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汽轮机润滑油系统在调试阶段遇到的典型问题及解决办法

汽轮机润滑油系统在调试阶段遇到的典型问题及解决办法

2024-07-22 来源:乌哈旅游
Science&TechnologyVision

管理科技科技视界科技创新汽轮机润滑油系统在调试阶段遇到

的典型问题及解决办法

郭华夫

(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浙江海盐314300)

【摘要】本文针对我厂650MW汽轮机组的润滑油系统在调试阶段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包括人因和设备问题,对这些问题一一做出描述与分析,并提出防范措施。希望能对运行人员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汽轮发电机润滑;顶轴和盘车系统;典型问题;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TM623.7文献标识码:A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04.089

文章编号:2095-2457(2019)04-0231-002

StudyonTypicalProblemsEncounteredbyGGRintheCommissioningStageandItsSolution

GUOHua-fu

(ChinaNuclearPowerOperationManagementCo.,Ltd.,HaiyanZhejiang314300,China)

【Abstract】Targetingatsometypicalproblemsoccurredtothelubricatingoilsystemof4#turbosetofourplantinthecommissioningstage,includinghumanfactorsandequipmentproblems,thispapercarriedoutdescriptionandanalysisonsuchproblemsonebyoneandproposedtheprecautionarymeasures.Itishopedthatthispapercanoffermeaningfulreferencetotheoperationpersonnel.

【Keywords】GGR;TypicalProblems;PrecautionaryMeasures

0概述

汽轮发电机组是电厂重要设备之一,汽轮发电机润滑、顶轴和盘车系统(GGR系统)是汽轮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机组的调试过程中GGR系统陆续出现润滑油质反复恶化,大轴轴瓦拉伤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一一分析,提出解决办法。虽然机组的调试工作早已结束且投入正式生产,如果汽轮机的润滑油系统工作异常,将直接威胁汽轮机设备的安全运行。总结归纳调试期间遇到的问题,其中包括了人因及设备问题,相信也会对正常运行时的工作活动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机组经过大修后,转子仍会长期产生一定程度的弯曲。若此状态下的转子直接冲水,可能会导致过度振动、烧瓦、轴颈磨损。因此,在飞机启动前,转子完全由长车预热,以消除静态偏转和内部应力。机组关闭后,由于转子、汽缸等都处于热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会导致转子产生塑性变形。部件冷却后,这种变形将很难消除。因此,单位需要在单位关闭后连续铸造。汽车,停止卡车直到单位温度达到维修标准。

(2)转子检修时使用

在机组大修期间,蒸汽机转子开启前后,需测量轴系的同心度等数据。这时需要一个不连续的圆盘转子,需要用车轮来移动。然而,在该单元的扩展中,增加了一个新的大修车辆装置。这工作可以通过修理卡车来完成。

(3)转子定位

除了是齿轮组的最后一对传动外,车轮的大齿轮也用作连接蒸汽机转子与发电机转子的停止补偿垫圈,它具有径向和轴向定位的功能。

1

1.1

系统功能

提供润滑油

汽轮发电机润滑、顶轴和盘车系统(GGR系统)负责可靠地向汽轮发电机组的推力轴承,支持轴承和盘车装置提供合格的润滑油,为汽轮发电机组提供顶轴油,为氢气密封系统提供备用油源以及为机械超速脱

扣装置供油。满足机组在各种运行工况下所需的流量、压力、温度及油质的要求。1.2顶起大轴

通过顶轴油泵,将来自冷油器的润滑油加压后通过顶轴油泵出口母管,分配至3#到10#轴承,将大轴顶起0.04~0.06mm。1.3旋转大轴

(1)预防大轴弯曲

车辆单元主要在该单元启动前后使用。一般来说,

2

调试阶段出现的典型人因、设备问题及处理过程

油质恶化,堵塞滤网,导致润滑油大量损失

GGR系统油冲洗阶段,因润滑油油质突然变差,导

2.1

致主油箱内的两个回油过滤器同时堵塞,造成大量润滑油无法通过过滤器转而溢出主油箱,损失大量润滑油。

调试过程中,GGR系统管道焊接基本完毕,油冲洗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且运行正常。突然整个GGR房

作者简介:郭华夫(1985—),男,工程师,从事核电厂运行维护工作。

Science&TechnologyVision科技视界231

Science&TechnologyVision

科技创新科技视界管理科技间地面全部被润滑油覆盖,同时还有大量润滑油正从主油箱过滤器开口处溢出,在紧急停冲洗泵后发现滤网已经被金属杂质完全堵住。经分析,整个润滑油冲洗效果很好,润滑油中杂质含量及颗粒度都已经明显改善,再出现大量金属杂质的情况肯定是因为整个系统出现重大变化,但是现场管道,设备状态都没有变化。最后查明是因为施工人员使用橡胶锤在整个润滑油系统各个弯转处进行敲击作业,用来将附着在弯管处的焊渣等杂质震落。但是因为对杂质量估计不足,也没有及时通知调试人员,在没有应对措施的情况下进行此项工作,导致事故发生。是典型的人因事故。

