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魏书·封敕文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魏书·封敕文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2023-10-30 来源:乌哈旅游
《魏书·封敕文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魏书·封敕文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魏书·封敕文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魏书·封敕文传》原文及翻译魏书 原文:

封敕文,代人也。祖豆,皇始初领众三万东征幽州,平定三郡,拜幽州刺史。后为使持节、冀青二州刺史、关内侯。父涅,太宗时为侍御长。卒,赠龙骧将军、章武侯,谥曰隐。敕文,始光初为中散,稍迁西部尚书。出为镇西将军,赐爵天水公,镇上邽。诏敕文率步骑七千征吐谷浑慕利延兄子拾归于枹罕。军次武始,拾归夜遁。敕文引军入枹罕,虏拾归妻子及其民户。金城边冏、天水梁会谋反,据上邽东城、南城,攻逼西城。敕文先已设备,杀贼百余人,被伤者众,贼乃引退。冏、会复率众四千攻城。敕文遣二将领骑二百设伏门内,别令骑出击之。既而伪退,冏率众腾逐,敕文轻骑横冲,大破之,斩冏。梁会奔北岭,骑乃引还。复推会为主。敕文分兵二百人突入南城,烧其门楼,贼见火起,众皆惊乱。又遣步卒攻门,克之。便率骑士驰入,贼余众开门出走,奔入东城,乘背追击,杀千余人。安丰公闾根率军助敕文。敕文表曰:“伏愿天鉴,时遣大军,助臣诛翦。”表未及报,梁会谋欲逃遁。先是,敕文掘重堑于东城之外,断贼走路。夜中,会乃车陈飞梯,腾堑而走。敕文先严兵于堑外拒斗,从夜至旦。敕文谋于众曰:“困兽犹斗,而况于人。贼众知无生路,人自致死,必伤士众,未易可平。若开其生路,贼必上下离心,克之易矣。”众咸以为然。初敕文以白虎幡宣告贼众曰:“若能归降,原其生命。”应时降者六百余人。会知人心沮坏,于是分遁。敕文纵骑蹑之,死者大半,俘获四千五百余口。略阳王元达因梁会之乱聚众攻城敕文与临淮公莫真讨之军次略阳敕文遣使慰喻而元达等三千余人屯于松多川乃部分诸军三道并攻贼出营拒战,大破之,俘三千人。高宗时,与新平公周盆击刘骏将殷孝祖于清东,不克。天安元年五月卒。长子万护,让爵于

弟翰。于时让者,惟万护及元氏侯赵辟恶子元伯,朝廷义而许之。

(选自《魏书·封敕文传》,有删改) 译文:

封敕文,是代郡人。祖父封豆,皇始初年领兵三万东征幽州,平定三郡,授幽州刺史。后任使持节、冀青二州刺史、关内侯。父亲封涅,太宗时任侍御长。去世,追赠龙骧将军、章武侯,谥号为隐。敕文,始光初年任中散大夫,逐渐升至西部尚书。出朝任镇西将军,赐爵天水公,镇守上邽。诏令敕文率步兵骑兵七千人征伐抱罕的吐谷浑慕利延兄长的儿子拾归。军队进驻武始,拾归连夜逃走。敕文率领军队进入抱罕,俘获拾归的妻子儿女及其部众。金城边囧、天水梁会谋反,占据上邽东城、南城,围攻西城。敕文已预先设防,杀贼一百多人,伤者更多,贼兵于是撤退。边冏、梁会又率四千人攻城。敕文派二将率领二百骑兵在城门内预先埋伏,另派骑兵出城攻击。随即假装败退,边冏率众奔跃追逐,敕文率门内轻骑冲出横截攻击,大破敌军,斩杀边冏。梁会逃奔北岭,敕文的骑兵返回。群贼又共推梁会做主帅。敕文分出士兵二百人突袭南城,点燃城楼,敌兵望见火焰冲起,部队惊慌混乱。敕文再令步兵攻打城门,门破。敕文即率骑兵驰入南城,敌余众开门出走,逃入东城,敕文尾随追击,杀敌一千多人。安丰公闾根率军协助敕文。敕文上表说:“伏望皇上明察,及时派遣大军,帮助臣诛灭敌人。”表文未得上报,梁会已谋划逃走。此前,敕文在东城外已开掘数道壕沟,以隔断敌军退路。深夜,梁会用车辆云梯,越堑逃走。敕文预布重兵在堑外拦击,战斗由深夜至天亮。敕文与将士商议说:“困兽犹斗,何况是人。贼兵认为没有生路,每人都会死拼,我军伤亡必重,不易取胜。若给他们一条生路,贼兵一定会上下离心,就容易克敌取胜。”将士都认为正确。敕文开始举白虎幡向贼兵宣告说:“若能投降,宽赦给生路。”当时投降的就有六百多人。梁会知道人心离散,于是分散逃走。敕文纵骑紧随追杀,大半敌军被杀,俘获四千五百多人。略阳人王元达乘梁会叛乱,聚众攻城。敕文与临淮公莫真率军讨伐,军队停驻略阳,敕文派使者抚慰开导乱民。元达等三千多人屯兵于松多川。敕文部署各军,三路并进。贼兵出营

应战,大破贼兵,俘获三千人。高宗时,与新平公周盆在清水东攻打刘骏部将殷孝祖,未能取胜。天安元年五月去世。敕文的长子万护,让爵位给弟弟封翰。当时推让爵位的,只有万护和元氏侯赵辟恶的儿子元伯,朝廷认为这件事有道义并同意了。

《魏书·封敕文传》

2、《魏书·封敕文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魏书·封敕文传》原文及翻译魏书 原文:

封敕文,代人也。祖豆,皇始初领众三万东征幽州,平定三郡,拜幽州刺史。后为使持节、冀青二州刺史、关内侯。父涅,太宗时为侍御长。卒,赠龙骧将军、章武侯,谥曰隐。敕文,始光初为中散,稍迁西部尚书。出为镇西将军,赐爵天水公,镇上邽。诏敕文率步骑七千征吐谷浑慕利延兄子拾归于枹罕。军次武始,拾归夜遁。敕文引军入枹罕,虏拾归妻子及其民户。金城边冏、天水梁会谋反,据上邽东城、南城,攻逼西城。敕文先已设备,杀贼百余人,被伤者众,贼乃引退。冏、会复率众四千攻城。敕文遣二将领骑二百设伏门内,别令骑出击之。既而伪退,冏率众腾逐,敕文轻骑横冲,大破之,斩冏。梁会奔北岭,骑乃引还。复推会为主。敕文分兵二百人突入南城,烧其门楼,贼见火起,众皆惊乱。又遣步卒攻门,克之。便率骑士驰入,贼余众开门出走,奔入东城,乘背追击,杀千余人。安丰公闾根率军助敕文。敕文表曰:“伏愿天鉴,时遣大军,助臣诛翦。”表未及报,梁会谋欲逃遁。先是,敕文掘重堑于东城之外,断贼走路。夜中,会乃车陈飞梯,腾堑而走。敕文先严兵于堑外拒斗,从夜至旦。敕文谋于众曰:“困兽犹斗,而况于人。贼众知无生路,人自致死,必伤士众,未易可平。若开其生路,贼必上下离心,克之易矣。”众咸以为然。初敕文以白虎幡宣告贼众曰:“若能归降,原其生命。”应时降者六百余人。会知人心沮坏,于是分遁。敕文纵骑蹑之,死者大半,俘获四千五百余口。略阳王元达因梁会之乱聚众攻城敕文与临淮公莫真讨之军次略阳敕文遣使慰喻而元达等三千余人屯于松多川乃部分诸军三道并攻贼出营拒战,大破之,俘三千人。高宗时,与新平公周盆

击刘骏将殷孝祖于清东,不克。天安元年五月卒。长子万护,让爵于弟翰。于时让者,惟万护及元氏侯赵辟恶子元伯,朝廷义而许之。

(选自《魏书·封敕文传》,有删改) 译文:

