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尤利西斯》看意识流小说的艺术特征

从《尤利西斯》看意识流小说的艺术特征

2021-03-16 来源:乌哈旅游
第23卷第4期 2009年8月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Vo1.23 No.4 Aug.2009 从《尤利西斯 看意识流小说的艺术特征 王 4-口口 4- (四JI』文理学院外语系,四川达州 635000) 摘要:意识流小说使用第一人称的“内心独自”“自由联想”手法,让“作家退出小说”,让读者直接面对书中人 物,并采用时空错乱的立体结构,作家的意识由客观时间转向主观时间。这些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和作 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很大的意义,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正是由于合理地使用了这些技巧,才使得其成为 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关键词:意识流小说;内心独自;自由联想;心理时间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634(2009)04—0101—05 Artistic Features of Stream—of-Consci0usness Novels Viewed from Ulysses WANG Zhe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Dazhou 635000,China) Abstract:Interior monologue is employed in the stream-of-consciousness novels by the narrator“I”by means of free association with a view to let the author withdraw from the novel and the reader meet the characters face to face.The author's consciousness changes from obj ective time to subj ective time in a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the spatia1 and temporal discord.This helps to tap the characters inner world and put the author's subj ective initiative to full use.James Joyce's Ulysses adroitly employs the stream-of-consciousness technique to a fit that it becomes a epoch-making milestone of literature. Key words:stream-of-consciousness novel;interior monologue;free association;psycho—time 一、、,l 己l 口 “意识流”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威廉・詹姆斯所提出的。他认 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式进行的,而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 “意识流”的方式进行的。后来,心理分析家弗洛伊德进而提出意识与潜意识的学说。他首先肯定了人 的潜意识的存在,并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他认为人是充满自相矛盾的生物,矛盾的根源 在于人的欲望以及人与社会的矛盾。他的这一精神分析学说为后来的意识流作家洞察和描写人物的心 理起到了规范作用。意识流小说是2O世纪初兴起于西方的以与传统的写实方法不同的创作手法写成 的小说,“是现代心理学和现代哲学与文学相结合的产物”[1]。法国著名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于1913 收稿日期:2008—10—09 作者简介:王酷(1969一),男,甘肃庆阳人,讲师,硕士。 1O2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8月 年出版的长篇巨著《追忆流水年华》被认为是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 “意识流”小说的产生,其文学渊源应该是传统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心理分析”和“内心独白”。从欧 美文学发展史看,从古希腊的悲剧到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一直有着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优良传统。 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巴斯夫人的独白,莎士比亚悲剧中哈姆雷特王子的独白、麦克白太太杀人后的 梦呓等几乎人人皆知。到了19世纪,法国的大仲马在其《二十年后》一书中,从准确的含义上提出并使 用了“内心独白”这一术语,而司汤达的《红与黑》则是“心理分析”和“内心独白”相结合的典范。如此看 来,许多传统作家在千百年来的创作实践中摸索出的经验以及锻炼出的圆熟的艺术技巧,为意识流小说 的产生提供了基础,意识流小说中所采用的艺术手法,正是传统文学手法的沿革、演变、扩大和加强。 