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新课程实施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2)教学平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改进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应用。 (4)适当增加实验课且尽力上好实验课。 (5)注重课堂提问,指导提问方法。
(6)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注重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2.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六点。
(1)加强学前教育,并注视与小学教育制度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运用变式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错误?
在运用变式时,如果变式不充分,学生在对教材进行概括时,往往容易发生错误。一种情况是把一类事物或一些事物所共有的特征看做本质特征。另一种情况是在概括中人为地增加或减少事物的本质特征,在辨认事物或进行归类时,不合理地缩小或扩大概念,即把应该包括的对象未包括进去或把不应该包括的对象包括了进来。
4.简述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
(1)原型定向:即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明确活动的方向。 (2)原型操作: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3)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5.课的类型和结构是什么?
(1)课的类型是指完成教学任务的多少而划分的课的种类。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一课,即指在一节课内,主要完成一种教学任务的课;另一类是综合课,是在一节课中完成两种以上教学任务的课。
(2)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一般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五个部分。综合课包括以上组成部分,单一课主要依据具体的教学任务而确定。
6.论述多元智力理论对我国教育改革有哪些指导意义?
多元智力理论在美国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并且已经成为当前美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现在,美国有上百所学校自称为多元智力学校,还有难以
数计的教师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思想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运用多元智力理论分析我国的教育问题,对于我们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对症下药”的教学观和灵活多样的教育评价观,促进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1)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差生”,全体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学生的问题不再是聪明与否的问题,而是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 (2)树立“对症下药”的教学观。“对症下药”的教学现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针对不同智力特点的“对症下药”;其二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对症下药”。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时,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对症下药”地进行。
(3)树立灵活多样的评价观。评价的导向作用或者说“指挥棒”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就应该摒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生学科成绩考核为重点的评价观,树立多种多样的评价观。我们的教育评价应该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确实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初步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能力;我们的教师应该从多方面观察、评价和分析学生的优点和弱点并把这种由此得来的资料作为服务于学生的出发点,以此为依据选择和设计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评价确实成为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手段。 教育改革的根本问题是改革的指导思想问题,或者说教育观念的更新才是教育改革的本质问题之所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于我们进一步澄清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包括学生观、教育观和评价观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7.试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之间有着密切的本质联系。
(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是由教学任务和教师本身特点所决定的。 (2)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是由他们自身发展的规律决定的。 (3)学生是发展成长中的人,他需要教师的指导,但最根本的还是靠自身努力。 (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偏废。
8.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问题的特征。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定势。 (4)功能固着。
9.当代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善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渐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拱了平台。
10.简述去个体化的涵义与主要原因。
(1)去个体化:由费斯廷格等人提出。他们认为,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论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去个体化。
(2)去个体化的原因:
①匿名性,在群体中个体不易识别时,个体被湮没了,被匿名了; ②个体处于群体中,会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使自己的注意高度集中于他人的反应以及周围所发生的戏剧性事件,或者由于药物、酒精、催眠等的作用,使个体进入极端的自我卷入,从而降低了自我意识,无法以自己内在的价值标准来支配自己的行为,而是根据别人的反应来反应。
11.教学的一般任务是什么?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12.学校如何实施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顺利进行有重要作用。学校应指导家庭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提高思想认识,积极承担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 (2)开展调查研究,分类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 (3)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 (4)拓宽联系渠道,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
(5)开展科学研究,为家庭教育的开展提供有益经验和理论指导。
13.简述备课的基本步骤。
(1)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也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2)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此外,备课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备教学行为、备自我、备检测。
14.简述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泰勒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或阶段,即著名的\"泰勒原理\"。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 (1)确定课程目标;
(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 (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
(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他认为一个完整的课程编制过程都应包括这四项活动。
15.简述初中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1)友谊占据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 (2)小团体现象突出; (3)师生关系有所削弱; (4)易与父母产生隔阂;
(5)网络虚拟人际关系的建立。
16.我国教育法规的主要表现形式(或形式渊源)有哪些?