封敕文,是代郡人。祖父封豆,皇始初年领兵三万东征幽州,平定三郡,授幽州刺史。后任使持节、冀青二州刺史、关内侯。父亲封涅,太宗时任侍御长。去世,追赠龙骧将军、章武侯,谥号为隐。敕文,始光初年任中散大夫,逐渐升至西部尚书。出朝任镇西将军,赐爵天水公,镇守上邽。诏令敕文率步兵骑兵七千人征伐抱罕的吐谷浑慕利延兄长的儿子拾归。军队进驻武始,拾归连夜逃走。敕文率领军队进入抱罕,俘获拾归的妻子儿女及其部众。金城边囧、天水梁会谋反,占据上邽东城、南城,围攻西城。敕文已预先设防,杀贼一百多人,伤者更多,贼兵于是撤退。边冏、梁会又率四千人攻城。敕文派二将率领二百骑兵在城门内预先埋伏,另派骑兵出城攻击。随即假装败退,边冏率众奔跃追逐,敕文率门内轻骑冲出横截攻击,大破敌军,斩杀边冏。梁会逃奔北岭,敕文的骑兵返回。群贼又共推梁会做主帅。敕文分出士兵二百人突袭南城,点燃城楼,敌兵望见火焰冲起,部队惊慌混乱。敕文再令步兵攻打城门,门破。敕文即率骑兵驰入南城,敌余众开门出走,逃入东城,敕文尾随追击,杀敌一千多人。安丰公闾根率军协助敕文。敕文上表说:“伏望皇上明察,及时派遣大军,帮助臣诛灭敌人。”表文未得上报,梁会已谋划逃走。此前,敕文在东城外已开掘数道壕沟,以隔断敌军退路。深夜,梁会用车辆云梯,越堑逃走。敕文预布重兵在堑外拦击,战斗由深夜至天亮。敕文与将士商议说:“困兽犹斗,何况是人。贼兵认为没有生路,每人都会死拼,我军伤亡必重,不易取胜。若给他们一条生路,贼兵一定会上下离心,就容易克敌取胜。”将士都认为正确。敕文开始举白虎幡向贼兵宣告说:“若能投降,宽赦给生路。”当时投降的就有六百多人。梁会知道人心离散,于是分散逃走。敕文纵骑紧随追杀,大半敌军被杀,俘获四千五百多人。略阳人王元达乘梁会叛乱,聚众攻城。敕文与临淮公莫真率军讨伐,军队停驻略阳,敕文派使者抚慰开导乱民。

元达等三千多人屯兵于松多川。敕文部署各军,三路并进。贼兵出营应战,大破贼兵,俘获三千人。高宗时,与新平公周盆在清水东攻打刘骏部将殷孝祖,未能取胜。天安元年五月去世。敕文的长子万护,让爵位给弟弟封翰。当时推让爵位的,只有万护和元氏侯赵辟恶的儿子元伯,朝廷认为这件事有道义并同意了。

《魏书·封敕文传》

3、《魏书·封轨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魏书·封轨传》原文及翻译魏书 原文:

封轨,字广度,勃海穆县人。沉谨好学,博通经传。与光禄大夫武邑孙惠蔚同志友善,惠蔚每推轨曰:“封生之于经义,非但章句可奇,其标明纲格,统括大归,吾所弗如者多矣。”善自修洁,仪容甚伟。或曰:“学士不事修饰,此贤何独如此?”轨闻,笑曰:“君子整其衣冠,尊其瞻视,何必蓬头垢面,然后为贤?”言者惭退。太和中,拜著作佐郎,稍迁尚书仪曹郎中,兼员外散骑常侍。衔命高丽,高丽王云恃其偏远,称疾不亲受诏。轨正色诘之,喻以大义,云乃北面受诏。先是,契丹虏掠边民六十余口,又为高丽拥掠东归。轨具闻其状,移书征之,云悉资给遣还。有司奏轨远使绝域,不辱朝命,权宜晓慰,边民来苏,宜加爵赏。世宗诏曰:“权宜征口,使人常体,但光扬有称,宜赏一阶。”转考功郎中,除本郡中正。勃海太守崔休入为吏部郎,以兄考事干轨。轨曰:“法者,天下之平,不可以旧君故亏之也。”休叹其守正。轨在台中,称为儒雅。奏请遣四门博士明经学者,检试诸州学生。诏从之。寻除国子博士,加扬武将军。假通直散骑常侍,慰劳汾州山胡。寻以本官行东郡太守。迁前军将军、行夏州事。好立条教,所在有绩。转太子仆射,迁延尉少卿,加征虏将军。卒,赠右将军、济州刺史。初轨深为郭祚所知常谓子景尚曰封轨高绰二人并干国之才必应远至吾荐此二公/非直为国进贤/亦为汝等将来之津梁也其见重如此。轨既以方直自业,高绰亦以风概立名。尚书令高肇拜司徒,绰送迎往来,轨竞不诣。绰顾不见轨,乃遽归,曰:“吾一生自谓无愆规矩,今日一举措,不如封生远矣。”轨以务德慎言,修身

之本;奸回谗佞,世之巨害,乃为《务德》《慎言》《远佞》《防奸》四戒,文多不载。

(节选自《魏书·封轨传》) 译文:

封轨,字广度,渤海县人。稳重谨慎,喜欢学习,广泛通晓儒家经典传文。他同光禄大夫武邑人孙惠蔚志趣相投友善交好,孙惠蔚常常称赞封轨说:“封生对于经书义理,不但章节句读分析精妙,而且能明确标示出纲要和格式,概括旨意和要领,我不如他的地方很多啊。”封轨注重仪容的整齐洁净,姿貌魁伟。有人说:“学士不应注重梳妆打扮,这位贤者为何独独这样呢?”封轨听到后,笑着说:“君子应当整饰衣服礼帽,重视自己的外貌(形象),为什么一定要头发蓬乱,满脸污垢,如此才称为贤者呢?”说话的人听后羞愧地离开。太和年间,授予著作佐郎,不久升任尚书仪曹郎中,兼任员外散骑常侍。受命出使高丽,高丽王高云自恃地处偏远,声称有病不亲自接受皇帝诏命。封轨严正地责问他,对他晓喻大义,高云才肯面朝北方接受诏书。这以前,契丹人掳掠魏国边民六十余人,这些人又被高丽抢掠带回东边。封轨详尽向朝廷报告此事,并发送公文向高丽王求取,高丽王发给物资全部送回。主管官上奏说封轨出使远邦,不辱朝廷使命,临时变通处置,劝说安抚藩国君主,把边民解救回国,应当予以封赏。世宗下诏说:“封轨随机应变,责求归还掳走的边民,本是使者应做的事情,只是光大国威受到称赞,应该赏赐升官一级。”于是调任考功郎中,后来授予本郡中正。渤海太守崔休被调入朝中任吏部郎,为他哥哥政绩考核的事向封轨请托。封轨说:“法规,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不可因为旧上司的缘故就违背法律规定。”崔休赞叹他恪守正道。封轨在台省中,被称为儒雅之士。封轨上奏请求朝廷派遣四门博士中通晓经学的人,检验查看各州学生。皇帝听从他的意见颁发诏书。不久,被授任国子博士,加封扬武将军。又代理通直散骑常侍,前往汾州慰劳山胡。不久,以本官兼任东郡太守,又升任前军将军、行夏州事。封轨喜欢制定法规教令,任官的地方多有政绩。后转任太子仆射,转任廷尉少卿,加封征虏将军。去世之后,追赠为右将军、济州刺史。

当初,封轨深受郭祚赏识,郭祚常对他的儿子景尚说:“封轨、高绰二人,都是治理国家的人才,必定会成大器。我举荐这两个人,不只是为国进用贤能,也是为你们的将来铺设桥梁啊。”封轨被看重就像这样。封轨既以方正刚直自守本分,高绰也以风度气概树立名声。尚书令高肇被授予司徒时,高绰前去拜访祝贺,封轨竟然没有到场。高绰环顾不见封轨,就连忙回家,说:“我一生自认为没有违背规矩,今天这般行为,远不如封生啊。”封轨认为注重德行谨慎言谈是涵养德性的根本,奸恶邪僻谗佞巧语谄媚是世间极大的祸害,于是撰写《务德》《慎言》《远佞》《防奸》四戒,这些文字大多没有记载下来。

《魏书·封轨传》

4、《三国志·魏书·徐晃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三国志·魏书·徐晃传》原文及翻译三国志 原文:

徐晃字公明,河东杨人也。为郡吏,从车骑将军杨奉讨贼有功,拜骑都尉。太祖讨奉于梁,晃遂归太祖。太祖授晃兵,使击卷、原武贼,破之,拜裨将军。

太祖既围邺,破邯郸,易阳令韩范伪以城降而拒守,太祖遣晃攻之。晃至,飞矢城中,为陈成败。范悔,晃辄降之。

太祖还邺,留晃与夏侯渊拒刘备于阳平。备遣陈式等十余营绝马鸣阁道,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太祖闻,甚喜,假晃节,令曰:“此阁道,汉中之险要咽喉也。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将军一举,克夺贼计,善之善者也。”太祖遂自至阳平,引出汉中诸军。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会汉水暴溢,于禁等没。羽围仁于樊,又围将军吕常于襄阳。晃所将多新卒,以难与羽争锋,遂前至阳陵陂屯。太祖复还,遣将军徐商、吕建等诣晃,令曰:“须兵马集至,乃俱前。”贼屯偃城。晃到,诡道作都堑,示欲截其后,贼烧屯走。晃得偃城,两面连营,稍前,去贼围三丈所。未攻,太祖前后遣殷署、朱盖等凡十二营诣晃。贼围头有屯,又别屯四冢。晃扬声当攻围头屯,而密攻四冢。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

