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8—2019年新乡市高二上期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2018—2019年新乡市高二上期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2021-04-27 来源:乌哈旅游
新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5,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使任何非遗资源都可能变成商品和赚钱的对象。虽然多数非遗可以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但确实有些非遗项目不适宜实行产业化经营。过度的商业开发和不当的产业运作,会对非遗保护传承产生种种负面效应。因此,要促进非遗产业化科学发展,首先必须对非遗资源产业化开发的适宜性进行具体评估,合理界定非遗产业化的对象和范围。

某种非遗能否实行产业化开发,主要取决于其性质和生存方式。总的来说,非遗可分为宜产型和非宜产型两大类。宜产型非遗是指适宜通过产业化途径和手段来保护和传承的非遗,非宜产型非遗则反之。宜产型非遗具有经营性,而非宜产型非遗具有公益性。所谓非遗产业化,实际上是指对宜产型非遗的产业化开发和利用。当然,这种区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即便是非宜产型非遗,其中的某些元素也是可以

1

被适当开发利用的。

在非遗产业化开发进入实际运作之前,应当组织专家学者和有关各方对非遗资源进行实地考察、科学审视和全面评估,逐一分析和研究非遗项目的具体特点,论证和判定其宜产性,以便实施分类保护与管理。非遗资源宜产性评估既要切实遵循产业化的一般规律,追求非遗市场价值和参与开发各方的经济利益,又要充分考虑非遗的公共文化资源属性,确保非遗的社会效益和有效保护。换言之,评估应当寻求和体现非遗保护与开发及利益相关各方的权益均衡。

为最大限度地反映非遗资源产业化开发优势之大小,可根据非遗项目的品相要素、内容要素、经济要素、保障要素这四个方面的情况,综合进行非项目的宜产性评估和分类。评估过程要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能定量评估的指标必须给出量化结果,为非遗产业化提供准确可靠的决策依据。

在科学评估和分类的基础上,要对宜产型非遗保护和非宜产型非遗保护区别对待,分而治之。非遗的性质不同,所采取的保护方式和措施也应不同。对于远离现代生活、无市场生存能力的非宜产型非遗,应由政府承担保护职责并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施严格保护,按照该非遗原有的方式传承和发展,尽力维护其历史文化价值,优化其生存发展环境。而对于仍有市场需求、特别是潜在经济价值较高的宜产型非遗,则应在正确指导、科学规划和有效监管之下,借助市场力量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从而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协调和双赢。因为市场是宜产型非遗生存的土壤、发展的平台,越有市场的非遗,就越有

2

生命力。这种宜产型非遗保护与非宜产型非遗保护并举、分别实施的做法,充分考虑和照顾了两类非遗的不同特点,既可以使非宜产型非遗得到更为精心的针对性保护,又为宜产型非遗的保护与开发创设了更为宽松适宜的环境,是非遗保护的有效方式和路径。当然,无论针对何种非遗,无论保护还是开发,都要尊重非遗传承发展规律,充分调动和发挥有关各方尤其是非遗传承人及当地民众的主体意识和介入热情。

(摘编自张秉福《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科学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多数非遗可以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因为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使任何非遗资源都可能变成商品和赚钱的对象。

B.非遗项目在品相、内容、经济、保障这四个方面的要素是综合进行非遗项目宜产性评估和分类的重要标准。

C.对非遗项目进行宜产性评估与分类,既要有定性分析,又要定量分析,后者应给出量化结果,为决策提供依据。

D.非宜产型非遗,有的因远离现代生活而不具市场生存能力,若盲目动用市场力量开发,则可能无助于保护。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从促进非遗产业化科学发展的角度提出非遗保护与开发对策,提挈下文。

B.文章从能否实行产业开发的角度区分了非遗资源的不同类型,论证结构清晰。

3

C.文章主体部分从非遗性质与生存方式、宜产性评估要素与方法方面进行论述。

D.文章指出不同性质的非遗应采取不同保护措施和方式,分析具体,具有辩证意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非遗资源宜产性评估只要维持非遗保护与开发及利益相关各方的权益平衡,则非遗的社会效益与有效保护就能实现。 B.借助市场力量对宜产型非遗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可以加强和促进宜产型非遗的保护,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协调和双赢。 C.非宜产型非遗具有公益性而不具经营性,如果要获得针对性保护,就决不可以对它实施任何市场倾向的开发与利用。 D.对于富含经济价值的宜产型非遗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如果它能在有效监管之下运作,就可以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亚布力烟什么滋味 张抗抗