教育法规的表现形式有成文法和不成文法两种,我国主要采取以书面形式表现的各种成文法。教育法律规范在表现形式上可分为专门法源与共同法源,专门的法源指我国的教育法规的体系。
(1)我国《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 (2)教育基本法律; (3)教育单行法律; (4)教育行政法规; (5)地方性教育法规; (6)教育规章。
17什么是教师申诉制度?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2)教师申诉制度具有如下特征:①法律性;②特定性;③非诉讼性。
18简述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基本观点。
社会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质量和效果可以用社会发展的各种指标来评价。简言之,教育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最高宗旨。
19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地保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2)合理组织活动; (3)对兴趣的依从性; (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20小学生情感发展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1)情感体验的内容日益丰富; (2)情感表现的深刻性逐步增加; (3)友谊感逐渐发展; (4)情感的动力特征明显; (5)高级情感得到进一步发展; (6)情感稳定性明显增强; (7)情感自控力不断增强。
21结合自身实际,从教师的角度论述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
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在全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从根本上说,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教师。为此,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了解和研究学生。教师要与学生取得共同语言,使教育影响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既要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又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既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各项指导工作,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
(3)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的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是学生尊重教师的重要条
件,也是教师提高教育影响力的保证。教师以其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来为学生提供高效而优质的服务,也必然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4)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热爱学生包括热爱所有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经常走到学生之中,忌挖苦、讽刺和粗暴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特别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避免师生对立。教师处理问题必须公正无私,使学生心悦诚服。
(5)发扬教育民主。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而不能以“权威”自居。教育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看法,鼓励学生质疑,发表不同的意见,以讨论、协商的方式解决争端。要营造一个民主的氛围,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生具有安全感。
(6)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在师生交往初期,往往出现不和谐因素,如因为不了解而不敢交往或因误解而造成冲突等,这就要求教师掌握沟通与交往的主动性,经常与学生保持接触、交流;同时,教师还要掌握与学生交往的策略与技巧,如寻找共同的兴趣或话题、一起参加活动、邀请学生到自己家里做客、通信联系等。
(7)正确处理师生矛盾。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发生矛盾是难免的。教师要善于驾驭自己的情绪,冷静全面的分析矛盾,正视自身的问题,敢于做自我批评,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或必要的等待、解释等。要能与学生心理互换,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理解学生,帮助学生,满足学生的正当要求,启发学生自省改错。 (8)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教师要提高法制意识,明确师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切实依法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同时,也要加强教育制度伦理建设,使师生关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更加明晰并转化为具体的制度规定,切实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9)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关系,即一种具有道德纯洁性的特殊社会关系。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抵御不良社会风气的积极性和能力。同时,也要更新管理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为师生关系的纯化创造有利的教育环境。
22试述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的特点:①感觉和动作的分化;②“客体永久性”的形成;③问题解决能力开始得到发展;④延迟模仿的产生。
(2)前运算阶段的特点:①早期的信号功能;②自我中心性(中心化);③不可逆运算;④不能够推断事实;⑤泛灵论;⑥不合逻辑的推理。
(3)具体运算阶段的特点:①去自我中心性(去中心化);②可逆性;③守恒;④分类;⑤序列化。
(4)形式运算阶段的特点:①命题之间的关系;②假设一演绎推理;③类比推理;④抽象逻辑思维;⑤可逆与补偿;⑥反思能力;⑦思维的灵活性;⑧形式运算思维的逐渐发展。
23结合实例试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不同性质师生关系的形成往往受制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以及由此影响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在人类的教育发展史上,师生关系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变化而变化,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学说及相应的实践。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 (1)教师中心的师生关系。这是传统社会中典型的师生关系,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凯洛夫。 他们认为,教育的天职就是要将大量的知识快速地传递给学生,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者,理所当然地成为权威,教师的传授就是教育活动的中心。教师主宰教育过程中的一切,
学生完全成为一个被改造的对象、被灌输的容器。至于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反被认为是有害的东西,从而使教学进行得死板、枯燥、乏味。很显然,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支配与从属、控制与服从、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学生的主体性被漠视,与此同时教师的主体性也丧失了,因为他们也同样被知识所奴役,丧失了自己的精神自由。
(2)学生中心(儿童中心)的师生关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社会平等、民主等观念的形成,以及对受教育者在教育中主体地位的发现,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逐渐受到批判,在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中出现了以儿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其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卢梭和美国的杜威。他们认为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主动性,强调教育活动的成功必须以学生的自觉积极性为前提,因此十分强调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甚至认为学生能够完全决定整个教育过程。这种主张显然不符合教育活动的本质特征,忽视了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对象这一基本事实。在教育活动中如果没有起主导作用的教育者的存在,学生的活动就只能局限于日常生活的水平和范畴之内。
