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专业课程《心理学》真题练习试卷A卷 附答案 考试须知: 1、考试时间:150分钟,本卷满分为10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B.感觉对比 C.同时对比 D.继时对比
3、智力分布呈常态分布就是指( )
A.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上没有明显的个别差异 B.智力中等的人占多数
一、填空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性格的情绪特征主要有:情绪强度特征、______ 、______特征和主导心境特征。 2、看见瀑布并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____。 3、根据注意有无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不同,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______ 和______。 4、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或思维形态不同,把它分为______、______和语词逻辑思维。 5、思维是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脑中______和______的反映。 6、心理学是研究______ 及其______科学。 7、气质的4种基本类型是多血质、胆汁质、______和______。 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______的客观事物的______的反映。 9、人的能力形成和发展,主要是______因素和______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0、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把握的注意对象的数量即注意的____,又称注意的____。 C.智力超常的人占多数 D.智力低常的人占多数
4、性格属于下列哪种心理现象?( )
A.认识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个性心理特征
5、下列属于社会文化的是( )
A.学校文化 B.民族文化 C.企业文化 D.制度文化
二、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1、狭义的文化的核心是( ) A.物质文化 B.精神文化 C.价值观及其行为方式 D.制度文化 2、吃了糖以后会觉得桔子酸,这是( ) 6、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的是( )
A.荣格 B.谢尔顿 C.威特金 D.霍兰德
7、各种社会关系得以实现和发展的基础是( )
A.人际沟通
第 1 页 共 6 页
B.人际交往 C.亲和行为 D.人际关系
C.创造想象 D.再造想象
13、心理辅导员把来访者的主要言谈、思想加以综合整理,再反馈给来访者的技术是( )
8、学生情绪情感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具有两面性 B.具有稳定性 C.具有外显性 D.具有境遇性 9、能力是一种( )
A.认识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识过程 D.个性心理特征
10、人们常说的“一己之心,度人之腹”表现了社会知觉的哪个特征?(A.选择性 B.显着性 C.投射性 D.两极性
11、属于人的心理发展特点的是( )
A.集中性与分散性 B.连续性与阶段性 C.平衡性与差异性 D.方向性与可逆性
12、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是( A.有意想象 B.随意想象
A.简述语意技术 B.澄清 C.提问 D.具体化
14、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指出激发动机的二个因素是( )
A.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 B.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 C.认知因素与意志因素 D.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
15、同一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的变化现象是( )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相互作用 D.联觉
16、因素说认为品德构成的要素是道德行为和( )
A.道德认识 B.道德意识 C.道德意志 D.道德情感
17、个性心理特征是在( )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第 2 页 共 6 页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18、“北方人比较毫爽、耿直,南方人比较精明、感情细腻”这种区分是( )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
19、心理过程包括( )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0、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马斯洛 B.勒温 C.默里 D.罗杰斯
三、名词解释(共8小题,每题2分,共16分)
1、性格的意志特征: 2、有意注意: 3、注意的范围: 4、动机: 5、聚合思维: 6、注意的分配: 7、定势: 8、思维:
四、判断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 )动机越强,则学习效率越高。
2、( )精神分析学派的最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 3、( )虚幻的想象是不受客观现实制约的。 4、( )气质无好坏之分,而性格有好坏之分。
5、( )“天生的聋子决不能想象出悠美的音乐,天生的盲人决不能想象出春天的美景。” 说明想象是有现实基础的,材料来自客观现实。 6、( )潜移默化是指有意识记的结果。
7、( )“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指的是接近--回避型冲突。 8、( )创造想象与再造想象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有无创造性。 9、( )绝对感觉阈限越大,则绝对感受性越弱。 10、( )“谈虎色变 ”是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五、简答题(共6小题,每题4分,共24分)
1、简述注意的分配及注意分配的条件。
2、记忆的品质和培养。
3、一个人会面临哪些动机冲突?