趟开没膝深的白雪,我们走进山林。

踩着赵尚志和他战友们留在雪地上的脚窝,我们被硝烟裹挟,回到那个也许已在平静的日子里渐渐淡忘了的岁月。

几年前去过长白山,在如今柏油马路穿过的山林里,半个世纪以前刻在树干上的大字依然模糊可辨:抗联由此过,从此不低头。

呼吸不可抗拒地急促,手心攥出了汗,精神迅速亢奋。人一旦处

4

于平庸之中,便渴望着崇高的拯救。于是坐下来看《赵尚志》,居然一集不落。没有人指定我必须看这部片子,如若是指定我准保不看。我看《赵尚志》就是因为我看了一个开头便只想往下看,还在电视报上用红笔划出下一集的日期。那几天我很有些疑惑自己中了什么邪,因为作为女人,一般来说我极少对战争产生兴趣。

亚布力烟什么滋味?

我在那片土地上生活过多年。被大面积开垦的荒原,如今已没有多少抗联战士居住过的窝棚的遗迹。只是在往日老职工家火热的土炕上,仍终日弥漫着亚布力烟呛人的气息。盛放在用碎纸片粘合成的烟筐箩里的金色烟叶,在漫长的冬夜里一撮一撮化为灰烬,如同我们和父辈曾经燃烧过的热血与激情。那场风暴几乎袭击了整个中国,而在这片辽远的土地上从长白山一直到黑龙江边,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皑皑白雪、茫茫白桦林、莽莽苍穹,天地派苍茫,那苍茫唤起你亲切的回忆,而艳红的鲜血洒在苍茫之上,却是一种亲切的悲壮。

几年前,曾经读过《赵尚志》的原著——老作家王忠瑜先生的长篇小说《总司令的悲剧》。于是坐在电视机前时就很悲壮地想:假如没有年轻的导演李文岐豁出身家性命,四处筹资将其搬上荧屏,那个苍茫岂不是留下一个大大的空白么?

有意思的是,在白山黑水间用心血填上了那个空白的作家和导演,都在不同的场合,对我说过这样的话:我写(我拍)赵尚志,是因为我崇仰这个人。

因此,片头“赵尚志”这三个字就像冰雪鞑子香一般,钻出封冻

5

的地层,傲雪凌霜而立。“赵尚志”三个字,如同民族仇恨的狂飙,在荧屏上风起云涌,一泻千里。“赵尚志”——由千千万万拥戴他信任他的民众汇集而成。赵尚志不是一个人,赵尚志代表了人民反抗的力量。然而集千万人之志于一身的赵尚志,最终又还原为赵尚志本人——他永远只能是他自己。

片头奇艳的艺术构思,使我长久地沉湎于那个悲剧的开始。也许从赵尚志强烈个性生成的开始,就蕴含着悲剧的结尾。亚布力烟始终迷茫而苦涩,这种辛辣的烟雾终日弥漫在他嘴边,以至笼罩了他的一生。生命和热血都是可以抛洒的,重要的只是一个活法而已。人活一口气,便不能憋着那一口恶气苟且,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沦为奴隶。所以当片尾那金色的烟叶一张张飘落,忽然隐隐地就出了烟雾散尽后大气的凝重和虚浮。此时,苍凉而铿锵的歌声响起:“狠抽它一口吧嗒吧嗒嘴,狠抽一呀口吧嗒吧嗒嘴,攥紧拳头,不想哈腰,杀鬼子,那个拜土地,天生愿遭罪呀,嗯哎唉嗨哟。狠抽它一口吧嗒吧嗒嘴,狠抽一呀口吧嗒吧嗒嘴,翻开眼皮,心里没事,抬起头,那个挺直身,人活一口气呀,嗯哎唉嗨哟。抬起头呀,挺直身,人活那一口气呀嘿,人活一口气。”