(3)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教育理论界又提出了建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主张作为社会的代表以及闻道在先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起主导作用,而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则是其自身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二者都不可偏废。后来又有人提出师生互为主客体的关系,即教师既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主体,又是学生认识的客体;学生既是教师改造的客体,同时又是自身学习活动的主体,师生双方是主客体的统一。大量的教育学事实和心理学实验都证实了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坚持教师主导是教育活动的客观必然性要求,因为中小学生不可能自行达到社会所要求的教育目标。没有教师的主导,学生在自发状态下的发展将是十分有限的,无法满足社会对于年轻一代在知识能力、态度等基本素质方面的需求。因此,儿童中心论是错误的。坚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决不意味着否定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实际上,教师主导的根本任务正是在于发挥并且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主导必须以学生身心发展为依据。离开了这些,就失去了教师主导的主要内涵。因此,教师中心论也是错误的。 目前,就国内中小学教育的现实而言,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相统一的观点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因此也具有比较普遍和深刻的影响力。
24联系实际试述教师如何履行法定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遵纪守法义务);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教育教学义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教书育人义务);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人格义务);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义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提高业务水平义务)。
25. 论述教育在青少年发展过程中起何作用? 教育在青少年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机关,其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
性、系统性,而一般的环境影响往往是无意识的、自发的、盲目的、零散的、偶然的、片断的。
(2)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工作者——教师所承担的;教师能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青少年成长与发展的需求,施以全面、系统的教育,并保证教育发展的方向。
(3)青少年身心发展过程,也是其知识、技能、能力、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4)学校教育还能对来自遗传、家庭和社会方向的诸多影响因素进行协调,取舍克服其消极的、不良的因素及其在青少年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26. 联系实际谈谈赫尔巴特教学理论和杜威教学理论的差异。 赫尔巴特是传统教学理论的代表,其教学思想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①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主张采用班级授课制进行教学; ②强调教材的重要性,主张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 ③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及权威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其教学思想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 ①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从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 ②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③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
这两种教学理论各有利弊,都不能走向极端,在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应力求整合这两种教学理论,吸收各自的优点,摒弃二者的不足,使教育向理想化的方向发展。
27. 用教材教有哪些策略?
(1)比较——比较学习材料和学生已有经验之间的关联。 (2)还原——把抽象的教学知识还原成具体、可感的形象。 (3)转化——将课堂中的随机事件转化为教学资源。
(4)开发——开发周边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个性化、生活化、活动化再加工。 (5)挖掘——充分挖掘教材含义,发现教材新意义。
28. 简述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
(1)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2)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3)掌握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规律。 (4)掌握知识与能力发展相结合的规律。
29. 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的四个转变是什么? (1)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2)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3)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 (4)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
30.简述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
(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2)教师。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基本的心理特性,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之一。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4)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5)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31.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学? (1)培养兴趣,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2)贵在指导,培养学生参与方法。 (3)创造空间,保证学生参与机会。 (4)营造情景,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5)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交往的机会。
32. 结合你的专业,简述优秀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1)知识素养。包括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以及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等。 (2)能力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课堂管理能力、教育机智等。 (3)道德素养。主要是指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4)心理素养。包括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的心理素质等。
33. 制定教学方案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1)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水平。 (2)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分析和加工。 (3)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和教学策略。 (4)考虑教学实施过程的预设性与生成性。
34. 从你的专业学科角度出发,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和爱好? 第一,创设求知情境,培养学习兴趣和爱好。 (1)合理巧妙设疑,激发学生自学兴趣。 (2)利用讨论环节,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 (3)传授学习方法,巩固记忆兴趣。
第二,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习兴趣和爱好。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 (2)实施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思考意识。 第三,加强趣味指导,引导学习兴趣和爱好。
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情境,指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学科知识,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从而进一步巩固学习兴趣和爱好。
35.简述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 意志行动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1)意志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 (2)意志行动对活动有调节作用。 (3)意志行动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4)意志行动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36.简述能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能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能力个体差异表现在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2)能力个体差异表现在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3)能力个体差异表现在能力结构的差异。 (4)能力个体差异表现在能力性别差异。
37.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 我国新课改巾课程评价具有三个基本特点:
(1)教育评价的多元性。包括评价内容的多元性、评价方式的多元性。