公认的“意识流小说”除上述几部代表作外,还有英国作家伍尔夫的《到灯塔去》和美国作家福克纳 的《喧哗与骚动》等,而在众多的意识流小说巨著中当属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最为引人注目。从文学技 巧上看,它是文学表现方法实验高潮时期的一种产物,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大量的意识流手法”_2],“是 一部运用意识流手法最完善、最彻底的现代小说”l3],它被一直公认为是“2O世纪意识流小说的最高 成就”[ 。 同西方传统的文学作品相比,这部2O世纪最伟大的意识流小说具有如下明显的艺术特征: 二、没有表露作者介入的痕迹,注重表现人物的意识活动本身 在意识流小说中,外部世界不需要作家以第三者的身份、口气来描述,而被直接组织在人物的意识 流之中,这种意识流又似乎是未经安排、组织过的,是意识活动的原始状态。意识流小说家们所忠于的 “现实”“真实”和“客观”是指人物意识流动的轨迹,所以在意识流小说中,一切都得从属于描写人物的意 识、下意识,他们以人的精神世界为反映的对象,对人物感情的兴趣大大超过了对事物本身的兴趣,他们 想描写的是现实生活和社会事件在人们心灵中的回声。因此,他们把人的从最低级到最高级的各种不 同的意识流动当作自己表现的对象,这一点也成了他们创作的意识流小说的突出的特征之一。他们用 这样的方法所描写的“人”,绝不是置于现实关系中的“人”,而是被“净化”了的意识活动所组成的一个 “本质”的“人”,是埋藏在肉体中的人的内心深处的那一个“真正的人”。 在《尤利西斯》中,“作者完全退居幕后,让读者直接看到人物原本状态意识活动的各个层次”L5]。作 品中的人物看起来好像是自己在讲述自己、自己在展示自己,这缩短了叙述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 了读者的真实感和亲切感。乔伊斯认为,“小说艺术最忌在情感上呈现动态,即小说家暴露自己的情感; 真正的审美情感应该呈静态,即作品中不掺杂作者自己的情感”l6]。 在《尤利西斯》的最后一章中,摩莉的意识流是被眼前的事物触发的,但后来她的意识越飘越远,她 的思绪在昏昏欲睡的朦胧状态中流淌,全章以四五十页没有标点的文字来表现这种即将进入睡乡之时 的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意识流。这是模拟本来状态下的人物的意识流,模拟的是意识流的原始轨迹。 这种情况很接近弗洛伊德在医疗中实践过的、被超现实主义者运用到文学创作中的自由联想。 三、淡化刻画典型的人物性格,凭借人物的意识写人 传统小说主要是描写人物肖像、刻画典型性格和突出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意识流小 说则反其道而行之,意识流小说家在作品中摒弃了这一切,甚至连人物的姓名也不作交代,他们靠挖掘 “意识”来使人物以及人物一生的经历、遭遇以及其与周围人物的关系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乔伊斯的 《尤利西斯》正是以这种方式来写人的。如第四章布卢姆吃早餐时看女儿米莉的来信而引发的一段 联想: 昨天(她)就满十五岁了。正巧,又正是本月十五号。这是她头一回不在家里过生日。别离啊。想 起她产生的那个夏天的早晨,(我)跑到丹齐尔街去敲桑顿太太的门,喊她起床。她是个快活的老太婆。 第4期 王嚣:从《尤利西斯》看意识流小说的艺术特征 103 经她手接生来到世上的娃娃,想必多得很哩。她一开始就晓得可怜的小鲁迪活不长。——先生,天主是 仁慈的。她立刻就知道了。倘若活了下来,如今他已十一岁了_7]。 引文中好几句的主语皆被省略,“正巧”“别离啊”两句只剩下没头没脑的几个字,其中涉及的布卢 姆、米莉、桑顿太太、鲁迪等四个人物之问也缺乏由此及彼的过渡,但读者随着人物的意识流动,仍能在 片段与片段、词与句之间寻找到他们的联系,咂摸出他们的性格特点。即使要表现人物一生的经历、遭 遇以及与周围人物的关系,意识流小说一般也只通过人物的意识流动跳跃地、断断续续地反映出来。 不通过激烈的、有深刻含义的矛盾冲突去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而是采用缓和的、徒具“冲突”形象 的矛盾去描写意识的类型,这才使得他笔下的“奥德赛”魅力无穷。布卢姆在都柏林街头上任意行走,随 着目光所及的男男女女的形象的不同变换,他的思想意识也出现大幅度的跳跃:脚上皱了的袜子、唯美 主义者、诗歌创作、去老哈利家与人聊天、去修望远镜、失物拍卖、衣帽寄存……这些毫无联系的事物,在 布卢姆意识中不断涌现,表现出人物无所事事、平庸无聊、内心空虚的精神状态。“在乔伊斯的笔下,人 物的精神世界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读者见到的既有人物最原始、最低程度的模糊感觉,又有人物最完 善、最高程度的合理思维;既有流动不已的有线意识活动,又有辐射形块意识结构。”l8] 意识流凭借人物的意识来写人,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基本观点来观察人,挖掘各种人物的 相异的潜意识,是小说创作上的一大突破,作家们把人的另一面,即内心世界的一面比较真实地、深刻地 表现出来,使他们所描写的不少人物具有更深的思想深度、更突出的性格特征、更能反映社会现实。从 这个意义上讲,“在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上,这部小说开辟了崭新的途径,为后世树立 了典范”[ 。 四、以心理时间为作品的“精神人物”,不以情节为结构 意识流小说在文学史上第一次完全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 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已不再按时间进展依次循序地直线前 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意识流小说家们“主张在时空同构和错位中展 示人内在的心理空间和意识时问”l1 。