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影响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涉及范围非常之广。为了更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在本次课题中,将基于教学双主体的理论视角,以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教学主体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研究。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期望和态度、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考核要求,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等主观因素对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课堂教学效果所造成的影响,从而寻求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因此,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促进师生关系的互信互爱发展均有积极的实际意义。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广泛应用,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大学生所必备的要求。同时,鉴于信息时代对于人才的更高要求,国家加强了高校信息技术教育,教育部出台了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以及“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南”,来指导大学信息技术教育。除此之外,我们目前正处于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潮之中,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对于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研究,有其重要的意义。
在理论上,一方面可以丰富目前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可以为之前学者所做的关于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状况的理论研究提供有效的补充。在实践上,对教师而言,寻找自身的不足,提升教学吸引力;对学生而言,可以了解其学习期望,提高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使之更好地投入于学习;对二者而言,可以培养双方改善师生关系的意识,使师生之间朝着互信互爱的方向发展提供指导。
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涉及范围非常之广。在客观条件上,包括学校的各项硬件设施条件是否完善、学校对信息技术类课
1
程的安排是否合理、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否实用;在主观条件上,包括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教学能力的高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的是否积极、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等因素。
因此,为了更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在本次课题中,将基于教学双主体的理论视角,以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研究,挖掘课堂效果的主观影响因素,积极寻求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而目前的有关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教学方法的探讨、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实践方面,对于教学主体方面的研究非常少,因而做好本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为了了解关于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已有研究情况,笔者从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中,分别以“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方法”和“高校课堂教学效果”为主题,对相关论文进行了检索。之后,通过仔细筛选得到了一定数量的论文。
从发表的论文数量上看,从2000年到2014年之间,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这表明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得到了有关研究学者及专家的日益重视。在2010年之前,对于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的研究是相对比较少的。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在互联网大众化的过程中,人们也得益于网络的方便与快捷,信息技术逐渐成为新一代的主要革命力量,因此,从2010年至今,重视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开设,以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研究的热点领域。同时,在终身教育的理论倡导下,培养大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以增加其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也成为研究的重点。另外,对于高校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也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这也从侧面证实了在高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并且已经得到了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在今后的研究与实践中,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从发表的论文内容上看,通过分析现有文献,已有的研究学者和专家主要将研究的视角集中在不同理论背景下的教学方法,以及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的体系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目前,已经被关注和研究的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方法有很多,例如:建构主义教学观下教学法、项目体验式教学法、研究性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等,都是教学理念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其理论的提出都有一定的实践价
2
值,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同时,关于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的体系建设和改革实践也得到了关注,但是其主要是立足于宏观发展的局面,为高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提供硬性条件和制度条件,以保障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学者主要研究高中与大学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衔接问题,力求找到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起点,以便更好的制定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能力和素养。