故事被传诵着又被不断赋予新的解释最后再被忘却,甚至包括故事主人公的姓名。所有的背景渐渐远去,留下来的只是一个真正成为人的男人才具备的骨气。

历史活着。历史不是因墓碑而辉煌,而是因人生生不息的延续而辉煌。

6

于是《赵尚志》的主题歌最后一句是:亚布力烟,有滋味…… 我虽没有尝试的勇气,但我相信。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叙写“我”观看电视剧《赵尚志》的经历与感受,再现抗联当年的战斗场面,赞美了赵尚志等抗联战士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英勇气概。

B文章第四段生动细致地描写“我”紧张、亢奋的表现,并且交代“我”非看不可,而且一集不落,为下文叙写电视剧《赵尚志》的相关内容做铺垫。

C文章中的一些议论语句含义深刻、富有哲理。如“历史活着……因人生生不息的延续而辉煌”肯定了人的骨气、民族气节在历史传承中的作用。

D.文章写法巧妙,叙写赵尚志善于用侧面烘托,比如叙述作家王忠瑜写赵尚志与导演李文岐竭尽全力将赵尚志搬上电视荧屏,都是因为崇仰他。

5.赵尚志为什么为人们所崇仰?请简要概括。(6分)

6.“亚布力烟”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①金陵九冬,悲歌击筑。一声声呼唤,一阵阵悲泣,划破这个寂

7

静的冬晨。来自世界各地的吕门弟子和东南大学师生代表等千余人,齐聚南京市殡仪馆,为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的吕志涛送行。

②在通往殡仪馆的路上,自发前来送行的人们排成一条长龙。2017年1月11日,常年疾病缠身的吕志涛永远合上了双眼,走完了80年的人生路。临走前,他的手里仍紧紧攥着一支钢笔,枕边几张散落的稿纸上,凌乱地记录着对学生论文的修改意见和对学科建设的一些随想。

③1965年,吕志涛研究生毕业,因品学兼优,当时系主任兼研究生导师徐百川建议他留校任教。

④这一留,就是一辈子。

⑤从最初的助教到讲师,再到教授,他把自己的半生光阴奉献给了三尺讲台,将教书育人这件事做到了极致。

⑥“人生得此恩师,足矣!”孟少平跟随吕志涛3年,恩师诚朴严谨的治学态度影响了他的一生。孟少平说,读研时他的某项课题国内外研究很少,参考资料难寻,花了很长时间只查找到一位俄罗斯学者的文章,通篇俄文,他实在看不懂,只能前去请教恩师。“当时先生还在北京参加学术研讨会,本以为他只会告诉我文章的核心内容,没想到他却熬了两个通宵把论文翻译出来。”回忆起当时拿到翻译的论文的情景,孟少平双目濡湿。如今,已身为博导的孟少平遇到难题时,还是会忍不住求助恩师,只是,那间熟悉的办公室里再无那道熟悉的身影。

⑦在吕志涛心中,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1989年意外骨折后,

8

他因为放心不下学生,便把课堂搬到了家里。一米宽的过道里摆放着数十张小马扎,无法站立的吕志涛瘫坐在椅子上给学生上课,60厘米的小黑板总是写了再擦、擦了再写。

⑧数十年后,羽翼已丰的学生们回来探望恩师,还是会坐在小马扎上,静静凝视那块小黑板,细心地聆听恩师的教诲,一如当年。

⑨“先生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教书育人上了。”宋业坛说,他投入恩师门下时,先生已年近80高龄。那段时间,吕志涛的病情一天天加重,行动日益艰难,但是为了及时指导学生,他仍然坚持每天去一次学院了解情况。从家到学院,常人10分钟的路程,吕志涛要柱着拐杖走30多分钟,中间至少停歇3次,每次听到石板路上的‘笃、笃’声,我们就知道先生来了。”想起昔日思师的悉心指导,宋业坛泣不成声。

⑩躬耕于教,育万千桃李。如今,郑文忠、戴雅萍、冯健、曾滨等百余名吕门弟子分布世界各地,成为国内外建筑学界的顶梁柱。

(摘编自郑晋鸣、李薇《科研工作也要“文以载道”》)

材料二:

我国著名结构工程专家吕志涛院士指出,目前中国高楼越建越多,超高层建筑正大量在建应当降温。

超高层建筑为什么应当降温?吕志涛院士说,一是结构问题,上百层的超高层建筑目前在结构上诸多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二是建设成本太高。如上海第一高楼金茂大厦,建设成本超过了50亿元,仅一天的营运成本就要100万元。三是没有节约用地。城市建筑需要节约

