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桂林佛教文化资源调查研究

桂林佛教文化资源调查研究

2024-06-01 来源:乌哈旅游
2014年1O月 Oct.2014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Guilin Normal College 第28卷第4期 (总第100期) Vo1.28 NO.4 (Sum No.100) 桂林佛教文化资源调查研究 贾世珍,杨姗姗 (1.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4;2.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研法,对桂林佛教文化资源的数量规模、类型分布、特征与生 存现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分析。结论表明:桂林佛教文化资源深受百越文化、巫教文化和儒家、道 教的影响,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桂林佛教文化资源保存较为 完好,是桂林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随着历史文化的变迁和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程度上 导致了桂林佛教文化的世俗化和庸俗化。 [关键词]桂林;佛教文化资源;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0.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1—7070(2014)04—0086—05 桂林的佛教文化资源历史悠久、种类丰富、数量 众多,且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在百越文化、民间巫文 佛教文化的迅速发展提供给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加上 唐朝统治者对佛教文化的推崇,使得佛教在全国迅速 化及儒家、道教思想的共同影响下,使当地的佛教文 化拥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是桂林文化遗产的重 要组成部分。关于桂林佛教文化的研究成果已有一 些论著问世,但缺乏对桂林佛教文化资源的整体把 发展,宗派林立,现桂林摩崖造像也大多为唐代所建。 至元明清时期,桂林虽然新建、重修了一批寺庙和佛 塔,如明代新建的祝圣寺、清朝的定粤寺以及在无量 寿佛寺旧址上重修的栖霞寺等,但由于当时统治者对 程朱理学的推崇和对佛教的严加管理,桂林地区佛教 握。有鉴于此,本文将分别从数量规模、类型分布及 特征价值几个方面出发,对桂林现存的佛教文化资源 进行归类梳理,全面分析、总结其生存现状,以期为桂 文化发展的脚步也随之缓慢下来。民国时期,广西政 府多次下令限制佛教活动,导致佛教在桂林继续呈衰 落之势。 (二)桂林佛教文化资源的分类及数量 目前,学术界尚未对佛教文化资源进行明确的分 林佛教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提供若干参考借鉴。 一、桂林佛教文化资源概述 (一)桂林佛教发展历程 类,关于桂林佛教文化资源的分类也未形成统一的定 论。苏志平在定义佛教文化资源时提出,现有佛教文 化资源主要由佛教名山、佛教建筑物、佛事活动等自 然景观、人文景观、特色文化组成。l1 周立君、王金伟 据有关史料记载,佛教在西汉晚期由印度恒河口 泛印度海径直传人交趾及两广地区,再沿海路北上传 人北部湾沿海一带,经合浦、苍梧溯桂江、漓江传往桂 林地区,也就是所谓的“海上丝绸之路”。据明清时期 《广西通志》记载,在晋代出现了广西最早的佛寺—— 从旅游资源的角度提出“主要的佛教文化资源包括以 佛教名山为主要载体的自然旅游资源、以佛教建筑为 主要载体的人文旅游资源、以佛教艺术为主的文化艺 平乐龙兴寺,这是目前史料记载中桂林乃至广西最早 的佛寺。魏晋南北朝之时,随着桂林地区经济和文化 术旅游资源、以佛教节日庆典为主的人事活动旅游资 的日趋繁荣,逐渐成为广西的行政中心,佛教中心亦 逐渐北移。唐宋是桂林佛教的兴盛期,隋唐的统一为 源四类。,,Ez3杨姗姗、陈炜基于《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 范》关于旅游资源分类标准的基础上,将云南佛教文 [收稿日期]Z014—06—0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南地区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适宜性评价及管理研究(12XZJ02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贾世珍(1988一),女,河北唐山人,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的研究;杨姗姗(1983一 ), 女,河南舞钢人,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宗教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研究。 