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太祖令曰:“贼围堑鹿角十重,将军致战全胜,遂陷贼围,多斩首虏。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太祖举卮酒劝晃,且劳之曰:“全樊、襄阳,将军之功也。”

文帝即王位,以晃为右将军,进封逯乡侯。及践阼,进封杨侯。与夏侯尚讨刘备于上庸,破之。以晃镇阳平,徙封阳平侯。明帝即位,拒吴将诸葛瑾于襄阳。增邑二百,并前三千一百户。病笃,遗令敛以时服。性俭约畏慎,将军常远斥候,先为不可胜,然后战,追奔争利,士不暇食。常叹曰:“古人患不遭明君,今幸遇之,当以功自效,何用私誉为!”终不广交援。太和元年薨,谥曰壮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徐晃传》) 译文:

徐晃字公明,河东杨池人。早年在郡里作小吏,因随车骑将军杨奉镇压黄巾起义有功,被拜为骑都尉。太祖在梁地讨伐杨奉,徐晃就归顺了太祖。

太祖围困邺城后,攻破了邯郸。易阳令韩范诈称拿城来降却又拒守城池,太祖派徐晃前去攻打,徐晃兵临城下,给韩范写了封信,用箭射入城中,为他陈明利害,劝韩范投降。韩范被说服后改变主张,徐晃就接受了他的投降。

太祖返回邺,留下徐晃和夏侯渊在阳平抵御刘备口刘备派遣陈式等十多个营垒截断了马鸣阁道,徐晃单独带兵征讨打败了他们,贼人自己跳入山谷,摔死了很多。太祖听说后,非常高兴,授给徐晃符节,下令说:“这个阁道,是汉中的险要通道。刘备想断绝我军内外联系,以便夺取汉中,将军这一举动成功地让刘备的奸计失去作用,真是好极了。”太祖於是亲自到阳平,撤出汉中各军。太祖又派徐晃协助曹仁征讨关羽,驻扎在宛县。关羽将曹仁包围在樊城,又将将军吕常包围在襄阳。当时徐晃所部多为新兵,难以与关羽争锋,于是进至阳陵坡驻扎。当时关羽前部驻扎偃城,徐晃前进接敌,谎称要筑长堑,示以将切断蜀军后路。蜀军惧怕被围,烧营撤走,徐晃军队进据偃城,

两面连营,渐向围城蜀军逼近,徐晃军营距关羽所围仅三丈的地方。关羽军主力驻扎围头,另外还驻扎四冢。徐晃扬言要攻打围头,却出其不意突袭四冢。关羽见四冢将要被攻破,自率步骑五千出战,徐晃进攻他们,他们撤退逃走。徐晃就趁胜追击败兵,跟他们一起冲入蜀军围内,大败蜀军,蜀军有人自投沔水而死。太祖下令说:“敌人围堑鹿角有十重之多,将军致力作战获取全胜,击破敌人的包围,大量的消灭了敌人。我用兵三十余年,以及所听说过的古代善于用兵的人,没有能够这样长驱直入敌围的。况且樊城、襄阳之围,胜过以前的莒、即墨之围,所以将军之功,胜过孙武、穰苴。”徐晃整顿军队回到摩陂,太祖亲自出营七里迎接徐晃,并设宴庆贺。太祖举杯劝徐晃饮酒,并且对徐晃说:“保全樊城、襄阳,都是将军你的功劳啊。”

(徐晃)生性节俭谨慎,统率军队常长时间进行侦察(或远远地派出侦察人员),先研究不利的情况(做好不能取胜的预案),然后再和敌人交战,追击逃敌,争夺战利(战果),士兵常常没时间吃饭。经常叹息说:“古人担忧不能遭遇明君,现在我幸而遇到了,就应当拿功劳来报效,还需要什么个人的声誉呢!”始终不去过多的交往。太和元年去世,被谥为壮侯。

《三国志·魏书·徐晃传》

5、《三国志·魏书·张鲁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三国志·魏书·张鲁传》原文及翻译三国志 原文:

张鲁字公祺,沛国丰人也。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益州牧刘焉以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将兵击汉中太守苏固,鲁遂袭修杀之,夺其众。焉死,子璋代立,以鲁不顺,尽杀鲁母家室。鲁遂据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其来学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号“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不置长吏,皆以祭酒为治,民夷便乐之。雄据巴、汉垂三十年。

汉末,力不能征,遂就宠鲁为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通贡献而已。民有地中得玉印者,群下欲尊鲁为汉宁王。鲁功曹阎谏鲁曰:

“汉川之民,户出十万,财富土沃,四面险固;上匡天子,则为桓、文,次及窦融,不失富贵。今承制署置,势足斩断,不烦于王。愿且不称,勿为祸先。”鲁从之。韩遂、马超之乱,关西民从子午谷奔之者数万家。

建安二十年,太祖乃自散关出武都征之,至阳平关。鲁欲举汉中降,其弟卫不肯,率众数万人拒关坚守。太祖攻破之,遂入蜀。鲁闻阳平已陷,将稽颡归降,圃又曰“今以迫往,功必轻;不如依杜濩赴朴胡相拒,然后委质,功必多.”于是乃奔南山入巴中。左右欲悉烧宝货仓库,鲁曰:“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达。今之走,避锐锋,非有恶意。宝货仓库,国家之有。”遂封藏而去。太祖入南郑,甚嘉之。又以鲁本有善意,遣人慰喻。鲁尽将家出太祖逆拜鲁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候邑万户。

封鲁五子及阎圃等皆为列候。为子彭祖取鲁女。鲁薨,谥之曰原侯。

(选自《三国志·魏书·张鲁传》有删改) 译文:

张鲁字公祺,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其祖父张陵,客居蜀地,在山中修道学鹤叫,造符书来迷惑百姓,跟他学道的人要出米五斗,所以世称“米贼”。益州长官刘焉任命他为督义司马,与另外一司马张修带兵共同攻打汉中太守苏固。张鲁袭杀张,夺其兵马。刘焉死后,其子刘璋代立,以张鲁不顺从,杀了张鲁母亲一家。张鲁于是割据汉中,以鬼道教化人民,自称为“师君”。那些来学道的人,最初都叫做“鬼卒”。接受其道并深信不疑的人叫做“祭酒”。他们各自率领部众,部众多的人称作“治头大祭酒”。张鲁没有设置官吏,都用祭酒来治理,汉人和少数民族都感到快乐和满意。张鲁在巴郡、汉中称雄割据将近三十年。

汉朝末年,朝廷无力征服他,就尊封他为镇民中郎将,担任汉宁太守,只不过进奉贡品罢了。有百姓从地里得到玉印,部下打算尊奉张鲁为汉宁王。张鲁的功曹阎圃进谏张鲁说:“汉中的民众,户数超过十万,物产丰富,土地肥沃,四面地势险要;向上辅佐天子,可以成

为齐桓公、晋文公一样的人物,其次也比得上窦融,可以终身富贵。现在接受皇帝设置官员,势力足以专断一方,不必急着称王。希望暂且不要称王,不要成为祸首。”张鲁采纳了他的话。韩遂、马超叛乱,关西百姓从子午谷投奔张鲁的有几万家。

建安二十年,太祖从散关经过武都征讨张鲁,到达阳平关,张鲁想献出汉中投降,他的弟弟张卫不肯,率领几万人在关口坚守。太祖攻破了阳平关,进入蜀地。张鲁听说阳平关已经被攻陷,将要磕头归降,阎圃又说:“现在被迫前往,功劳一定很小。不如依附杜濩和投奔朴胡共同抗拒,然后再投降,功劳一定大。”于是奔向南山进入巴中。身边的人想把宝物、财货、仓库全都烧了,张鲁说:“我本要投降朝廷,但是意愿没有实现。现在出走,避开对方军队的锋头,并没有恶意。宝物、财货、仓库,是归国家所有的。”于是封好仓库离去了。太祖进入南郑,十分赞赏张鲁。又因为张鲁本来是有善意的,派人进行安慰说服。张鲁率全家出来,太祖迎接他并任命他为镇南将军,用客人的礼节款待他,封他为阆中侯,食邑一万户。封张鲁的五个儿子和阎圃等人都为列侯。为自己的儿子彭祖迎娶张鲁的女儿。张鲁死后,谥号为原侯。

《后汉书·张鲁传》《三国志·魏书·张鲁传》 6、《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原文及翻译译文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原文及翻译三国志 原文: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