目前,关于高校课堂教学效果研究的方面,已有文献内容主要集中在分析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和改善教学效果的评价制度方面,然而,对教学主体的关注也大多在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方面。如今,在现代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日益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发展和创造的指导思想得到了社会各界,包括教学工作者的广泛认同,因此,在研究课堂教学效果时,我们也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地位和作用,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充分了解学生的主观感受,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教学参与度。同时,也更应该充分利用学生这个群体,在课堂中重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强教师教学的吸引力。
因此,本次研究课题将研究的视角主要集中在教学的双主体上,即教师和学生,力图从教学主体身上进行充分挖掘,找到提升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观影响因素。目前,关于教学主体方面的研究较少,能够提供借鉴的内容不是很充分,所以,做好本次的研究课题,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约占95%以上,对于这部分学生开展信息技术类课程是培养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提升其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开设信息技术类课程,使学生成为不但掌握专业知识,又能灵活运用信息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各高校除了必修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之外,根据专业需求的不同,还以必修和选修的形式开设了一系列的信息技术类相关课程,如此一来,可以充分利用科技发展和信息技术,辅助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其专业知识的学习,使得他们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易于理解,同时加深记忆。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操作性,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生动的展示,使学生能够有较为直观的感受,同时在课堂中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教学效果。
本次研究课题的研究对象,是选取了几所具有代表性的甘肃省内高校,它们分
3
别是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甘肃政法大学这四所高校。通过实地调研获取真实的资料,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本次研究主要是基于教学主体的视角,因此,旨在调查了解教师和学生对校内信息技术类课程的主观体验和感受。为了富有针对性的了解教学主体双方的真实感受和迫切需求,对于教师和学生,分别制定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在访谈中,对学生尽量采用两到三人的多人访谈,重视他们之间的互动和互相启发,更有利于真实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期望和主观感受。
第二章 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研究
第一节 相关概念
所谓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就是在大学生通识教育中所设置的一门教授关于计算机理论及应用的课程,所针对的学生群体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提升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日益广泛的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定时间内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者发展。其中的“有效”与否,就涵盖了教学过程中主体双方的共同努力,因为教学有没有取得实际效果,并不单单取决于教师有没有教完课程内容或者是教的认不认真,同样取决于学生有没有用心学和学习的好不好。倘若学生没有兴趣学或者学习之后仍然没有收获,即使教师付出了再多的时间和努力也是无效的教学,同样的,学生付出了很多努力之后,仍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也是无效的教学。因此,学生所取得的实际进步是判断有效教学的重要指标。
以上两个概念笔者在此重点梳理,有助于本次高校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研究的论文形成,使之易于理解。
4
第二节 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开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开设现状 (一)课程设置
根据本次调查,绝大多数学校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是以计算机理论基础和计算机实验操作这两种课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的,每周开展二到四节课的居多(一节按照40或45分钟计算)。本次研究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的,为高校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课程教材上均采用指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为学生教材用书,并且仅在大学一年级时开设。
(二)教师及学生对信息技术类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的满意程度
表2.1 学生对校园硬件设施的感受及所占比例
学生对校园硬件设施的感受 不太能满足上课所需 基本能满足上课所需 不能够满足上课所需
所占比例 27.78% 69.44% 2.78%
根据调查,师生均对于所在学校的硬件设施条件的配置上,认为能够满足上课所需,详见表2.1。其中,对认为不太能满足上课所需的同学进行了进一步访谈,据了解,并不是学校校园硬件设施配置等级高低所造成的,而是因为大学计算机实验操作课程为两周一次,所以同学们认为学校的设施数量少。据教师所言,学校的机房数量和计算机数量都是可以满足上课需求的,只是因为在教学内容中需要具体操作的内容较少,合并内容进行操作,可以节约资源,因此计算机实验操作课程安排为两周一次。这说明目前在兰州市的这几所高校,虽然地处西北地区,相对南方的高校来说较为落后,但是对于教育教学的硬件设施建设依然不吝投资,足以见得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
表2.2 学生在课堂中实际掌握的内容及其所占比例
学生在课堂中实际掌握的课程内容 所占比例
5
全部能够掌握 只能掌握七八成 只能掌握一半 只能学会一小部分
5.56% 38.89% 27.78% 27.78%
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在课堂中并不能够完全掌握所学知识或所学技能,详见表2.2,因此对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感到不太满意,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乐观。但是约四分之三的学生表示可以掌握一半或者一半以上,这说明教师上课所教授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并非严重超出同学们所能接受的范围。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们或许可以在新生入学时,对同学们的计算机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测试,以便有梯度的进行分级教学,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均有所提高,让更多的同学对于课堂中的学习效果感到满意。