86 贾世珍,等 桂林佛教文化资源调查研究 2O14年10月 化旅游资源分为三个大类及十三个亚类。_3] 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在参考其他学者研究成果 复》,批准将原临桂县划入桂林市区,设立桂林市临桂 区,行政区域调整后桂林市共辖6个城区、9个县和2 的基础上,结合桂林佛教文化资源特点,笔者将桂林 佛教文化资源分为物质类佛教文化资源和非物质类 佛教文化资源两个主类及十个亚类。其中,物质类佛 教文化资源包括建筑类、洞窟类、摩崖石刻碑文、绘画 个民族自治县。他们分别是:象山、叠彩、秀峰、七星、 雁山、Il缶桂6区,阳朔、灵川、全州、兴安、永福、灌阳、 资源、平乐、荔浦9县,龙胜各族自治县和恭城瑶族自 治县2个民族自治县。为方便对桂林佛教文化资源 雕塑、遗址遗物等五个亚类。如,建筑类佛教文化资 源主要包括祝圣寺、能仁寺、法藏禅寺、湘山寺等45 座寺庙和妙明塔、开元寺舍利塔、木龙洞唐代石塔等 进行准确的调查和分布统计,本文将桂林的6个城 区,即象山区、叠彩区、秀峰区、七星区、雁山区、临桂 区视为一个单位,统称为“桂林城区”,并分别对桂林 14座佛塔;洞窟类佛教文化资源主要包括龙隐岩、千 佛洞、寿佛洞等11个岩洞;摩崖石刻碑文主要包括 《五代释贯休画十六尊者像》《观音自画像》和《混元三 教九流图赞碑》等15个碑刻和西山摩崖造像群、叠彩 山摩崖造像群、骝马山摩崖造像群等218龛共700余 尊佛造像;绘画雕塑主要包括鉴山寺的三世佛、栖霞 寺的汉白玉观音塑像和无量寿佛像等6座佛像;遗址 遗物则仅有金山寺、茅坪庵2处遗址,定粤寺遗物(千 人锅、大铁钟)、十二属相皇家密典3件。 非物质类佛教文化资源包括音乐舞蹈戏曲、文学 作品神话传说、佛教节庆、佛教经籍、佛教饮食等五个 亚类。如,音乐舞蹈戏曲类佛教文化遗产则仅存戏曲 傩戏;神话传说文学作品主要包括湘山寺“六宝传 奇”、还珠洞传说2部神话传说和《遗教经》《归仁洞敬 道草堂记》等6部文学作品;佛教节庆除弥勒菩萨圣 诞(农历正月初一)、释迦牟尼涅粲日(农历二月十 五)、观音圣诞(农历二月十九)等14个;佛教经籍则 仅存金山寺《万历藏》和《遗教经》2部;佛教饮食主要 有能仁斋馆、月牙楼斋面素菜、祝圣寺素斋等9处素 食餐馆。 由此可见,桂林共有物质类佛教文化资源314 项,非物质类佛教文化资源37项,且前者是后者的物 质载体,后者是前者的精神内涵,物质和精神共同造 就了内涵丰富、种类齐全、特征突出的桂林佛教文化 资源。这些佛教建筑、洞窟、摩崖石刻、绘画雕塑、遗 址遗迹等物质类佛教文化资源与桂林山水资源融为 一体,成为桂林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加深了桂 林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底蕴,每年吸引大批游客信众 前往参观朝拜;佛教音乐舞蹈戏曲、文学作品神话传 说、佛教节庆、佛教经籍和佛教饮食等非物质类佛教 文化资源也融入到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极大地 丰富了其精神世界。 (三)桂林佛教文化资源的分布 根据2013年4月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同 意广西壮族自治区调整桂林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 市的“桂林城区”“阳朔县”“灵川县”“全州县”“兴安 县”“永福县”“灌阳县”“资源县”“平乐县”“荔浦县”以 及“龙胜各族自治县”和“恭城瑶族自治县”等十二个 区域的佛教文化资源分布情况分别进行统计,具体如 表1。 表1 桂林佛教文化资源分布情况表 注:此表是笔者通过实地调查、文献研究、网络搜索等方式,对桂林市 的佛教文化资源进行的全面搜集与普查而得。在本次资源调查中,摩 崖造像类资源以龛为单位进行统计,其他资源按个数统计,由于一些 重要的佛教节庆活动共同存在于上述不同区域,故其存在重复统计的 现象。 由表1和图1可知,桂林城区及下属l1个县份 均有不同类型、数量不等的佛教文化资源分布,并在 空间分布上呈现以下三个特征:其一,就资源的分布 特点而言,桂林地区的佛教文化资源以“桂林城区”为 中心,向周边地区扩散分布。桂林城区自唐宋以来就 是广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佛教发展最为兴 盛,受桂林城区佛教文化影响,使其不断向周边扩散 传播。