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传播学研究方法

传播学研究方法

2022-02-02 来源:乌哈旅游


传播学研究方法分析

——以《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的进路、议题与视角》一文为例

《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的进路、议题与视角》是国内知名学者董天策与王君玲于2011年发表在《现代传播》第8期上的一篇文章。作为系列科研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通观全文可推断该文应属于整个研究成果的文献综述部分,文章整体上是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因此其使用的传播学研究方法主要为文献研究法。当然其中对定量研究、系统观等方法也略有涉及。接下来,本文将重点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的进路、议题与视角》一文中所用的传播学研究方法、行文中存在的问题点等内容,并在最后总结归纳出如何利用文献研究法进行文献综述的撰写,以期能够为笔者之后的相关学术研究积累宝贵经验。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的进路、议题与视角》一文中所用的传播学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来看,该方法在前期准备阶段和进行过程中会经常被使用。文献为“已发表过的、或虽未发表但已被整理、报导过的那些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它不仅包括图书、期刊、学术论文、科学报告、档案等常见的纸面印刷品,也包括有事物形态在内的各种材料。现有的文献种类主要分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或称为零级、一级、二级和三级文献。

零次文献也称第一手文献,即曾经历过特别事件或行为的人撰写的目击描述或使用其

1

他方式的实况纪录,是未经发表和有意识处理的最原始的资料,包括未发表付印的书信、手稿、草稿和各种原始纪录。

一次文献也称原始文献,一般指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等文献。

二次文献又称检索性文献,是指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包括著录其文献特征、摘录其内容要点,并按照一定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查找的文献。

三次文献也称参考性文献,是在利用二次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对一次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并概括论述的文献。此类文献不同于一次文献的原始性,也不同于二次文献的客观报导性,但具有主观综合的性质。

《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的进路、议题与视角》作为一篇综述性质极强的文章,全文基本上使用的都是文献研究法,举例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章节:

(1)第一章“国内外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理论命名与学术视阈”中由于“网络群体性事件”这一概念较多为国内学者提及,然而在从20世纪70年代即逐渐展开对该问题研究的国外学术界却并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因此作者借助相关文献总结归纳出国外在研究类似“群体性事件”的对象时经常使用的概念,包括:“集体行动/集群行为、社会动乱、社会运动、大众抗议、大众抵抗、大众抗争、不满/争议政治,甚至直接以具体的集会、游行、示威、罢工、不服从等冠名”。

(2)第二章“我国群体性事件研究的兴起与发展”中谈及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进路,作者对2003至2011年间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阶段性分析得出2003至2008年

2

是起步阶段,研究内容较为单一主要是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影响进行描述,并尝试提出防范策略。且研究者多数来自公安政法系统及政府、军队等单位。而2009年以来研究进路呈现出多方面的转向,“一方面研究立场由相对单一的官方立场逐步走向官方、学界等多种立场,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也开始摆脱意识形态的判断而走向科学。另一方面研究心态由刺激—反应式的紧张趋于缓和,客观的研究学术研究态度得到广泛认可”。

(3)第三章“我国群体性事件研究的主要议题”中作者针对现有文献总结归纳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网络舆情和网络集体行动的诱因和形成要素”“网络集体行动的涵义与特性”“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和精神层面研究”四个议题。且通过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对如下字眼的运用,可以清晰的看出作者对文献研究法的使用,例如“从现有文献看”、“**研究者认为”、“有研究者提出”、“有学者指出”等等。

(二)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是要寻求将数据定量表示的方法,并要采用一些统计分析的形式。它能够回答“多少”、“比例”等形式的问题,而数据统计与分析是该研究方法最显著的特点。

《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的进路、议题与视角》一文中明显使用定量研究方法的内容体现在第二章“我国群体性事件研究的兴起与发展”,文中提到“本文的研究数据主要基于对于中国知网CNKI搜索结果的统计与分析,统计数据截止到2011年2月18日”“对2003年到2010年间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博硕士论文和重要会议论文进行检索,共得到检索结果137个,剔除不符合研究主题的文章8篇,共有相关研究文章129篇”。

