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调查与研究

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调查与研究

2024-04-23 来源:乌哈旅游
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调查与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 姚裕群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毕业生外部就业环境的变化,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专题为此对全国20余所高校的就业工作机构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我们认为,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领域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问题一:就业指导定位问题有待解决

我国在就业指导的定位,存在着两个相互连带的问题。

其一,从就业开展指导时间的角度看,我国处于基本上以毕业班学生为对象的“第四年指导”状态,国家要求的“全程化指导”的应有局面还远未形成。而且,对于就业指导“从何时开始”这一工作范围定位的重要问题,各高校基本上都存在着认识上失误和行动上滞后的问题。

据我们的调查,52.9%的高校是大四才进行就业指导,只有17.6%的高校从大一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如表三所示。应当指出,就业指导并不是毕业前“临门一脚”的事,而是贯穿大学四年生活始终的系列性工作,需要尽早从事,以便学生能够及早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学习计划,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现行的大学生面临毕业的指导,不仅从时间上看已经太晚,而且在内容上也仅能做一些“求职面试技巧”之类的弥补性工作,显然不可能在提高大学生未来工作能力、调整就业方向、策划创业方案等许多重要方面对大学生有任何帮助。

而且,对于“就业指导应尽早开始”这一重要思想,各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还远未达成共识。只有58.8%的高校就业工作机构认为就业指导应当从大一开始,其余四成多的高校并不认同全程就业指导的观点。 详见下表:

其二,与“第四年指导”模式相联系的是,现行各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基本上是以把大学毕业生“送出去”为中心。这说明,许多学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还保留着很强的行政工作痕迹,没有以塑造大学生、“教之以渔”、提高其就业能力为中心,相应地,也缺乏现代社会的服务意识,缺乏竞争社会的客户意识,缺乏文明社会的生涯意识,缺乏信息社会的技术手段,缺乏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需要塑造大学生的现代教育理念。在近年许多大学极力扩招而未认真考虑就业出路、盲目追热点和毕业生数量过剩、质量下降的情况下,这种把大学生就业工作简单化的做法,不利于矫正“毕业生”这种教育产品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问题,难于促进大学生就业,甚至掩盖了“就业难”问题。

问题二:就业指导机构力量薄弱

在经济发达国家,高等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对于大学生就业起到了主渠道的作用,例如在美国 70%的大学毕业生是通过学校就业工作部门的服务找到工作的。这样的效能是依靠健全的机构、完备的设施和一大批专业人才而实现的。从我国的情况看,

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就业大环境下,在我国的就业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失业者社会保障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缺失的格局下,对于已经进行了较多的教育投资、并已经接受了数年专业定向教育的大学毕业生来说,进入就业市场和获得工作岗位的过程对于就业指导机构的需求是较大的。但是,现行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无论是机构的设置,还是设备硬件条件,抑或是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其力量都是很弱的,与经济发达国家的职业指导机构相比,差别更是悬殊。 其一,大学生就业机构建制与设施不健全。

例如,美国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设有职业生涯中心(career center),是美国国内规模最大、内容最全面的中心之一,该中心为学生提供多种服务,包括:职业咨询、就业信息查询、每日就业导报、职业活动周、雇主信息发布会、继续学习准备服务和学生活动中心等。从基本设施条件看,该中心拥有一座大楼,设有就业洽谈室13个,职业资源图书馆有1300个座位之多,拥有80—300台电脑的免费查询中心3个。

与职业指导的一般要求和发达国家的现实状况相比,我国大学的就业指导机构显然差距非常悬殊。即使是全国最强大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就业指导机构,也都是只有一座二层的小楼,所从事的工作基本上也是前面所述的三个方面,缺少职能部门和设施条件支撑如图书馆、就业报刊、大规模洽谈室等。也就是说,多种职能混于一身,主要应付日常的办理手续等事务性工作,许多重要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不能开展。 其二,工作人员数量较少。

我国各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近年在逐渐增加,但从总体上看仍然数量较少。据我们在2003年夏季对20多所地处北京的高等院校调查,各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一般在4—5人,少数高校的编制达到10人左右,有些规模较小的学校或对就业工作不重视的学校工作人员人数则少于4人,一些学校的工作人员比例严重偏低,甚至只有一、两个人。大部分大多数高校的师生比接近或达到教育部提出的500:1的水平。此外,很多大学在院系一级设置了专职或兼职的就业辅导员,兼职就业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也以就业指导和服务为主,其他工作一般居于次要地位。从北京市部分高校的就业机构编制人数状况,可以看出上述局面。详见下表:

200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各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已经普遍有所增加,但对于迅速增加的大学毕业生供给和“就业难”格局来说,与提高就业指导质量、强化就业服务以至开展职业生涯指导的要求来说,仍然是远远不足的,与发达国家高等院校的职业指导人数相比,差距更为巨大。

