明显;学校承担的“基正在全面落实。学校把地”建设及重大教改项目工教改立项研究作为吸引作成效显著;有鼓励教学改教师参与教改和推动教教 学 改 革 革与研究的政策与措施,能改的重要手段,自1991有力地调动广大教师从事教年起已立项6批,含国学改革和研究的积极性。 家级、市级及校级共236项,涉及教育教学各方面。由于鼓励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政策与措施得力,直接参与研究500余人,参加立项研究与改革实践的总人数,约占教师总数的三 A 分之二。1997年我校荣获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一等奖1项(合作),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18项,有效地推动了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学校整体改革。学校承担的工程制图基地建设,于1998年9月基本建成,已投入使用。

北京理工大学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结果和依据汇总表

自本校评价要素 评价项目A级标准 现状 系数 结果 权重评 1.生均教室面积:1996-1997 学年、生均教室面积3.6平方米左右,有一定数量的多功能教室和多媒体教室;生均运动场面积≥6平方米;体育器械、设施能满足教学要求;校内实2. 目前我校有14个多功能和多媒习基地生均面积体教室投入使用。 ≥0.5平方米;教学用计算机数能满足教学要求;实验设备及实习基地设备能满足科学实验、基本工程训练和因材施教的实践教学要求。 7.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拥有各类 仪器设备,能满足科学实验、基本工程训练和因材施教的实践教学要求。 5.校内实习基地生均面积0.517平方米。 6.全校教学用计算机1355台,能很好满足教学要求。 3. 生均运动场面积6.99平方米。 4. 体育器械、设施比较齐全,能满足教学要求。 A 1998-1999学年、1997-1998学年分别为3.36平方米、3.35 平方米、3.20平方米。中心教学楼1999年9月投入使用,教室总面积已增至3.67万平方米,生均教室面积增至3.46平方米。 生均年主要教学经费生均年主要教学经费:1996、1997、 A 数≥1000元;生均主1998年分别为1147元 、1299元、要教学经费逐年增长。 1646元,较上年增长率分别为28.73%、 13.25%、 26.71%。

北京理工大学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结果和依据汇总表

权重评价要素 评价项目A级标准 本校现状 系数 自评 结果 学生实际的知识能力结构能很好地符合培养目标;学生基我校培养计划(含教学计划、德育大纲、文化素质教育试点计划、课外活动计划)对知识能力结构总体设计合理并落实,保证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能实现研究发展型 A 本理论与基本能力实际水平高;部分优秀学生有一定的创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毕业生质量调查和学生有关考试以及各种竞赛、科技成果等,说明学生实际知识能力结构能很好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基本理论与基本能力实际水平高,部分学生造性成果。 有相当数量的发明专利和创造性成 毕业设计与论文选题符合培养目标学校十分重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要求,能管理科学、规范,要求明确、措施得达到综合训力,各专业选题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练的目的,能达到综合训练目的,工科专业结合其中工科专工程实际题目占80%以上,毕业设计业结合工程(论文)质量好,如机械类毕业设计实际题目占(论文)经北京市专家组几次检查、80%以上;评价,认为质量好。 毕业设计与论文质量好。 A 果。 有浓郁的校学校高度重视文明校园建设与学生园文化氛思想品德和文化素质教育,先后制订围。学生的了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和加强大学生思想品德与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工作计划.实施文化素质总周未工程。有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体情况较学生思想品德和文化素质总体情况好;大学生好,学校被评为首都文明单位标兵、体育合格率共产主义学习会被评为首都高校学≥97%;毕生学习邓小平理论优秀社团、一个学业生流向与生班被评为全国学雷锋标兵等。大学学校主要服生体育合格率99%左右,毕业生流向务面向大体与主要服务面向吻合。 吻合。 学校有健全的毕业生质量检查制有健全的检查毕业生质量的制度:有社 会 评 教工作的措施得力。 价 比较稳定的毕业生质量信息监测、反馈点;每4~5年进行一次毕业生质量调查研究,统计、分析认真,改进度,实行校、院(系〕二级组织实施,广泛调查 与定点监测相结合,建立了70个毕业生质量信息监控、反馈点:分布在兵器、航B A 天航空、电子、机械、化工等行业。我校曾于1985年、1993年和1998年开展了较大规模毕业生质量调查,进行了认真的统计、分析,井将结果反馈在几次教学计划修订和专业调整等工作中,对加强基础理论、管理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培养等起了重要作用。