其二,就资源分布数量而言,以桂林城区资源 分布最多,达289项,占桂林佛教文化资源总量的 87 2014年10月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28卷第4期(总第100期) 一数量 —一比例 {耄嘞 瑚 ∞o 图1桂林佛教文化资源分布图 56.89 ;全州县佛教资源41项,占资源总量的 的影响,利用溶洞建造寺庙的殿堂和佛像石龛,如祝 圣寺的十八罗汉堂就在寺庙后方的溶洞之内,而桂林 的佛教摩崖造像更是遍布桂林西山、伏波山、叠彩山、 8:07 ;其他11县的佛教文化资源分布都相对较少 且数量差别不大。其三,就分布密度而言,桂林城区 佛教资源分布密度最大,空间分布最为集中,城区面 积2,753平方千米,人口118万,拥有资源289项,远 骝马山等各山之中。 (二)原真性 高于其他各县;十种类型的佛教文化资源在桂林城区 均有分布,全州有八种类型分布,而其他地区资源类 桂林历来属于南蛮之地,社会、文化发展水平低 下,土著的“巫”风盛行,并逐渐形成了原始巫鬼信仰 型相对缺乏,仅有少量寺庙分布。由此可见,桂林城区 的佛教文化资源空间分布数量和分布密度最为集中, 类型也较为丰富,全州次之,其他各县则相对较少,这 与各地区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发展状况密 帆 0 O O O O O O O% 0 O 0 O .6 4 2 O 0 0 O O .1 1 1 1 8 6 4 2 O . . . .O O O 0 0 %%%%  . . .O  和图腾崇拜,两汉时期神仙方术和造神活动在民间广 为流传。佛教传人之后,当地民众根据自身土著巫教 的需要吸收了佛教的“众生平等,善恶有报,因果轮 回”等思想,开始将佛教文化同民间信仰相结合。元 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转对程朱理学的推崇及广西佛 不可分,是影响佛教文化资源分布的重要因素。 二、桂林佛教文化资源的特征 (一)民族性 教中心的转移,导致桂林佛教处在民族巫文化的包围 之中,佛教迅速走向民俗化、巫教化。其中最具代表 性的就是“傩戏”,它是地方民间艺术和民族宗教信仰 与桂林佛教文化相融合的典型,现主要集中在桂林龙 桂林处于五岭之南,古为“百越”之地,是少数民 族聚居区,有壮、侗、苗、瑶等世居少数民族,由于地形 封闭,交通不便,民众教化较之中原落后,因此被称为 “蛮夷之地”。这些少数民族的百越先民在共同的地 域生产生活,受桂林地区自然、历史、社会等诸多方面 因素的影响,在互相交流和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具 胜和恭城境内。傩戏俗称“跳神”或“面具舞”,产生于 少数民族原始社会的图腾、鬼魂、祖先崇拜,是祭祀时 酬神祈福、消灾驱邪的一种戏曲表演,表演时表演者 头戴面冠,这些面冠是佛教诸神的象征,以面具舞的 形式表现出对神的崇拜和尊重,极富地方宗教特色。 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百越文化”。佛教文化传人桂林 之后自然受到作为本土文化百越文化的影响,经过互 相影响和相互促进,少数民族百越文化对佛教文化的 佛教文化同民族巫教文化和民族习俗融合在当代的 桂林宗教节庆活动中依然有迹可循,如资源农历七月 十二至十四举行的庙会河灯节,除了烧香拜佛、放河 灯之外,当地的汉、苗、瑶等各民族群众还举行舞狮、 本土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表现在佛教在传人桂林 地区之后信仰的变化和佛教建筑风格本土化等方面。 这种信仰的变化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域表现尤为明显, 如在壮族聚居区内佛教活动日益简化,佛被当做神来 膜拜,没有严格的戒律和组织,佛教法事活动多与民 舞龙、戏曲表演等活动,具有浓重的地方特色。 (三)融合性 桂林与湖南省毗邻,紧扼湘桂走廊南端,连接湘 江与桂江,是南北交通要道,自古就有“居五岭之表, 间驱邪、赶鬼等民族宗教活动相混淆。在佛教建筑风 格方面,佛教寺庙深受少数民族建筑风格的影响,寺 庙多为院落式与干栏式建筑相结合的建筑风格,佛塔 广布。除此之外,佛教建筑还深受桂林地区岩溶地貌 88 控两越之郊”之说。由于其独特而优越的地理位置, 在与中原的贸易来往和民族迁徙过程中,桂林佛教文 化深受中原儒、道文化的影响,并有融合之态。元明 清时期,统治者转向推崇程朱理学,加强对佛教的管 贾世珍,等 桂林佛教文化资源调查研究 2O14年10月 理,佛教文化发展受到影响的同时,也加快了佛教与 儒学和道教的融合步伐。尤其是明末清初,由于明朝 在桂林抗清失败,致使不少文人志士远离政治,遁人 禅林,如浑融、性因、方以智等饱学之士,其中最著名 的是清代和尚元济,又称苦瓜和尚,系明藩王嫡嗣,以 “融禅法于渲染”之中最为著称,并著有《苦瓜和尚话 语录》。这些深受程朱理学文化影响的学士在遁入空 门之后更将传统的儒家、道教学说带人到佛学之中, 使桂林儒释道文化相融合。恭城文武庙就是桂林儒 释道文化“三教合一”的典型代表,文庙中供奉着代表 儒家文化的孑L子像,武庙中则供奉着神佛像和关帝 像;桂林的日月双塔也体现了儒释道文化的互相融 合,同时有孔子铜像、释迦摩尼铜像、药师佛铜像和老 子铜像,而明朝郑王之子朱载埔的“混元三教九流图 赞碑”是利用石刻技法将孔子、释迦摩尼、老子的头像 合在一起,构成“混元三教图”,寓意深刻。 