目前,国外高校的就业部门工作人员一般都超过30人。例如:世界上最早的就业指导中心——

成立于1892年的英国牛津大学就业服务中心,现有工作人员35名,其中专业人员12名;曼彻斯特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有员 3250名;利物普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有20名工作人员、8位指导教师。又如: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生就业中心有全日制工作人员 10人,兼职工作人员40人;美利坚大学学生就业中心工作人员?6人。显然,我国的高等。院校要搞好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工作水平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进一步增加就业指导机构的编制人数。 其三,缺乏专业性工作人员。

我国现行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处于原有机构的延续与开展全新工作的现实需要之间的过渡性格局。这种格局继承了原有工作队伍的管理资源和经验,熟悉学生情况,并拥有一定的用人单位资源,能够较顺利地完成毕业生的推荐工作,保证了就业的落实。但存在的问题是,这些工作人员大多来源于党务、政工领域,整体学历层次不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下开展全新工作的需要;同时,他们长期习惯于“管”学生,短期之间难以转变角色,难于以新的理念为学生提供辅导和咨询服务。在发达国家,大学生职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人员中拥有不少心理学等专业的博士。 上述我国高等院校就业指导机构力量薄弱与功能缺失的问题,导致就业指导方面的许多工作不能开展,结果是大学毕业生的面对就业存在着很多困惑,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就业信息,在一些专业毕业生过剩的情形也不能有效地利用和整合资源、重新塑造大学生,不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与创业能力。

问题三:就业指导工作基本处于低层次

我国现行大学生就业指导所从事的工作很多,有30多项的内容,它们可以概括为办理手续、提供信息、政策指导、技巧训练、心理辅导、决策咨询、生涯规划和素质提高八大方面,它们可以被排列为从低到高的八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就业环节手续。这一层次的内容主要有出具推荐表、签订三方协议书、成绩单、班主任对学生的品德鉴定、政审阅档等。

第二层次是需求信息提供。这一层次的工作主要包括发布生源信息、就业信息网站建设、用人单位专场招聘会、大型校园供需见面会等。

第三层次是政策制度指导。这一般是对大学生就业所涉及的国家各种规章制度的宣传和介绍,可分为限制性政策(如户口指标)和鼓励性政策(如支援西部计划)两类,一般通过网上发布、专题讲座、课程、个别咨询等形式进行。

第四层次是求职技巧训练。这一层次的内容大致包括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签约方法、模拟面试、公务员考试培训等。

第五层次是心理辅导测试。这一个层次主要是对毕业班学生择业过程中的压力进行心理辅导,也为其他年级的学生进行职业心理测试。

第六层次是择业决策咨询。这一个层次的内容大致包括采取面对面咨询解疑、BBS指导、签约参谋等。

第七层次是职业生涯规划。在这一较高的层次,目前主要进行学生自我定位、制定学习和生活计划、对考研出国就业决策等方面的指导。

第八层次是综合素质提高,包括素质拓展训练、组织社会实践等,这是对正常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补充。

上述八个层次中,前三个方面是必须做的事情,各校基本上都能够完成,但第二、三层次,各校从事的数量和质量差异很大。第四层次是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最先认识并较快开展起来的狭义就业指导,但目前仍有相当数量的学校尚未开展此项活动,即使已经开展此项活动的学校,也还没有达到较高的水平。第五层次的心理辅导和测试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一般由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代为从事,各校均开展不多。第六、七、八层次,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能够从事的更少,其中第七层次的职业生涯规划基本上都由学校专业系科的教师以选修课的形式从事,一些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有时请社会成功人士就此作报告。

从我国总体的情况看,低层次的基本服务和事务办理方面进展较大,高层次、个性化的指导则严重不足,基本上处于“层次越高、意义越大、各校开展的水平越低”的反向关联状况。 此外,各高校在对各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上远远没有到位,并呈现出对高层次就业指导工作认识不足的现象。详见下表:

问题四:与大学生的需求有很大差距

我国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已经完成了由国家分配工作到双向选择、自主就业的体制转变,作为自费上学、接受数年专业性教育的大学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有很大的需求和期望。根据我们对全国20余所高校2817名学生的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对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水平的基本评价就业服务指导工作水平不高,对大学生缺乏应用的影响,大学生对之的满意程度不高。

从大学生对学校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的总体需求角度看,表示很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只有 25%,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的比例达到21.5%,这说明,现行各高校提供的就业服务指导与应当有的对大学生的“客户”服务水平尚有不小的距离。详见表四。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5.4%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对其具有重要意义,说明学校高层次就业指导工作还没有开展或有效开展。详见表五。此外,有30.8%的学生表示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不明确或是从未考虑过,也折射出就业指导机构在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意识的职能远远没有到位。详见表六。

