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遵义会议”看企业发展
——观电影《遵义会议》有感
电影以红军营长方云霄救人事件为开篇,伴随剧情逐步展现宏大历史场面,向观众呈现了苏区大撤退、血战湘江、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陕北会师等历史事件,再现了这个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历史转折点。这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领导,从而使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和革命战争转危为安,以战争场面贯穿全片,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心灵产生巨大震撼,对党的历史敬畏之心由然而生。
企业危机意识:在党的成长中找到“历史感”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自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至遵义会议前的十四年中,从无到有,中央苏区发展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时总人口为435万,总面积约8.4万平方公里,红军人数达10余万,由于中央负责人博古和顾问李德的“左”倾教条主义的军事路线至使中央苏区全部丢失,被迫长征,红军指战员到遵义会议前仅3万余人,给中国革命斗争带来了重大损失,使党面临重大战略转向和生死存亡考验。遵义会议在政治上结束了共产国际指示的干预,在军事上彻底否定了博古、李德的“左”倾教条主义军事路线,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路线,是我党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危机处置”,纵观国内外,东芝、柯达、西门子等公司耳熟能详,“巨人”、“健力宝”、“秦池”等国内品牌也曾红极一时,家喻户晓,由于危机处置不到位,顷刻间崩盘,一切化为乌有。偶然中存在必然,留给我们太多的深思和反省,我们要在历史中寻找经验和教训,立足现实,掌握市场发展动向,增强管理创新能力,不断适应形势变化,迅速作出变革和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忧患意识:“自我批判”是党成长的力量源泉
在遵义会议召开过程中,在关于红军战略方针等问题的激烈争论中,毛泽东等同志密切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和中国红军战争的特点,实事求是地有理论、有分析地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的经验教训,严肃地批评了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这种不迷信外国,不迷信教条,不迷信共产国际,不迷信军事权威和周恩来同志作为党中央的主要负责人主动承担责任,作出检讨和自我批评的共产党员的担当精神和党内敢于向教条主义、向权威进行坚决斗争的革命的、批判的战斗精神言犹于耳。作为企业管理者,如果没有自我批判,我们就不会认真倾听别人的建议,就不会密切关注并学习,就会陷入以自我为中心,被自我所迷,善于反省、反思像一块海绵,善于将别人的优点、长处吸收进来,转化为自己的思想、逻辑、语言与行为,从而指导企业的管理和发展,企业家商会总支每年定期召开党员干部民主生活(扩大)会,党员干部和企业负责人开展民主评议和自我批评,就是企业发展和领导忧患意识紧密联系“自我批判”的践行事例。
企业授权原则:让听得见“炮火”的指挥者作决策
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军事顾问李德力主施行“短促的突击及袭击,以便于堡垒前瓦解敌人”的战法,将每个军团、营、甚至连级部队位置和火力点在作战地图上标注并汇报至指挥部进行“绘图作战”,使红军指战员丧失战场决断和灵活机动性,最终成为拼消耗战,导致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惨痛的经验教训让我们要重视一个授权原则:“谁来呼唤炮火,应该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决策”的重要性。很多时候,管理者恰好相反,决策者不深入市场一线,不了解客户想法,坐在办公室里作决策,为了控制运营风险,设置诸多流程控制点,而且不愿意授权,导致运行效率低下,运营成本增加,滋生官僚主义和教条主义,只有把指挥部建在能听到炮声的地方,把计划预算权力,销售决策权力授给一线,让听到炮声的人做决策,打不打仗,后方决定,怎么打,前方指挥后方,才能做到决策和执行高
效迅速。
员工价值导向:共产党员的“宁死不屈”和“利他”精神
在湘江战役中的红军师长——陈树湘和战友们与数十倍于己之敌鏖战4天4夜,直到中央红军主力突围渡过湘江,阻敌受伤被俘时他怒视敌人,亲手绞断自己受伤的肠子壮烈牺牲,这位铮铮硬汉用生命诠释了“宁死不受辱”共产党员精神,红军营长方云霄和战友为给女红军“生孩子”争取时间,撤退过程中主动阻敌,以生命的代价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利他”精神,这两种共产党员精神对企业员工价值导向具有借鉴意义,企业文化是以价值观为核心,价值观是把所有员工联系到一起的精神纽带,价值观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企业行为规范制度的基础,企业家商会以“五同思想”作为企业价值观和员工价值导向,就是要用正确的财富价值观实现“思想同心”、清晰的决策方向实现“目标同向”、高效的执行力实现“ 工作同步”、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实现“责任同负”、视员工为家人的人文关怀实现“绩效同享”,我们每位管理者都应该去思考和实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