9

用地,但超高层建筑必须考虑停车场、绿地等配套设施用地,实际上未起到节约用地的作用。四是难以应对消防等突发事件。因此,吕志涛院士说,百层以上、3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要尽量少建。但他同时认为二三十层的高层住宅还是要多多建设。为什么?因为二三十层的高层住宅能节约用地,解决我国人多、住房用地紧张的矛盾,从技术上说,也已比较成熟。

吕志涛院士还对不顾实际、不计成本、片面追求建筑美观的现象提出了批评。他说,搞大工程、大建筑要以实用、安全、经济、美观为原则,现在很多地方不适当地把美观放到了首位,不仅提高了建设成本,也给工程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有的甚至留下了安全隐患,亟须引起社会重视。

(摘编自《吕志涛院士呼吁:“超高层建筑热”应当降温》)

7.下列对材料一文本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陵九冬,悲歌击筑”“一声声呼唤,一阵阵悲泣”,用整句,用叠音词,写景写声,渲染了悲痛哀悼的气氛。

B.记叙吕志涛留校任教经历,用“从最初的助教到讲师,再到教授”一笔带过,主要是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C.第④段是过渡段,第⑦段“在吕志涛心中,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是过渡句,它们使文段衔接严密,过渡自然。

D.第⑧段和第⑩段,分别在前面记叙吕志涛事迹的基础上,进行虚写,虚实结合,寄寓了深沉的情感。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0

A.吕志涛是著名的结构工程专家,他去世后,他的世界各地的弟子,以及东南大学师生代表前来哀悼,还有许多人自发为他送行。 B.吕志涛把学生放在心中,对学生的求助无私地尽力帮助;他曾瘫坐着坚持给学生上课;他年老病重时,还及时指导学生。 C.昌志涛认为,超高层建筑在结构上存在诸多问题,建设成本太高,没有节约用地以及消防问题突出,因此要尽量少建。 D.吕志涛不赞同追求建筑美观的做法,因为这种做法提高了建设成本,也给工程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有的甚至留下了安全隐患。

9.以上两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和基本倾向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①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

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②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

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

11

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己醉,左右以水頮③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中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 .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注]①兴圣皇帝:即西凉武昭王李暠,唐玄宗二年追溢。②有道:唐时选举科目之一。③頮:hui,酒。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璘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

B.璘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

C.璘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

D.璘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

12

尝犯法/白为救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之后取字,二者常有某种联系,人们常称呼字以表示礼貌。

B.诗书,文中指诗作和书法。文中的“通诗书”指李白善于写诗,书法亦有较深的造诣。

C.天宝,唐玄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

D.赦,指减轻或免除刑罚。新皇帝登基或者皇宫有重大喜庆时,通常会赦免一批罪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白受到赞赏。苏颋为益州长史时,看到李白,认为他是不同一般的人;李白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诗文,感叹说:“您是天上被贬下人间的仙人啊。”

B.李白慷慨豪爽。他爱好纵横术数,学击剑,想当个游侠之士,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客居任城时,同孔巢等五人居于徂徕山,整天酣饮,当时号称“竹溪六逸”。

C.李白放荡不羁。他陪玄宗饮酒,喝醉了,让高力士替他脱鞋;他曾借着月色与崔宗之乘船从采石至金陵,身上穿着皇帝所赐宫锦袍,坐在船中,旁若无人。

D.李白才华横溢。李白与玄宗在沉香亭饮酒,玄宗心中突然有些感慨,想要李白替他写歌词,李白酒醉稍醒后,下笔成文,词章

13

婉转华丽,意精旨切,不留余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5分) (2)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虞美人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首两句,一近景一远景,一工笔细描,一简笔勾勒,描摹出江南春雨特有的景致,犹如一幅秀雅的水墨图。

B.“丝丝”这一叠词,既逼真地再现了柳枝随风婆娑起舞的柔姿,也生动地描画了春雨绵绵的形象。

C.“楼儿忒小不藏愁”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把愁情具体化、形象化。

D.词中有许多词用得十分巧妙,如“借”字。词人客居他乡,借花献给所怀之人,这样用“借”字,显得不同凡响。

15.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海棠红近绿栏杆”一句。(6分)