(2)教育评价的发展性。包括评价主体的发展性、评价范畴的发展性、评价空间的发展性。 (3)教育评价的即时性。包括即时反馈教学信息、即时激发学习动机、即时提供行为向导。
38.课程标准是中小学试题命制的主要依据。
这种说法正确。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师应将课程标准作为检查自己教学质量的依据。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39.知识多了,智力自然就提高了。
这种说法错误。 知识不等于智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要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认识能力。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以下条件:
(1)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2)必须科学的组织教学过程;
(3)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40.学习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经常开展学习竞赛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这种说法错误。 学习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是经常开展学习竞赛会使学生压力过大。根据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中等强度的学习动机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当的控制学习动机,在比较容易的任务当中要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动机,在比较难得任务当中要让学生保持较低的学习动机。所以,经常开展学习竞赛并非百利而无一害。 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未经省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学校不得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更不得“以赛促销”“以赛代销”。各类竞赛、考级活动要坚持学生自愿参加的原则,不得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得增加学生的学业和经济负担。各种学科竞赛、特长评级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但不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录取相挂钩。
41.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有哪些?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有: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42.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43.学校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德育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我国学校主要的德育途径有: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6)班主任工作。
44.简述教学过程中,保持学生有意注意的策略。 (1)明确学习的目标和任务。 (2)培养间接兴趣。
(3)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分心
①预先控制;②信号控制;③提问控制;④表扬控制。 (4)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45.简述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 人的意志行动有如下三个特征;
(1)意志行动是自觉地确定目的的行动。 (2)意志行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行动。 (3)意志行动是以随意动作为基础的行动。
46.简述能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能力的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到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不同个体之间在
身心特征上所显示的彼此不同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有高低的差异。
(2)表现早晚的差异,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有早有晚。
(3)结构的差异,能力有各种各样的成分,它们可以按不同的方式结合起来。由于能力的不同结合,构成了结构上的差异。例如,有人长于想象,有人长于记忆,有人长于思维等。不同能力的结合,也使人们互相区别开来。 (4)性别的差异,男女的性别差异并未表现在一般智力因素上,而是反映在特殊智力因素中。比如在数学能力、语言能力、空间能力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性别差异。
47.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的课程评价改变了过去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强调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具体表现在:
(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2)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48.简述教学智慧的生成要素。
教学智慧是教师个体在教学实践中,依据自身对教学现象和教学理论的感悟,深刻洞察并敏锐机智、高效便捷地应对教学情境而生成融通共生、自由和美的境界的一种综合能力。教学智慧是实践性存在方式的一种表达,实践性是其基本属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智慧主要表现为个性化、集成性、创新性、高效性和动态性等五个基本特征。教学经验、教学思维力和教学执行力是生成教师教学智慧的基本要素,三者的高度发展与融合,成就了高水平的教学智慧。
49.简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力,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记忆的目的性。 (2)掌握良好的识记方法。
(3)根据遗忘规律,减少遗忘。其中,有效的复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第一,及时复习; 第二,分散复习;
第三,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第四,复习方法多样化; 第五,进行适当的超额学习。 (4)培养良好的记忆品质。
50.对在学校教育与管理之外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可以免责。
我认为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对在学校教育与管理之外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行为无不当的,可以免责。但若学校行为有不当的话,学校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例如,学生自行外出或者擅自离校期间发生意外事故,若学校在发现学生失踪时未及时通知家长以及报警,虽然是在学校的教育与管理之外,但学校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51.汉语拼音的学习,对后面英语拼音的学习产生的影响属于负迁移现象。 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对的。 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和阻碍。汉语拼音的学习一般会对后面英语字母的学习产生干扰和阻碍,因此属于负迁移现象。
52.教育的发展依赖于经济的发展,所以应优先发展经济,后发展教育。
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的。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从历史上来看,教育与经济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但不是说教育的发展可以脱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对教育起决定和制约作用,教育的发展的确依赖于经济的发展,但是教育也对经济产生促进和推动作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教育虽然受社会的制约,但它与社会发展又往往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同步性。社会发展到什么水平,教育就会发展到什么水平,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这种不同步性表现在,教育可能优先于社会发展,也可能滞后或同步于社会的发展。
53.依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联系实际,谈谈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策略。 在教师职业生涯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或专业成长主要依靠自我发展、自主发展、合作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在实践上掌握相应的专业发展策略。 首先,确立良好的专业自我意识。教师专业自我意识就是教师本人对教育情境中自己专业现状的总体认识、评价、体验和期望。 其次,制定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教师制定自己的专业发展计划的环节一般包括:(1)自我分析,全面认识自己的能力、兴趣、优势及缺陷;(2)环境分析,把握专业发展的大方向,使自己的发展与学校、社会、学生的需求结合起来;(3)确定目标,形成专业发展愿景,列出优先发展领域、长期与短期目标等;(4)拟定专业发展路径,设计行动方案。
再次,以日常教育生活为资源,实现教师专业德发展与完善。专业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专业理论或理念的源泉。其中,教师自我发展的具体途径与策略主要有:(1)日常教学反思;(2)个人行动研究;(3)个人阅读和反思性写作;(4)同伴交流与合作;(5)跳出教育谋发展 。
54.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形式有哪些?