三、桂林佛教文化资源的价值 (一)历史文化价值 佛教文化资源作为佛教文化的载体,不仅是桂林 佛教文化传播和发展过程的写照,也从侧面反映出地 方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佛教自西汉末年传人桂林,经 过数千年的发展,与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相融合,并受 到当地民族本土文化的影响,形成具有桂林地方民族 特色的佛教文化,成为桂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 些佛教文化资源也是我们解读桂林历史的重要凭证。 唐代是桂林佛教的兴盛期,这时期桂林兴建了大量的 佛寺,较著名的有全州湘山寺,号称“楚南第一名刹”, 以及被称为南方五大禅林之一的延龄寺等,尽管这些 寺院在历史动荡中没能保存下来,但经后人重修恢 复,依然可见当时建筑风格和寺院的兴盛之态,尤其 是延龄寺西山石壁上的摩崖石刻,现今仍有佛龛9O 余座,造像200余尊。位于市区民主路万寿巷开元寺 遗址内的舍利塔建于唐代,并在明洪武十八年重修,整 座塔造型古朴庄严,是明代塔中精品,是广西自治区级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寺院、佛塔和摩崖石刻都反映 着当时的政治背景、社会思想和艺术发展状况,它们承 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将历史如史书般生动地展 现于世人面前,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艺术观赏价值 自古以来,宗教与艺术就密不可分,“宗教需要利 用艺术来使人们更好地感受到宗教的真理,或是用图 像说明宗教真理以便于想像”, 那些历史悠久的佛 教寺庙就是一座各种艺术齐聚的殿堂。桂林山奇水 美,为僧人提供了清幽雅致的静修之所,同时独特的 岩溶地貌和岩石构造也为佛教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有 利的环境。如今,在桂林西山、伏波山、叠彩山、象鼻 山、普陀山、骝马山、龙隐洞、风洞山等处仍遍布着各 个历史时期的摩崖造像,甚为壮观。据统计,桂林至 今遗留的摩崖造像仅唐宋时期开凿的佛龛就有160 多处、佛像600余尊,灯龛3O多处。这些佛教造像数 量众多,造型优美,栩栩如生,与北方的石窟造像比较 起来更加小巧玲珑,造像最高不过1.65米,小的则仅 有数厘米,独具特色。桂林摩崖石刻是唐朝时期仅次 于四川大足石窟的我国南方第二大石窟造像群,这些 特色鲜明的石窟造像极具观赏价值,都是艺术精品, 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佛教艺术宝库。 (三)科学研究价值 桂林珍贵的佛教文化资源体现了各民族的文化 特征和地方特色,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显示 着桂林各个历史时期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水平。 所以,这些佛教文化资源不仅具有历史与观赏价值, 还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如伏波山千佛岩的摩 崖造像,是唐代摩崖造像的荟萃点,共有45龛200余 尊佛像,多是唐宣宗年间佛法复兴后的作品,这些造 像“面目清癯,体态温和,服饰简朴,刻工精细,有的还 镌有‘造像记’,是桂北地区佛教造像艺术代表作之 一,其内容与风格较盛唐时期有新的变化。造像朴实 无华,生动自然,形态接近现实”。[5 这些造像与盛唐 时期相比较宗教色彩明显逊退,体现了当时宗教艺术 与世俗艺术的结合,反映出唐武宗灭佛后桂林佛教的 恢复发展情况,是研究佛教世俗化和民族化历史进程 的重要历史依据。临桂的浮洲塔,建于后唐,重修于 万历年间,是古时临桂八景之一,为千年古刹圣地,有 “洲中石塔历千年”之说,在佛塔周围有不少碑文,叙 述了当时修塔时间和经过,并留有大量著名文人墨客 的墨宝,为研究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重要历 史见证,同时也是珍贵的历史科研资料。 四、桂林佛教文化资源的生存现状 一方面,桂林佛教文化资源数量种类丰富,保存 状况良好,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更加凸显桂林深厚的 文化底蕴。桂林遍布着建筑类、洞窟类、摩崖石刻碑 文、绘画雕塑、遗址遗物类、音乐舞蹈戏曲、文学作品 神话传说、佛教节庆、佛教经籍、佛教饮食等十类佛教 文化遗产资源共三百多项,涉及桂林6区l1县,其中 89 2014年1O月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28卷第4期(总第100期) 桂林城区的佛教文化资源有289项,数量最多,种类 最为丰富,占桂林地区资源总量的56.89 ,且十个 亚类的佛教文化资源大多均有分布,是桂林地区当之 无愧的佛教文化资源集中地。