因为信息技术类课程的任课老师均来自于信息和计算机专业,是有专业学科背景的教师,大多来自理工科,因此他们对于课堂教学的教法和具体操作多来自于多年的教学经验,而非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对于教师来讲,出勤率是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也是教师上课时饱含激情的动力,因而当学生的上课出勤率高时,教师对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更有信心。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多时,教师认为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相应提高。然而,反观当今的课堂,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所以多数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效果感到不太满意,或者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目前信息技术类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教师而言,出勤率无疑是课堂教学效果的保证,也是有效教学开展所必备的基本条件。但是,部分同学出现了逃课的现象。因此,针对同学们逃课的原因,做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详见表2.3。
表2.3 逃课原因及所占比例
逃课的原因 临时有事耽误 不喜欢信息技术课程 不喜欢教师上课的教学方式
其它
比例 44.4% 5.56% 22.22% 27.78%
6
通过表2.3所呈现的逃课原因及所占比例,不难发现,在逃课的学生群体中,也有近半的学生有上课的意愿,只因临时有事耽误,并且不喜欢该课程的学生仅为5.56%。因此,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对于大学生还是具有一定吸引力的,但是如何使反感该课程的学生改变自身观念,是急需解决的难题。
表2.4 逃课的原因及所占比例
逃课的原因 临时有事耽误 不喜欢信息技术类课程 不喜欢教师上课的教学方式
其它
所占比例 44.44% 5.56% 22.22% 5.56%
与逃课的频率相比较,笔者发现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信息,那就是在基本不逃课的学生群里中,也有15%的同学不喜欢老师上课的教学方式。那么,如何吸引这部分学生成为提高信息技术类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为了达到有效的教学,就是要让在座的学生学有所获,而不是单纯的为了出勤考核而浪费时间,在这个问题上,教师应作出更多努力,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和学生均对学校的教学所需硬件设施感到基本满意,但是二者仍然对课堂教学效果感到不太满意。这就说明真正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原因还是在于教学活动的参与双方,双方的意愿和积极性。
表2.5 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及其所占比例
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目标 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注重教学过程的方法与交流 培养信息技术来辅助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所占比例 69.44% 5.56% 25%
根据表2.5,在课程目标上,学生在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所感受到的仅仅是教师期望其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以及培养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解决问题的意识,绝大多数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感受到教师注重方法与交流。这说明在目前的高校课堂中,还是以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为主要目标,因为这是可测量的,可以通过笔试和机试来进行测试,还可以辅助于课堂作业的考察。但是,大部分教师还是没有注重将教学的过程变成交流方法和真正对话的过程,没有积极的引起同
7
学们的学习兴趣,与同学们多互动。
表2.6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频率及其所占比例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频率
经常互动交流 偶尔活动交流 基本不与学生进行交流
所占比例 19.44% 58.33% 22.22%
表2.7 课堂参与教师提问的程度及其所占比例
课堂参与教师提问的程度 经常回应教师提问 偶尔碰到感兴趣的问题会回答 除非教师点名,否则不会回答
所占比例 2.78% 38.89% 58.83%
可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很少,除非碰到感兴趣的话题,才会偶尔交流。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多提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与学生多进行交流互动。并且,大多数同学没有意愿积极响应教师的提问,仅有2.78%的同学经常回应教师提问,一半以上的同学表示除非教师提问,不然不会主动回答教师提问的问题,其中这种现象以女性同学居多。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多关注女性同学,善于启发诱导同学们参与课堂提问。
表2.8 课程考核方式及其所占比例
课程考核方式
考勤 课堂作业 期中考试 期末考试 小组作业 其它
所占比例 66.67% 61.11% 25% 91.67% 16.67% 8.33%
在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上,详见表2.8,以期末考试占主要,因此同学们并没有
8
对平时的课堂教学有足够的重视,因考勤也占据一定比例,也就出现了之前所述的有15%的学生虽然身在课堂之中,却对课程不感兴趣,没有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考勤是课堂教学效果的保证,因此要使信息技术课程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教学魅力,充分调动出勤同学的积极性。
表2.9 学生是否有意向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及其所占比例
是否有意向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
已经考取 有意向考取 暂时没有意向考取
所占比例 22.22% 36.11% 41.67%
在学生方面,多数学生有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的意愿,以求为将来的就业提供一定帮助,但是在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课堂中并没有学到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导致了很多同学对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效果感到不太满意。在收集到的反馈中,以“实用”、“操作”、“实践”为主要集中意见的词眼,这说明在我们目前的教学内容中,有很多实用的操作技能没有纳入教学内容,教师可在学有余力的同时,进行补充,使学生学有所获。
表2.10 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及其所占比例