防范措施:统筹管理,合理安排工作进程,提前对复杂系统进行总体分析,防止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发生冲突。在多部门同时在同一系统展开工作的过程中加强现场巡检。

2.2油质差导致轴瓦拉伤

在调试期间,当机组的涡轮开始转动时,7#轴承

的温度开始上升,最终稳定在70度左右(其他轴承的温度低于50度)。为了防止损坏轴承,脉冲停止了。停车后,温度慢慢下降,当它再次转动,温度再次上升。当时,该机组处于冲激阶段,汽轮机车已经停运,开始之前润滑油的油质试验结果已经通过。检查7#轴承油的供应和回油,无异常。检查温度kt探测器,无异常。对7#轴承的瓷砖检查表明,支撑轴承有明显的拉紧现象。在此之前,石油过滤器中的润滑油被杂质所阻挡,因此人们认为,在脉冲作用下7-#轴承的温度会因为污垢与轴承的粘接而增加,导致轴承和转子之间的摩擦和热量增加。在刮掉并重新装上井筒后,这项工作是正常的。

注意事项:任何设备在主油箱内异常,且可能导致杂质进入主油箱,应及时停止并润滑油泵滤油,合格油后方可启动。当杂质较多时,主油箱也要及时清洗。在每个轴承回到油箱,主油箱增加磁棒,以防止金属杂质进入润滑油供应线。

2.3覆盖保护措施未到位,导致油质恶化

在调试期间,在机组试验前,涡轮润滑油的油品质

量试验结果表明,油品质量明显恶化,超过了涡轮允许起动的要求。由于油品质量的恶化,机组决定采用油滤器连续滤油,经充分滤油后,成功启动。

在该单元测试前,高压汽缸用开缸处理,大量绝缘层被移除并重新安装。在此过程中,大量的绝缘层微提升机将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汽轮机操作平台中。另一方面,由于涡轮的汽缸温度仍比较高,其润滑油系统仍在运行,主油箱排烟风扇也未停止,整个润滑油系统处于微膨胀压力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渗透到汽轮机操作平台的绝缘层中的大量微小的机载物体将不可避免地被吸入润滑油系统,导致系统的油质恶化。

232科技视界Science&TechnologyVision

防范措施:规范检修现场,采取遮盖等措施尽可能减少检修时产生的灰尘及颗粒物进入油系统的几率。

2.4在线未落实,导致润滑油损失

调试期间,因发电机励磁机故障需返厂维修,施工

单位已经将励磁机拆离现场。调试人员在现场进行润滑油系统调试试验,启动交流润滑油泵4GGR003PO,几十秒后大量润滑油从发电机平台泄漏至正下方-1米小平台。

施工单位在拆除励磁机时,按照要求需要将给其供给润滑油的进出管道断开,并用盲板盲死。但是施工单位仅仅盲死出口管道,进口管道只是用盲板盖住,并没有用螺栓栓紧。调试人员在没有落实在线的情况下贸然启动交流润滑油泵,导致大量润滑油从励磁机润滑油进油管道带压喷出,损失大量润滑油,并污染了整个-1米小平台甚至包括-7.2米部分区域。是典型的人因事故。

防范措施:在开展工作时一定要检查整个系统的在线情况,尤其是在系统状态发生过改变以后。加强对施工单位的跟踪监督,做到独立检查核实,双重保险。

3结论

鉴于汽轮机润滑油系统的消缺处理,一般均要停

运整个润滑油系统才能得以进行,而汽轮机润滑油系统的停运受多方面因素限制,最主要的是受汽轮机缸温的限制,因而,在机组试运阶段,如果汽轮机润滑油系统出现问题,耽误工期一般较长。所以在润滑油系统设备安装与初次投用前,应对相关设备与管道进行彻底的检查与清理,及时发现设备的缺限,做到防患于未然。

在润滑油系统投用后,尤其是在机组试运行期间,务必要加强与汽轮机润滑油系统的管理和对其油质的监控。运行人员更要提高警惕加强巡检。

在机组启动初期,应加强对与润滑油系统相关参数的记录与分析,并及时进行与历史记录,找出差异,不放过每一个疑点,以便尽可能早的发现与解决问题。

在运行中,要加强对汽轮机润滑油系统的巡检与监视,尽可能早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事故的扩大。几乎所有的润滑油系统的缺陷如不能及时发现与处理,都可能导致汽轮机烧瓦大轴损坏等恶性事故,因此,我们必须对机组的润滑油系统引起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吴季兰.汽轮机设备及系统,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6.

[2]600MW汽轮机顶轴油系统说明书,哈尔滨汽轮机厂,

2005.

[3]康松,杨建明等,汽轮机原理,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