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一共有三种教学模式: 第一,教室内的计算机网络。
第二,校园网:(1)计算资源;(2)辅助教育资源;(3)管理与办公自动化;(4)图书查询;(5)电子邮件;(6)使用因特网。
第三,因特网的网络教学:(1)同步讲授式;(2)个别辅导式;(3)讨论学习式;(4)基于资源的探索学习式。
55.简述“道尔顿制”的主要内容。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起,出现了许多否定班级上课,倡导学生独立的教学组织形式。“道尔顿制”便是其中之一,它是由美国道尔顿
城的教育家帕克赫斯特提出并尝试的。这是一种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每周进行有限的集体教学、然后指定学习内容,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后,在各专业课堂自学,独立完成作业,然后接受教师考查,又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56.简述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特点及评价。
(1)在知识观、学习观上都持与目标模式较为不同的主张;
(2)与目标模式相比,在其课程哲学、心理学基础上都是大不相同的;
(3)过程模式在对目标模式进行系统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试图解决目标模式所无法解决的问题,直接关注教育过程的不断调适,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习和发展;
(4)没有说明具体的行动方式,让人感到难以把握。
57.简述教师如何影响校本课程开发。 第一,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态度起一种观念上的作用,它决定教师对校本课程编制、实施、评价等系列行动的效果;
第二,教师是否具有熟练的课程开发技术影响其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效果; 第三,教师要具有精诚合作的精神;
第四,教师的行动研究素养影响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58.简述教学语言艺术的意义。 (1)教学语言艺术影响教学效果;
(2)教学语言艺术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
(3)教学语言艺术促进教师自身思维品质的发展。
59.请说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支持策略。
(1)政策支持是校本课程开发得以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教育政策的制定在于使某种教育行为取得合法地位,从而为教育行为的实施作好准备。
(2)增强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开展广泛的社会动员。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要集中培训将要开发校本课程的学校校长,首先使他们形成正确意识;积极引导和协助家长参与学校生活,使他们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取得他们的支持与认可;以简明扼要的方式把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计划、可能取得的效果向地方行政当局及社区机构介绍,取得他们的物质或精神支持。
(3)完善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水平高低、素质优劣直接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4)完善课程专家的支持策略。
(5)加大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经济和物质基础。
60.结合实际阐述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选择与应用现代教学媒体,需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依据教学目标; (2)依据教学内容; (3)依据学生变量;
(4)依据教学媒体自身的特性。
6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 相反,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62.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要注意些什么? 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习和教学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例如,教材的内容、结构以及难度既要适合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又要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向更高水平发展;既要适于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特点,又能考虑到教学的有效性。这些因素将会在心理发展与教育、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等部分中加以研究。
63.教育心理学可以从哪些方面帮助教师了解问题? (1)为教师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成果提供多种方法; (2)有助于教师准确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3)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
64.学习教育心理学对教师有什么作用? 可结合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65.《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66.试论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儿童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学习心理学等关系。 教育心理学既然有它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同时也有适合于它自己的研究方法,因而它构成了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独立的分支。但是,正如我们在分析对象任务时已提到,它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中其他的一些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有时甚至交叉、重叠。
(1)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
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2)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关系 儿童心理学为教育心理学提供基础,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有助于进一步阐明各年级阶段发展的规律。
(3)教育心理学与教育技术学的关系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它是综合地应用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以及理工科的知识研究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手段、方法的一门学科。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理
论是教育技术学的理论根据;而反过来,由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采用,又为学习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4)教育心理学与学习心理学的关系 广义而言,教育心理学包括学习心理学,学习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狭义而言,教育心理学要以学习心理学的研究为基础。
67.试述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1)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此后,又出现了几本翻译介绍和自己编写的教育心理学书。
(2)建国前,某些学者结合我国的实际对学科心理尤其是汉语教学心理、教育与心理测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科学研究,但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观点大都模仿西方,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3)建国后,主要学习和介绍前苏联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和研究。
(4)60年代前期,在学科心理学方面作了大量的实验研究。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前期中断,70年代后期,重新复苏繁荣,自己编写和翻译介绍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越来越多。
(5)目前,工作者综合国内外开展理论和应用研究,对教育教学实践起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68. 有人认为,大学生的学科知识就能胜任中小学教师的岗位要求,从教师专业素养的角度评析这一观点。