单就桂林摩崖造像的 保存状况而言,西山、伏波山、叠彩山、骝马山等地至 今尚存唐宋时期的摩崖石刻200余龛,佛像700多 尊,灯龛3O多处以及10余处佛像题记等佛教文化资 源。除此之外,在龙隐岩的桂海碑林中保存有清康熙 四年所刻的阳线男性观音像,以及《五代释贯休画十 六尊者像》、“佛”字草书石刻等佛教文化遗产资源均 保存完好,桂林佛教文化资源的保存状况由此可见一 斑。众多寺庙、摩崖石刻等佛教文化资源蕴藏于“甲 天下”的山水之中,独特的区位条件和神秘的文化氛 围赋予了桂林山水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独特魅力,弥补 了单一观光旅游的不足。佛教文化与自然环境及传 统民俗风情相结合,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佛教文化 旅游资源,并以其自身极大的诱惑力和神秘性,吸引 着众多游客和佛教信徒前往参观朝拜。如桂林阳朔 的鉴山寺,位于著名的“十里画廊”山水之中,寺庙与 秀丽的风景融为一体,让游客在山水之间体会桂林佛 教文化的神秘与博大精深。 另一方面,由于历史文化变迁和近年来对佛教文 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也一定程度上致使桂林佛教文化 的世俗化和庸俗化。任何外来文化都面临着与本土 民族文化相适应的问题。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 桂林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受到各个朝代 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儒家思想、道教文化和桂林本 土巫教文化的渗透,佛教的中国化过程也是佛教的世 俗化过程。传统制度和文化特点决定了中国佛教的 历史发展走向,桂林佛教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对儒家政治和伦理观念的屈服,使其为封建统治 所容纳;与桂林本土民族文化相融合,而被广大氏 接受。这种世俗化是一种自然的历史文化变迁。如 《百粤风土记》中有描述当时广西佛教人员称“僧多留 发,娶妻生子,谓之在家僧”,也称之为“花僧”。他们 娶妻生子,留发吃荤,不再进行正常的诵经、弘法等佛 教活动,而主要从事受戒、超度亡灵、安祖、做斋、驱邪 赶鬼等民间法事活动。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 的深化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佛教作为一种文化资 源逐渐受到关注,在对佛教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 中因措施不当、方式欠妥也导致桂林佛教文化一定程 90 度庸俗化。对佛教内涵理解的庸俗化使人们对佛教 的信仰仅仅停留在消灾免难、求财求名的层面,而一 些寺院僧人为经济利益一味迎合众人,将佛教宣传简 单化、肤浅化。一些佛教寺院的过度旅游开发也加剧 了这种庸俗化现象,寺院增设旅游服务项目,利用佛 事活动、佛教节庆等大做文章,设套让游客烧香的行 为时有发生,佛教弘扬佛法、教化世人、自我修持的宗 教功能削弱,商业化倾向明显。如桂林的栖霞寺、鉴 山寺等寺庙中,都存在着这种较为商业化的现象。 五、结语 文章通过对桂林佛教文化资源的类型数量、分 布、特征、价值和生存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以下 结论: (1)经过资料搜集、调查和整理,将桂林佛教文化 资源分为建筑类、洞窟类、摩崖石刻碑文、绘画雕塑、 遗址遗物类、音乐舞蹈戏曲、文学作品神话传说、佛教 节庆、佛教经籍、佛教饮食十个亚类,共351项,以桂 林城区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成扩散分布。 (2)桂林佛教文化地方民族特征明显,与民族巫 教文化、百越文化和儒家、道家文化相融合,具有深厚 的历史价值、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3)桂林佛教文化资源数量丰富,种类繁多,保存 状况良好,与旅游开发的结合,增加了桂林旅游的文 化底蕴,但由于历史文化的变迁和佛教文化资源的过 度开发利用,一定程度上导致佛教文化的世俗化和庸 俗化。 [参考文献] EI]苏志平.江苏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07(5):222—223. [2]周立君,王金伟.佛教旅游资源及开发原则初探[J].长 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5):77—80. [3]杨姗姗,陈炜.西部地区宗教文化资源的特点及其旅游 开发研究——以云南佛教为例EJ3.青海民族研究,2013 (1):66—70. [4]黑格尔.