北京理工大学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结果和依据汇总表

评评价项目A级标价准 要本校现状 权重系数 自评 素 结果 毕业生质量调查总体反映好,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好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校毕业生政治思想素质好、能协作、肯吃苦、勤奋求实。毕业生质量调查,用人单位评价基础理论好和比较好的占97%,计算机应用好和比较好的占社 (社会声誉好);84.7%,近三年毕业生分配供需比平均在1:5左右。1999年毕业生分配一次就业率为91%。根据目前掌握情况,历年毕业生中在中共十五大当选的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6人,现职省、部(军)以上领导干部16人; 原省、部(军)以上领导干部32人。另外还有许多杰出的代表人物。 A 会 毕业生受社会欢迎。 评 价

北京理工大学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结果和依据汇总表

自评价传 统 与 特 色 项 目 要素 结果 评 继承光荣传统,发扬延安精神, 坚持德育首位,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北京理工大学素有重视德育的传统,始终注意抓好德育工作,发挥德育工作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德育工作,取传 统 与 特 色 项 目 之 一 得了一定实效,形成了我校的一些特色。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全面落实、重点突破、取得实效的工作原则,在各项德育工作均取得进展的同时,实现了两个方面的突破: 一、构建德育系统工程,建立符合新形势的德育工作机制 90年代以来,学校在“以智养德,以德养才,德育为首,全面发展”方针的指导下,提出了建设“跨世纪德育工程”的构想并付诸实施,先后召开德育工作会议开展“德育思想大讨论”,制定一系列德育工作文件,积极落实各项德育工作措施,取得了如下一些进展:①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德育首位的全员德育意识,形成了讲德育、议德育、兴德育的良好风气;确立和完善了德育管理体制,建立了“党委领导、行政实施、分口负责、齐抓共管”的网络式交叉与协同的德育工作格局;修订或制定了德育大纲和有关文件三十多个,明确了德育目标,做到了德育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把德育工作纳入到教学、科研、后勤、管理等各个工作环节;④建设了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德育工作队伍,选拔了一批思想素质、业务素质都较强的中青年教师充实德育工作和政工干部队伍,保障了各项德育工作得到切实落实。 二、弘扬延安精神,设计并实施传统与现代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工作的内容、 途径与方法,建立了一个有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 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是党在延安创立的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延安精神不仅与德育内容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而且对我校的德育工作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是我校德育工作的一部生动教材。多年来,经过不断探索,我们逐步摸索出一些德育的有效经验,建立了一个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德育和延安精神相互促进的德育工作体系。 ①以延安精神为指导,积极推进“两课”教学改革,多形式组织邓小平理论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坚定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德育工作的基本目标。 ②以延安精神感染大学生,以爱国主义激发大学生,对大学生进行延安精神、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形成了有我校传统与特色的“课堂上下相结合、校园内外相结合、平时集中相结合、点面活动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德育工作局面。 ③利用多种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开拓创新的作风,让当代大学生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注意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多年的努力工作换来了扎扎实实的德育效果。马列理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学习,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理论认识水平,促进了思想觉悟的提高,使大学生热爱党、追求党的热情空前高涨,积极要求入党的学生比例逐年提高,1998年底学生党员比例达到12.98%。同时,延安精神、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激发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成为学习的动力,促进了良好学风的形成,奉献祖国已成为广大学生的共识,学生的生活态度和思想作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智养德、以德养才取得了扎实的效果,1997年,“‘跨世纪德育工程’的组织与实施 ”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北京理工大学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结果和依据汇总表