课堂参与教师提问的程度 以语言形式获取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 以直观形式获取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 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所占比例 63.89% 44.44% 58.33%
在教师方面,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其中有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以直观形式获得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由此可知教师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教学效果仍然差强人意,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教师的教学信心和教学热情。
9
第三节 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学生的学习期望和态度
教育作为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的教学活动,学生这个角色理所当然就成为一个天平非常重要的一端。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那么,学生的学习态度就成为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每次课堂上的时间不过两个小时,教师能够做出的努力与其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不成比例,这往往与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关。
学生往往想要学习能够对自身有实际用处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而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仅仅是作为大学生通识教育中的一门课程,旨在提高同学们的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并没有像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那样,学习精深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细致的应用技能。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往往以较为简单的基本办公软件操作和个别实用的软件操作作为课程内容,因此,很多同学认为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所教学的是已经掌握的简单知识,不屑于花时间去认真听讲,但是,实际上,对于这些基础性的软件,大多数同学是没有全面掌握其中的功能的。
据了解,同学们对于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的热情还是比较高的,而平时的信息技术课程往往无助于考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在没有上课之前,就会降低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期望。同时,很多同学想要学习关于装机的方法和如何处理电脑出现的小问题,而这些在平时的上课学习和具体操作中没有涉及。
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学习期望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通过思想教育促进其态度转变,教师也可以适当讲授一些学生关心的知识,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求及考核方式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对于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发现教师为了努力上好课,让同学们学有所获,也是付出了很多努力的。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最基础的是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取直接的学习经验,事半功倍;最易于理解的是以直观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们进行实际操作或演示,使每位同学都能够有一个直观的体验和认识,对于接下来的独立操作也有帮助;除此之外,还采用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让同学们利用上课时间进行独
10
立操作,教师负责及时的给同学们答疑。
教师对同学们的要求,也是适度的,不会太过严苛和高难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至少可以教会学生大部分的课程内容和知识技能,课余布置的练习作业也并不需要同学们去花费太多时间去完成。据了解,教师一般布置两小时以内就可以完成的学习任务,让同学们私下熟练软件的操作,或者使学生多关注前沿的信息技术领域。
作为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所开设的信息技术类课程,其考核并不会难度太大,一般也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据了解,一般采用考勤、课堂作业和期末考试为综合考核方式,少数教师也以小组作业的形式列入考核,但主要还是期末考试为最重要的考核。这说明,教师更期望看到学生在他的课堂上学有所获,而不是仅凭期末考试的突击以完成学习任务,教师注重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学生的学习态度。
三、师生之间的关系及互动
依据现代的教学理念,更多的把教师放在引导者的位置,强调引导而不是灌输,同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力求让学生能够掌握学习的方法,以便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因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独裁者”,而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学生不必再胆怯于教师权威,而是可以大胆的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与教师进行真诚的友好的课堂互动。
而目前,我们的信息技术类课程课堂教学中,仍然是教师的“一言堂”,并非是教师愿意这样甘心当一个“独白者”,在讲台上平淡的讲授着课程的内容,而是信息技术类课程并没有吸引学生足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很多学生甘愿坐在教室里听教师讲,而不愿意与教师进行积极的交流和互动,具体就表现在教师提问时,很少有人积极应答,多数需要教师点名。为此,教师也表示实属无奈之举,可是,若是上课不提问,会有更多学生注意力涣散,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四、生生之间的关系及互动
现代的教育理论中,很多学者和专家关注到了同辈群体,在同辈群体中引入竞争和合作的元素,可以有效的促进同辈群体的学习和共同进步。对于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课堂教学也是一样的,教师应更加注重营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之互教互学,如此一来,既可以省时省力,又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感情。在知
11
识的学习过程中,总有学生是反应快的,当然也有反应慢的,相互提醒和交流,可以让反应慢的同学能够跟进学习进度,同时,也可以促使反应慢的学生在课前多做准备,积极学习,以求在课堂中能够有优异的表现,形成“你追我赶”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除此之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互相启发,教师再做适当的引导,就可以很轻松快捷的完成学习任务。若是形成了激烈的讨论,那么学生会对该知识点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和理解。因此,在实际的信息技术类课程课堂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在对话的过程中相互学习。
