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今世界,文化和文化产业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主要领域。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显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值都处于相对高的数值,美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12%;日本文化产业规模在2000年就已经超过当年日本汽车工业的产值,占GDP的17%;而我们的近邻韩国在制定了文化发展5年计划后,文化产业也一跃成为其主导产业,其产值已达到5%。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统计,相比之下,我国当前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000亿元人民币,占GDP的3%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提高对文化和文化产业客观存在的“人强我弱”的局面的认识,从束缚文化产业发展的旧体制、旧观念中解放出来,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字: 中国 文化产业 发展 趋势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2003年9月,中国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2004年,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界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
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所以,中国对文化产业的界定是文化娱乐的集合,区别与国家具有意识形态性的文化事业。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产业体系初具规模,但整体实力偏弱。
2006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占GDP的比重是2.5%,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有1132万人,占全部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1.5%。2007年我国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超过30万家,初步形成由娱乐业、演出业、音像业、网络文化业、文化旅游业等组成的文化产业体系。但总体看,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仍不大,实力偏弱。之下,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或支柱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或接近20%。
(二)产业布局趋于合理,但区域发展不平衡。
目前,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围绕发展创意产业、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彰显民族特色等思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带。在东部,积极构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文化产业带。在中部,在弘扬晋商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上做文章,促进演艺业、影视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西部的云南走以地域性民族文化为内涵、以文化旅游为主线、以品牌运核心的产业发展路径,在全国形成较大影响。综合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呈现东高西低的区域不平衡发展态势。从文化产业单位数量、从业人数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分别占全部的66%和69%;从实现的增加值看,东部占74%,中西部占26%。,部分地区还存在发展思路单一、产业结构雷同的问题。如,盲目发展动漫游戏业等,缺少差异化的发展战略。
(三)产业主体壮大,但集约化不高。
近年来,随着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与联合重组深入,涌现一批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我国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使民营文化企业发展迅猛。2006年,我国民营文化企业约29万个,从业人员320万人,分别是国有文化企业的5倍和5.5倍。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已初步形成。但与国外,我国文化企业的规模偏小,集约化不高。如,2005年,中央电视台总收入为120亿元,而美国时代华纳公司2003年营业额就达416亿美元。此外,我国文化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益较低,对文化资源的转化能力也较低。如,美国以花木兰题材拍摄的动画片净赚6亿美元,而我国拍摄的《宝莲灯》仅只收回成本。
(四)产业外向度有所提升,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近年来,我国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文化企业通过提升竞争力加大产品服务出口力度,培育出一批具有民族特色、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性的知名文化品牌,在扭转文化贸易方面初显成效。2007年,国产电影海外销售再创新高,78部影片销售到47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发行收入总计20.2亿元人民币。版权贸易结构逐年改善,图书版权进出口贸易逆差从2002年的9:1缩小到2007年的5:1。境外演出收入大大提高,有的节目已接近或达到国际演艺产品的价格水平。但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的状况依然存在。文化贸易逆差严重,我国文化产品与服务进口和出口比例约是10:1,对欧美国家甚至达100:1。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较晚,受经济实力和体制方面的约束,总量偏少;组织形式处
于小规模经营状态普遍缺乏竞争力。我把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以下六点:1.思想观点不符合产业发展要求。2.文化体制滞后,文化管理体制计划经济色彩依然浓重。3.对公益性文化投入依然不足,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制尚未形成。投融资渠道过分依赖政府扶持和政府渠道。4.文化基础设施近来布局不合理,建设滞后,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小、散的问题特别突出。5.文化产业规模小,效益低,经营分散也粗放。6.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管理经营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我国文化产业的管理在地区不同存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政企不分等问题。目前,多数地区尚未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文化、广电、出版、旅游等相关部门各自为政,管理分散,文化市场多头执法。以音像业管理为例,其进口产品的内容审查、发行和市场管理、出版和复制分别由文化、广电、出版三个部门管理。国有事业单位改革不到位,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尚未建立或健全,更名改制的集团保持事业性质,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干预较多,市场主体地位不明确,缺乏活力。我国尚没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大法,文化产业领域内的基本法律也处于缺失,地方在文化立法上受到限制,增加了地方立法的难度。我国的演出业、影视业、出版业等诸多文化产品的传播,仍停留在传统技术基础上,运用高新技术创新不够,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文化产品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国文化企事业单位受传统计划体制束缚影响,对文化市场的重视和调研不够,市场开拓意识不强,营销能力普遍较低,尚未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营销模式,文化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即使是优质产品也难以形成产业链,产品附加值未能得到有效挖掘。
