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家乡饮食状况变化的调查

家乡饮食状况变化的调查

2021-03-30 来源:乌哈旅游


家乡饮食状况变化的调查

一、问题的产生

据我们所知,青浦区的中小学统一给在校生提供午餐,并在午餐的质量上有严格的要求:菜源供应要新鲜,荤素要搭配,营养要全面,以此保证学生午餐供应的质量。尽管如此,在我们学校就餐的时候,还是经常看到这样的景象:有的同学刚到餐桌前,看到菜不合自己口味,马上掉头就走;有的同学啃了两口鸡腿,嫌味道不好,生气的扔下筷子。老师看到后,不禁连连摇头叹息:“现在的孩子真是娇生惯养,我们小的时候做梦也吃不到这么好的饭菜!”久而久之,我们自己不禁也产生了疑惑: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这些同学如此对待学校提供的午餐呢?他们在家里的饮食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由此,我们决定对同学们的家庭饮食情况进行调查,为了使这次调查更有深度和意义,我们对父辈和祖辈的饮食状况也同时进行对比调查。

二、探究方法

访谈法与调查问卷法相结合。

三、分工:

1、“餐桌上的变化”调查问卷的设计:杨晓峰、王爱莲

2、调查问卷的印刷:王婷婷

3、查找沈巷地区行政划分资料:彭雯

4、深入家庭访谈并发收问卷:青浦区沈巷中学二5中队全体42名同学

四、理论准备:

在指导老师杨老师的提示下我们准备学习并利用“恩格尔系数”的知识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通过网上查阅我们知道:“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会下降。”

“按照恩格尔的推论,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恩格尔系数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示。计算方法是:食物支出金额除以总支出金额,等于恩格尔系数。依据这个系数,联合国提出了一个划分贫困与富裕的标准,即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者为绝对贫困,50%一59%为温饱,40%一50%为小康,30%一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

五、调查访问:

1、青浦区朱家角镇沈巷社区范围内的家庭中我们的父辈或祖辈成员。

2、调查对象的分布情况

参与活动的二5中队共42位同学分别深入126个家庭对其中的长辈进行访谈并发放了调查表,最后收回113份。经过认真筛选,我们认定了六十张有效问卷调查表。这六十张问卷反映了六十个家庭的情况。调查的家庭分布情况如下表:

村名 调查家庭数目 村名 调查家庭数目 村名 调查家庭数目

新胜 2个 港圩 6个 李庄 3个

王金 1个 邱姚 6个 张马 8个

王新 5个 张巷 5个 建新 2个

安庄 3个 潼南 2个 和平 2个

沈巷社区 15个

青浦区朱家角镇沈巷社区下属二十个行政村和一个社区所在地,共二十一个行政单位。我们调查的这六十个家庭分布在其中的十三个行政村和沈巷社区,共十四个行政单位,应该说这样的调查,基本上能够反映了本地普遍情况。

六、调查内容

1980年、1990年、2000年的家庭年收入、用于饮食的年费用、早中晚三餐的菜肴数量和内容。

七、调查结果

(一)家庭年收入统计表

年代 家庭年收入 占所调查家庭数的比例

1980年前后 100元左右 20﹪

150元左右 25﹪

200元左右 49﹪

250元以上 6﹪

1990年前后 1200元左右 11﹪

1500元左右 25﹪

2000元左右 54﹪

2500元左右 10﹪

2000年前后 10000元左右 3﹪

20000元左右 24﹪

30000元左右 51﹪

40000元以上 22﹪

(二)家庭年收入中饮食花费所占比例调查总结表

(注:负责调查的同学,先询问所调查家庭的年收入和每年用于饮食花费的钱数,然后用“饮食花费的钱数”除以“家庭年收入”,结果用百分数表示。)

年代 年食物花费占年收入比例 占所调查家庭数的比例

1980年前后 60﹪以上 3﹪

50﹪—59﹪ 96﹪40﹪—50﹪ 1﹪

30﹪—40﹪ 0﹪

30﹪以下 0﹪

1990年前后 60﹪以上 150﹪—59﹪ 87﹪40﹪—50﹪ 12﹪30﹪—40﹪ 1﹪

30﹪以下 0﹪

2000年前后 60﹪以上﹪

0

50﹪—59﹪ 17﹪

40﹪—50﹪ 69﹪

30﹪—40﹪ 12﹪

30﹪以下 2﹪

(三)对饮食内容的调查(略)

八、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一)根据恩格尔系数的理论,对上面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归纳,我们可以得出下表:

年代 恩格尔系数 沈巷地区百姓富裕程度

80 年前后 集中在50%—59% 普遍处于温饱水平

90 年前后 集中在50%—59% 有十分之一的家庭为40%—50% 大多数家庭处于温饱水平;有不少家庭已经率先进入到小康的生活水平。

2000 年前后 集中在40%—50% 部分家庭达到30%—40% 有少量家庭低于30%, 有少数家庭处于温饱水平;大多数家庭进入小康生活水平;十分之一还要多的家庭进入到富裕家庭行列,有个别家庭属于最富裕的家庭。

(二)从上面的表格中,我们惊奇的发现我们沈巷地区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和我们在

历史、政治课上学到的国家政策的发展是完全一致的。

1.1980年前后正是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时候,调查家庭的收入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集中在50%—59%,处于温饱水平。饮食的内容比较简单粗糙,早餐一般为粥和咸菜。午餐和晚餐有许多家庭基本没有荤菜,改善生活时也是吃一些本地常见的鱼虾和自养的鸡和蛋,蔬菜品种也很单一。

2.改革开放十余年后,到了1990年前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我们所学习的历史教材对此有描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绝大多数人已解决了温饱问题,一部分居民开始向小康水平迈进。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是建国以来国力增强最快和人们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这个时期沈巷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也确实有了根本改变。我们的调查恰恰反映了这些描述:这一时期,有87 %的家庭“恩格尔系数”为50%—59%,有12 %的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0%—50%,这说明有不少家庭已经率先进入到小康的生活水平。表现在饮食上,就是餐桌上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了,午餐和晚餐保证有荤菜,数量也不只一个。

3.如今,中国的经济有了更大的发展,尤其是实行了市场经济的政策后,人们致富的道路更多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得到了改善。我们调查的家庭全部消除贫困,有17 %“恩格尔系数”为50%—59%,处于温饱水平;69 %的家庭“恩格尔系数”达到40%—50% ,12 %的家庭“恩格尔系数”达到了30%—40%,进入到富裕家庭行列,还有 2 %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已经达到了30%以下,属于最富裕的家庭。但我们也看到老百姓餐桌上的变化并不是特别明显。可以想见,这是因为老百姓的饮食方面的要求已经基本满足,进一步把收入投入到教育和文化消费上,这是一种生活方式更加健康和高层次的表现。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们每个家庭和每个人的生活其实和国家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有了好的政策,人民更加富裕了,我们的祖国也变得更加强大了。如果不通过这次探究活动,我们无论如何是不能从心里感受到这一点的。

(三)其他两个不容忽视的发现。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出两个值得我们中学生思考的问题。

一个是,虽然人民饮食质量提高了,但有很多家庭的饮食习惯不科学,尤其是早餐一直保留着老习惯,一般都是粥和咸菜,品种单调,缺乏牛奶、鸡蛋等这些营养食品,我们时常看到有的同学上午有头晕、胃痛等现象,这与早餐营养不好有直接关系。

另一个是,有一类家庭值得注意,那就是江南特有的“水上人家”,他们以船为家,靠捕捞水产为生。1980年以前工业发展慢,环境污染轻,他们时常能吃到甲鱼,而如今却很少吃得到这些。这主要是因为工厂越来越多,河水污染越来越严重,加上人们过分捕捞造成的,这也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4.我们的倡议

在全校范围内,通过印发资料,知识讲座,黑板报等方法,开展一次大型的饮食健康宣传活动,向同学及其家长宣传科学的饮食习惯,以营养的全面为重,尤其是要提高对早餐营养的重视;同时教育同学们要勤俭节约,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好生活。

八、我们的体会

在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顺利完成了这次探究活动,并从中学到了很多课堂内不能学

到的知识,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我们学会发现身边存在的问题 ,并想办法逐步的把它分析清楚;以前,我们上网都是聊天、玩游戏、或者没有目的的浏览网页,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才体会到了网络资源的重要作用,我们正是在网上学习了“恩格尔系数”,并且用它来分析调查结果;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分工合作,同学们彼此团结,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另外,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体会到,祖国的发展真是太快了,而人们的观念在有些地方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我们这些中学生应该更加谦虚谨慎,努力学习,积极锻炼,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祖国前进的车轮。我们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从中感受到了学习和探索的乐趣,觉的很过瘾。我们希望以后能开展更多类似的活动。

“青浦水乡人文”研究性活动案例的研究

作者:青浦高级中学 沈方梅

摘要:该研究报告最真实地呈现给大家“青浦水乡人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清晰地说明在“探究-体验”新型学习模式中,学生在知识层面、人格层面及能力层面上获得的提高。通过三次实践活动的综合比较,总结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要求、课程内容、运作模式,供大家参考。

一.背景及意义

首先,从近期的探索与研究来看,研究性学习虽然已经出现了一些卓有成效的相关理论及操作模式,但总体上存在理论多实践少、抽象多具体少的现象,也缺乏适应地区的研究性学习材料。该研究旨在依靠青浦人文底蕴深厚的地区资源、挖掘地方特色,初步积累语文校本研究性课程设置的实质性经验,为语文地区研究性课程教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中介提供可操作的技术范例。