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余万,天下骚动。征太祖

为典军校尉。会灵帝崩,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

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

建安元年春正月,太祖军临武平,太祖将迎天子。汝南、颍川黄巾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众各数万,初应袁术,又附孙坚。二月,太祖进军讨破之,斩辟、邵等,仪及其众皆降。天子拜太祖建德将军,迁镇东将军,封费亭侯。天子假太祖节钺,录尚书事,后以太祖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初,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及吕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十三年春,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为丞相。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删改) 译文:

魏太祖武皇帝,是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是汉代相国曹参的后代。太祖(曹操)年少时候机智警觉,有谋略,然而凭借勇力扶助弱小、帮助他人,放纵自己、不受约束,不从事正当的职业,因此世上没有人认为他不同寻常;只有梁国乔玄、南阳何颙认为他与众不同。乔玄对太祖说:“天下将要大乱(出现动乱的局面),不是闻名于世(没有治国之才)的人是不能拯救天下(拯救国家,或:挽救局势)的,能使天下(国家)安定的,大概只有您(就是你)了!”二十岁的时候通过察举孝廉被推荐为郎(帝王侍从官的统称),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又升迁为顿丘县令,被皇帝征召授予为议郎。

广和年末,黄巾军起事。太祖被授予骑都尉一职,讨伐颍川的反

贼。后来又升迁为济南相,济南境内有十多个县,县官们大多迎合附和君主的内外亲族,贪赃受贿,行为卑污,名声败坏,于是太祖上奏朝廷免去其中八个县的县官;禁止断绝了过分的不合礼制的祭祀,为非作歹的人向外逃离,郡县之内都很恭敬。过了较长的时间,征召太祖为东郡太守;太祖没有前去就职,称病回到家乡。

金城边章、韩遂刺杀了刺史太守后,发动叛乱,统率十多万人马,天下不安宁了。朝廷征召太祖为典军校尉。正赶上汉灵帝驾崩,太子继承皇位,太后上朝处理政务。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计划除掉宦官,太后不听建议,何进于是召见董卓,想要以此威胁太后。董卓到了之后就废黜皇帝为弘农王,而后推立汉献帝即位,于是京城出现大乱。董卓上表举荐太祖为骁骑校尉,想要跟他商计事情。太祖却改名换姓,暗中向东回归故里。

董卓于是杀掉太后和弘农王。太祖到了陈留,分散家中财物,来组织义兵,将要讨伐董卓。

初平元年春天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同一个时间一同起兵,军队各有数万人,推举袁绍为义兵盟主。太祖以奋武将军职位行事。

建安元年春天正月,太祖军队到了武平,太祖将要迎接天子。汝南、颍川的黄巾军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人,各自率领数万人马,当初响应袁术,后来又依附了孙坚。二月,太祖进军讨伐并打败了他们,杀死了刘辟、黄邵等,何仪和他的手下也都投降了。天子封太祖为建德将军,升迁为镇东将军,封为费亭侯。天子授予太祖节钺,总领尚书省的事物,后来授予太祖大将军,封为武平侯。

当初,太祖担任兖州牧,任命东平的毕谌为别驾从事。张邈发动叛乱后,张邈劫持了毕谌的母亲、弟弟、妻子、儿女;太祖打算拜别遣还毕谌,说:“您的老母亲在张邈那儿,您可以离去。”毕谌顿首向太祖表明自己没有二心,太祖赞赏他,并为他流下眼泪。可太祖离开后,毕谌就逃还了东平。等到吕布被打败,毕谌被太祖军队生擒了。大家都为毕谌担忧,太祖曹操说:“这个人能对他的亲人孝顺,怎会不对君主忠诚呢!这正是我所需求的人啊。”于是任命毕谌担任鲁国相。

十三年春季,汉朝免去三公官职,设置了丞相、御史大夫。夏季六月的时候,任命太祖为丞相。

《三国志·武帝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7、《三国志·魏书·刘劭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三国志·魏书·刘劭传》原文及翻译三国志·魏书 原文:

刘劭字孔才,广平邯郸人也。建安中,为计吏,诣许。太史上言:“正旦当日蚀。”劭时在尚书令荀彧所,坐者数十人,或云当废朝,或云宜却会。劭曰:“梓慎、裨灶,古之良史,犹占水火,错失天时。礼记曰诸侯旅见天子,及门不得终礼者四,日蚀在一。然则圣人垂制,不为变豫废朝礼者,或灾消异伏,或推术谬误也。”彧善其言。敕朝会如旧,日亦不蚀。

御史大夫郗虑辟劭,会虑免,拜太子舍人,迁秘书郎。黄初中,为尚书郎、散骑侍郎。受诏集五经群书,以类相从,作皇览。明帝即位,出为陈留太守,敦崇教化,百姓称之。徵拜骑都尉,与议郎庾嶷、荀诜等定科令,作新律十八篇,著律略论。迁散骑常侍。时闻公孙渊受孙权燕王之号,议者欲留渊计吏,遣兵讨之,劭以为“昔袁尚兄弟归渊父康,康斩送其首,是渊先世之效忠也。又所闻虚实,未可审知。古者要荒未服,修德而不征,重劳民也。宜加宽贷,使有以自新。”后渊果斩送权使张弥等首。劭尝作赵都赋,明帝美之,诏劭作许都、洛都赋。时外兴军旅,内营宫室,劭作二赋,皆讽谏焉。

青龙中,吴围合肥,时东方吏士皆分休,征东将军满宠表请中军兵,并召休将士,须集击之。劭议以为“贼众新至,心专气锐。宠以少人自战其地,若便进击,不必能制。宠求待兵,未有所失也。以为可先遣步兵五千,精骑三千,军前发,扬声进道,震曜形势。骑到合肥,疏其行队,多其旌鼓,曜兵城下,引出贼后,拟其归路,要其粮道。贼闻大军来,骑断其后,必震怖遁走,不战自破贼矣。”帝从之。兵比至合肥,贼果退还。

景初中,受诏作都官考课。劭上疏曰:“百官考课,王政之大较,然而历代弗务,是以治典阙而未补,能否混而相蒙。陛下以上圣之宏

略,愍王纲之弛颓,神虑内鉴,明诏外发。臣奉恩旷然,得以启蒙,辄作都官考课七十二条,又作说略一篇。臣学寡识浅,诚不足以宣畅圣旨,著定典制。”又以为宜制礼作乐,以移风俗,著乐论十四篇,事成未上。会明帝崩,不施行。正始中,执经讲学,赐爵关内侯。凡所选述,法论、人物志之类百馀篇。卒,追赠光禄勋。子琳嗣。(选自《三国志•魏书•刘劭传》,有删节)

译文:

刘劭,字孔才,广平邯郸人。建安时以谋士身份来到许都。太史向献帝报告说:“今年正月初一将有日蚀。”刘劭正在尚书令荀彧的住所,当时在座的有几十人。听到这个消息时,大家议论开了,有的说应停止岁首的朝庙祭祀,有的说应废除各地官员进京的朝会。刘劭说:“梓慎、裨灶都是古代优秀的太史,精通历法,善观天象。但他们在占卜吉凶时,也犯过不能准确推测天时的错误。《礼记》说:诸侯按顺序朝见天子,到了宫门却无法举行完朝见的仪式,这只能有四个原因,日蚀列其一。既然这样,那么圣人传下来的制度,不因为变异而预先废止朝礼的原因是:或者灾祸消除、转移,或者推测有误。”荀彧觉得此言有理,于是下令朝会照常举行。当天也没有发生日蚀。

经御史大夫郗虑推荐,刘劭任太子舍人,后又调任掌管图书经籍的秘书郎。黄初年间,他先后在曹丕左右担任尚书郎和散骑侍郎,以辅助政务和规谏过失。他曾受命汇集五经群书,分门别类,编纂成《皇览》。明帝曹睿即位后,他又出任际留太守,因治理有序,教化有方,而为百姓称颂。后又被授予骑都尉,与议郎庾嶷、荀诜等制定法令条规,编写《新律》十八篇,撰写了《律略论》。被提升为散骑常侍。当时传闻公孙渊接受了孙权所授的燕王称号,谋臣们纷纷提议派兵去讨伐他。刘劭则认为:“当初袁尚袁熙弟兄俩归降公孙渊的父亲公孙康被其斩首,公孙康把首级送给朝廷,这事表明了公孙渊祖上对朝廷的忠心,再说现在听说的这件事是否确凿,还有待调查。古时圣贤求取处女之地,只修德政而不事征伐,是怕给老百姓增加负担。因此对公孙渊理应表示宽大为怀,让他有所自新。”后来,公孙渊果然斩杀了孙权派去的使臣张弥等,并把他们的首级送给了朝廷。刘劭因