三、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一是文化产业竞争区域化竞争将全面展开,地区间的不均衡发展态势进一步突出。2005年是“十一五”的“规划年”,目前我国已经有大约2/3以上的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提出了要建设“文化大省”和以“文化立市”,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地区加
快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工作重心。但是我国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不平衡,不同地区发展的阶段不同,发展的条件和任务也将有所不同,各地在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时候也就有所侧重。东部地区超越了人均1000美元的阶段,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地区已经开始进入人均3000~5000美元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些地区文化消费活跃,现代传媒发展趋于饱和,内容创新成为发展瓶颈,提出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或者将创意产业列为文化产业的升级目标,成为发展规划的特点。中西部地区大部分在500~1000美元之间,文化资源丰厚,文化消费刚刚起步,现代传媒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文化产业处于产品开发和要素扩张阶段,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理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开发特色文化产业,成为普遍的规划目标。
二是文化产业集团将进入调整整合期。目前,在文化产业中的9个行业大类,24个行业中类,80个行业小类中都有自己的代表性企业,尤其是在9个行业大类中,推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能影响世界同行业发展的文化产业群,以现代“文化生产——市场动作——大众消费”的企业运作模式,改造以往的“生产——传播——接受”营运习惯,强化品牌意识,作出大而强的文化企业集团。做强做大是应对现代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重点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支持和鼓励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实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鼓励同一地区的媒体下属经营性公司之间相互参股”。这为下一步集团的内部整合提供了政策支持。
三是数字技术将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这将成为提升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的主要力量。2005年制定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指出,“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集有线、地面、卫星传输于一体的数字电视网络。构建下一代互联网,加快商业化应用。鼓励教育、文化、
出版、广播电视等领域的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丰富中文数字内容资源,发展动漫产业。”数字电视、数码电影、宽带接入和视频点播,电子出版和数字娱乐等新的文化产业群将形成主流,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过大的问题将在文化产业结构的数字化提升中得到根本性改变。数字化,特别是数字电视的发展现在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这些困难与整个国际的数字化发展放缓及我国目前的体制瓶颈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作为一项新的传播技术,数字化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国家在数字化基础方面建设的不断完善,数字化发展将会有一个跳跃式、突飞猛进式的发展。
四是产业间合作力度加大,传统产业将会进一步向新兴的文化产业进军。不同产业间的融合,其中特别是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信息设备制造业,软件开发业与信息服务业之间的融合等等,都将在未来几年内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明显地表现出来。社会资本与国际资本将多渠道、多形式进入中国文化产业的核心区域。以金融资本为主力的多种资本形态参与中国文化产业竞争,介入中国文化产业变革,特别是传媒业的变革,将成为影响中国传媒业未来走向的重要力量。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政策将进一步引导社会资本和国际资本投向与文化产业密切相关的信息业、咨询业、广告业和旅游业。这些产业资本结构的深层全面的变动将给文化产业的上游产品和下游产品及其他后产品的开发带来巨大的扩张空间,文化产业在上述这些领域里毫无疑问地将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期。
五是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共同努力。文化产业内部各领域分工将会进一步细化和专业化,如在英国,当前有专门投资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投,有辅导文化创意产业经营的管理顾问和品牌策略顾问,有实际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家,有提供政府政策建议的智库主持人,有民间业者社团,有学院学者,其结构是一边有政府,一边是文化艺术创作者,中间是各种层次(社团、创投、顾问公司等)。民间组织有独立游戏开发商协会、英国电影学会、观光协会等,民间组织之间相互合作、推动、交叉设奖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各行业的发展。此外,还有半官方性质的组织英国当代艺术中心,由英国政府每年
补助100万英磅,协助文化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民间组织、社会团体也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协调政府与文化创作者之间的关系,共同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
六是“走出去”战略将不再仅仅是一个口号,将会有实际的行动。“走出去”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战略,而且也是文化发展战略。适时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实施从“引进来”向“走出去”的战略转变的同时,制定和实施文化与文化产业的“走出去”战略,实行“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的方针,也就应该成为今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长期的战略安排。由于文化发展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在国家文化安全方面的特殊性,使得“走出去”不仅具有了经济上的动力,更有了政治安全上的支持,国外大的文化跨国公司每年在中国赚取的大量利润对国内的文化产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刺激。新的发展规划里再一次强调文化发展要“走出去”,从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情况来看,走出去已经成为一种现实。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身份证,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文化将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文化强国也将成为世界强国,文化产业作为一种实现文化价值的渠道,选择何种发展模式将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