其次,当前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从理论探讨到应用研究都在不断走向深入,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学科背景。但从整体上看,语文教学还是以传统的“呈现——接受”模式为主。本课题把社会生活与实践融人语文学习,构建研究性课程“探究——体验”新模式,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体验,养成主动探究、发现和感悟的学习习惯,敦促学生逐渐形成融入社会的开放式学习意识,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从而真正领悟语文学习的意义。

二.案例概况

本研究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三次研究性活动。

次活动均以“青浦水乡人文”为主题,学生主要对青浦水乡古镇的人文景观、文化遗址、当地风土人情、老店小吃、环境保护、旅游开发等方面进行实地考察,从而体验古镇历史文化的氛围,挖掘具有水乡特色的文化底蕴,最后用抒情散文、记叙游记、杂文、议论文、访谈录、调查报告、小论文等文章形式表达自己对此的理解和思考。

活动一以高二(9)班为活动主体,以朱家角古镇为活动对象,历时两个月,是一次小型的综合实践活动。由于活动比较小,因此我设计了调查小报告作为同学研究活动的记录表格,同学研究的成果主要以1000字左右的文章来表现,对同学的评价以激励为主、用公开展示、评选最佳组合最佳成果的方式进行;活动二作为学校高一研究性课程的一个板块。活动主体是任意的,活动范围很广,历时长,共5个月。由于活动较大,我设计了开题报告表、小组分工表、材料汇总表、研究活动日常记录表等让同学记录自己的活动,而同学研究的成果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最后学生参加学校研究性课程的评定,获得相应成绩。活动三以高一(6)班、(7)班共103位同学为主体,首先学生参加“青浦水乡人文悟多少”的调查活动,教师自然而然导出此次主题研究活动。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以自愿原则组成相对独立的研究小组,教师预先发下调查小报告表、小组互评表、活动访

谈表及研究注意事项内容。学生利用假期自主查找资料、实地考察。最后各小组对自己的研究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和同学讨论交流后,最终评定各小组及各同学的成绩。

三.案例总结

从3次活动情况来看活动二和预想有一定的距离。首先同学们从选题、中期研究到结题受到学校研究性课程要求的影响,活动缺少体悟和感受性,多了些科学研究的气息。80%的小组最后写了论文,而由于研究能力及得到指导不够,论文多显得空泛,没有多大价值。其次,一部分同学积极性不高,活动时间长、缺乏有效的监控使这些同学患上了散漫和敷衍的毛病。这次实践活动也就显得缺乏意义了。还有各小组研究内容、目标的不同导致教师每次指导不能统一、不具针对性;活动时间长而松垮,教师活动监控调控较难。

活动三以活动一为蓝本显得更完整和成熟了。教师在实践活动的时间安排、小组分配的指导上更合理有序;活动之前的指导更加具有针对性,设计表格更为详细实用,这些都为学生的自主活动创设了良好的客观条件。评价使用量规表,采用 “自评”“互评”“教师评定”结合、“选题”“收集资料”“活动过程”“成果”结合、“情感、精神、兴致、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结合的评定方式,更加科学合理。

学生在这次活动中的主题更趋丰富多彩,《朱家角的名人文化》、《游聚星街,析古今变化》《徐泾的蟠龙舵和蟠龙江》《商榻的美丽传说》《凤溪淌过我的心中》《宝庆街旧日记》等一些崭新的文化视角出现了。学生在作品和小结中展现出更投入的感悟、更新型的观念、更深邃的思考,如毕天逸的《江南思绪》、孙维的《重温金泽》、等等。

根据案例实施过程的全面观察及最终对学生问卷调查发现,学生通过这次主题活动在知识、人格、能力层面上都有一定的提高。

知识层面上,学生对家乡地理历史、人文景观、文化风俗、甚至一草一木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走入重固镇的同学亲眼目睹了福泉山文化遗址、领略了崧泽文化;走进白鹤的同学探究一番青龙塔寺的历史、白鹤的变迁;重回金泽的同学将桥乡的21座古桥一一辨别,对万安桥、普济桥、迎祥桥等的人文历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在认识家乡的同时,同学们又获得了图书馆检索资料的知识、网上查询的知识等等。