美学E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o5一lO6. E53袁凤兰.桂林市志・宗教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7. 32】9—3222. (下转第95页) 韦国友 论钟文典先生历史人物研究的成就与特点 2014年10月 ⑤周兴棵:“历史人物研究评价的几个问题”,《福建论坛》(人 ⑩钟文典;‘‘试说洪宣娇”,《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1 期。 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⑤钟文典:“身在民国,心恋亡清——从陆荣廷看民初政治”,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⑩钟文典:‘‘实事求是地研究历史”,《社会科学家》199O年第3 期。 Mr.Zhong Wendian's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Historical Figures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Wei Guoyou (G“ Z N0,., 口Z College,Guilin,Guangxi 541001,China) Abstract:Mr Zh。ng wendian was a ram。us historian。f m。dern Guangxi,a wel kn。wn expert in the study 1 figures is an imp。rtant part。f 。f the hist。ry。f the Taiping M。vement in China.His study。f the historicahis historica1 study,with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and prominent features・ Keywords:Zh。ng Wendian;the study。{the historieal figures;the Taiping M。Vement;the study of Guangxi history (责任编辑盘桂生) (上接第9O页) The Research on the Cultural Resources of Buddhism in Guilin J ia Shizhen,Yang Shanshan (1.Sc D0Z 0,T0Mr 5m,G"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Guangxi 541004'China; 2.Sc D。Z。f Fore g St“ s,Guilin UnivPr f.y。f Tech ol。gY,Guili ,Gua gxi 541004,China) Abstract: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field research,they analyze the number'type d str。but on charac— teristics and situation of the cultural resources of Buddhism in Guilin.The conclusion shows that the 一 sources have been deeply influenced by baiyue culture,the witch culture,Confucianism and Taoism and they have Drofound historica1 and cuhural value,artistic value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value・ Well preserVed,the Buddhist cuhural resources in Guilin are important cultural resources of tourism in Guilin.Nevertheless,th develoDment of cuhure and the utilization of and Buddhist cultural resources lead to the vulgarizat on and sec— ularizati0n of Buddhist culture in Guilin to a certain degree. Keyw0rds:Guilln;cuhural resources of Buddhism;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责任编辑韦国友) 9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