14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宋荣子能够在所有人都称赞或诽谤他的时候也不更加奋发或沮丧的原因是他有“ ▲ , ▲ ”的思想,觉得不过如此。

(2)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一句用数字描述了阿房宫建筑面积之大,接着用“ ▲ ”极言阿房宫楼阁之高。

(3)李煜《虞美人》中“ ▲ ? ▲ ”两句将李煜的愁闷劈空倾泻下来,包含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无常之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口耳授受本来是人与人交际的通常渠道之一,教师教学生也是人与人交际,“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于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说到如何“讲”,我有个朦胧想法,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了,上了路了,(▲),岂不是就用不着“讲”和“教”了?这是多么高的境界啊!教师不该朝这样高的境界努力吗?再说怎么“讲”。我也曾朦胧地想过,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 ▲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 ▲ ,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要沿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焕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

15

去探索。倾筐倒箧容易, ▲ 艰难,确是事实,可是为了学生的长远利益,似乎不应该怕难而去走 ▲ 。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繁复的事事物物被他们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 B繁复的事事物物,他们能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 C.他们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

D.他们能自己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探索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熟能生巧 触类旁通 画龙点睛 康庄大道 B.熟能生巧 举一反三 画龙点睛 终南捷径 C.炉火纯青 举一反三 一语中的 康庄大道 D.炉火纯青 触类旁通 一语中的 终南捷径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教师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焕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B.教师要朝着促使学生这个“反三”标的精要地“讲”,务必焕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C.教师要朝着促使学生能“反三”为中心精要地“讲”,务必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D.教师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6

20.下面是某待业大学生应聘书初稿,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5分)

在《白云晚报》上看到敝校的招聘启事,我对教师一职有点兴趣。我贵庚22周岁,生于白云市,今年7月从中国海滨大学师范学院汉语言教育系毕业。我曾在培训机构做过两年兼职教师,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我善于思考,有团队合作精神。请相信,我能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雪中送炭。速速回复。

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6分)

示例:激战湘江,四渡赤水,爬雪山过草地,长征是一部血战史。 材料:

宣言书 宣传队 播种机

打土豪分田地 发文告致电文 渡金沙夺泸定

五岭细浪 组织群众 启迪思想 乌蒙泥丸 建立政权 传播主张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18年网络流行语盘点成为热点,“一首凉凉送给某某”“掌声送给社会人”“今晚吃鸡”“游泳健身了解一下”“皮一下,很开心”“菊外人,陶渊明”“隐形贫困人口”“确认过眼神”“C位出道”……不知道这些,你就out了。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现实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

17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新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A(强加因果关系。多数非遗可以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是从多数非遗资源的性质和生存方式来说的,而“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使任何非遗资源都可能变成商品和赚钱的对象”是文章开头交代的社会环境,引出下文的论题。两者不构成因果关系)

2.C(“主体部分从非遗性质与生存方式、宜产性评估要素与方法方面进行论述”这一分析不全面,信息有遗漏,与原文内容不合。从原文看,第一段总说,提出论旨,以下各段分说,先后从非遗性质与

18

生存方式、宜产性评估原则、宜产性评估要素与方法、保护方式与措施这些方面展开具体论述)

3.B(A推理不当。原文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C表述绝对化。“就决不可以对它实施任何市场倾向的开发与利用”这一表述过于绝对,根据原文“即便是非宜产型非遗,其中的某些元素也是可以被适当开发利用的”,非宜产型非遗中某些因素可开发利用。D条件表述不全面。“有效监管”只是条件之一,根据原文,还需有“正确指导、科学规划”)

4. A(“再现抗联当年的战斗场面”错误,文中没有对“战斗场面”的叙写)

5.①他集千万人之志于一身,有着不惜流血牺牲、勇于担当的抗战精神,他代表了人民反抗的力量,体现了不苟且、不屈服的民族气节。②同时,他又是一个有强烈个性的人,他有一个真正成为人的男人才具备的骨气。(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6.①赵尚志爱好抽亚布力烟,亚布力烟雾终日弥漫在他的嘴边,笼罩了他的一生,是赵尚志的生活特征之一,写亚布力烟,使人物形象更丰满;②文章题目是“亚布力烟什么滋味”,在文章前面又提出问题“亚布力烟什么滋味”,后文回答“亚布力烟有滋味”,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③“亚布力烟有滋味”暗示文章主旨,增强情感表达,反复渲染,强调热血、激情、骨气永远令人们景仰,永远让历史铭记。(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7. A(B“主要是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错,有拔高之嫌,没有