写有一篇《赵都赋》,颇受曹睿赏识,又听令写了《许都赋》、《洛都赋》。当时魏国对外频兴军事,对内大兴土木,刘劭为此写了两篇赋,文内都含有对君主委婉曲折的劝谏。

明帝曹睿时,吴国的兵马围攻合肥,当时魏军将士都在分批休假,征东将军满宠请求中军调拨援军,并急召休假将士,以集中兵力抗击敌军。刘劭在议论军情时认为:“敌人刚刚攻到,用心专一,士气旺盛,满宠带着少数兵将在阵地上御敌,倘若此时出击,不一定能打胜仗。满宠只要边坚守边等待援军,就不会有什么损失。我看可以派五千步兵、三千精骑,大张旗鼓,虚张声势。等到了合肥,便拉大行军队伍的距离,增添旗帜和战鼓,以张声势,等把敌人引出,就断其归路,绝其粮道。敌军听说魏国大军已切断了自己的后路,定会惊慌而逃,这样,敌军自然不战而败。”曹睿采纳了他的建议。当魏军逼近合肥,吴军果然退兵回去了。

明帝景初年间(237~239),曹睿诏令刘劭负责制定考察官吏功过善恶的标准——《都官考课》。刘劭完成任务以后上疏说:“考核百官,是国家政治的大事,但是历朝历代都未能实施,大都因为典章制度缺而未补,因此无法正确、明晰地分辨官员的好坏和才能的高低。现在陛下以圣贤的宏图大略,哀怜国家纲常的弛颓,诏令于外。臣下承蒙皇恩,得以进行这项开创性的工作,制定了《都官考课》七十二条,又著有一篇《说略》。臣下才疏学浅,实不足以弘扬您的旨意,编写制定好这篇典章制度!”刘劭还认为应制定礼乐制度,以移风易俗。于是写了《乐论》十四篇,写完了还没来得及上呈,明帝就驾崩了,于是这事便没有施行。齐王曹芳时,刘劭执讲经学,赐爵关内侯。共撰写《法论》、《人物志》等著作百余篇。死后,被追赠为光禄勋。儿子刘琳继承了爵位

8、《三国志·魏书·夏侯渊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三国志·魏书·夏侯渊传》原文及翻译三国志·魏书 原文:

夏侯渊字妙才,惇族弟也。太祖居家,曾有县官事,渊代引重罪,太祖营救之,得免。太祖起兵,以别部司马、骑都尉从。

十七年,太祖乃还邺,以渊行护军将军,督朱灵、路招等屯长安,击破南山贼刘雄,降其众。围遂、超余党梁兴于鄠,拔之,斩兴,封博昌亭侯。马超围凉州刺史韦康于冀。渊救康,未到,康败。十九年,赵衢、尹奉等谋讨超,姜叙起兵卤城以应之。衢等谲说超,使出击叙,于后尽杀超妻子。超奔汉中,还围祁山。叙等急求救,诸将议者欲须太祖节度。渊曰:“公在邺,反复四千里,比报,叙等必败,非救急也。”遂行,使张郃督步骑五千在前,渊自督粮在后。郃未战,超走。渊到,诸县皆已降。韩遂在显亲,渊欲袭取之,遂走。渊追至略阳城,去遂二十余里,诸将欲攻之,或言当攻兴国氐。渊以为遂兵精,兴国城固,攻不可卒拔,不如击长离诸羌。长离诸羌多在遂军,必归救其家。若舍羌独守则孤,救长离则官兵得与野战,可必虏也。渊乃留督将守辎重,轻兵步骑到长离,攻烧羌屯。遂果救长离,与渊军对阵。诸将见遂众,恶之,欲结营作堑乃与战。渊曰:“我转斗千里,今复作营堑,则士众罢弊,不可久。贼虽众,易与耳。”乃鼓之,大破遂军,得其旌麾,还略阳,进军围兴国。氐王千万逃奔马超,余众降。

初,枹罕宋建因凉州乱,自号河首平汉王。太祖使渊帅诸将讨建,渊至,围枹罕,月余拔之,斩建及所置丞相以下。渊别遣张郃等平河关,渡河入小湟中,河西诸羌尽降,陇右平。太祖下令曰:“宋建为乱逆三十余年,渊一举灭之,虎步关右,所向无前。”二十一年,太祖西征张鲁,渊等将凉州诸将侯王已下,与太祖会休亭。太祖每引见羌、胡,以渊畏之。太祖还邺,留渊守汉中,即拜渊征西将军。二十三年,刘备军阳平关,渊率诸将拒之,相守连年。二十四年正月,备夜烧围鹿角①。渊使张郃护东围,自将轻兵护南围。备挑战,郃军不利。渊分所将兵半助合,为备所袭,渊遂战死。谥曰愍侯。

(选自《三国志·魏书·夏侯渊传》,有删节)

注:①围鹿角:削尖的圆木交叉固定在一起的军营围栏。 译文:

《三国志·魏书·夏侯渊传》

9、《三国志·魏书·臧霸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三国志·魏书·臧霸传》原文及翻译三国志·魏书

原文:

臧霸字宣高,泰山华人也。父戒,为县狱掾,据法不听太守欲所私杀,太守大怒,令收戒诣府,时送者百余人。霸年十八,将客数十人径于费西山中要夺之,送者莫敢动,因与父俱亡命东海,由是以勇壮闻。黄巾起,霸从陶谦击破之,拜骑都尉。遂收兵于徐州,与孙观、吴敦、尹礼等并聚众,霸为帅,屯于开阳。太祖之讨吕布也,霸等将兵助布。既擒布,霸自匿。太祖募索得霸,见而悦之,使霸招吴敦、尹礼、孙观、观兄康等,皆诣太祖。太祖以霸为琅邪相,敦利城、礼东莞、观北海、康城阳太守,割青、徐二州,委之于霸。太祖之在兖州,以徐翕、毛晖为将。兖州乱,翕、晖皆叛。后兖州定,翕、晖亡命投霸。太祖语刘备,令语霸送二人首。霸谓备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霸受公生全之恩,不敢违命。然王霸之君可以义告,愿将军为之辞。”备以霸言白太祖,太祖叹息,谓霸曰:“此古人之事而君能行之,孤之愿也。”乃皆以翕、晖为郡守。时太祖方与袁绍相拒,而霸数以精兵入青州,故太祖得专事绍,不以东方为念。太祖破袁谭于南皮,霸等会贺。霸因求遣子弟及诸将父兄家属诣邺,太祖曰:“诸君忠孝,岂复在是!昔萧何遣子弟人侍,而高祖不拒,耿纯焚室舆榇①以从,而光武不逆,吾将何以易之哉!”东州扰攘,霸等执义征暴,清定海岱,功莫大焉,皆封列侯。霸为都亭侯,加威虏将军。又与于禁讨昌豨,与夏侯渊讨黄巾余贼徐和等,有功,迁徐州史。沛国公武周为下邳令,霸敬异周,身诣令舍。部从事謥詷②不法,周得其罪,便收考竟,霸益以善周。从讨孙权,先登,再入巢湖,攻居巢,破之。张辽之讨陈兰,霸别遣至皖,讨吴将韩当,使权不得救兰。当遣兵逆霸,霸与战于逢龙,当复遣兵邀霸于夹石,与战破之,还屯舒。权遣数万人乘船屯舒口,分兵救兰,闻霸军在舒,遁还。霸夜追之,比明,行百余里,邀贼前后击之。贼窘急,不得上船,赴水者甚众。由是贼不得救兰,辽遂破之。霸从讨孙权于濡须口,与张辽为前锋,行遇霖雨,大军先及,水遂长,贼船稍近,将士皆不安。辽欲去,霸止之曰:“公明于利钝,宁肯捐吾等邪?”明日果有令。辽至,以语太祖。太祖善之,拜扬威武将军。

注:①榇(chèn):棺材②謥詷,人名。(《三国志·魏书》) 译文:

臧霸,字宣高,泰山华县(今山东费县方城镇)人。父亲臧戒,曾任华县狱掾,其间因依据国法,不肯听任泰山太守凭私欲杀人,太守因而大怒,命令拘捕臧戒并送到太守府去,当时监送者约有百余人。臧霸当时十八岁,引领从客几十人在费县西山道中半途截劫,夺救父亲,监送者都不敢动,臧霸便与父亲一起奔命于东海,而臧霸亦从此以勇猛健壮闻名于世。黄巾起义时,臧霸跟从陶谦击破贼众,授予骑都尉官职。于是臧霸在徐州招收士兵,与孙观、吴敦、尹礼等聚合军众,臧霸为统帅,驻扎在开阳一带。太祖曹操讨伐吕布时,臧霸等带兵往助吕布,吕布被擒后,臧霸隐身匿藏,曹操搜索,寻得臧霸,一见之下非常喜欢他,便使臧霸招降吴敦、尹礼、孙观、孙观之兄孙康等,往见曹操。曹操以臧霸为琅邪相,任用吴敦作利城太守、尹礼任东莞太守、孙观任北海太守、孙观的哥哥孙康任城阳太守,割青、徐二州,交给臧霸。曹操在兖州时,任命徐翕、毛晖二人为将。兖州乱起,徐、毛二人都背叛。兖州之乱平定后,徐、毛亡命出逃投靠臧霸。曹操告诉刘备,让他告诉臧霸奉上二人首级。臧霸便对刘备说:“我能依靠自力有所建树的原因,是因为我不会做这种事。我受主公(太祖曹操)存命保全之恩,不敢违其命令。不过有意于称王称霸的君主应该以义相告(不宜威迫),希望将军为我(向主公)解说。”刘备便把臧霸所言告诉曹操,曹操叹息,对臧霸道:“这是古人仁德之事,你却能够加以奉行,这也正是我的心愿啊。”于是让徐翕、毛晖二人都做了郡守。当时曹操正与袁绍相对抗,而臧霸屡次带领精兵进入青州,所以曹操能专心应付袁绍,不用顾念东方之事。曹操在南皮打败了袁谭,臧霸等前往祝贺。臧霸便求派子弟及诸将之父兄家属前往邺城,曹操说:“诸位忠心报国,但何必要如此来表现呢。昔日萧何派遣子弟前往侍奉高祖,汉高祖没有拒绝,耿纯焚烧自己的房子、马车、棺木追随,而光武帝没有辜负他的好意,现在我将用什么来改变前人的做法呢!”当时东州纷乱,臧霸等执正匡义,征伐暴虐,使黄海、渤海、泰山地区清平安定,他的功没有谁比他大的了,于是都被封为列侯。臧霸被

授予都亭侯,又同时担任威虏将军。臧霸又与于禁讨伐昌豨,与夏侯渊征讨黄巾余贼徐和等,有功劳,升迁为徐州刺史。沛国人武周担任下邳令,臧霸尊敬武周,认为他与众不同,常到其舍做客。后来臧霸的从事謥詷不遵守法令,武周获得他的罪状,就拘押拷问謥詷使其死于狱中,臧霸更因此与武周友善。臧霸跟从太祖讨伐孙权,先登入敌阵,再入巢湖,攻破居巢。张辽讨陈兰时,臧霸被调到皖,讨伐吴将韩当,使孙权不能前往救助陈兰。韩当派兵迎战臧霸,臧霸与韩当在逢龙作战,韩当又派兵在夹石拦阻臧霸,臧霸与韩当作战且打败了韩当,带军队回到舒城驻扎。孙权派几万人乘船驻扎在舒口,分兵前往营救陈兰,听说臧霸军队驻扎在舒城时,立即撤军。臧霸引军连夜追赶,到天明时,行军一百多里,拦阻敌人前后夹击。敌人窘急不堪,不能上船,跳水而逃者很多。于是吴军不能救陈兰,张辽便打败了陈兰。臧霸跟从太祖到濡须口征讨孙权,与张辽同为前锋,行军途中遇上大雨,前锋大军先到,江水竟然增涨,敌船逐渐靠近,将士都惶恐不安。张辽想撤离,臧霸阻止张辽说 :“曹公很清楚战事顺利与否,怎么可能会舍弃我们呢?”第二天,曹操果然发出撤军令。张辽到了太祖处,把臧霸之言告诉太祖。曹操认为臧霸做得好,授予扬威将军、假节的称号。后孙权请求投降,太祖还师。便留臧霸与夏侯惇等驻扎在居巢。

《三国志·魏书·臧霸传》

10、《三国志·魏书·管宁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三国志·魏书·管宁传》原文及翻译三国志·魏书 原文:

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人也。年十六丧父,中表愍其孤贫,咸共赠赗,悉辞不受,称财以送终。长八尺,美须眉。与平原华歆、同县邴原相友,俱游学于异国,并敬善陈仲弓。天下大乱,闻公孙度令行于海外,遂与原及平原王烈等至于辽东。度虚馆以候之既往见度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居北示无迁志后渐来从之。太祖为司空,辟宁,度子康绝命不宣。

中国少安,客人皆还,唯宁晏然若将终焉。

黄初四年,诏公卿举独行君子,司徒华歆荐宁。文帝即位,征宁,遂将家属浮海还郡,公孙恭送之南郊,加赠服物。自宁之东也,度、康、恭前后所资遗,皆受而藏诸。既已西渡,尽封还之。诏以宁为太中大夫,固辞不受。

自黄初至于青龙,征命相仍,常以八月赐牛酒。诏书问青州刺史程喜:“宁为守节高乎,审老疾尪顿邪?”喜上言:“宁有族有人管贡为州吏,与宁邻比,臣常使经营消息。贡说:‘宁常着皂帽、布襦袴、布裙,随时单复,出入闺庭,能自任杖,不须扶持。四时祠祭,辄自力强,改加衣服,着絮巾,故在辽东所有白布单衣,亲拜馔馈,跪拜成礼。宁少而丧母,不识形象,常特加觞,泫然流涕。又居宅离水七八十步,夏时诣水中澡洒手足,窥于园圃。’臣揆宁前后辞让让意,独自以生长潜逸,耆艾智哀,是以栖迟,每执谦退。此宁志行所欲必全,不为守高。”

宁卒,时年八十四。拜子邈郎中,后为博士。初,宁妻先率,知故劝更娶,宁曰:“每省曾子、王骏之言,意常嘉之,岂自遭之而违本心哉?”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第十一》,有删改) 译文:

管宁,字幼安,北海国朱虚县人。十六岁时父亲去世,表兄弟们怜悯他孤独贫困,都送给他治丧的费用,(管宁)全都推辞没有接受,根据自己的财力为父亲送了终。(管宁)身高八尺,胡须眉毛长得很美。与平原人华歆、同县人邴原为好友,都到其他郡学习,都敬重亲善陈仲弓。天下大乱以后,(管宁)听说公孙度在海外推行政令,就与邴原及平原人王烈等到辽东郡。公孙度空出馆舍等候他们。拜见了公孙度之后,管宁随即就居住在山谷中。当时渡海避难的人大多住在郡的南部,而管宁却住在郡的北部,表示没有迁徙的意思,后来的人渐渐都来跟从他。太祖任司空后征召管宁,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截留诏命,不对管宁宣布。

中原地区稍稍安定后,(逃到辽东的)客人都返归了,只有管宁安闲自在,就像要在那里终老一样。

黄初四年,文帝诏令公卿大臣举荐独行的君子,司徒华歆举荐了管宁。文帝即位后征召管宁,管宁于是带着家眷部属渡海回到北海郡,公孙恭把他送到南郊,加倍赠给他服饰器物。自从管宁东渡,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前后给他的资助馈赠,他都接受后收藏起来。西渡之后,全都封好退还给了公孙氏。文帝下诏任命管宁为太中大夫,(管宁)坚持辞让没有接受。

从文帝黄初年间直到明帝青龙年间,征召管宁的命令接连不断,常常在八月赐予牛酒。明帝又下诏书询问青州刺史程喜:“管宁究竟是守节自高呢,还是老病萎顿呢?”程喜上报说:“管宁有一个族人叫作管贡,现为州吏,与管宁是邻居,臣下常常让他探听消息。管贡说:‘管宁常常戴黑色帽子,穿着布衣布裙,随季节不同或单或夹,出入于内室外庭,能凭借手杖走路,不须扶持。一年四季的祭祀,总是自己强力支撑,改换衣服,着粗丝棉巾,穿着过去在辽东时所有的白布单衣,亲自布置食物供品,跪拜行礼。管宁小时就失去了母亲,不记得母亲的形象,常常特意加设酒杯,(伤心得)泪流满面。另外他的住宅离水池有七八十岁远,夏天时到水中洗手洗脚,步行在园圃中。’臣下揣测管宁前后推辞谦让的意思,只在于认为自己生长在隐居中,年纪老迈,智力衰退,所以安于休息,每次都谦逊退让。这是管宁志向行事所一定要保全的,不是故意矫情以显示自己的高尚。”

管宁去世,时年八十四岁。任命他的儿子管邀为郎中,后来又为博士。当初,管宁的妻子先去世了,知心故友劝他再娶,管宁说:“每次阅读曾子、王骏的话,心里常常表示赞许,哪里能自己遇到了这种事而违反本意呢?”

