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江淹《别赋》文本分析

江淹《别赋》文本分析

2023-02-08 来源:乌哈旅游


江淹《别赋》文本分析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况秦吴兮绝国,复燕宋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蹔起。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掩金觞而谁御,横玉柱而沾轼。居人愁卧,怳若有亡。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巡层楹而空揜,抚锦幕而虚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

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至若龙马银鞍,朱轩绣轴,帐饮东都,送客金谷。琴羽张兮箫鼓陈,燕赵歌兮伤美人,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惊驷马之仰秣,耸渊鱼之赤鳞。造分手而衔涕,感寂漠而伤神。

乃有剑客慙恩,少年报士,韩国赵厕,吴宫燕市。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抆血相视。驱征马而不顾,见行尘之时起。方衔感於一剑,非买价于泉裏。金石震而色变,骨肉悲而心死。

或乃边郡未和,负羽从军。辽水无极,雁山参云。闺中风暖,陌上草薰。日出天而耀景,露下地而腾文。镜朱尘之照烂,袭青气之烟熅,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沾罗裙。

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左右兮魂动,亲宾兮泪滋。可班荆兮憎恨,惟罇酒兮叙悲。值秋雁兮飞日,当白露兮下时,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河湄。

又若君居淄右,妾家河阳,同琼佩之晨照,共金炉之夕香。君结绶兮千里,惜瑶草之徒芳。慙幽闺之琴瑟,晦高台之流黄。春宫閟此青苔色,秋帐含兹明月光,夏簟清兮昼不

暮,冬釭凝兮夜何长!织锦曲兮泣已尽,廻文诗兮影独伤。

傥有华阴上士,服食还仙。术既妙而犹学,道已寂而未传。守丹灶而不顾,炼金鼎而方坚。驾鹤上汉,骖鸾腾天。蹔游万里,少别千年。惟世间兮重别,谢主人兮依然。

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謌,桑中卫女,上宫陈娥。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珪,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

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虽渊云之墨妙,严乐之笔精,金闺之诸彦,兰台之群英,赋有凌云之称,辩有雕龙之声,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者乎?

从古自今,自是少不了生离死别,少不了离愁别绪——而古代由于交通不发达、通讯不便捷,人们一别往往就是一年甚至是终生都未能再见,“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无疑就是古人们生离死别的逼真写照。古代人离别的原因,不外乎觅寻功名、升迁高地、贬谪边地、赴任远处、归隐山林、进京朝见等等,而恰恰因为这些原因,“别离”在古人们眼里往往成为了最是令人“黯然销魂”的一件事。而在早于唐、宋、元、明、清的大家们用诗、词、曲、小说来抒写人间离情别意的盛况之前,就出现了一篇流传千古的著名抒情小赋,集中描写了多种离别情景,抒发了亘古的缱绻别意——它就是江淹的抒情小赋《别赋》。

这是一篇著名的抒情小赋。齐梁之际,赋摆脱传统板滞凝重的形式向抒情言志的小赋发展过渡,并用以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感受。这篇赋便以浓郁的抒情笔调,以环境烘托、情绪渲染、心理刻划等艺术方法,通过对戍人、富豪、侠客、游宦、道士、情人别离的描写,生动具体地反映出齐梁时代社会动乱的侧影。

小赋采用的是典型的“总——分——总”的结构,因此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一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字里行间就充斥着辛酸苦楚,开门见山地写出了离别之苦——“黯然销魂”,吸人眼球,扣人心弦,既奠定了全文的基调,又起到了统摄全文的作用,成为了整篇抒情小赋的“魂魄”所在;第二到八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一句“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不但承接了上文,而且水到渠成地开启了下文对各种别离之情状里特定人物同中有异的别离之情的描写;第九自然段为最后一部分,议论性地以“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总结全文,不但呼应前文,点明主旨,而且起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如果说这篇作品的开头象是陡起的洪峰,中间的逐层描绘是注壑的激流,那么结尾一段议论,便将这些激流引入了茫茫无际的大海”。因此,此篇抒情小赋的其中一个成功之处就在于它突出 的结构——整个结构看起来是如行云流水般顺畅的,条理清晰得仿佛令人历历在目,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表现出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这在表达感情时用来引发读者产生共鸣自是非常成功的,从而也为这篇抒情小赋得以流传千古增加了一个筹码。

《别赋》最突出的成就,在于借环境描写和气氛渲染以刻画人的心理感受。作者善于对生活进行观察、概括,提炼,择取不同的场所、时序、景物来烘托、刻画人的情感活动,铺张而不厌其详,夸饰而不失其真,酣畅淋漓,信然能引发共鸣,而领悟”悲“之所以为美。

《别赋》的文饰骈俪整饬,但却未流入宫体赋之靡丽,亦不同于汉大赋的堆砌,清新流丽,充满诗情画意。尤其是“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等名句,如溪流山中,着落预判,千古传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