第 3 页 共 6 页
4、情绪与情感的功能及效用。
5、试阐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6、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六、论述题(共1小题,每题10分,共10分)1、什么是问题解决,举例分析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第 4 页 共 6 页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情绪稳定性特征 情绪持久性 2、知觉
3、有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 4、动作思维、形象思维 5、间接 概括
6、心理现象 规律 7、黏液质 抑郁质
8、感觉器官 个别属性 9、遗传 环境 10、广度 范围
3、注意的范围:也叫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数量的多广的注意特征。
4、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使活动朝着某个目标产生行为的内在动力。
5、聚合思维:又称为求同思维或集中思维,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方向思考
6、注意的分配:是指注意同时指向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注意特征。
7、定势:又称为心向,是指人的心理的活动的准备状态。定势是个体按照某种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一种心理倾向。
8、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四、判断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错 2、错 3、错 4、对 5、对 6、错 7、错 8、错 9、对 10、错
二、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1、C 2、D 3、B 4、D 5、B 6、A 7、A 8、A 9、D 10、C 11、B 12、D 13、A 14、D 15、A 16、B 17、D 18、D 19、D 20、A
五、简答题(共6小题,每题4分,共24分)
1、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
注意分配的条件:
(1)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其中最多只能有一种活动是生疏的,其余的活动必须是熟练的、自动化了的或部分自动化了的。人对自动化了的活动就不需更多的注意,而把中心集中在生疏的活动上。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间形成了动作系统。(反应系统)
2、(1)记忆的品质是衡量一个人记忆力好坏的标准,它主要包括: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准备性 (2)记忆力的培养
①唤起记忆的愿望。教师在各科教学中应及时给学生提供识记的目的、任务和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中学阶段应该培养学生主动自觉地提出记忆的任务,特别是长远的记忆目标和任务。 ②增强记忆的信心。记忆活动是一种艰苦的脑力活动,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意志坚强,信心十足,因此老师要打破学生的自卑感,培养学生的记忆信心。
③ 教授记忆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与运用记忆的方法,是培养记忆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老师要加以正确引导,让学生掌握符合记忆规律的科学记忆方法。
④ 培养自我检查的习惯。自我测验、自我复述、自问自答、独立作业等都是自我检验的有效方式。
⑤ 讲究记忆卫生。主要包括:保持稳定而愉快的情绪,劳逸结合,积极参加文体活动,科
三、名词解释(共8小题,每题2分,共16分)
1、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人在自觉条件自己行为方式与控制水平、目标明确程度以及在处理紧急问题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2、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是指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第 5 页 共 6 页
学用脑等。
3、动机冲突有:
(1)接近——接近型冲突又称双趋冲突):人以同样强度追求同时并存的两个目的,但又不能兼得时所产生的内心冲突。
(2)回避——回避型冲突又称双避冲突,指人同时遇到两个威胁性事情,但必须接受其一才能避免其二的内心冲突。;
(3)接近——回避型冲突又称趋避冲突,指人对同一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对立的动机,一方面好而趣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的内心冲突。
(4)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又称多重趋避,指人面对两个或两个一上目的,每种目的都有吸引和排斥作用,而又不能简单地选择一种目标回避另一种目标,必须作出多重选择以避免导致内心冲突。
4、(一)动机推动功能。动机是推动个体从事某种行为、趋向某些目标的内部动力,可以说个体所有有意识的行为都是在动机的推动下完成的。情绪和情感对个体行为具有增力性或减力性的作用。(积极、消极的情绪)
(二)适应调节功能。对情绪进行自我控制、 引导、调节和适度的发泄,有利于适应当今复杂的社会生活,有助于工作、学习和身心健康。
(三)信号表达功能。情绪和情感的信号表达功能主要表现在它的预警功能和沟通、交流功能。
5、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他在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之间加上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个体具有复杂多层次的需要组合,基本的、具体的需要位于低层,抽象的精神需要位于上层。人类各种需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彼此重叠的,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才会出现高层次需要。个人需要的发展过程像波浪似的演进,各种不同需要的优势,有低一级演进到高的一级,每一时刻最有优势的需要支配着与个人的意识,成为组织个体行为产生的核心力量。已满足了的需要,则不再是行为的积极推动力。
6、(1)动机强度。在一定的限度内,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在解决问题中,中等水平的动机是最佳状态。
(2)知识容量与结构。只有依据一定的知识,才能为问题的解决确定方向、途径和方法。这里的知识既指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经验的数量,也是其所拥有的知识经验的质量及结构。
(3)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指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作了特定加工方式的准备,它使人倾向于以一定特定的方式进行认知操作。
(4)酝酿效应。当人们反复致力于某一问题的解决而又不得其解时,如果把问题暂时搁置一段时间,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这时往往能很快找到解决的方法。
(5)思维策略。思维策略指的是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采用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它是影响问题解决过程的最直接的因素。
(6)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个体面临的问题呈现模式与其已有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若两者之间差异越小,问题越易解决。
1、问题解决指一系列有目的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程。运用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叫创造性问题解决;运用现有方法解决问题的叫常规性问题解决。问题解决过程一般经历四个阶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知觉情境,知觉情境越简单、明显,有关条件越容易感知,问题越容易解决;情境较复杂、隐匿时,问题就不易解决;定势这种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它突出地表现在“功能固着”上;动机和情绪状态,耶克斯~多得逊定律表明,问题解决者应保持适中的动机激奋水平;个性差异,如性格特等。
六、论述题(共1小题,每题10分,共10分)
第 6 页 共 6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