19

这个作用。C第⑦段不是过渡段,“在吕志涛心中,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不是过渡句。D“进行虚写,虚实结合”的分析不准确,第⑧段不是虚写,是实写)

8.D(“吕志涛不赞同追求建筑美观的做法”表述不严谨,应是不赞同片面追求建筑美观的做法)

9.材料一侧重报道了吕志涛投身教育事业,言传身教,为祖国输送人才,赞颂了他高尚的品德和献身精神。(3分)材料二侧重报道吕志涛对建筑领域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的批评,表现了他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责任感。(3分)

10. B(原文标点:瑞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

11.B(诗书,在古时一般指《诗经》和《尚书》,也可泛指书籍,只在特殊情况下,指诗作和书法。在本文中,“通诗书”指通读诗书,故“书”不指书法)

12.D(“李白与玄宗在沉香亭饮酒”错,李白此时没有和玄宗一起饮酒,他是在宫外喝酒)

13.(1)他的祖先在隋朝末年因为犯罪被流放到西域,神龙初年,(他的祖辈)从西域逃回来,客居于巴西郡。(得分点:“以”“遁”“客”各1分,句意2分)

(2)高力士一向高贵,以替李白脱鞋为耻辱,(于是)指摘李白诗中的毛病来激怒杨贵妃。玄宗皇帝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就阻止。(得分点:“耻”“官”“沮止”各1 分,句意2分)

20

【参考译文】

李白,字太白,是兴圣皇第九代孙。他的祖先在隋朝末年因为犯罪被流放到西域,神龙初年,(他的祖辈)从西域逃回来,客居于巴西郡(在今四川)。李白出生的时候,他母亲梦见太白星,因此给他取字叫太白。十岁时,就通读诗书。及至长大成人,隐居于岷山,当时所在州郡凭有道科举荐他,可是他没有应举。苏颋为益州(今四川成都)长史时,看见李白,认为是不同一般的人。(苏颋)说:“这个青年天生才智超群,如果再稍加努力学习,便可以同司马相如相比。”然而李白爱好纵横术数,学击剑,想当个游侠之士,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李白又客居任城(今山东济宁),同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于徂徕山,整天沉醉于酣饮之中,当时号称“竹溪六逸”。 天宝初年,李白南游到会稽(今浙江绍兴),和吴筠关系好,吴筠被召入京,因此李白也到了长安。李白去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诗文,感叹说:“您是天上被贬下人间的仙人啊。”在玄宗面前说起李白,玄宗就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谈论当代的大事,李白于是献上一篇赋颂。玄宗皇帝赐李白吃的东西,并且亲自为他调羹汤,下诏命他为翰林供奉。李白还是和酒徒在街市中醉酒。玄宗皇帝坐在沉香亭,心中突然有些感慨,想要李白替他写歌词,于是召李白入宫,但是李白已经醉倒,左右侍从用水洒他的脸,酒醉稍醒,拿笔给他,下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意精旨切,不留余思。玄宗爱惜他的才华,好几次设宴召见他。李白曾陪玄宗皇帝饮酒,醉了,让高力士替他脱鞋。高力士一向高贵,以替李白脱鞋为耻辱,(于是)指摘李白诗中的毛病

21

来激怒杨贵妃。玄宗皇帝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就阻止。李白自己知道不被玄宗的亲近所容忍,愈加不自律放荡不羁,和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琏、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被称为“酒中八仙人”。李白恳切请求引退还居山林,玄宗皇帝也就赏赐金锦放他回去。李白浮游漂泊于四方,曾借着月色,与崔宗之乘船从采石至金陵,身上穿着皇帝所赐宫锦袍,坐在船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起兵造反,李白辗转于宿松和匡庐之间。永王李璘聘请他到幕下当僚佐。永王李璘起兵,他即逃回彭泽,永王失败了,李白按照罪行应当被处斩。当初,李白游并州,见过郭子仪,李白把郭子仪当作奇特的人。当时郭子仪犯法,李白救了他,他才免受到处罚。这个时候(李白当诛时)郭子仪愿解除官职来为李白赎罪,于是朝廷下诏把李白长期流放到夜郎。恰逢大赦,又回到寻阳。