评价特 色 项 目 要素 自评结果 发挥军工专业特色和优势,造就国防科技创新人才 军工专业一直是北京理工大学的主干专业,明显的军工优势、鲜明的军民结合特色使我校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科技人才传 统 建校以来,我校始终主动地服务于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适应于军事与 特 色 改革开放以来,贯彻国防战略军民结合、平战结合方针,经过近20项 目 之 二 年大规模的专业建设与改造,学校的专业结构由以军为主调整为“以军为本,以民为主,军民结合”。军工专业数量由1978年的24个,调整到1999年的5个,并增设了适应高技术战争的信息对抗技术专业,覆盖了武器类全部专业。军工专业内涵由军工产品型发展为军民结合的工程科学技术型,培养目标由面向产品的设计应用型人才转为面向工程应用领域的研究发展型人才,电子、光学、机械、化工等学科专业继续保持了军民结合的优势和特色,使我校整体水平和实力居国内同类高校的前列。 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我校形成了高层次军工专门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第一,把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言传身教,培养学生斗争和国防战略变化,确定不同时期高级军工人才培养目标,长期持续地进行了军工专业建设改造、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 和解决国防现代化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重要基地。 忠于祖国和人民,献身国防事业的精神;第二,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做到既体现宽厚的基础教育,又体现高度专业化教育,满足了多学科综合的军工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特殊要求;第三,依托学科优势,通过产、学、研合作、优秀学生早期参加科研、开放国防重点实验室等,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军工人才创造条件;第四,试行“4+1”、“3+3”本硕连读等人才培养模式,在军工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途径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军工人才培养的改革连续两次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我校毕业生中的很大部分献身国防事业,为我国国防科技进步与现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中的许多人已成为我国国防战线的中坚力量。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院士、“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谢光选院士、雷达信号处理专家毛二可院士、高能炸药专家徐更光院士、雷达专家王小谟院士、我国主战坦克的主设计师唐章媛、“模范基层干部”和“二级英模勋章”获得者刘连江上校等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学校被公认是我国高级国防科技人才成长的摇篮。 北京理工大学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结果和依据汇总表

评价要特 色 项 目 自评 结果 素 不断深化课程课群建设,持续提高教学质量 传 统 我校课程建设走过了以课程建设为中心,加强基础建设和以课群建设为核心,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两个重要的阶段。 我校1985年开展重点课程建设,是全国较早开始有计划进行课程建与 设的高校之一。制定了有特色的课程质量检查评估体系并延伸到实践特 教学课程(环节)先后研制了毕业设计、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教学质量检查评估体系或标准。形成了课程建设与评估工作的理论体系和色 规范的实践工作体系。从而取得了深化教学改革、改善教学管理、提 项 高教学质量的好成绩。曾分别获1989、1993年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课程建设与评估》一书,1994年在全国发行,目 引起很大反响。 之 继之于1990年在全国较早提出了课群建设的基本概念,1993年确定三 了“以课群建设为核心,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新的发展课程建设的思路。强调课群不仅反映课程间纵向联系,还反映横向的 有机融合,在本质上反映了学科发展交叉、渗透、综合的特征,适应 了面向21世纪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近几年规划了重点课群,确定10个基础课群和3个专业课群作为重大改革试点。目前这些课群已 经不同程度地进行了研究与改革实践,部分成果已被新教学计划所采纳,并有力地促进了实验室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率先研究制订了课群质量检查评估体系,解决了课群建设的具体导向和建设标准,使课群改革成为我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之一。 课群建设所以能继续发展,其经验在于,领导重视;教育思想学习讨论(从1985年至今共10次),开展教育研究,做好思想先导工作;设立教育改革立项制度(从1990年至今立项6批共236项,其中课程(群)研究占绝大多数);及时进行教学基层组织和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给予课程建设以有力支持,形成了配套的保障工作体系。 可以说我校课程(群)建设起步早、有研究、重建设、出成果,不断有新的发展。相当一部分课程或课群改革项目获国家级和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