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学业水平监测

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学业水平监测

2022-11-12 来源:乌哈旅游


人教版历史 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检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1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所选项的答案字母填在下列表格内。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1 14 2 15 3 16 4 17 5 18 6 19 7 20 8 21 9 22 10 23 11 24 12 25 13 1、隋唐时期,常州因运河的开凿而成为“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的交通枢纽,隋朝大运河横贯常州的一段称为

A、邗沟 B、江南河 C、通济渠 D、永济渠

2、学习隋唐史后,四位同学作了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

A. 文明初露曙光 B.繁荣与开放

C.分裂奔向统一 D.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3、右图是武则天陵墓前有名的无字碑,若要书写她当政期间的政绩,不包..括 .

A、虚心纳谏,开创”贞观之治” B、发展科举,首创殿试制度 C、减轻负担,发展社会生产 D、选贤用能,抑制勋贵元老

4、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结、积淀。下列诗句中,反映了唐玄宗统治时期的盛世景象的是

A、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B、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5、农业社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发明了许多农业生产工具,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下图中不属于农业生产工具的是

A 曲辕犁 B木棉纺车 C筒车 D秧马

6、8世纪初,唐朝和吐蕃已“和同为一家”。吐蕃是今天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 A 回族 B 藏族 C 维吾尔族 D 蒙古族

1

7、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下列关于唐代诗歌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唐诗的繁荣离不开唐代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 B、诗歌成为唐代科举考试的一项重要内容 C、杜甫的诗反映了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 D、“诗圣”李白的诗充满浪漫想象

8、10世纪到13世纪的中国出现了多个民族政权先后并立的局面,下图所示并立局面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应该是

辽 北 宋 西夏 辽 北 宋

西夏 金 南 宋 元 南 宋 图① 图② 图③ 图④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②①④ D、④③①② 9、史籍记载“(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辽与朝廷长期和好的局面出现于

A、北宋建立以后 B、澶渊之盟之后 C、靖康之变以后 D、岳飞被害之后 10、如右图,这是一幅以写实手法描绘中国古代城市生活繁荣景象的画卷的局部。这幅画描绘的是

A、隋朝的扬州 B、唐朝的长安 C、北宋的东京 D、元朝的大都

11、如右图,这座城市中的人们可能有的生活经历是 ①以煤作为主要生活燃料 ②购买活字印刷的佛经 ③到瓦舍听书、看杂技 ④观看《窦娥冤》等杂剧 ⑤参加蹴鞠等体育娱乐活动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 12、“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表明中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转移,下列与此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方向是从长江流域转移到黄河流域 B、南方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C、人口的多次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 D、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是在两宋时期基本完成的 13、“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这一历史记载浓缩了蒙古帝国从兴起到完成大一统的过程,开创和完成这一过程的君主分别是

2

A、李渊和李世民 B、宋太祖和宋高宗 C、成吉思汗和忽必烈 D、顺治帝和康熙帝 14、为今天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奠定基础的朝代是 A、西周 B、秦朝 C、唐朝 D、元朝 15、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二三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这主要得益于

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B、雕版印刷技术的推广 C、造纸术的重大改进 D、书籍销售的迅速扩大

16、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五彩斑斓的烟花营造了欢乐的氛围。你知道制造烟花的主要原料——火药配方见于文献记载及其被用于军事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吗? A、西汉 B、唐代 C、宋代 D、明朝 17、《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下列史实能在《资治通鉴》中查找到的是

A、朱元璋的事迹 B、戚继光抗倭 C、唐太宗的事迹 D、成吉思汗西征 18、“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哪个民族是在元朝时才融合形成的新民族?

A、维吾尔族 B、白族 C、苗族 D、回族

19、明朝皇帝常常在早朝时就能明白指出大臣前一天晚上的所作所为,这主要依靠 A、厂卫特务机构监视 B、军机处及时汇报 C、门下省强化监督 D、文字狱法网恢恢 20、“孽子孤臣一雅儒,填膺大义抗强胡。圣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这是张学良先生对一位古代民族英雄的赞词。这位民族英雄是

A、郑成功 B、戚继光 C、康熙帝 D、左宗棠

21、元政府在中央设立宣政院,清政府设置驻藏大臣。宣政院和驻藏大臣职责中的共同之处是

A、管理全国佛教事务 B、管理西北军政、外交事务 C、确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人 D、管理西藏军事、行政事务 22、下列关于康熙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作出的贡献叙述正确的是