由于要表现意识的自然性,那么情节就不可能受时问、空间或逻 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把时序倒置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不一定要有时 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在时间上让过去、现在和将来互相颠倒、互相渗透、交叉重叠。意识流 小说家大都喜欢把人物的“现在”浓缩在相当短狭的时空之中,而人物的“过去”是相当漫长的。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故事发生的时间虽然只有18小时,但描写的却是三位主人公的漫长岁月和人 生经历,作者充分地展示了“心理时间”,“通过极其有限的时空跨度和故事情节,展示、挖掘出极为广阔 的社会生活画面和深刻的思想精神内涵”_1¨。乔伊斯的这种意识流写作手法“打破了以时间为顺序的 小说模式,改变了传统小说的时空观念”【_】 。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布卢姆的意识中相互穿插,自由地交 替出现。摩莉和布卢姆之间的漫长人生在摩莉那长达40多页的意识活动中得到清晰的展现,斯蒂芬的 过去、现在和未来则在他自己和布卢姆夫妻之间的思维流动过程里有序地展开。在这里,乔伊斯将几位 主人公的“内心时间”任意拉长、缩短、变形,把自由联想、时空颠倒、幻觉、内心独自、梦境有机地融为一 体。于是,读者只有追随小说中人物的意识流动的轨迹才有可能弄清隐藏在杂乱无章的、万花筒式的故 事里面的情节,即使弄清了,人们也会感到,这些情节决不会像传统小说中的情节那样生动丰富,但那纵 横交错的情节会使人感到它是一座迷宫,从而激发人们进入其中去探索。 五、采用“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摒弃以叙事、描写、评价为主的手法 批评家们常常把“意识流”和“内心独白”交替使用,但总的来说,前者运用得更为广泛。意识流作家 采用各种不同的技巧来描绘或刻画人物的意识状态和过程,传统小说中的“内心独自”手法也被沿用下 104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8月 来。“内心独白”手法是一种重视人物头脑中的意识形成的过程和规律的技巧。在意识流小说的内心独 白里,作者一般不以一个向导或解释者的身份出现,不管怎样,哪怕在最小程度上,他都不以任何方式介 入作品,同时也不将心理过程的混乱整理为清晰的语法结构或有逻辑的秩序。有人认为,内心独白有其 最基本的形式来表示,即意识的准确再现。但是,既然感觉、情感和思想本身的某些方面不能用语言表 达出来,那么很明显,作家必须将这些因素改造成为某种可用语言表示的同等成分。同时,这一变化必 须与叙述惯例的材料一致,而不是未经裁剪的一点对一点的再现。意识流小说家还注意让作品中的人 物自己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活动,直接将人物的经历、遭遇和内心世界表现出来。跳跃式的“自有联想”则 是把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联系起来的一根线。如果说人的意识活动像一条无穷尽的不规则“曲线”, 那么自由联想便是这曲线上的若干个“点”。点与点之间的联系完全凭借想象逻辑,带有跳跃、飞翔、随 意和主观性等特点。《尤利西斯》第三章有一段表现斯蒂芬在海滩散步时的意识流动便是自由联想: 她们从莱希的阳台上沿着台阶小心翼翼地走下来——婆娘们。八字脚陷进沉积的泥沙,软塌塌地 走下倾斜的海滨。像我,像阿尔杰一样,来到我们伟大的母亲跟前。头一个沉甸甸地甩着她那只产婆用 的手提包,另一个的大笨雨伞戳进了沙滩。她们是从自由区来的,出来散散心。部赖德街那位受到深切 哀悼的已故帕里克・麦凯布的遗孀,弗萝伦斯・麦凯布太太。是她的一位同行,替呱呱啼哭着的我接的 生。从虚无中创造出来的。她那只手提包里装着什么?一个拖着脐带的早产死婴,悄悄地用红糊糊的 呢绒裹起。所有脐带都是祖祖辈辈相连接的,芸芸众生拧成一股肉缆,所以才有那些秘教僧侣们。你们 想变得像神明那样吗?那就仔细看自己的肚脐吧。喂,喂。我是金赤。请接伊甸城。阿列夫,阿尔法, 零,零,一[ ]%。 斯蒂芬在海边沉思默想时,忽然看见一群年轻的产婆向海滩跑来。他由产婆手中的手提包想到脐 带,从脐带又联想到代代相传的人类,又想人非非地把脐带当作电话线,并可以向伊甸城打电话。电话 号码由希伯来文的第一个字母alehp和希腊文的第一个字母A以及001组成。这里,自由联想的基本 线路为:袋一死婴一脐带一僧侣一电话。其联想的随意性及大跨度的跳跃性使联想的结果往往与当时 激发联想的原事物相去甚远,所以常使人觉得突兀离奇、索解为难。 意识流小说中采用的“内心独自”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内心独白,另一种是问接内心独自。普鲁斯的 《追忆流水年华》采用的是直接内心独自,长达15卷的巨著就是用第一人称手法,以“我”的自我内心独 自方式写成。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中对“内心独白”的采用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布卢姆的妻子 摩莉在深夜半寐状态时的一段内心独白长达四五十页,而且作者为了使她的意识如行云流水,能不受限 制、没有停顿地自由驰骋,在这四五十页中没有加任何标点符号,这又可堪称文学史上的一绝了。我们 看看其中的一段: 几点过一刻啦可真不是个时候我猜想在中国人们这会儿准正在起来梳辫子哪好开始当天的生 活喏修女们快要敲晨祷钟啦没有人会进去吵醒她们除非有个把修士去做夜课啦要么就是隔壁人家 的闹钟就像鸡叫似的咔嗒咔嗒的响都快把自个儿的脑子震出来啦看看能不能打个盹儿一二三四五 他们设计的这些算是啥花儿啊就像星星一样隆巴德街的墙纸可好看多啦他给我的那条围裙上的花样 儿就有点像不过我只用过两回I7J "。 