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秦汉时期西南夷地区的农业开发

秦汉时期西南夷地区的农业开发

2020-02-04 来源:乌哈旅游
中国农史2002年第21卷第3期

秦汉时期西南夷地区的农业开发

王 勇

(北京大学 历史系,北京 100871)

  摘 要:秦汉时期随着中原统治势力的进入,西南夷地区一些河谷平地和郡县治所周围的农业生产迅速达到了中原农业发达地区的水平,但是这些农业发达地区却为广大的农业未开发地区和牧业区所包围。这一农业开发格局的形成与秦汉政府对西南夷地区的开发方式以及西南夷地区自身的自然条件与社会习俗是分不开的,它也保证了西南夷地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西南夷农业生态环境

居住在今四川西南部、云南、贵州以及广西西部的少数民族在秦汉时期统称“西南夷”,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在汉族政权进入前,“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 结,耕田,有邑聚”,西南夷部分地区的农业已经有了初步的开发。秦汉政府在西南夷地区设置郡县后,随着与中原地区联系的加强,受其农耕文化的影响,西南夷地区也迎来了其农业开发的第一个高潮。然史籍对之记载较为疏阔,一直难以据之了解这一时期西南夷地区农业开发的详情,近年来随着考古资料的日趋丰富,方使我们对它进行综合研究成为可能。本文即拟在此基础上对秦汉时期西南夷地区农业开发的程度与格局做一初步探讨,并对这一格局形成的原因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秦汉时期西南夷地区的农业生产力有了明显的进步。铁器是衡量古代社会生产力的标志之一,从考古发掘出土资料看,战国晚期西南夷地区开始出现铁器,这是西南夷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但是在西汉中期汉政府势力进入西南夷地区之前及随后的一段时间,这一地区铁器出土数量不多,作为农业工具使用的则更少,总的来说仍停留在青铜器时代。当时西南夷地区尚不能生产铁器,其铁器全部必需来源于巴蜀,故此期出土铁器很多都有“蜀郡”、“成都”铭文,《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蜀卓氏在临邛“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程郑,山东迁虏也,亦冶铸,贾椎髻之民,富埒卓氏,俱居临邛”,此滇蜀之民、椎髻之民很大部分即是西南夷。但在武帝之前,汉“闭蜀故徼”,铁器更在违禁品之列,巴蜀民只能“窃出商贾”,输入数量不可能太大,故而铁器在西南夷地区十分珍贵。

江川李家山西汉前期墓群中出土随葬品一千三百多件,青铜器数量最多,达一千余件,占全部随葬品的百分之八十以上。铁器主要是铜铁合制器,纯铁器只有七件,且铁器又以兵器为主,真正能作为农

—18—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9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0—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1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2—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自然生态的良性发展携手并进的。在人口压力不大的情况下,人们从事农业开发总是会选择最肥沃的、适宜农耕的土地,尔后由于人口压力的不断增长,越来越不肥沃的土地才会相继被纳入耕作。

秦汉时期人类在西南夷地区的活动仍是十分有限的,西汉时期中国西南有国家编户1761644人,平均每平方公里仅有2.4人,东汉由于较发达的哀牢民族内附,国家编户增至3347447人,但每平方公里亦仅4.5人。故而这时人们在西南的农业生产主要还是集中在盆地和河谷腹地这些适合农业生产的初级可耕地上,广大山地森林茂密,草原辽阔,人烟稀少,仍以狩猎游牧为主。当时人们的农业生产虽已开始深入到山地,但与这些地区森林茂密,人口稀少,人地关系宽松,生产力低下相适应,精耕细作农业没有可能和必要,这里的农业生产仍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虽然我们目前将刀耕火种看作落后贫穷的象征,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它对生态环境反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由于“烧而不耕”,既使土壤疏松,草死虫灭,肥料充足,又不会损害树根,加之人口稀少,森林茂盛,可以长期休耕,经过7~10年休耕的土地,树木便可重新成林,生态环境不会受到较大的破坏。而且在中原势力进入之前,西南夷地区只有部分极为原始的农业生产,收成好坏完全取决于是否风调雨顺,人类经济开发所面临的是一种茫茫林海隔绝的生态环境的制约。在这种状况下,人们对各种宜农地区的开发,使生地变为熟地,反而会使农业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愈加向良性发展,从茫茫混沌的恶劣环境走向田园牧歌的有机的生态环境。与西南地区这种农业开发限制在宜农地区的开发模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秦汉时期对山陕峡谷流域和泾渭北洛上游地区的开发,由于盲目的乱垦滥垦,变以畜牧狩猎为主为以农耕为主,虽使当地户口数字大大增加,但与之相对应的是武帝以后黄河下游决徙之患越闹越凶,从整个黄河流域的发展来看,得不偿失。

当然在目前人口孳生的情况下,不可能把所有非平坦地区的耕地一下子全部或大批予以退耕,还林还牧,再行休闲期甚短的刀耕火种也无疑会使农业生态日益恶化,但是秦汉时期西南地区在人与自然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类型在适宜农业的盆地、河谷平原以农业为主,在草地辽阔,适宜牧业的高原和高山地区以牧业为主,在适宜狩猎的山区森林地带,以狩猎采集占很大比重的开发格局对于目前此地产业结构调整无疑是个重要的参照,它提醒人们在调整此地产业布局时要充分看到现有耕地以外的整个国土提供发展林牧副渔各业生产的广阔前景,在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林业、草原草山畜牧业和渔业,使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全面发展的同时建立起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

),男,北京大学历史系2000级博士生。作者简介:王勇(1975— 

—23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