①平定回部叛乱,重新统一新疆 ②组织雅克萨反击战,捍卫国家主权

③御驾亲征噶尔丹,维护祖国统一 ④制定金瓶掣签制度,强化对西藏的管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

23、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建筑体系和独特的建筑文化。下列建筑最能体现出封建社会皇权专制特征的是

A、天坛 B、太和殿 C、长城 D、 避暑山庄

3

24、回顾中国古代史,各个不同的朝代出现了独具特点的文学形式,下列关于不同朝代与文学形式及其代表性作家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唐朝——诗——杜甫 B、元朝——杂剧——关汉卿 C、北宋——词——苏轼 D、明朝——评书——曹雪芹 25、18世纪的“康乾盛世”被称为“落日的辉煌”,造成这种“落日”局面的诸多原因不包括

A、统治者对外紧闭国门,对内重农抑商 B、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开始遭到破坏 C、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阻滞科技发展 D、西方国家逐步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转变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9分)

材料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材料二: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请回答: (1)以上这些话都出自中国古代哪位皇帝?他“以古为镜”主要是吸取什么教训?(2分)

(2)被他当做“明得失”的镜子的著名大臣是谁?他“以人为镜”的具体做法是什么?(2分)

(3)为了“水能载舟”,他是如何使百姓安居乐业的?(2分)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这位皇帝的统治?(3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最初的考试完全是综合性的,强调儒家的经典著作,但也包括其他科目。渐渐地,这些考试集中于文体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相反,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4

请回答:

(1)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什么制度?这种制度最早出现于什么时候?(4分)

(2)最初出现的最能体现考试的“综合性”的科目是什么? (2分)

(3)这种制度“扼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当时这种制度在形式上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28、以下三幅示意图示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机构不断变革的情况。(15分)

图A 图B

图C

请回答:

(1)图A所示中央机构情况出现于哪一朝代?图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什么?(5分)

5

(2)图B所示中央机构组成情况出现于哪一朝代?该朝代的中央机构有何特点?(4分)

(3)图C所示中央机构的变化出现于哪一朝代?军机处的地位怎样?(4分)

(4)这三幅图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什么趋势?(2分)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盛唐从习俗风尚到思想文化都体现出胡汉交融和中西贯通的特点,展示了博大开放、汇纳百川与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八下)

材料二:在宋代,海外贸易集中在南部沿海和长江下游的几个大城市,……为了能征收关税将对外贸易限制在某些官方控制的大港口的制度开始于8世纪,在宋代这些关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使明代初期显得与众不同,但又同汉、唐、宋等朝代初期业绩典范相称的举措,是将帝国的骄傲播向四方,尤其是他们惊人的海上远征。

——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四: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增哉。

——《乾隆御制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代中外交往的典型事例(至少两例)。(4分)

(2)材料二中“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最重要的技术条件是什么?南宋时全国第一大港在什么地方?(4分)

(3)材料三,明代初期“惊人的海上远征”主要由谁领导?最远到达哪里?(4分)

(4)材料四,乾隆帝“宁可求全关不开”的心态在现实中演化为什么政策?(2分)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从唐至清,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变化的轨迹。(2分)

6

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学业水平监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1 B 14 D 2 B 15 A 3 A 16 B 4 C 17 C 5 B 18 D 6 B 19 A 7 D 20 A 8 A 21 D 9 B 22 C 10 C 23 B 11 B 24 D 12 A 25 B 13 C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唐太宗(1分)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1分) (2)魏征(1分)虚心纳谏(1分)

(3)轻徭薄赋,宽省刑罚(意思相近即可)(2分)

(4)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形成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3分)

27、(1)科举制(2分)隋朝(2分) (2)进士科(2分) (3)明朝(2分)八股取士(2分)

28、(1)唐朝(2分) 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3分) (2)明朝(2分)废除宰相制度,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2分)

(3)清朝(2分)军机处是皇帝发布政令、处理政务的枢纽,使君主旨意畅达无阻,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2分) (4)君主专制不断强化(2分)

29、(1)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日本派出遣唐使(写出两例即可)(4分) (2)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泉州(4分)

(3)郑和;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4分) (4)闭关锁国政策(2分) (5)从开放交流到闭关保守。(2分)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