(三)系统观方法

3

著名学者邵培仁曾在《传播学》一书中将传播学研究方法从横向上划分为控制论方法、信息论方法及系统论方法。所谓系统,是指“相互关联的元素的集”或“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成份的总体”。系统论方法,就是运用系统理论把传播现象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认识、考察和改造的科学方法。学术研究中对系统观方法的运用最直观的体现就是面对同样一个问题时作者会以两分的角度来全面看待,而不是局限于单一视角。《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的进路、议题与视角》一文在第三章“我国群体性事件研究的主要议题”中讲到现有文献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界定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延续我国特有的“群体性事件”的思路和范畴,将“网络群体性事件”纳入“群体性事件的范畴之内”;第二类是认为网络群体性事件只是集体行动的一种,不能一概而论的将其纳入治安范畴或视为负面事件;第三类认为网络集体行动从本质上是一种舆论现象,是网民就某一议题在网上进行群体性讨论。随着研究的推进,论文作者并没有简单的罗列不同学者的学术意见,而是在经过全面的分析之后,明确指出第一类界定存在着两点局限性。而这种论文论证方法正是对系统观的明显应用。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的进路、议题与视角》一文存在的问题点

(1)在论及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命名时虽然作者整理并展示了大量国内外文献中涉及类似“群体性事件”的对象时经常会使用的概念,但是论文作者并未对究竟何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给予一个特别清晰的定义,只是在第一章结尾处以“为行文方便,下文将使用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群体行动和网络集体行为等不同概念的统称”寥寥数语做了一个交代。至于为何网络群体性事件可以作为以上多种相关概念的统称、这几者之间究竟有何异同点,作者在这一阶段性研究成果中并未阐释清楚。

(2)在第二章“我国群体性事件研究的兴起与发展”中作者将数据来源定位于中国知网CNKI,那么这样统计出来的数据是不是有一定局限性,中国知网能不能收录所有涉及网

4

络群体性事件的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对于那些知网并未收录而出现在学术专著中、在国外期刊发表的有关该论题的论文或者未以公开发表形式存在的文献资料是不是也应纳入数据来源。此外,在该部分行文中提到“共得到检索结果137个,剔除不符合研究主题的文章8篇,共有相关研究文章129篇”,但是究竟本文采用的是何种检索标准、剔除的标准又是什么并没有明确指出,文中只简单交代作者以“网络”AND“群体性事件”、“网络”AND“集体行动”、“互联网”AND“集体行为”、“网络”AND“集体行为”为“题名”进行检索,然而以上的检索词是否足够全面能够涵盖有关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所有内容就难以确保了。而这正是在利用文献研究法进行文献综述时最需要注意的问题,制定合理的检索标准,选择全面的检索渠道进而保证获取的文献资料更为具完整性。

(3)在第二章谈及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时作者从近年来相关论文数量的快速增长看出社会各界和学术界对该问题的重视,然而数量的增加却并不意味着质量的正相关增加。作者并没有从论文质量方面进一步阐释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的发展,这应该可以算作《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的进路、议题与视角》一文的一个小小的不足。

三、合理化利用文献研究法进行文献综述的策略

文献研究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需经历以下三个阶段:分析和准备阶段、收集和占有资料阶段、处理和加工使用阶段。

(一)分析和准备阶段

该阶段主要研究的是“找什么”和“去哪儿找”两个问题。“找什么”是指分析研究课题,确定所要查找的主题和文献范围。而“去哪儿找”则是指选定检索工具,确定检索途径。具体而言可通过以下渠道获取文献资料:(1)网络查询:利用百度、谷歌等综合搜索

5

引擎搜集信息,信息出现的场景可以是百度百科、博客、豆瓣、知乎等各类自由式言论发表区域,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利用这种方式获得的信息其可信性难以确定;利用中国知网、维普期刊网等期刊论文、会议论文收录较为全面的网站进行文献资料的查找,这样能够保障相关文献资料的可信性。(2)图书馆查询:去学校图书室或者更大的图书馆查找(查找的范围由近及远逐渐扩大)。图书馆的相关书目由于业已形成系统性的专著,因此在有关内容的阐释时会比学术论文更为详尽,对前因后果的揭示也会更有条理更为具体。(3)向师长或相关专家进行咨询请教,由他们给出建议查找的书目。