第三章 提升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的相关对策
第一节 课程设置方面
目前,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课程设置以计算机基础理论和计算机实验操作相结合的形式开展的,一周二到四节(一节课按照40或45分钟计算),在课程内容上主要以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以及基础办公软件和个别软件的实际应用操作作为学习内容。然而,这些内容多是学生不够重视的方面,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使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模式,也没有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因此,大部分学生不能够掌握全部的所学知识。
一、根据不同的专业学习不同的软件操作
在科技飞速发展并且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我们身临其境的生活在一个知识爆
12
炸的时代,我们体会到了科技的方便与快捷。作为大学生,学习好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成为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成为一个现代人才所必备的知识储备。因此,有必要将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提到一个重要的地位。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为大学生提供了政治立场和哲学思想,是重要的思想基础,那么信息技术就是我们走向理想社会的工具和技能。
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尤其是在当今互联网告诉发展的时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好信息技术,利用好信息技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辅助其专业课的学习。除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学习,还有办公软件操作和个别软件的操作之外,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其专业的相关软件。比如修图软件、数据统计软件、CAD等等,都是可以辅助专业学习的。
二、根据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分级教学
根据本次调查,大部分学生没有完全掌握所学的信息技术类课程知识与技能,然而四分之三的学生可以掌握超过一半的内容。为了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学校可以在学生入学之初,就进行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的测试,以便对不同计算机水平的同学施以不同程度起步的信息技术类课程。因为很多同学来自偏远落后的农村,有些来自发达的城市,自然计算机水平有差异,接受能力也有差异,分级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值得一提的是,对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进行分级教学,并不是说施以不同内容的教学,而是不同起点和不同节奏的教学,为了公平起见,最终的教学目标还是期望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学到大致相同的计算机基础理论和计算机操作技能。
三、根据班上学生人数适当增加助教
根据本次调查,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在计算机实验技能操作课程中,一个老师无法照顾到全班每一位同学,根据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可以根据班上的人数来适当增加助教,而这些助教可以由研究生来担任,如此一来,既可以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也可以给研究生更多的锻炼机会,还可以帮助教师给学生答疑,使更多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实际操作,提升信息技术水平。
13
第二节 学生角度
一、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相对弱势的群体,不在于与教师相比其地位上的弱势,而在于与教师相比其知识上的弱势,因为教师已经成为术业有专攻的专业人士。因此,教师要想尽各种方法,积极的引导学生,提升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兴趣,更多的是培养其利用信息技术发展自身的意识。正所谓,对于学生来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够培养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有效的学习不仅发生在课堂,同样可以发生在学生的课余时间和日常生活中。
提起培养兴趣,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这是老师应该努力去做的,但是笔者认为,学生更应该付出努力,从自身做起,积极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因为教师和学生相比,毕竟是一对多的比例,不可能做到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因此,学生应当主动承担一些,同样也是为了自身能够发展的更好。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设计或作品,利用日常生活中能够用到的操作技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欲望。
二、不做沉默的大多数
根据本次调查以及切身的感受,不难发现,在当今的大学课堂中,沉默已经成为一种在课堂中常见的气氛,教师也表示已经做出很多努力,想要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更多的互动交流,但是这仅凭教师一方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学到了多少理论知识或操作技能,因此,学生群体应付出更多的努力,培养自己与教师沟通的能力,主动的去与教师进行交流,与教师建立起互信互爱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应多与外界沟通,这里的外界是指除去学生日常生活的环境之外的世界,例如学生可以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或者校外活动,多与各方面领域的能人异士多交流,有意识的去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因为在本次了解中,很多同学不愿意积极回应教师的提问,很多原因在于胆子不够大,或者觉得自身能力欠缺,因此,在课余生活中,应积极的寻求机会去锻炼,培养能力和信心。
三、三人行,必有我师
古语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平时的生活中尚且是如此,在学习中,亦
14
是这样。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同学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很容易就能够学会教师所教授的内容,理解慢的学生要善于向这些同学学习,教师也应多鼓励优秀的学生与一般学生交流,倡导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疑问及想法,有问题共同探讨、共同解决,类似于“小先生制”。在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参与,营造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学习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第三节 教师角度