调查结果还显示,我国大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总体上处于“不太了解”的状态。对学校的就业指导这一重要机构及其工作仅仅“知道一点”和“根本不知道”的占调查总数的65.7%,比例高达近2/3;“比较了解”和“非常了解”的仅占30%多。这些数据反映了现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大学生群体眼中处于盲区状态,也说明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所起的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详见表七。

将这一结果与表四对比来看,一方面,大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处于“不太了解”的盲区状态另一方面各大学的就业指导部门对自身的工作评价却较高,表四“就业指导自我评价”中对八个项目的回答,除一项外得分均不低,其中包括两项满分。二者的差距相当大,反映了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存在着自我评价过高的认识误区。 二,搞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对策

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对于我们搞好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很有借鉴意义。除本文上面已经述及的发达国家就业指导做法,发达国家的公共就业服务理念和做法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欧盟的公共就业服务宗旨是,提高求职者的就业能力、促进人才的开发和推进就业机会的均等,其具体思路包括:(1)以市场为导向,快速应对求职者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变化;(2)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服务质量,(3)着眼于尽早采取行动和接续服务;(4)掌握劳动力市场变化与趋势,依此制定和实施就业服务计划;(5)与各种社会力量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开拓就业服务事业。 针对上述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当采取以下对策: (一)树立职业指导的理念

要改变就业指导“以大四学生的就业环节为主”和“以完成签约手续为中心”的局面,必须树立全新的思路,树立”职业指导”酌理念,解决好工作定位的问题,达到与国际的接轨。就业指导与职业指导,一字之差,有着巨大的差异,在迅速进入社会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的今天,应当对其“正名”。职业指导是国际通行的解决大中学生学业与就业问题的学说和方法体系,是我们走向全面市场化应当树立的重要工作范畴,其基本理念是促进入的职业生涯发展,具体来说,包括“全程指导、注重服务、面向市场”几个方面的理念。 1.树立促进职业生涯发展的理念

现代教育的理念是为了人的终生发展,大学生就业工作要与国际接轨,就要符合国际性的职业指导理念,从完成毕业生“出校门”的就业具体手续的工作状态,上升到帮助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高层次。这不仅应当成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最基本理念,而且也构成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具体来说,职业生涯的理念体现为:引导大学生从广阔的视野审视个人职业问题,帮助其正确进行人生定位和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帮助其正确地选择职业,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和较快地适应工作,为个人的生涯建造坚实的基础。 2.树立全程指导的理念

要树立对大学生“从一年级做起”、进行四年全程指导服务的理念。在大学一年级,侧重进行专业与职业前景教育,将所学的专业与未来的素质要求和就业出路相联系。大学二、三年级是学生积累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阶段,要引导学生思考和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结合社会需求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适当的技能培养,以塑造适应未来就业市场需要的“全人”。大学四年级是实现就业的关键性阶段,要根据其特点进行就业制度政策和求职技巧方面的指导,并要对部分大

学生进行教育和心理辅导,帮助其做好“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

进一步来说,要做好全程指导,还应当认真研究招生和就业的联系,在录取新生时要考虑专业适应性和发展潜力问题。 3.将管理性转变为服务性

不论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所属的就业指导机构,还是学校内设置的就业指导机构,所从事的都是非行政化的工作,其机构的性质为类似于事业单位,本质上是完成在大学领域的公共就业服务职能。为此,要淡化和去除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行政色彩,将习惯性的、具有一定居高临下特征的“管理”面孔转变以学生为中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为热心为学生服务的新风貌,通过快捷、可靠、优质的工作,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二)塑造强有力的职能工作机构 1.设置以职业指导为中心的职能部门

从职业指导规范性的角度看,大学生就业工作机构应当设立以下职能部门:(1)收集、保存和查阅各种基础资料的图书室或资料中心;(2)整理和发布市场需求信息的部门,这一部门要拥有较好界面的计算机查询系统;(3)大学生接待、问题咨询、办理手续等工作的部门,这一般是日常业务量最大的部门(4)职业测验、职业生涯指导和心理辅导的部门;(5)组织供需见面会、接待用人单位的部门。(6)进行就业市场调研和预测的部门(7)其他事务性工作的部门。上述各部门在大学中可以划分为科、室或窗口,在政府一级则应当划分为处室或事业部。 2.塑造专业化人才队伍

增加就业指导人员的投入,已经成为现实。应当注意的是,要“重质不重量”,就业指导机构迫切需要的不是一般性的人员,而是与现有职业指导队伍成员有着质的差别的专业性职业指导人才,即扩大队伍应当“重‘质’不重‘量”’。采取的措施有三个方面:其一,在就业指导部门中设立专业技术岗位,如心理咨询师和职业指导师,延请专家层次的人从事;其二,新增的人员要以专业人才为主,把好“入口”关;其三,对现职人员进行全员化的专业教育培训,限期达到能够从事专业工作的水平。

