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完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总结,推荐文档

2023-07-19 来源:乌哈旅游
---------------------------------------------------------------最新资料推荐------------------------------------------------------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总结

教育学总结 绪论 教育学概念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 教育学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教育学研究内容: 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论语》一书汇集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伦理、政治和教育方面的言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夫人教育思想寓于他的政治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寓教于乐) 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礼记.学记》乐正克著(孟子的学生)化地成俗,其必由学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又名《雄辩术原理》,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1623 年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提出把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独立出来。

1632 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思想,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的作用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

1 / 12

高度地评价了教师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这些主张在推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面起了开创性作用。 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1762 年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他的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儿童应自然地发展)按个体生长的自然年龄阶段,依次阐明了自己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内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

该书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开拓了以研究儿童生长与教育的关系的教育研究新领域,提升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促进了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1776-1778 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曾先后四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之一。

著作《康德论教育》 1806 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内容:

强调教师的作用:

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861 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

斯宾塞是实证主义者、他反对思辨,主张科学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

他提出的教育任务是为完善生活做准备。 1901 年,德国的梅伊曼提出了实验教育学。

---------------------------------------------------------------最新资料推荐------------------------------------------------------

1908 年,德国教育家拉伊出版《实验教育学》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美国杜威创立了实用主义教育学。

他在《明日之学校》里,开宗明义便引征卢梭在《爱弥儿》中的警句,阐述教育即自然发展的含义。

杜威认为,人的经验获得必须遵循连续性原则和相互作用原则。 他从他的经验论出发,明确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从坐中学儿童中心学校即社会等新的教育思想,借以实现其民主理想。 (民族主义教育:

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1939 年出版了凯洛夫为总主编的《教育学》。

这是一本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1901 年王国维翻译日本立花铣三郎的《教育学》(刊登在《教育世界》上)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杨贤江于 1930 年以李浩吾的化名撰著的《新教育大纲》出版。

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维果斯基: 最近发展区:

现实、潜在 1956 年美国心理学家卢姆制定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3 / 12

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每类目标又分成不同的层次,排列成由低到高的阶梯。

(掌握学理论) 1963 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了他的《教育过程》他主张:

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158 年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赞科夫在其总结《苏联教育学》杂志所举行的儿童教育与发展的相互关系讨论的文章《论教育和发展的问题》中强调,教育学要重视教育和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并明确肯定儿童发展的内因、内在矛盾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1975 年他编的《教学与发展》出版,全面阐述了他的实验教学论的体系,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苏联马卡连柯:

《教学诗》 苏联克鲁普斯卡娅: 以马克思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活的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的概念 第一节 教育概述 一、教育是一种人类自身在生产的现象 (一) 教育是人类生活延续与更新的需要 (二)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二、教育一词的由来 最早将教、育二字用在一起的是孟子。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尽心上) 三、教育的质的特点 (一)有目的地培养人

---------------------------------------------------------------最新资料推荐------------------------------------------------------

的活动 (二)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传承经验的互动活动 (三)激励与教导受 i 教育者自觉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活动 四、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区别 略。

五、教育概念的界定 狭义的教育:

是指一种专门组织的不断趋向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的教育。 当今,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广义的教育:

是指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有教育者教导的或是自我教育的都是教育。

第二节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一、 教育者 二、 受教育者 三、 教育影响 1、 教育内容 2、 教育方法 3、 教育技术 4、 教育情境 第三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 古代教育 (一) 原始的教育的状况 原始教育机会人人平等,与生产劳动生产相结合,原始社会没有专职教师,兼职教师为部落首长、氏族长者,原始社会教育内容简单、方法单一,方式为身体模仿、口耳相传。

(二) 古代教育的产生 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 2500 年左右的埃及。

夏朝有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根据《礼记》等书记载,我国在夏朝已有名叫:

庠 序 校的施教机构,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 、瞽宗 、辟雍 、

5 / 12

泮宫等学校的设立。

学校的出现意味着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三)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 在奴隶社会,由于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生产者,掌管了国家,因而学校教育也被奴隶主阶级所独占,用来把他们自己的子弟培养成未来的统治者。

奴隶只不过是会说话的工具,毫无人身自由,被排斥于学校门外。 我国古代也是这样,所谓学在官府,即由官府和其豢养的学者垄断了文化和学校教育,奴隶的子弟则是无缘问津的。

可见,学校自产生之时起便具有了阶级性,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 教育的阶级性不仅体现在教育权和受教育权上,而且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选择与任用等方面。 (四)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PS: 古代封建教育特性:

工具性、脱离性、等级性、专制性。 二、 现代教育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

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权被广大人民所掌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

(一) 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二) 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三) 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四) 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三、 未来教育 特性:

1、教育多元化:

---------------------------------------------------------------最新资料推荐------------------------------------------------------

人才培养目标多样化、办学形式多样化、教学内容多样化、评价标准多样化(起学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 2、教育终身化: 保罗朗格朗 3、教育全民化:

泰国宗滴恩(世界全民教育大会) 4、教育民主化: (让所有人接受一样的教育)要求:

大力发展特殊教育,进一步普及义务教育,保证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助学机制,要进一步扩大教育自主权。 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 人的发展概述 一、 人的发展的含义 人的发展的两种释义:

一种是将它看成是人类的发展或进化的过程。 另一种则是将它看成是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 个体发展: 广义:

个人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与人的一生。 狭义:

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 人的发展的三个层面:

一是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体质的不断增强,神经、运动、生殖等系统的生理功能逐步完善。

二是心理发展,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等意向的形成,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的完善。

7 / 12

三是社会性发展,包括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的掌握,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习得,使人不断社会化、提高社会性,发展成为具有社会意识、人生态度和实践能力的现实的社会个体,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二、 人的发展特点 (一) 未完成性 (二) 能动性 三、 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一) 顺序性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向发展。

人的发展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 不平衡性 (三) 阶段性 从总体上看,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以便有效地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0-1 哺儿期 1-3 婴儿期 3-6 幼儿期 6-12 童年期 12-15 少年期 15-25 青年期 25-65 成年期 65 以后老年期 童年期是身心发展最稳定地时期,14 岁为心理断乳期 (四) 个别差异性 1、男女性别的差异 2、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 (五) 整体性 (六) 互补性 身心发展各部分可以相互补偿 第二节 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一、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生理前提 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生命潜能。

---------------------------------------------------------------最新资料推荐------------------------------------------------------

(二)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制约着人的发展的年龄特征。

(三)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上的可能性,但人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并不决定于人的遗传素质。

二、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重要体现在对人观念的影响 (一) 环境是人发展的外部条件 (二) 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选择性 三、 个体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 个体活动是人发展的决定因素 (二) 个体活动制约着环境影响的内环与主体的自我建构 (三) 个体通过能动的活动选择,建构着自我的发展 第三节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一、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引领作用 二、 学校教育主要通过传承文化科学知识来培养人 三、 学校教育对提高人的现代性有显著的作用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1999 年美国教育家马丁特罗提出教育大众化 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

15%为精英教育 50%为大众教育 大于 50%为普及教育 高等教育的作用:

教书余育人 科学研究 服务社会 第一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一)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二)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9 / 12

(三)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生产力:

人类社会创作财富的能力 包含劳动者、劳动对象、生产工具 生产力水平对教育的直接影响:

1、 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 2、 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一)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性质与领导权 (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三)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 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1、 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影响促进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 2、 教育是影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3、 通过教育 制度可以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关系得以延续 三、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一)文化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二)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的背景与模式 (三)文化传统制约教育传统的特性 PS: 校园文化:

物质文化(雕塑)、精神文化(校风、学风、教风)、制度文化(学校规章制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一) 教育的经济功能(最基本的功能) 1、 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2、 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途径 3、 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二) 教育的政

---------------------------------------------------------------最新资料推荐------------------------------------------------------

治功能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通过早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 3、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4、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三)教育的生态功能 1、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 2、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 3、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 (四)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 1、教育对文化的传递 2、教育对文化的选择 3、教育对文化的发展 二、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一)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含义 (二)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历史发展 (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1、教育已成为个人社会流动的基础 2、教育是现代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 3、教育深刻影响社会公平 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 (二)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及原理 (三)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接性 第三节 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一、 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二)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二、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 (一)国兴教育的重大举措和巨大成绩 (二)国兴教育面临的问题 (三)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 2、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3、大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我国的教育目的: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

11 / 12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 教育目的概念 广义: 国家层面对于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

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总目标的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提出的具体要求。 教育目的的分类:

国家教育目的(宏观) 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中观) 课堂、课程的目标(微观) 教育目的对学校教育的实施有重要意义(作用) 其一、定向作用 其二、调控作用 其三、评价作用 二、教育目的的建构 (一)教育目的的建构需要反应社会发展规律,遵循社会历史条件的可能与限定 (二)教育目的的建构还需反应人的发展规律,遵循人的发展的可能与限定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一)个人本位论 1、教育目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