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富硒平菇栽培技术研究
2023-07-15
来源:乌哈旅游
山东农业科学2013,45(11):63—65 Shan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高温富硒平菇栽培技术研究 黄春燕 ,万鲁长 ,张海兰 ,单洪涛 ,郭惠东 , 郭洪军 ,周学政 ,张柏松 (1.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山东济南250100;2.济南市食用菌工作站,山东济南摘250002) 要:平菇的耐硒和富硒能力较强。在含硒8O~160 ms/kg的固体培养基上,菌丝生长良好,当硒含量 超过240 mS/kg时,菌丝生长受抑制。在液体培养条件下,硒含量超过3 g/ml时,菌丝产量降低。正交试验 结果表明,高温富硒平菇适宜的培养基配方为以棉籽壳为主料,并添加如下辅料:硒<30 ms/kg含水培养料, 玉米粉3O g/kg棉籽壳,麦麸50 g/kg棉籽壳,磷酸二铵2 g/kg棉籽壳。 关键词:平菇;高温;富硒栽培;最佳配方 中图分类号:¥646.1 4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3)11—0063—03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人体的低硒 状态与克山病、癌症、心血管病、白内障、糖尿病、 高温平菇菌株早秋615。 1.2供试基础培养基 PDA培养基: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 粉20 g,蒸馏水1 000 ml。 液体培养基: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 KH2PO41.5 g,MgSO4・7H20 0.5 g,蛋白胨3 g,蒸 馏水1 000 ml。 固体培养料:棉籽壳88 g,麦麸10 g,石灰 爱滋病等40余种疾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许多 动物实验也直接证实,硒(特别是生物源有机硒) 具有防癌抗癌、抗衰老等奇特功效 ,2 J。土壤缺 硒是全世界广泛存在的问题,在我国有72%的国 土为不同程度的缺硒区,形成食物链的普遍低硒 状态,只靠天然食品补硒难以从根本上改善缺硒 状况。如何合理、安全地满足人和动物对硒的需 要,是人和动物营养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食用 菌营养丰富,味道鲜美,风味独特,并具有优异的 自然保健价值,含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抑制肿 1 g,石膏1 g,水130 ml。 供试试剂Na SeO,及其它化学试剂均为国产 分析纯。 1.3试验方法 瘤生长等生理活性成分。以食用菌作为富硒载 体,培养富硒食用菌,可同时发挥硒和食用菌固有 的以及协同的生理作用 J。平菇是我国的主栽 食用菌品种之一,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生产。 平菇生产以秋冬为主,近年随着市场需求的多样 化,高温平菇种植面积也逐步扩大。本研究采用 固体培养和液体深层培养技术,研究了高温平菇 菌株的耐硒能力和适宜的栽培配方,以期为高温 富硒平菇的科学化、规模化、市场化栽培提供科学 的理论依据。 1.3.1 平菇茵丝液体培养最佳富硒浓度筛选 将系列浓度的Na SeO,溶液与定量液体培养基混 匀,制成含硒量分别为0、1、2、3、4、5 g/ml(以 se 计)的培养基,分装于250 ml三角瓶中,每瓶 100 ml,25oC、120 r/min振荡培养7 d。 1.3.2平菇不同品种茵丝生长耐硒能力比较 供试品种10个(见表4)。在供试液体培养基中 添加适量Na2SeO3使Se 浓度为3 ml。 25— 27℃、120 r/rain振荡培养7 d。以不加硒的培养 基作空白对照 抑制率(%)=(空白对照菌丝干重一处理菌 丝干重)/空白对照菌丝干重×100 1.3.3 不同富硒固体培养料对平菇茵丝生长的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菌株 收稿日期:2013—05・09 基金项目:山东省济南市科技计划专项“高温富硒食用菌标准化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开发”(20100426)课题资助。 作者简介:黄春燕(1973一),女,硕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食用菌栽培技术及病害防治研究。 通讯作者,E—mail:zhangbosong1962@163.corn 山东农业科学 第45卷 影响将系列浓度的Na SeO,溶液与定量固体栽 表3 不同含硒量液体培养基对平菇菌丝 培料混匀,制成含硒量分别为0、80、160、240、 生长的影响 320、400、480、560、640 mg/kg(以Se 计)的培养 基。分装人22 mm×200 mm的大试管中,每支试 管装湿料20 g。灭菌接种后置25'12恒温箱培养, 待菌丝封口后,在菌丝生长边缘划一直线,待菌丝 距发满管还有1 cm左右时,再在菌丝边缘划一直 线,量取两线之间的距离,计算菌丝日均生长速 度。菌丝发满后,置室温下自然光继续培养,观察 各处理现蕾时间。 2.2 平菇不同品种菌丝生长耐硒能力比较 1.3.4平菇富硒栽培配方正交试验基础培养 由表4可以看出,3 g/m1含硒培养液对不 基:棉籽壳100 kg,石灰2 kg。 