《三国志·魏书·管宁传》

11、《三国志·魏书·卫臻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三国志·魏书·卫臻传》原文及翻译三国志 原文:

卫臻字公振,陈留襄邑人也。父兹,有大节,不应三公之辟。太祖之初至陈留,兹曰:“平天下者,必此人也。”太祖亦异之,数诣兹议大事。从讨董卓,战于荧阳而卒。太祖每涉郡境,辄遣使祠焉。

会奉诏命,聘贵人于魏,因表留臻参丞相军事。追录臻父旧勋,赐爵关内侯,转为户曹掾。文帝即王位,为散骑常侍。及践阼,封安国亭侯。帝幸广陵,行中领军,从。征东大将军曾休表得降贼辞:“孙权已在濡须口。”臻曰:“权恃长江,未敢抗衡,此必畏怖伪辞耳。”考核降者,果守将诈所作也。

明帝即位,进封康乡侯,加侍中。诸葛亮寇天水,臻奏:“宜遣奇兵入散关,绝其粮道。”乃以臻为征蜀将军,假节督诸军事,到长安,亮退。还,复职,加光禄大夫。是时,帝方隆意于殿舍,臻数切深。及殿中监擅收兰台令史,臻奏案之。诏曰:“殿舍不成,吾所留心,卿推之何?”臻上疏曰:“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诚以所益者小,所堕者大也。臣每察校事,类皆如此,惧群司将遂越职,以至陵迟矣。”

幽州刺史毋丘俭上疏曰:“陛下即位已来,未有可书,吴、蜀恃险,未可卒平,聊可以此方无用之士克定辽东。”臻曰:“俭所陈皆战国细术,非王者之事也。吴频岁称兵,寇乱边境,而犹案甲养士,未果寻致讨者,诚以百姓疲劳故也。且渊生长海表,相承三世,外抚戎夷,内修战射,而俭欲以偏军长驱,朝至夕卷,知其妄矣。”俭行,军遂不利。

后迁为司空,徙司徒。正始中,进爵长垣侯,邑千户,封一子列侯。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 译文:

卫臻,字公振,陈留郡襄邑县人。父亲卫兹,节操高尚,曾拒绝三公的征召。太祖(曹操)初次到陈留郡,卫兹就说:“平定天下的人,必定是这个人啊。”曹操也觉得卫兹很奇特,好几次去他那里商议大事。后来卫兹跟随曹操讨伐董卓,战死在荥阳。太祖(曹操)每次从郡境内路过,必定派遣使者前去祭拜他(卫兹)。

正值曹操奉诏为献帝到魏地挑选贵人,他借此上表让卫臻留下来担任参丞相军事。为追念其父卫兹的功勋,又赐封卫臻为关内侯,转任户曹掾。曹丕即魏王王位后,任命卫臻为散射常侍。等到当了皇帝,

曹丕又封卫臻为安国亭侯。曹丕要亲自去广陵,让卫臻做中领军,陪同前往。征东大将军曹休给曹丕送来表章,说得到了吴军降将的口供,称“孙权已经来到濡须口”。卫臻说:“孙权虽然有长江作依靠,却也不敢和我军抗衡,这一定是敌军因害怕而散布的谣言。”待详细审问降将后,才知道果然是吴军守将制造的谣言。

明帝曹睿即位,卫臻被晋封为康乡侯,加封为侍中。诸葛亮进犯天水,卫臻向明帝建议说:“应该派一支奇兵急赴散关,断绝蜀军粮道。”明帝就任命卫臻为征蜀将军,授予他符节,让他都督指挥这次军事行动,刚到长安,诸葛亮就退兵了。卫臻回到洛阳后,继续担任原来的职务,又加封为光禄大夫。当时,明帝正热衷于修建宫殿,卫臻多次恳切地规劝。等到殿中监擅自拘留了兰台令史,卫臻又把这事报告了明帝。明帝下诏说:“宫殿盖不成,我已经收心了,你怎么又管起这事来了呢?”卫臻上疏说:“古代制定处置越权官员的法规,不是因为厌恶他们办事太勤勉,确实是因为收益小而损失大啊。臣每天观察这类事情,大多如此。因此,我恐怕将来各职司会逐渐越职,以至犯了大罪。”

幽州刺史毋丘俭上疏明帝说:“陛下即位以来,没有做出得以书写记载的业绩。眼下吴、蜀倚仗地势险要,也不是短时间就能平定的,不如姑且用国中闲置的兵力,前去克定辽东。”卫臻对明帝说:“毋丘俭所说的都是战国时代使用的琐屑的计谋,并非成就王业者应该做的大事。东吴连年举兵,进犯边境,而我国仍旧按兵不动,休养将士,没有最终寻找机会讨伐它,实在是因为老百姓疲惫劳累的缘故。况且辽东的头领公孙渊从小生长在海上,对辽东的统治已经沿续了三代,他们对外安抚少数民族,对内整修武备习练战阵,而毋丘俭却想用一部分军队长驱直入,早上到达,晚上就回来,他的想法太狂妄了。”毋丘俭出兵果然失利。

后来卫臻升任司空,转任司徒。正始年间,卫臻晋爵为长垣侯,食邑一千户,他的一个儿子被赐封为列侯。

《三国志·魏书·卫臻传》

12、《三国志·魏书·陈矫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三国志·魏书·陈矫传》原文及翻译三国志 原文:

陈矫字季弼,广陵东阳人也。避乱江东及东城,辞孙策、袁术之命,还本郡。太守陈登请为功曹,使矫诣许①。谓曰:“许下论议,待吾不足;足下相为观察,还以见诲。”矫还曰:“闻远近之论,颇谓明府骄而自矜。”登曰:“夫闺门雍穆②,有德有行,吾敬陈元方兄弟;渊清玉洁,有礼有法,吾敬华子鱼;清修疾恶,有识有义,吾敬赵元达;博闻强记,奇逸卓荦,吾敬孔文举;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所敬如此,何骄之有!余子琐琐,亦焉足录哉?”登雅意如此,而深敬友矫。

郡为孙权所围于匡奇,登令矫求救于太祖。矫说太祖曰:“鄙郡虽小,形便之国也,若蒙救援,使为外藩,则吴人剉③谋,徐④方永安,武声远震,仁爱滂流,未从之国,望风景附,崇德养威,此王业也。”太祖奇矫,欲留之。矫辞曰:“本国倒悬,本奔走告急,纵无申胥之效,敢忘弘演之义乎?”太祖乃遣赴救。吴军既退,登多设间伏,勒兵追奔,大破之。

太祖辟矫为司空掾属,除相令,征南长史,彭城、乐陵太守,魏郡西部都尉。曲周⑤民父病,以牛祷,县结正⑥,弃市⑦。矫曰:“此孝子也。”表赦之。迁魏郡太守,时系囚千数至有历年矫以为周有三典之制汉约三章之法今惜轻重之理而忽久系之患可谓谬矣。悉自览罪状,一时论决。大军东征,入为丞相长史。军还,复为魏郡,转西曹属。从征汉中,还为尚书。行前未到邺,太祖崩洛阳,群臣拘常,以为太子即位,当须诏命。矫曰:“王薨于外,天下惶惧。太子宜割哀即位,以系远近之望。且又爱子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矣。”即具官备礼,一日皆办。明旦,以王后令,策太子即位,大赦荡然。文帝曰:“陈季弼临大节,明略过人,信一时之俊杰也。”帝既践阼,转署吏部,封高陵亭侯,迁尚书令。明帝即位,进爵东乡侯,邑六百户。车驾尝卒至尚书门,矫跪问帝曰:“陛下欲何之?帝曰:“欲案行⑧文书耳。”矫曰:“此自臣职分,非陛下所宜临也。若臣不称其职,则请就黜退。陛下宜还。”帝惭,回车而反。其亮直如此。加侍中光

禄大夫,迁司徒。景初元年薨,谥曰贞侯。

(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二十二》,有删节)

【注】①许:许昌。②雍穆:和睦。③剉:cuò,折损,摧折。④徐:徐州。⑤曲周:古地名。⑥结正:定案,判决。⑦弃市:指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示众。⑧案行:巡行。巡视,此处引申为“查阅”。

译文:

陈矫字季弼,是广陵郡东阳县人。到江东和东城躲避战乱时,辞掉了孙策和袁术的征召,回到本郡。太守陈登请他担任功曹,并派陈矫到许昌,对他说:“许昌人好评论人物,有批评我不足的地方,您替我仔细察看一下,回来转告我。”陈矫回来说:“我听了远近不少人的议论,都说您骄傲自大。”陈登说:“内室和睦,德行兼备,我敬佩陈元方兄弟;冰清玉洁,行动有礼有法,我敬佩华子鱼;修身养性,痛恨丑恶,有胆有识,我敬佩赵元达;博学多才,卓尔不群,我敬佩孔文举;才智出众,有建立王业霸业的谋略,我敬佩刘玄德:所敬佩的就像这样。还有什么骄傲自大!那些人絮絮叨叨,哪里值得去听信呢?”陈登平时的想法确实如此,却非常尊敬和友善陈矫。