14. D(“词人……借花献给所怀之人”错,应是“天”借花给词人)

15.这一句运用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手法),表面上看似红绿满眼,实际上却是满心愁绪。(3 分)词人本欲赏花遣愁,但映入眼帘的偏又是竞相吐艳的红海棠。想到自己久滞客中,韶华渐老,思乡自怜之情,油然而起。(3分)

16. (1)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2)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 日 (3)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 知多少

17.C(根据前后文的逻辑可知,A、B项不连贯,叙述的角度与上

22

文不一致,叙述的角度应是“他们”而不是“事事

物物”;结合上下文,括号所在的这一问句,应是一个“……了,……了, ……了,岂不是就用不着‘讲’和“教’了?”的句式,所以D项不妥)

18. B(熟能生巧:对工作、技能等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妙的办法。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语境是反复使用工具,故选“熟能生巧”。触类旁通:懂得了某一事物或道理从而懂得相关的其他事物或道理。举一反三: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形容善于类推,能由此及彼。前者强调“相关”,后者强调“许多”,另外,后文有“反三”照应,故宜选用“举一反三”。画龙点睛: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一语中的:一句话就说中要害。根据上句的语境,选用“画龙点睛”。康庄大道:宽阔平坦的大路,比喻光明美好的前途。终南捷径: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文章语境是我们不应为了便利、容易而不顾学生的长远利益。所以宜用“终南捷径”)

19. D(A搭配不当,“焕发……能动性”不能搭配。B语序不当,应将“这个”移到“标的”前;搭配不当,“焕发……能动性”不能搭配。C句式杂糅,将“为中心”改为“这个标的”或‘这个目标”;也可将“朝着”改为“以”)

20.①“敝校”应改为“贵校”;②“有点”应改为“有浓厚的”;③“贵庚”应改为“现年”;④“雪中送炭”应改为“尽微薄

23

之力”;⑤“速速回复”应改为“静候佳音”或“期盼贵校的回复”等。(每处1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21.五岭细浪,乌蒙泥丸,渡金沙夺泸定,长征是一本宣言书。 传播主张,启迪思想,发文告致电文,长征是一支宣传队。

组织群众,建立政权,打土豪分田地,长征是一架播种机。 (每句2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22.参照2018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写作提示】这是一则体现了时代发展潮流的材料作文题目。材料以网络流行语为陈述对象,表达了对时代发展的思考。每一个时代,都被烙上鲜明的印迹。网络流行语的爆发式出现,从某个角度说,是这个时代群体的集体记忆,让人们在视听的娱乐中感受时代的脉搏。同时,这种流行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搅动了社会的神经,让文化遭遇了尴尬。一些流行语能够激发人的精神动力,具有积极作用。而一些流行语则缺少丰富的内涵,也不具备精神引导作用。理解了材料内涵,便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

①如何看待流行。流行文化,只要建立在健康的土壤上,就应该得到尊重与保护。网络时代,流行语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一些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的流行语,承载了这个时代的群体记忆,应该肯定。而一些缺少文化内涵的流行语,则应该谨慎使用。

②尊重语言。尊重语言,保持语言的生命力,能够像古人那样创造语言的精华,才能充分展示文化的魅力。一些具有调侃性的流行语的出现,表现了社会的浮躁,使语言成为一幕幕滑稽戏中的牺牲品。

24

规范网络空间,尊重语言内涵,是时代的呼唤。

③去粗取精。网络普及的今天,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片繁荣,也带来一系列困惑。语言传承,应该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宗旨。近年来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一些流行语在弘扬和传播汉语的文字美、语意美和语境美方面并没有做出表率。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60分)

说明:

1.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择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级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2.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级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关系;③观点

25

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①材料丰富,论据充实;②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①用语贴切;②句式灵活;③善于运用修辞手法;④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①见解新颖;②材料新鲜;③构思新巧;④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⑤有个性色彩。

3.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2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