同平菇菌株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不同,对夏优1号、 依据平菇生长的营养要求,设定试验因素和 高平1号、特抗650、抗病2号、抗病3号、2002— 水平(见表1),并根据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 4、黑牡丹的抑制率均超过15%,高平2号、早秋 设计(见表2),将各处理所需因素分别加入基础 615、江都71的抑制率在10%左右,因此可选择 培养基中,并加水使含水量为65%,制成不同配 高平2号、早秋615、江都71作为高温季节富硒 方的培养料,进行栽培出菇试验,从中选取最佳配 栽培的优选菌株进行富硒栽培。 料搭配方案,确定富硒栽培最适培养基。 表4 硒对不同平菇菌株菌丝生长的影响 表1 k(3 )因素水平 警— — — 因 素 — (g/kg棉籽壳)(g/kg棉籽壳)(g/kg棉籽壳)含水培养料) 2.3 平菇在富硒固体培养料上的生长特性 由表5可以看出,固体培养料中硒含量在80— 160 mg/kg时平菇菌丝生长良好,超过240 mg/kg 时,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在80~480 mg/kg之 间,现蕾时间比对照提前3 d。 表5 平菇在富硒固体培养料上的生长特性 2结果与分析 2.1 平菇菌丝液体培养最佳富硒浓度筛选 由表3可知,平菇对硒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 随培养液硒浓度的增加,菌丝含硒量增加,但硒浓 度超过3 ml时菌丝产量降低,说明硒浓度过 高对菌丝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第1l期 黄春燕等:高温富硒平菇栽培技术研究 65 在液体培养基中,平菇对硒的耐受力低,在固 体培养基中,平菇对硒的耐受力高,这可能与液体 培养基中硒分散均匀而固体培养基尤其是以棉籽 壳为主的固体培养料中硒分布不易均匀有关。 2.4平菇富硒栽培配方正交试验 硒回收率的高低反映的是平菇子实体最佳富 硒培养条件。从硒回收率的极差(R2)值(表7) 可以看出,影响平菇硒回收率的因素由大到小依 次为:硒添加量>磷酸二铵添加量>玉米粉添加 量>麦麸添加量。最佳组合为硒30 mg/kg含水 培养料,玉米粉30 g/kg棉籽壳,麦麸100 g/kg棉 籽壳,磷酸二铵8 g/kg棉籽壳。 生物转化率的高低反映的是平菇子实体最佳 培养条件。从子实体生物转化率的极差(R1)值 (表7)可以看出,影响平菇转化率的因素由大到 3结论与讨论 小依次为:硒添加量>玉米粉添加量>麦麸添加 量>磷酸二铵添加量,最佳培养条件组合为硒3O mg/kg含水培养料,玉米粉30 g/kg棉籽壳,麦麸 50 g/kg棉籽壳,磷酸二铵2 g/kg棉籽壳。 表6 平菇不同处理生物转化率及子实体含硒量 试第一潮菇第一潮菇含硒量第二潮第二潮菇含硒量生物转前期产量中期产后期产量 验含水量 (arg/ks) 菇含水量(no/ks) 化率占总产量占总产占总产 号(%) (%) (%)(%)(%)(%) 麦麸 玉米粉 磷酸二铵 Se 生物 硒 试验号 (s/ks (s/ks (s/ks (ms/ks 转化回收率 棉籽壳) 棉籽壳) 棉籽壳) 含水培养料)率(%) (%) 注:硒回收率(%)=(第一潮菇硒含量×前期产量+第二潮 菇硒含量×中后期产量)/培养料加硒量X 100 本试验表明,不同平菇品种对硒的耐受力不 同,在供试的10个平菇菌株中,夏优1号、高平1 号、特抗650、抗病2号、抗病3号、2002—4、黑牡 丹耐硒能力低于高平2号、早秋615和江都71。 由正交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平菇子实体的最 佳培养条件和最佳富硒培养条件有所不同。如果 以获得子实体为目的,应采取子实体的最佳培养 条件,如果以获得含大量有机硒的子实体为目的, 应该采取子实体的最佳富硒培养条件。根据GB 13105—91食品中硒限量卫生标准(以硒计),粮 食≤o.3 X 10I¨,蔬菜≤0.1×10一,水果≤0.05× 10~。考虑到高温平菇子实体主要以鲜食为主, 子实体含硒量不宜太高,同时提高生物转化率增 加产量可提高经济效益,因此高温富硒平菇适宜 的培养基配方为:以棉籽壳为主料,并添加如下辅 料:硒<30 mg/kg含水培养料,玉米粉3O g/kg棉 籽壳,麦麸50 kg棉籽壳,磷酸二铵2 g/kg棉籽 壳,此时子实体硒含量在0.7 mg/kg左右。按照 人体硒的需要量标准:膳食硒供给量50—250 Ixg/d(全血硒0.1—0.4 IXg/m1);膳食硒最高安全 摄人量400 Ixg/d(全血硒0.6 g/m1)[4 3。每人每 日食用富硒平菇子实体70~350 g即可满足需 求,每日食用不超过570 g可保证安全。 参考文献: [1]王兵.羔山羊缺硒症的诊疗[J].山东农业科学,2004, 5:69—70. [2] 谭见安.中国的医学地理研究[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 出版社,1994,14—15. [3]黄春燕,张柏松,万鲁长,等.食用菌富硒培养研究进展 [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7):81—87. [4] 吴正奇,刘建林.硒的生理保健功能和富硒食品的相关标 准[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5: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