在人格层面上,学生也获得了不同层次的人文精神的提升。他们或在“小桥流水人家”中感受一份亲切和宁静之意,如董佳伟《水乡之随想》、毕天逸的《江南思绪》等等;或在青浦历史文化中领悟到自己和家乡的血脉相通之情,如顾逸琪《重识故乡、触摸记忆》、高凯波的《重走白鹤》等等;或在美好梦境和丑陋现实的冲突下发出来自内心的精神声音,如陈剑峰《小岛上的梦与现实》、尤晓庆的《希望留住青春》等等。他们在感受和感悟中获得乡土文化的熏陶、江南水乡文化的慰藉,在体悟和体验中阐释自己对生命、生活和世界的理解和思考。

在能力层面上,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交际能力等增加了。有近三分之一的小组在小结中提到“第一次和陌生人交谈”的情形,把它视为人生重要的一课。又有近一半的同学认为活动增加了小组成员间彼此的感情,增进了彼此的友谊。毋庸置疑的是,活动创造了一个相对真实的小型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学生获得了课堂上永远得不到的经验和体会。

四.课程设置

以活动三为蓝本,进行课程设置。

1.课程目标: 敦促学生逐渐形成亲近自然、融入社会的开放式学习意识,学会将周

围社会与自己的精神和心灵、与自己的生命和生活紧密相接,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从而真正领悟语文学习的意义。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感悟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运用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交际能力等)。

2.课程内容:

桥·水·人家·历史

——探究江南古镇 之韵

(请在下划线上填写青浦某古镇的名称)

位于上海西郊的青浦历史悠久、风景优美、民风淳朴,更值得一提的是,青浦区内云集着数十个江南古镇,青浦、朱家角、金泽、白鹤、重固、练塘……它们或石板窄街、老宅幽弄,或拱桥轻舟、绿水青山,或青寺斜塔、园林锦绣,在现代文明冲击之下保持着历史留下的印记,演绎着江南水乡典雅温婉幽远之气,显示着深邃独特的人文气质。

当我们走进这一个个江南水乡、历史古镇,我们不由得对当地的古桥古园古宅、风土人情流连忘返;当我们看见家乡的一桥一树竟有如此丰富幽远的蕴味,我们不禁为我们家乡感到自豪和骄傲。

“小桥、流水、人家”,让我们穿梭在青浦古镇的水乡情怀之间,站立在历史和现代交汇的地点,展开一次富有意义的主题实践活动。对青浦水乡古镇的人文景观、文化遗址等进行实地考察,在调查中体验古镇历史文化的氛围,挖掘它具有水乡特色的文化底蕴,

述诸于文,在文中表达出作为一名高中生对于青浦人文历史的感悟和体验,对自己所处的特定的社会历史位置的理解和思考。

[研究提示]

1. 选择一古镇,从其“小桥、流水、人家”的风貌入手考察,体会独特的江南风味,以抒情散文或记叙游记的形式对此进行细致描写,抒发个人感受。

2. 选择一古镇,走访民居民宅,考察其风土人情,感受朴实的民间气息,体味城市之外一份恬静平和,以写访谈录或散文的形式抒发个人感受。

3. 走进自己的家乡,寻求开放后古镇人民生活改变的点点滴滴,为自己的家乡感到自豪和骄傲。

4. 对《红楼梦》有兴趣的同学,可参观大观园一址,更深入地体会大观园的人文气息,写文章表达自己对此的理解和思索。

5. 以青浦古桥、古宅、地方特色等任意一点出发,研究其历史及建造特征,以此认识辉煌灿烂的青浦文化和历史。

…………

[参考书目]

《青浦县志》 上海市青浦县县志编篡委员会编

《白鹤乡志》等各地方志

《青浦地名小志》<青浦文化志〉

《青浦旅游古文化》《青浦文史》《青浦乡土史》

《江南名镇朱家角》复旦大学出版社

《江南第一桥乡金泽》百家出版社

《淀山湖畔——金泽古镇》金泽中心小学乡土教材

《白鹤历史》

《松泽寻梦》《松泽——上海人的骄傲》

《陈云的故乡——练塘》

《赵屯镇历史》

《红楼梦》曹雪芹

…………

[参考网址]

www.qpst.stc.sh.cn

www.w619.com

www.cctu.ctrip.com

www.sh.tom.com

www.ctn.com.cn

www.women.sohu.com

www.zhujiajiao.com

www.shqp.net.cn

………………

3.运作模式:

第一周:开展“青浦水乡人文悟多少”的调查

教师布置研究任务

学生自主原则组成独立小组(不超过4人)

教师指导收集资料的方法

教师说明研究注意事项

教师说明评价方式

教师指导调查小报告表的填写

第二周:小组决定初步的研究方向

小组分工、计划安排

小组收集资料

第三周:小组实地考察(利用双休日或假期)

小组决定明确的研究方向

小组二次收集资料

小组完成调查小报告、活动访谈表

小组体验创作及完成小结

第四周:小组完成互评表、综合评定表

教师和小组共同完成成绩评价表

学生作品装订成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