3.强化面向市场开拓需求的能力

为了促进大学生在市场体制下就业,就业指导机构必须具备“推销员”的意识和手段。学校就业指导机构除了向用人单位卓有成效地推介专业毕业生和详细介绍专业有关方面的情况,还要致力于搜寻社会的岗位需求。这应当成为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目标之一。

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工作,必然导致招生体制与就业工作的接轨。就业指导部门应当参与招生计划的制订,先期调节不同专业的供需状况,以利于未来的毕业生顺利进入就业市场。 4.强化就业指导基层组织建设

就业指导的功能发挥依赖基层组织的建设。复旦大学除设立学校和院系两级管理体系,并将具体工作进一步向班级渗透,形成三层次运作的局面,保证每个毕业生都能快速获得最新岗位需求信息,享受校系两级就业组织的服务。这是一个不错的经验。(见下图)

图一就业服务指导三层次 (三)提升就业服务指导的工作水平

1.达到就业指导日常工作的规范化

首先,要重新构建就业指导部门机构。在此前提下,进行科学的岗位职务分析。进一步的工作是,依据职务分析的结果进行细致的工作分工。最后,要实行责任到人,挂牌上岗的管理制度。通过上述措施,达到就业指导工作内容的规范化。

进而,要建立就业指导的流程化管理,从新生一入学开始,就业指导就要开始工作,按照大学生能力与心理发展特点分阶段地安排工作内容,把就业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这实际上是就业指导工作环节的规范化。 2.强化基本的就业服务指导工作

要努力强化现行就业服务指导所从事的各项基本工作,使诸如签约、办理手续等日常性工作大大提升水平。这一任务要在短期内完成,为进一步开展其他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3.建立需求预测和工作调研制度

其一,通过对就业市场的预测,帮助毕业生正确把握就业方向,也为就业指导机构调整工作内容提供客观依据。其二,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工作情况、就业指导机构运作情况和各有关方面情况的调研,总结成功经验,发现问题,为改进工作和提升工作水平找到依据。这是两项内容亟需建立的重要制度。

4.大力投入中高层次的就业服务指导

各个大学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大力开展中高层次的就业服务与指导。特别是对于就业压力小、工作基层好、学生需求高的名牌大学来说,这应当成为中心工作之一。对于一般大学来说,努力从事中高层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大有必要,这对迅速进行理念更新和高水平地配置工作资源,都大有帮助,而且还非常有利于就业指导机构自身的发展。 (四)满足大学生及单位“客户”的服务需求 1.建立高效灵敏的信息系统

完善就业服务指导信息系统,为毕业生择业和用人单位招聘提供可靠、快捷的信息服务,是满足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重“客户”需求的重要物质条件,也为所有在校大学生思考和设计职业生涯所需要。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在校园网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毕业生信息服务系统。2003年春季中国遭遇非典,在特殊情况下完成就业工作,给大学就业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尽管各高校的就业服务指导工作已经广泛使用了计算机系统,但其信息传递和网络功能还不完善,各校水平参差不齐,没有达到所期望的水平,例如还不能完成招聘单位与应聘毕业生的互动交流以至实现网上签约。为此,要加强硬件建设,建立全方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配备专业计算机技术人员,从而大大提高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的现代化水平。 2,设立职业指导教育培训部门

在各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中,应当设立职业指导教研室,开设职业科学知识课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进行择业技能实际操练培训,等等。此外,还应当进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培训活动。上述教育培训,有利子大学生生涯设计能力和择业能力的养成,有利于大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完善及调整,也有利于大学生择业心理与行为的合理化,从多方面促进大学生的就业。这实际上是主动引导的工作,能够从根本上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3.进行就业状况统计和跟踪调查

其一,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状态进行统计。通过对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单位流向统计,结合毕业生本身的结构进行分析,把握社会的职业岗位需求和就业指导工作方向,寻找工作规律,提高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的有效性。其二,对未能契约就业毕业生进行调查,通过对其结构、原因和个人情况与需要的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其三,对已毕业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对他们的工作状况、个人发展状况对就业服务指导的意见和要求,以及对大学教育内容的意见和要求,做出详细分析,以全方位地思考和安排就业指导工作。

4.建立就业服务指导工作评价系统

对就业服务指导工作进行考核评价,是强化就业服务指导工作、满足大学生和用人单位需求的重要手段。为此,要建立一套对就业服务指导工作全面考核和评价的体系。在评价内容方面,除国家对各大学的“一次就业率”和学校内部考核外,主要内容之一是进行服务对象对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满意度”调查。调查的内容主要是服务项目、服务水平和服务态度方面的,进一步还应当包括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塑造效能方面的指标。通过上述评价及跟进的措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就业,从而提高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对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的满意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