这一观点是片面的。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道德素养,具体来说要求教师对待事业:①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②对待学生:热爱学生;③对待集体: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④对待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二是知识素养,具体来说包括:①政治理论修养;②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③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④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三是能力素养,具体来说包括:①语言表达能力;②教育教学能力;③组织管理能力;④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四是职业心理素养,具体来说包括:①高尚的师德;②愉悦的情感;③良好的人际关系;④健康的人格。
大学生要学习各个方面的知识,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胜任中小学教师的岗位要求。
69.简述学习策略中资源管理的具体策略。
(1)时间管理策略。具体包括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2)环境管理策略。具体包括注意调节自然条件;设计好学习的空间。
(3)努力管理策略。具体包括激发内在动机;树立良好信念;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调节成败标准;正确认识成败的原因:自我奖励。
(4)资源利用策略。具体包括学习工具的利用;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
70.丰富的想象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这充分说明想象力的重要意义。简述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获得感性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表象,使想象活动的发展有坚实的基础。表象贫乏,想象也会枯竭。
第二,在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多问“为什么”,大胆探索。 第三,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文艺、体育等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发展想象力创设良好的条件。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幻想。培养学生大胆幻想和善于幻想的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对学生的幻想不应讽刺讥笑,应该珍视、鼓励、引导,帮助他们把幻想转变成理想,把幻想同创造想象结合起来。
71.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指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每个人在自己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的、独特性的经验。每个人有自己的兴趣和认知风格,所以,在具体问题面前,每个人都会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形成自己的理解,每个人的理解往往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而且学生是多样性、发展中的人,所以,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用动态的眼光看待学生。 因此,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
72. 试结合实际.论述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问题解决是指将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运用到新情境中,以达到目标状态的一种认知加工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一)客观因素 (1)问题呈现模式 当问题出现的时候,如果有利于揭示问题线索,就有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和途径,反之则会给解决问题增加困难。 (2)问题的直观化和具体化 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直观形象的问题较抽象的问题容易解决,具体的问题较笼统的问题容易解决。 (3)多余刺激的干扰
当一个课题包含了与解题无关的刺激时,多余刺激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二)主观因素 (1)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是个体原有观点的全部内容和组织。内容即知识的丰富程度。结构即内容以什么样方式组织。具有双重等级的知识结构更有利于问题解决。
(2)定势作用
定势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也是人们解决问题时的固有思路。 (3)个性因素
动机、智力、意志、性格、兴趣等。
73.班集体的教育作用有哪些?请联系实际论述班主任应如何组织与培养班集体。 班集体是学校生活中最重要而稳定的组织之一.良好的班集体对教育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1)班集体的教育作用如下:
①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在良好班集体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群体意识、集体荣誉感会得到大大的发展。
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通过班级的集体活动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可使学生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学习交往与合作,学会对环境的适应。 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 (2)班主任组织与培养班集体应做到: ①确定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 ②制定明确的班级规章制度。 ③充分发挥班委会的作用。 ④发挥集体活动的教育作用。 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74. 简述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独特作用。 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规定着青少年的发展方向; (2)教育给人以全面、系统和深刻的影响;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4)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75.简述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改变评价理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1)改变了人们对智力的理解,建立科学的智力观;
(2)教育者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智力提供适当的学习机会,实施因材施教; (3)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多元智力课程像“真实”的世界,学生学习更主动、投入;
(4)尊重多样化人才观和成才观,学生能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长处;
(5)根据多元智力理论组织的学校活动,提高了家长和社区参与的可能性。 76.简述现代教育的特点。
(1)教育逐渐普及,教育对象不断扩大; (2)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3)教育多样化、综合化; (4)教育终身化; (5)教育民主化;
(6)教育现代化。
77.简述创造性思维的内涵与特征。
创造性思维的内涵: 创造性思维是有创见的思维,它是打破框框、标新立异,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思维。它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1)流畅性; (2)新颖性; (3)灵活性; (4)独创性。
78.教师的劳动价值有哪些? (1)发展价值; (2)文化价值; (3)政治价值; (4)经济价值。
79.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1)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 (2)课程内容综合化; (3)课程形式多样化;
(4)重视智力开发与学生能力培养; (5)重视个别差异。
80.教学方法优选的标准是什么? (1)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 (2)与教学内容相符舍;
(3)与学生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相适应; (4)与教师特点相符合; (5)教学条件。
81.试论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社会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