一、学会幽默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应当具有掌控整个教学过程的能力,控制课程教学的导向及发展,使学生积极参与进课堂教学的互动中。为了能够使信息技术类课程课堂教学效果取得保证,对于理工科学科背景的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应该增强自身的幽默感,使教学语言富于生动性和魅力,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有趣的教学环境中更加投入的学习。
二、学会沟通
现代的教育教学,更倾向于让教师放下教师权威,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的同时,可以向学生汲取优点,达到教学相长,使教学的工作变得不再枯燥,也不再是一味的教师教、学生听。作为教师,要有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将学生放在平等对话的平台上,进行平等的沟通。在这一方面,教师应当注意平时的言行,营造出与学生之间的零距离感,让学生感觉到亲近、易于沟通。
在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生动的案例进行讲解,多列举一些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乐于与学生打成一片,使学生感觉到亲近、易于接触,使自身更富于魅力。部分学生表示,经常会有因为喜欢某个老师而喜欢某门课程的现象发生,因此,教师应努力使自己富于人格魅力。
三、注重过程
在传统的应试的教育大背景下,在教学中更加注重的是结果,因此,教学活动变成了被动的记诵答案,而不是理解其中思维的过程。而今,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应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由终结性评价转为过程性评价。就像是现在的考核方式由多种方式结合而成,而不仅仅由期末考试的成绩来决断学生的学习结果,但是,注
15
重过程也不能仅仅只表现在评价方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充分注重课堂教学的学习过程,尽力使学习的过程也变得丰富多彩。
第四节 主体间角度
主体间性哲学打破了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对我与他人的关系作出全新的思考,从而为主体之间的平等交往提供了基础。在主体践行哲学看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是“我—他”型关系,更不是“我—它”型关系,而是“我—你”主体间性关系。
一、共同努力构建师生之间的对话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均为教学的主体,但是教师与学生谁都不是中心,相应地,任何一方都不能将对方作为客体对待,从而也就真正将学生提升到了主体的地位,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多的尊重,从而师生之间能够建立起新的对话关系。
在我们常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知识权威自居,师生之间只能是简单的知识授受的关系,二者虽然进行着交往,但这是以教师、知识为中心的不平等的交往,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关系,导致了在教育教学中出现教育交往的实质性缺失。如此一来,教师对于学生而言,是有被压迫感的对象,因此,学生才不愿意主动回答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不愿意与教师有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
对话是指沟通、合作、交互。合作是新型师生教学关系的特征。在合作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处于互信互爱的平等状态,学生在没有任何强制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独立性,使学习在高效的状态下进行,从而可以有效的提高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我—你”师生关系的真正形成需要教师拥有满腔的教育爱。教师只有把学生作为具有完整人格的生命个体看待,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存在。只有深沉的教育爱,使师生之间彼此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在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高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后,注意倾听他们发自内心的意见和建议,调查了解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教师形
16
象。教师应努力改变自身,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充满魅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积极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只有取得学生的支持和配合,师生共同努力,建立和发展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那么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才会取得一定程度的提升。
除此之外,学生也应转变自身的思想,做好作为一名学生应尽的义务,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发展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以便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游刃有余,学有所长。教师和学生应当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因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有些对信息技术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应注重发挥这部分同学的带头作用,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第四章 结论与反思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在教师缺乏爱心的地方,无论是品行还是智力都不会得到良好的或自由的发展”。正因为如此,在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不滥用自身的教师权威,将学生放置于平等对话的位置,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构建师生之间的对话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充满教育爱。相应的,对于学生来说,也应该积极培养自身对于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兴趣,在课堂中积极响应教师的提问,并且提升运用科学技术辅助于专业知识学习的意识。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是好与否,与教学主体息息相关,值得教学主体双方付出努力。
17
同时,在本次研究中,尚且存在不足。由于时间关系,调查的范围不够广泛,能够取得联系的教师较少,而且授课教师多为理工科的学科背景,对于教育学了解甚少,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主要来自于经验,而不是科学理论,因此,教师尚不够了解学生心理、学习的加工和迁移,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和感受知之甚少。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并没有引起其足够的重视,因而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每个人的生活都会变得更加信息化、智能化,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充分重视信息技术类课程,积极主动的学习信息技术的理论及操作,并体验到信息技术为我们生活带来的惊人改变。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