(二)收集和占有资料阶段

第一,该阶段需要具备一定的文献阅读能力,如果研究对象涉及到我国的历史文献,那么,就必须对古代汉语有所掌握,以便扫除阅读古藉的障碍。如果阅读研究中要收集参阅各种外国文献,那么对第一、第二外语必然要有所掌握。第二,该阶段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即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第一种方法叫做“远粗近细”。在围绕研究课题集中收集了许多文献资料以后,不妨先把手头掌握的文献资料,按照其出版年代的先后,略作排列。离课题研究主题年代比较久远的文献资料,一般可用粗读或略读的方法阅读,只求知其大概,并视需要随时做好摘录或笔记。对于有关研究课题内容的近期文献资料,则应该尽可能较为详尽细致地阅读,同时也要从实际出发,做好文摘卡片。对某些资料,可用剪报或复印的方法,分门别类装订成册,以备进一步作深入研究时便于查考。第二种方法是“整理要目索引,制作文摘卡片”。为了便于对研究课题进一步作深入研究,同时也为撰写论文准备材料,在阅读有关文献资料的同时要做有心人,一是要整理要目索引。所谓要目索引,就是把与研究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中涉及的内容,或按照原文题目(或观点)可自行概括组织文字,编成索引。所谓索引,就是要做到是什么问题,什么材料,什么观点,在什么文献资料上的哪一章节,甚至哪一部著作的第几页,都应做到一目了然,检索时伸手可得,毫不费力。第三种方法是“发现问题,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在广泛阅读或者按研究课题

6

进行文献资料筛选过程中,由于各种资料形成的年代不同,作者的素养见解不同,往往可以发现对同一问题,各有各的理解,各有不尽相同的诠释,促使作者自身对这一问题有所思考,从而对它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奥秘,提出自己的见解。第三,在具体的文献检索过程中可遵循以下方法,顺查法即从课题相关内容的研究开始的时间为起点,逐步推进到当前新出版的文献;逆查法即从当前的文献逐年回溯过去的文献,直到满足需要为止;抽查法即选择某课题领域发展迅速、研究成果较多的时期进行重点检索;追溯法即利用手头的文献所附的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目录作为线索,逐一追查原文,再从这些原文所附的参考文献目录逐一扩展。

需要指出的是在文献收集时应注意一是要尽量搜集新的文献,因为新的文献比旧的文献资料更新,更全面、更可靠。二是要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因为第一手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要相对更高些;三是要注意,不但要搜集观点一致的材料,也要学会搜集观点不一致的资料,这样可以学会比较分析。

(三)处理和使用文献资料阶段

要认真阅读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分类和整理,并对不同来源的资料进行比较和筛选。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和学习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在筛选资料的时候要遵循以下原则:(1)针对性:选择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材料。(2)可靠性:最好是原始文献或来源于权威部门。(3)时间性:尽量选择最新出版或发表的资料。(4)典型性:保留那些质量高、作用大的典型资料,去掉重复、过时的资料。(5)全面性:力求搜集与课题相关的各方面资料,不但要搜集和自己观点一致的材料,也要搜集和自己观点不一致的资料,做到全面占有资料,学会比较分析,使自己研究的结论比较科学、全面。而在引用资料的时候要做到:准确而不断章取义、简洁而不罗嗦赘叙、有效而不空谈狡辩。

7

对文献资料的处理和使用阶段主要就是文献综述的撰写。文献综述是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指在全面搜集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一定时期内某个学科或专题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一份论证有力、资料详实的文献综述是一篇学术论文成功的前提。文献综述是学术论文特别是研究生阶段论文写作过程中必须进行的一个环节,因此对文献研究法的掌握是必须且迫切的。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