(3)社会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1)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2)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3)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 (4)教育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82.联系实际,试论教师主导作用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的规律。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的必要条件;
(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进行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3)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是相互依存的,相互统一的; (4)在教学过程中,要防止两种偏向 。
83.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而学习行为又不单纯只受学习动机的影响,它还要受一系列主客观的因素如学习基础、教师指导、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健康状况等的制约。因此,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查,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 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四种关系类型中,有两种类型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一致的,另两种类型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则不一致。一致的情况是: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也好,则学习效果好(正向一致);相反,学习动机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行为也不好,则学习效果差(负向一致)。不一致的情况是: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如果学习行为不好,其学习效果也不会好(负向不一致);相反,学习动机不强,如果学习行为好,其学习效果也可能好(正向不一致)。据此,我们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固然是重要的,但应当把改善各种主客观条件以提高学习行为水平作为重点来抓。只有抓住了这个关键,才会保持正向一致和正向不一致,消除负向一致与负向不一致。
84.班集体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班集体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85.怎样理解直观性教学原则?
(1)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在教学中要通过让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地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2)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教学的任务、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正确运用直观教具。 第二,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把握事物的特征并通过讲解以解答学生在观察中的疑难。
第三,重视运用直观性语言。教师用语言做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能使学生形成生动的表象或想象,也可起到直观的作用。
86.论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第一,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这就要求教育者抓住时机,适时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要关注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第二,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从出生到成人,个体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从生理方面来看,
身体的发展基本是按照“从头部向下肢”“从中心部位向边缘方向”发展的过程。从心理角度来看,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阶段,记忆也是由无意义的机械记忆过渡到有意义记忆阶段的。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能揠苗助长,急功近利。
第三,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各个阶段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的发展矛盾,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在一个阶段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从而使发展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阶段。相邻的两个阶段个体发展具有过渡性,但每个阶段在生理、心理和行为方式上都有很大差异。这要求教育者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按步骤、分阶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第四,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同时这种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品质、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者从整体出发,系统完整地进行教育,做到综合育人,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第五,个体发展的差异性。这是指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等因素的影响,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性。具体表现为不同个体在同一方面发展速度和水平的差异,以及单个个体不同方面的差异性。因此,教育者一定要尊重和理解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发展差异,因材施教。 87.学生在校的学习以间接经验为基础,直接经验为主。 此种说法错误。学生学习的特点表现为: ①已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②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助治地指导下进行的;
③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④学生学习是在班集体中进行的;
⑤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所以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间接经验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所以此种说法错误。 88.男性与女性的智力在总体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此种说法正确。
智力在全人口中呈常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智商达到或超过140的儿童成为超常儿童,大约占总人数的1%;智商在70以下为智能不足;绝大部分学生的智力发展属于正常水平。而男性与女性在智力的总体水下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所以此种说法正确。
89.过大过久的压力会严重伤害人的身心健康,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为学生创建一个无压力的学习环境。 此种说法错误。 过大、过久的压力的确会造成个体身心健康的严重损害,但是并不能认为学生就应该在无压力的环境下学习。完全无压力的情况其实并不存在,且无压力的情况容易造成学生产生空虚感,这也会危害个体的身心健康。而适度的压力有利于个体发挥出的自己的潜能,增强个体的自信以及建立目标感,有利于个体的积极发展。所以个体需要适度调控压力,保持适度压力,促进个体持续发展。因此,此种说法不正确。
90.简述教育的科技功能。 教育的科技功能为:
①教育能够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②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③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④教育促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91.简述读书指导法及其运用的基本要求。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教科书和参考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 运用的基本要求:
①提出明确的日的、要求和思考题; ②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③加强评价和辅导:
④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92.简述教育的巩固性原则及其基本要求。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 ②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 ③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
9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什么?简述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学生是发展的人;②学生是独特的人;③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94.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教师主要从以下几点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帮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与任务; (2)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 (3)启发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4)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
95.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学工作包括五个环节:
(1)备课。它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2)上课。它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课外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96.结合实际,论述在当前新形势下教师应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关系。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维系教育活动的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 (1)从教师方面: ①了解研究学生;
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③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④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⑤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⑥发扬教育民主;
⑦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⑧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⑨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2)从学生方面: ①正确认识自己; ②正确认识老师。 (3)从环境方面:
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 ②加强学风教育,促进良好学风养成,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风氛围下健康的学习,这对于师生关系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和价值。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要努力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与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努力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97.联系实际论述怎样有效地培养与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进行的。激发学习动机一般采取下列有效的方式和措施: (1)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兴趣和好奇心是内部动机最为核心的部分,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下述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①在可能的情况下,向学生讲明所学内容的用处。
②创设问题情境,这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十分有效的方法。 ③向学生提出他们现有知识无法解答的问题,挑战他们现有的理解能力,这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由此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2)设置合适的目标
当目标是自己设定的时候,个体通常会付出更多的努力。 教师可以:
①与学生讨论过去目标实现的情况,然后为下阶段设定新的目标。 ②帮助学生设定一个具有挑战性又现实的目标。 (3)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
当个体拥有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个体行为的决定性因素。教师可通过以下方法帮助成绩不好的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 ①通过为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设定难易合适的任务,让他们不断地获得成功体验,进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②让学习不好的学生观看和想象那些与自己差不多的学生的成功操作,通过获得替代性经验和强化来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③通过归因训练改变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错误判断,形成正确的自我效能感判断。
(4)归因训练
改变学生不正确的归因,提高学习动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一是“努力归因”。无论成功或失败都归因于努力与否的结果。二是“现实归因”。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现实归因,以帮助学生分析,除努力这个因素外。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还有很多,如智力、学习方法、家庭环境、教师等因素。这种归因训练的好处在于,在学生做“努力归因”时又联系现实,在做“现实归因”时又强调努力。
(5)表达明确的期望,合理运用外部奖赏
学生需要清楚地了解自己应该做什么,如何被评价以及成功之后会有什么收获。教师应该做到:
①把期望明确地传达给学生。
②在运用外部奖赏时,应持谨慎态度,因为外部奖赏在此是指物质上的奖励。对那些已有内部动机的活动最好不要轻易运用物质奖励,只有对那些缺乏内部动机的活动予以物质奖励,才可能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 (6)提供明确、及时的反馈,有效地运用表扬
“反馈”在此指的是给学生提供关于其成绩的信息。教师应该:
①运用反馈,注意反馈必须明确、具体,必须使反馈紧随个体的学习结果。 ②提出经常性的反馈,使学生能付出最大的努力。 表扬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强化学生适当的行为,对他们所表现出的期望行为提供反馈。表扬的方式比表扬的次数更重要。表扬的有效性取决于它的具体性、可靠性以及行为结果的依随性。
98.依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联系实际,谈谈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策略。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论是试图揭示教师在历经职前、人职、在职以及离职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阶段性发展规律及其特征,历史上有关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论有许多种说法,其中最主要和最普遍的说法认为教师专业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造成有些新教师可能会把大量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有些新教师则可能想方设法控制学生。 (2)关注情境阶段
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适应时。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即进入了关注情境阶段。一般来说.专家教师比新教师更关注此阶段。 (3)关注学生阶段
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有师范教育、新教师的人职辅导、在职培训、自我教育四种,其中自我教育是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教师自我发展的策略包括日常
教学反思、个人行动研究、个人阅读和反思性写作、同伴交流与合作、跳出教育谋发展。
99.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100.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