这是一段在意识流中具有双重作用的“内心独白”,即通过“内心独白”达到“自有联想”。在意识流 小说中,这两者往往是不可分开的。这就告诉我们,意识流小说中的“内心独白”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提出过的“内心的自我谈话”、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采用过的“内心独白”是不同的。 像上面引用的这一段的意思是:摩莉看时间还不到起床的时候,于是就浮想联翩。她联系到习惯于早起 梳理发辫的中国人;进而又联想到早祷的钟声和隔壁那个使他心烦的闹钟;她又试着数“一二三四五”看 是否还睡得着,从“一二三四五”又联想到像星星一样的花朵;又联想到她在隆巴德街旧居墙上糊的墙纸 上的花朵和丈夫送她的围裙上的花朵有些相像。而这类互不相干的联想,又都是用“早”这个感念联系 和贯穿起来的。英国女作家伍尔夫的《达洛威夫人》采用的是第三人称格,即间接内心独自,但读者还是 感到作品中的人物表现的仍是人物自我的思想意识。这样一来,意识流小说家几乎全都摒弃了传统文 第4期 王嚣:从《尤利西斯》看意识流小说的艺术特征 105 学那种以叙事、描写、评价为主的手法,通过“内心独白”“自有联想”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达到了意想 不到的、前所未有的效果。 通过上面对意识流小说的艺术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它极大地改变了西方小说的面貌,而对 这些变化的认识正是阅读、理解、欣赏意识流小说的关键。现代小说反对作家包揽一切,而主张读者更 积极地参与艺术创造,意识流小说中人物的思绪有很大的跳跃性,看起来是忽东忽西,读者要真正领会 它,就要努力去追踪人物的思路,而且还要把许多细节一一重新组装,这就是常说的读者积极地参与艺 术创造。而这一点正完全体现了现代小说的趋向。 意识流小说的产生,不只是技巧的变革,它是以对人的意识活动的新认识为前提的。它在艺术的表 现手法上大胆地探索,打破传统作家的传统写法,直接进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这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 开掘和作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很大的意义,使小说具有一股感人的感情激流;意识流小说使用第一人 称的“内心独自”,让“作家退出小说”,让读者直接面对书中的人物,甚至直接面对这些人物内心复杂多 变的意识之流,这种大胆的尝试如果运用恰当,确能取得鲜明逼真的艺术效果。在文学作品中,描写人 物的回忆时,作家的意识由客观时问转向主观时间,也是正常的。为了把跨度大的时间压缩到较小的范 围里去描写,适当采用时空错乱的立体结构,应该说也是一种可能的创新。因此,意识流小说的“多层次 结构”“自有联想”“内心独白”和时序互相倒置、互相渗透等手法,都有可借鉴之处。意识流小说家们由 于合理地使用了这些技巧,所以创作出了一些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式的作品。然而, 意识流小说作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一种流派,只有到了乔伊斯的手中才真正达到了成熟并取得了最辉煌 的成就,大大地丰富了西方文学的表现力,“他对人性的洞察和直率的描述,他在语言应用与文体风格上 的创新与探索对20世纪的文学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l1。 参考文献: 廖星桥.外国现代派文学导论E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20. 王守1._,何宁.2O世纪英国文学史E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4. 常耀信.英国文学大仡园EM3.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190. 王佐良,周珏良.英国2O世纪文学史[M3.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371. 黄源深,陈士龙.2O世纪外国文学作品(上二卷)E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63. 殷企平,高奋,童燕萍.英国小说批评史[M].七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93. 乔伊斯.尤利西斯EM].萧乾,文洁若,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8. 李维屏.英国小说人物史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96. 朱维之,赵澧,典晋凯.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I-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25 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7. 余德庄.近看《尤利四斯》[N].文学报,2006 03 16(4). 王守仁.英国文学选读I-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58. 何树,苏友芬.英国文学导读[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245. (责任编辑蒋涛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