孙权围攻广陵郡匡奇时,陈登命令陈矫去向太祖求救,陈矫劝说太祖说:“我们郡虽然地方狭小,但地势对您有利,如果能得到您的援救,让它成为您的外藩,就能挫败吴国人的阴谋,徐州才能永久安定,您的威武之名威慑四方,仁爱之名到处传扬,还没有跟从您的地方,都会观望风头像影子一样归附您。崇尚恩德,养成威望,这就是成就王业呀。”太祖很惊奇陈矫的才智,想留下他在许昌任职。陈矫推辞说:“我们的郡县面临危亡,本意是来向您告急求援的,纵使没有楚国申包胥搬取救兵的功效,又怎敢忘记卫国弘演的义举呢?”太祖于是派兵救援。吴军已开始撤退,陈登在多处设下埋伏,亲自率兵追击敌人,大败吴国军队。

太祖征召陈矫担任魏郡司空掾属,历任相县令,征南将军长史,彭城太守,乐陵太守,魏郡西部都尉。曲周一男子的父亲病了,这男子杀牛为他父亲祈祷福寿,根据当时保护耕牛的法令,县官判他抛尸

街头的死罪。陈矫说:“这是孝子呀!”上表请求赦免了他。升魏郡太守。当时魏郡关押的囚犯有一千多人,有的关押了一年多还未判决。陈矫认为周代有三典法,汉代有约法三章,现在只重视判罪的轻重,却忽视了长期关押的恶果,这真是谬误呀!他亲自阅读了全部罪案,当时就作出了判决。大军东征时,进京任丞相长史。回师后,又任魏郡太守,转任西曹属。跟随征伐汉中,回来后任尚书。还没走到邺,太祖就死在洛阳,群臣拘泥常规,认为太子继位应当有诏书的任命。陈矫说:“大王死在外面,天下惶恐,太子应当节哀,马上即王位,以安定天下的人心。况且太祖宠爱的儿子就在旁边,如果发生争夺王位的灾变,国家就危险了。”当即就召来百官,准备登基仪式,一天就筹办好了。第二天,以王后的命令,策太子即位,大赦天下,一切仪式圆满结束。文帝说:“陈季弼遇上大事的时候,见识高明,多有谋略,超过一般人,确实是当代的杰出人才。”文帝即皇帝位后,陈矫转吏部任职,封高陵亭侯,升任尚书令。明帝即位后,进爵为东乡侯,封邑六百户。明帝有一次突然乘车来到尚书台门前,陈矫跪下问明帝:“陛下想要去哪里?”

明帝说:“不过想查阅文书罢了。”陈矫说:“这是臣的职责,不是陛下应当做的。如果臣不称职,就请陛下罢免我。陛下应当回去。”明帝很惭愧,掉转车头就回去了。他的诚信正直大都像这个样。又加官侍中光禄大夫,升任司徒。景初元年去世,谥号叫贞侯。

《三国志·魏书·陈矫传》

13、《三国志·魏书·毛玠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三国志·魏书·毛玠传》原文及翻译三国志 原文:

毛玠字孝先,陈留平丘人也。少为县吏,以清公称。将避乱荆州,未至,闻刘表政令不明,遂往鲁阳。

太祖临兖州,辟为治中从事。玠语太祖曰:“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今袁绍、刘表,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

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转幕府功曹。

太祖为司空丞相,玠尝为东曹掾,与崔琰并典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太祖叹曰:“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复何为哉!”文帝为五官将,亲自诣玠,属所亲眷。玠答曰:“老臣以能守职,幸得免戾,今所说人非迁次,是以不敢奉命。”大军还邺,议所并省。玠请谒不行,时人惮之,咸欲省东曹。乃共白曰:“旧西曹为上,东曹为次,宜省东曹。”太祖知其情,令曰:“日出于东,月盛于东,凡人言方,亦复先东,何以省东曹?”遂省西曹。

初,太祖平柳城,班所获器物,特以素屏风赐玠,曰:“君有古人之风,故赐君古人之服。”玠居显位,常布衣蔬食,抚育孤兄子甚笃,赏赐以振施贫族,家无所余。迁右军师。魏国初建,为尚书仆射,复典选举。时太子未定,而临淄侯植有宠,玠密谏曰:“近者袁绍以嫡庶不分,覆宗灭国。废立大事,非所宜闻。”后群僚会,玠起更衣,太祖目指曰:“此古所谓国之司直,我之周昌也。”

崔琰既死,玠内不悦。后有白玠者:“出见黥面反者,其妻子没为官奴婢。”玠言曰:“使天不雨者盖此也。”太祖闻之大怒,收玠付狱。大理钟繇诘玠曰:“玠讥谤之言,流于下民,不悦之声,上闻圣听。事已发露,不得隐欺,具以状对。”玠曰:“昔王叔、陈生争正王廷,宣子平理。命举其契,是非有宜,曲直有所,春秋嘉焉,是以书之。说臣此言,必有征要①。谨以状对。”时桓阶、和洽进言救玠。玠遂免,黜,卒于家。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 【注】①征要,即证据。 译文:

毛玠字孝先,陈留国平丘人。早年在县中为吏,以清廉公正著称。将要到荆州避战乱,还未到达,听说刘表政策法令不明,于是又前往鲁阳。魏太祖曹操占领兖州,征辟他为治中从事。毛玠对曹操说:“如今国家分崩离析,国君四处迁移,百姓的生产废弃,因饥懂而四

处流亡,官府连一年的储蓄都没有。百姓没有安心定居的念头,国家在这种形势下是难以持久的。现今袁绍、刘表,虽然手下士人、百姓众多强大,但都没有长远的打算,不是建立基业的人。用兵以遵守礼义者胜,保住地位必须依靠财力,您应该尊奉天子而向不守臣道的人发号施令,整顿农业耕作,储备军用物资,这样,霸王的业绩就可以成功了。”曹操敬佩地采纳了他的建议,转调他为自己官府的功曹。

曹操担任司空丞相,毛玠曾任东曹掾,与崔琰共同负责选拔官吏。他所举荐任用的人,都是清廉正直的士人,有些人在当时虽有名望,但行为不正派,结果也不能被他选用。他特别以俭朴作为他人表率,因此全国的士人无不以廉洁勉励自己,即使显贵得宠的臣僚,服饰器物也不敢违反法度。曹操赞叹说:“这样任用人才,使天下的人自己监督自己,我还再费什么心思呢!”曹丕担任五官中郎将,亲自拜访毛玠,托他照顾自己的亲属。毛玠回答说:“老臣因为能够尽忠职守,所以有幸没有获罪,您现在所说的人不应升迁,所以我不敢遵命。”大军回到邺城,讨论合并官署。毛玠请求不要推行,当时人们很忌惮他,都想撤销东曹。于是一起对曹操说:“先前西曹为上,东曹为次,应该减省东曹。”曹操知道他们的想法,因而下令说:“太阳从东方升起,月亮最圆的时候也在东边,人们谈到方位时,也先说东方,为什么要撤销东曹?”因此把西曹撤销了。当初,曹操平定了柳城,分赏所获得的器物,特别以素屏风和素凭几赏给毛玠,说:“你有古人的风范,所以赐给你古人所用的器物。”毛玠身居显要的地位,却常身穿布衣,吃普通菜饭,抚养教育哥哥的遗子非常周到;所得的赏赐也大多赈济施舍给贫困的人家,自己的家中没有什么剩余。迁升为右军师。魏国刚刚建立时。他任尚书仆射,仍然主持选拔任用官吏。当时还没有最后确定谁为太子,临淄侯曹植受到曹操宠爱,毛玠秘密劝谏曹操说:“近世袁绍因为不区分嫡子庶子,所以国破家亡。废立太子是大事,我不愿听到有这样的事。”后来群臣聚会讨论,毛玠起身更换衣服,曹操看着他说:“他就是古人所说的国家司直,我的周昌。”

崔琰被处死之后,毛玠心中闷闷不乐。后来有人告发说:“毛玠出门见到被黥面的反叛者,他们的妻子儿女被判为官家奴婢,他便说

‘造成天不下雨,就是因为这种作法’。”曹操大怒,把毛玠收捕入狱。当时桓阶、和洽也进言救助毛玠,毛玠因而只受免官贬黜的处分,死于家中。曹操赐给他棺木、器物、钱帛、拜他的儿子毛机为郎中。

《三国志·魏书·毛玠传》

《魏书·封敕文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篇文章共70281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