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新闻事实的两篇报道看纸媒发展
新闻真实性被誉为“新闻的生命”。一直以来,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媒体采访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于此,衍生新闻时效性、可读性、新闻价值等等。
2006年微博时代的到来,开启了一场新的舆论争锋。在此阶段之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质”与“量”的较量,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预测,在不久的将来,纸媒的生存将会受到新媒体的巨大冲击,最终会被新媒体兼并而至消失。
在这种舆论风向漂浮不定的情况下,传统媒体选择既拥抱新媒体,融入新媒体的发展浪潮之中,又不断提升和优化自身的新闻报道内容,努力向“深”“独”“精”的方向发展纸媒。
近日看到的两篇新闻报道,引发笔者对新闻报道主观色彩的关注、对纸媒发展前途的思考。
《中国青年报》2014年5月15日报道了一篇有关孙杨重返赛场并获取金牌的新闻,原标题为《换教练、享专车,直呼朱志根为“谁谁谁”——(肩标)孙杨搞“特殊待遇”福祸难料(主标)》在这个新闻报道中,有这样一段信息:
孙杨的“特殊待遇”也体现在赛场外,本次比赛期间,孙杨出入赛场都是乘坐一辆高级商务车,而其他队员都是乘坐运动员大巴。孙杨对此倒不避讳,他说运动员大巴是30分钟一趟,但每个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时间不一样,乘坐大巴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等候,所以自己也希望有专车接送。
同日,《新京报》同样也发表了一篇关于同新闻事件的新闻报道,但是其内容却和《中国青年报》背道而驰。在其新闻消息《孙杨依然无人能敌》中这样写道:
在过去的比赛中,孙杨曾因为全程乘坐朋友的豪车出入而引发争议。经历了一系列风波后,形象跌至谷底的孙杨这次学乖了,虽然抵达青岛后朋友为他提供了一辆商务车代步,但孙杨这两天还是老老实实地乘坐国家队的大巴,跟着大伙儿一起行动。
两条新闻稿件放在一起一对比,不难看出二者的新闻主观色彩都异常的浓厚。于《中国青年报》而言,它的立场显然是对上次孙杨惹出的舆论风波仍然耿耿于怀。其新闻报道的着重点也放在了孙杨和前教练的“不和”以及这次的“特殊待遇”上,而对于全国游泳冠军赛暨亚运会选拔赛的结果报道,很显然,从标题上我们就能看出这不是报道的重点。
于《新京报》而言,它的主观色彩和中青报相比,则显得轻微。它把报道的着重点放在了选拨赛结果上,但是对于比赛过程中的细节,它仍然淡妆浓抹了一把。
也许因为这次的比赛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事,光报道新闻结果,对于吸引读者来说,显然没有多大作用和新闻价值。于是乎,各家媒体纷纷转至对赛事过程细节的关注。譬如,两家媒体都抓到了孙杨与前教练全程无交流的细节,相较之下,中青报的报道则显得更加详细而有看点;同时,两家媒体也都关注了孙杨此次参赛是否有专车接送的细节。可是对于这一部分的报道,两家媒体则显得风牛马不相及了。中青报说,这次是专车接送,并且在标题中都打入了“特殊待遇”的旗号;而新京报采访到此次孙杨没有乘坐专车,他是乖乖乘了大巴参赛的。如此一个大大的出入,着实让读者犯了难。
我在网上也查了资料,并未发现有明确的说法,大致也是有这两种意见。倒是在新京报的报道中,提及了孙杨的朋友为他提供了一辆豪华专车,而他拒绝了特殊待遇。我想两
家媒体采访的出入,估计就是从此处衍生的。相较之下,中青报的报道更容易让人信服,因为在原报道中,他引用了孙杨本人说的话。如此看来,错误的报道只能归于新京报了。(笔者个人观点)
对于这篇新闻的真实性,笔者姑且不做评论。但是,就其背后所揭示的新闻报道中所存在的不足,却可深究一番。网上各种探索纸媒发展前途的文章,各种引导纸媒“凤凰涅槃”的指向,其实总结起来,不过是关注形式和内容的转变。
就上述的两篇新闻报道,我们很容易看出问题不是出在形式上,而应归咎于新闻内容。两篇新闻报道,先不纠其真实性,单就其新闻客观性,也不能说服读者。同样的两篇报道,新闻的主观意识渗透的太深。虽然都是采用隐性的报道方式来阐明记者的观点,但是对比之下,还是很容易看出其显性的态度。
这样的报道,虽然凸显了新闻价值和新闻可读性,但是偏离新闻真实和客观的价值,于读者而言,又有什么意义呢?
现在越来越多的纸媒工作者都在担心传统媒体的衰退,但是在我看来新事物的产生往往是对旧事物的革新和推进。就像当初文字传播代替了口头传播;电子传播代替了印刷传播;电视的出现,占据了广播的发展之路一样,新的传媒方式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方式的消失。恰好相反,旧的传媒方式会因为新的传媒方式的冲击,而跨出历史性的一步转变。这才是变革的真谛。
因此,在我看来,顺着新媒体出现并迅速发展的趋势,纸媒要想寻求发展,就必须在小细节上下功夫,对于新闻报道的“内容”要做深化性的解读和客观性的再现,切不可自怨自艾,而捞个“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下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